元宵節的來源

2006-12-02 5:05 am
元宵節的來源

回答 (3)

2006-12-02 6:54 am
✔ 最佳答案
元宵節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也稱「元夕節」。按照中國古代的習慣,「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所謂「三元」──正月十五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故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

根據考證,元宵節的來源,有說與祭祀「泰一神」有關。泰一神亦稱「太乙神」,主宰人間的風雨、飢饉和瘟疫。據說,漢朝武帝曾久病不癒,求助太乙神後竟奇蹟治癒,乃於元鼎5年(西元前122年)開始建太乙祠壇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達旦以盛大的燈火祭祀,從此便形成元宵節張燈結彩的習俗了。

另一說是東漢明帝篤信佛教,於上元夜在宮廷、寺院,燃燈表佛,命令士族、庶民一律掛燈,遂相沿成俗。隋唐諸朝之後,上元之夜放燈的習俗亦已流傳甚廣,並演變成民間盛大的元宵佳節。張燈時間也從一夜增至三夜。到北宋時,放燈增至五夜,南宋更增至六夜,明朝官府發布節假日十天的規定,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

元宵節期間,民間多吃元宵(湯圓)來應節,象徵家人團圓。此外還有掛花燈、猜燈謎、迎紫姑、踩高蹺、舞獅、舞龍等民間娛樂活動。流傳至今,這一連串充滿熱鬧歡樂的慶典活動稱為「鬧元宵」。

如今,每到元宵佳節,各地總要舉行盛大的遊園燈會。大抵古代元宵燈節時人流如潮,節日活動豐富多姿,而古時男女缺乏交往的機會,所以元宵節很自然就成了古時情人相會之日,如歐陽修亦有詩云:「去年元宵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因此,元宵節亦稱為「中國情人節」。


參考資料:http://www.chiculture.net/1302/html/1302festivals_b02a.shtml


最早的元宵節,起源于秦漢年間。據有關史料記載,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可見元宵節是從「敬神送年」這一民族風俗演變而來的。

西元前180年,劉恒平息呂氏家族的叛亂,恰巧是在正月十五日。劉恒爲了慶祝自己平叛的勝利,大赦天下,普天同慶。一時間,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彩燈佈滿了大街小巷。相傳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年間,開始有了街頭放燈的習慣,從那時開始,正月十五元宵節也被稱之爲「燈節」。

到唐玄宗時,每逢正月十五就在宮廷中用絹絲紮成二十節、高150丈的燈樓,上面懸挂珠玉金銀穗墜,錚錚有聲。到了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規定從正月初八挂燈,到正月十七收燈,在南京秦淮河面上,高搭彩棚。朱棣遷都北京後,在東華門開闢了兩華里長的燈市。到清代,燈節更是盛極一時,花燈種類樣式更多。現在的元宵節,制燈工藝更加先進,人們的觀燈樂趣更高。每年的元宵燈節,不僅吸引了中國的八方遊客,而且還吸引了大批的外國遊客。


參考資料:http://www.cnhubei.com/aa/ca33180.htm



元宵節的傳說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爲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爲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衆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參考資料:http://www.cctv.com/geography/mfms/20010626/177.html



元宵節的起源和意義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說法很多,但根據史籍,一般認為元宵節開始於西漢時期。相傳漢文帝是在大將周勃戡平「諸呂之亂」後即位稱帝的,而戡平的日子剛好是正月十五,因此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都會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正月又稱為元月,稱夜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夜,所以,漢文帝就把它定為「元宵節」,又稱「元夜」或「元夕」。而在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對於太一神十分虔誠,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無論是伐南越、得天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另外,依照佛教說法,東漢明帝時僧道於正月十五日會集於洛陽白馬寺鬥法,由於佛教勝利,明帝便下令於正月十五日前後,在宮廷和寺廟中張燈結綵,不論士族庶民,一律掛燈,表示對佛教的尊敬和虔誠,從此,元宵節張燈,既成為佛教禮儀又成為民間習俗。唐朝後由於在這一天可以張燈為戲,所有又稱「燈節」、「燈夕」。

至於元宵節的由來,本省民間傳說:二千年前,佛教傳入我國,當第一次月圓的時候,人們隱隱約約可以見到月光下有一群天神在翩翩飛舞,有一年浮雲遮敝了天空,人們突然不見天神蹤跡,十分恐慌,於是紛紛點火把,照亮天空,找尋天神,自此以後,雖然看不見天神,人人卻仍年年點燃火把找尋天神,相延成襲,就變成一種風俗了。

另外,從道教的觀點,上元節是延襲道教的陳規而來的。唐代以後有所謂的「三元日」,即上元日(天官賜福日─農曆元月十五日)、中元日(地官赦罪日─農曆七月十五日)、下元日(水官解厄日─農曆十月十五日)。而「三官」指的是,天官上元一品九氣賜福天官洞靈元陽紫薇大帝(堯德配天)、地官中元二品七氣赦罪地官洞清元虛大帝(大舜耕地)、水官下元三品五氣解厄水官洞陰元光大帝(大禹治水)。傳說三元日,恰好是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的誕辰,這三神主宰生老病死、命運氣數,人們為了祈求賜福,所以在「上元日」,既張花燈,也拜三官。上元節乃由原本單純民俗意義上的求吉、禳災、袪邪,進一步強化,成為民間最具宗教意義的節慶之一。


參考資料:http://www2.ctps.tp.edu.tw/country/holiday/hldy_b/hldy_b3.htm



西元前179年西漢時,漢文帝在周勃、陳平戡平「諸呂之亂」後在正月十五日登基。每年這天晚上他都要出宮「與民同樂」,以示慶祝。因「正」月又稱「元」月,「夜」古時又叫「宵」,所以漢文帝便將這天定為元宵節。每逢這天晚上,舉國上下都要張燈結彩來歡度。

漢武帝時亳人謬忌,奏請祭祀「泰一」(太一)神,「泰一」是天神中最尊貴者,其地位在五帝之上。泰一神早在戰國時已被人們敬祀,宋玉《高唐賦》中就有「醮諸神,禮泰一」的記載。後來漢武帝久病不癒,在一巫師協助下與神通話,得到神的指點後竟然病癒,所以就大赦天下,並在元鼎五年(西元前112年)建泰一祠壇祭泰一神;其中在正月15日之祭最為隆重。當天從黃昏開始,就通宵達旦的用盛大的燈火祭祀,所以中國有了在正月15日放燈火之俗,也有了宮廷的祭典。而吃元宵、提燈的習俗也因東方朔的典故而融入了「元宵節」。

到了東漢明帝永平10年(西元67年),蔡愔從印度求佛法歸來。據佛教經典之記載,正月十五日「收如來闍維訖舍利於罌,放置於金床之上」。《西域記》中稱印度摩喝阤國在正月十五日,僧徒俗眾雲集,觀佛舍利放光雨花,認為是上元天官賜福的良辰,所以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宮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元宵節在此時注入了佛教的典故。到了隋朝更加熱鬧。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這一天的白天,就開始「鬧元宵」,也就是熱熱鬧鬧過元宵節的意思。這天在洛陽的端門外到建國門這一塊八里長的地方,人們搭起了一座座高高的戲台。大路的兩旁,還豎立著一排排用席棚建造的小戲台。據記載,這上千個大大小小席棚裏的戲班子,單演員就有三萬多人,伴奏的樂師有一萬八千人。夜晚,席棚上張燈結彩,又是一個盛大的燈會。觀看的人,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唐太宗時(西元600多年),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風氣,民間都把小孩子送去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那是把先做好的第一個精巧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替他點起來,象徵前途光明。因為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日稍後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便成為「上元節」的點綴。元宵節無形中不僅宣告了人們快樂假期的結束,也象徵著一年嶄新的開始,要好好讀書、工作。


參考資料:http://keith.aeroplux.com/keith/festival/15jan-01/15jan-01.htm
2006-12-02 5:14 am
元宵節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也稱"元夕節"。按照中國古代的習慣,"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所謂"三元"──正月十五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故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

根據考證,元宵節的來源,有說與祭祀"泰一神"有關。泰一神亦稱"太乙神",主宰人間的風雨、飢饉和瘟疫。據說,漢朝武帝曾久病不癒,求助太乙神後竟奇蹟治癒,乃於元鼎5年(西元前122年)開始建太乙祠壇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達旦以盛大的燈火祭祀,從此便形成元宵節張燈結彩的習俗了。

另一說是東漢明帝篤信佛教,於上元夜在宮廷、寺院,燃燈表佛,命令士族、庶民一律掛燈,遂相沿成俗。隋唐諸朝之後,上元之夜放燈的習俗亦已流傳甚廣,並演變成民間盛大的元宵佳節。張燈時間也從一夜增至三夜。到北宋時,放燈增至五夜,南宋更增至六夜,明朝官府發布節假日十天的規定,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

元宵節期間,民間多吃元宵(湯圓)來應節,象徵家人團圓。此外還有掛花燈、猜燈謎、迎紫姑、踩高蹺、舞獅、舞龍等民間娛樂活動。流傳至今,這一連串充滿熱鬧歡樂的慶典活動稱為"鬧元宵"。

如今,每到元宵佳節,各地總要舉行盛大的遊園燈會。大抵古代元宵燈節時人流如潮,節日活動豐富多姿,而古時男女缺乏交往的機會,所以元宵節很自然就成了古時情人相會之日,如歐陽修亦有詩云:"去年元宵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因此,元宵節亦稱為"中國情人節"。


元宵的傳說
為什麼我們在正月十五的晚上要吃「元宵」呢?相傳有這麼一個故事:
漢武帝當朝時,身旁有一位名叫東方朔的賢達之士。其心地非常善良,所以,總是竭盡心力濟弱扶貧,因而深獲百姓愛戴。

某年十二月,御苑梅花繽紛盛開,芬芳四溢,東方朔為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了,信步走到了御苑。當時他一眼瞥見了御苑的一角,有一個宮女正欲投井自盡。他隨即制了那名宮女,並問她:「小姐,妳究竟遭遇了什麼困難?你叫什麼名字?」

宮女傷心泣淚,哽咽得說不出話來。但是,當東方朔告知其名時,她如獲生機般的破涕訴說:「東方先生!小女子名叫『元宵』,乃是一名宮女。進宮數年來,一直沒有機會與家人見面,心裡好難過。現在又值歲暮,思鄉之情更是難以自抑。一想到無法與家人見,就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實在不如死呀!...」
東方朔聞言為之鼻酸,在安慰之餘,答應了那名宮女,要為她安排返鄉省親的機會。東方朔回家後,反覆思索這個問題,最後,終於讓他想出了一個妙計。

東方朔在自宅附近的大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由於東方朔學問淵博,所以人人都想找他占一占卜。東方朔對每一個來占卜的人說:「正月十五天火滅身」。人們聞言心慌,於是紛紛向他討教解教之道。東方朔思考片刻後回答他們:「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塵。到時,你們就跪地哀求祂,或許祂一心軟就會作罷此舉。」

正月十三日傍晚,騎著驢子的「赤衣神女」真的出現了。這時,百姓們跪地哀求仙女放過他們、當仙女離去時,仍了一張紙條在地上。大家拾起紙條,仔細一看:「長安有災禍,天火燒宮庭,十六日火起」

當這個不祥之兆傳到漢武帝耳中時,武帝便命人快馬加鞭的找來了東方朔。於是,東方朔獻策:「火神喜歡吃糯米糰子,所以,皇上可以命人在正月十五日,以糯米糰子供奉火神,祈求祂不要降祝融之害。此外,令城內家家戶戶垂吊提燈、燃於煙火,即可遮天帝之耳目了。」

於是,漢武帝立即命令做糯米糰子的高手-「元宵」趕製糰子。另外,又命城內所有官役及民眾垂吊提燈。

正月十五日的晚上,一切都準備就緒了。漢武帝命仕女「元宵」提著燈籠為先導,命東方朔手持糯米糰子供奉火神。「元宵」的雙親即趁此機會,在人群中叫了一聲「元宵」。「元宵」在東方朔的安排下,終能與雙親團圓。

漢武帝為了感謝「元宵」趕製糯米糰子,解除了一場天災,特將糯米糰子命名為「元宵」,並下詔每年正月十五日,家家戶戶必須垂吊提燈、吃「元宵」。
2006-12-02 5:08 am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叫燈節,舊稱上元節。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篡權。呂后死後,周勃、陳平等人掃除諸呂,擁劉恆(即漢文帝)為主。因為掃除諸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到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

這個有著兩千餘年傳統的節日,其節俗在當今中國仍然相當盛行。現在,每屆元宵前後,無論鄉村還是市鎮,人們都要張燈結綵,觀燈遊賞,煙火也多是必不可少的。當代元宵節除燈火之外,更為突出的活動是各種社火,諸如舞獅子、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打腰鼓、扭秧歌、海外華人居住區也是年年上演、盛行不衰。元宵節,真可以算是中國的狂歡節。

http://www.chinatravel1.com/chinese/general-picture/mzjr/yuanxiao.htm


元宵節起源

元 宵 在 早 期 節 慶 形 成 過 程 之 時 , 只 稱 正 月 十 五 日 、 正 月 半 或 正 月 望 , 隋 以 後 稱 元 夕 或 元 夜 。 唐 初 受 了 道 教 的 影 響 , 又 稱 上 元 , 唐 末 才 偶 稱 元 宵 。 但 自 宋 以 後 也 稱 燈 夕 。 到 了 清 朝 , 就 另 稱 燈 節 。 而 在 國 外 , 元 宵 也 以 The Lantern Festival 而 為 人 所 知 。 各 式 各 樣 的 燈 固 然 是 元 宵 的 主 要 特 色 , 但 在 這 一 節 日 的 發 展 史 中 , 燈 到 隋 朝 ( 五 八 一 ─ ~ 六 一 九 ) 才 出 現 , 算 是 晚 出 的 節 目 內 容 之 一 , 而 要 到 唐 以 後 燈 才 成 為 元 宵 的 主 要 標 幟 。

一 般 認 為 元 宵 以 漢 武 帝 在 正 月 上 辛 祠 太 一 而 開 其 端 。 不 過 祭 拜 太 一 不 一 定 在 正 月 而 且 並 非 年 年 舉 行 。 所 以 元 宵 的 起 源 恐 怕 不 能 說 在 漢 武 帝 之 時 。 其 他 以 元 宵 源 自 道 教 的 上 元 節 或 佛 教 的 燃 燈 法 會 的 說 法 也 都 沒 有 充 分 的 證 據 可 以 支 持 。

如 下 文 「 習 俗 」 一 節 所 述 , 元 宵 大 約 是 從 三 世 紀 開 始 , 慢 慢 形 成 的 一 種 節 慶 , 在 南 北 朝 發 展 成 一 固 定 的 節 日 , 但 成 為 後 世 元 宵 主 要 節 日 的 花 燈 和 百 戲 要 到 隋 煬 帝 才 開 其 端 , 煬 帝 也 是 一 個 把 元 宵 慶 典 官 式 化 的 皇 帝 。
參考資料:
http://www.dcps.chc.edu.tw/~country/web/2b_1/data2b_1_1.htm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15: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1000051KK0377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