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點:「一問三不知」何解?

2006-12-01 11:17 pm
「一問三不知」何解?
更新1:

我是問「一問三不知」的意思,不是出處!

回答 (3)

2006-12-01 11:56 pm
✔ 最佳答案
通常情況下,“一問三不知”是貶義的說法,本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全然不知。

據《左傳》記載﹕意思係話,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開始、發展、結果三方面都考慮到,然后才向上報告。而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急忙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不會有好結果。 現實生活中,“一問三不知”常常是不學無術的代名詞
2006-12-01 11:23 pm
係大公報既網頁有一問三不知既出處解釋呀
「一問三不知」今人版/周雲龍
2005-3-4

「一問三不知」,是有出處的,據《左傳》記載:魯哀公二十七年,晉國的苟瑤率兵攻打鄭國,苟文子認為未了解敵情,不可鋌而走險,他說:「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不亦難乎?」苟瑤終因不聽勸阻而失敗。(據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國文化知識精華》)這裡所謂的「三不知」,即對事情的開始、經過、結局都不了解。

「一問三不知」的今人版,要比這個故事有趣,也更加耐人尋味。

年前,有位朋友出訪歐洲,同行的是縣處級領導幹部。在國外一家華人飯店就餐時,華人店老闆一開始以為來的是日本客人,便用日語與其中一位交談,那位領導在學校裡啃過幾年英語,一激動會「Hello」、「Hello」那麼幾聲;老闆立即改用英語問話,而領導大人其實是「啞巴英語」,平時只能零星地蹦幾個英語單詞,關鍵時刻往往是語不成句、句不成文。店老闆最後從他尷尬的發音中確認他是中國人,乾脆改用漢語說話,不幸的是,領導大人滿嘴家鄉方言,折騰得對方依然一頭霧水。

一問三不知,幾多尷尬事!電視圈的一位同仁說過一個笑話:一次他們一個新聞採訪團出國採訪,採訪團裡大都是高級記者、高級編輯,那可是對英語至少「粗通」的,要不職稱通不過。可是他發現,一位高級記者在飛機上自始至終只點啤酒,而那人平時並不擅長喝啤酒,為什麼老跟空姐說「beer」呢?一問才知道,他老先生就知道啤酒是beer,雪碧、橙汁什麼的,一個也說不上來。

英語,和咱們的漢語一樣,都不過是一種交際工具,而如今在我們的這片國土上,英語簡直成了「通用貨幣」,大大小小的考試,英語是語文、數學之外的第三門主課;找工作,英語成績是重要的籌碼;報職稱,英語成績是不可或缺的硬件……而在現實的生產、生活中,英語究竟有著多大作用?反正我在省裡、市裡、鄉裡都呆了十多年了,還沒有正兒八經用過一回,所以一直困惑:我們為什麼要花費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去學習那些可能一生都用不上的東西?在小學中學大學裡學學倒也罷了,工作十多年了,報考職稱時,英語還得一切從頭再來。有人說,職稱英語考試背後是主考部門的利益驅動!這就更可惡了,他們想要充實小金庫,幹嘛拉住無辜的我們以充電的名義去死記硬背那些勞什子呢?這是真正的謀財又害命,浪費了多少人的多少黃金時間醰而這種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往往在拿到那張合格證之後便畫上圓滿的句號,考過就考過了,一切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

我一直不認為全民學英語是一種可喜的現象,是學習型社會的標誌。當然我知道,現在的最新科技資訊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用英文撰寫的,不精通英語意味著會成為新一代文盲;其實,這有什麼可擔心的?老外都承認,中文才是最難學的,咱們中文說得溜溜的,用得順順的,還怕什麼ABC,只要有那個交際環境、有那種現實需要,我們使用英文一定比老外使用中文更得心應手。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什麼事兒都與英語成績掛鈎,什麼人都被要求學習英語,而自己的母語都過不了關,那不是洋相出大了嗎醰
2006-12-01 11:22 pm
俗語常說「一問三不知」,當然大家都明白,它是說什麼也不知道。

「一問三不知」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沒說一問四不知呢?這「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件不知道的事呢?為什麼它可代表所有的事全然不明呢?它本來是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據記載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荀瑤率領軍隊攻打鄭國時,荀文子認為,不可輕舉妄動,他說道:「君子之謀也,始衷(即『中』字,三代『衷』字有「中心」一解)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這段記載在古書中首先提出了「三不知」的說法。荀文子說話的大意是,仁人君子的進攻謀略,是開始、中間和最後終結(即「始衷終」)都弄得瞭如指掌明白清楚才進攻。現在我們這三部分都不知道,不是很難嗎?

所以,從這段話可以理解,「三不知」指的是開始、中間、結局都全然不知。

明朝人姚福在《清溪暇筆》一書中的說法也印證道:「俗謂忙遽曰不知,即始中終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蓋本《左傳》。」

「一問三不知」是指事情從始對終三階段全不知曉,囊括了世間萬事的來龍去脈,加則累贅減又不足。剛剛好呢!
=========================================================
「一問三不知」,是有出處的,據《左傳》記載:魯哀公二十七年,晉國的苟瑤率兵攻打鄭國,苟文子認為未了解敵情,不可鋌而走險,他說:「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不亦難乎?」苟瑤終因不聽勸阻而失敗。(據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國文化知識精華》)這裡所謂的「三不知」,即對事情的開始、經過、結局都不了解。

「一問三不知」的今人版,要比這個故事有趣,也更加耐人尋味。

年前,有位朋友出訪歐洲,同行的是縣處級領導幹部。在國外一家華人飯店就餐時,華人店老闆一開始以為來的是日本客人,便用日語與其中一位交談,那位領導在學校裡啃過幾年英語,一激動會「Hello」、「Hello」那麼幾聲;老闆立即改用英語問話,而領導大人其實是「啞巴英語」,平時只能零星地蹦幾個英語單詞,關鍵時刻往往是語不成句、句不成文。店老闆最後從他尷尬的發音中確認他是中國人,乾脆改用漢語說話,不幸的是,領導大人滿嘴家鄉方言,折騰得對方依然一頭霧水。

一問三不知,幾多尷尬事!電視圈的一位同仁說過一個笑話:一次他們一個新聞採訪團出國採訪,採訪團裡大都是高級記者、高級編輯,那可是對英語至少「粗通」的,要不職稱通不過。可是他發現,一位高級記者在飛機上自始至終只點啤酒,而那人平時並不擅長喝啤酒,為什麼老跟空姐說「beer」呢?一問才知道,他老先生就知道啤酒是beer,雪碧、橙汁什麼的,一個也說不上來。

英語,和咱們的漢語一樣,都不過是一種交際工具,而如今在我們的這片國土上,英語簡直成了「通用貨幣」,大大小小的考試,英語是語文、數學之外的第三門主課;找工作,英語成績是重要的籌碼;報職稱,英語成績是不可或缺的硬件……而在現實的生產、生活中,英語究竟有著多大作用?反正我在省裡、市裡、鄉裡都呆了十多年了,還沒有正兒八經用過一回,所以一直困惑:我們為什麼要花費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去學習那些可能一生都用不上的東西?在小學中學大學裡學學倒也罷了,工作十多年了,報考職稱時,英語還得一切從頭再來。有人說,職稱英語考試背後是主考部門的利益驅動!這就更可惡了,他們想要充實小金庫,幹嘛拉住無辜的我們以充電的名義去死記硬背那些勞什子呢?這是真正的謀財又害命,浪費了多少人的多少黃金時間醰而這種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往往在拿到那張合格證之後便畫上圓滿的句號,考過就考過了,一切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

我一直不認為全民學英語是一種可喜的現象,是學習型社會的標誌。當然我知道,現在的最新科技資訊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用英文撰寫的,不精通英語意味著會成為新一代文盲;其實,這有什麼可擔心的?老外都承認,中文才是最難學的,咱們中文說得溜溜的,用得順順的,還怕什麼ABC,只要有那個交際環境、有那種現實需要,我們使用英文一定比老外使用中文更得心應手。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什麼事兒都與英語成績掛鈎,什麼人都被要求學習英語,而自己的母語都過不了關,那不是洋相出大了嗎醰


收錄日期: 2021-04-23 13:07: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201000051KK0176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