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其實須要了解一下「中文的數字」:
從先秦開始,「一、二、三」(小寫數字)在一些書中又寫成複雜的「壹、貳、參」,後者在今天稱為大寫數字。一至十成套的大寫數字歷史並不長遠,大約形成於唐、宋,到清代才廣泛使用。清人周亮工的《書影》提到,謝在杭云:「今文書中一字至十字,皆用同音畫多者,以防作偽。」可見使用大寫數字目的是為了防偽,例如開支票:「港幣拾貳萬參仟肆佰伍拾陸圓整」(HK$123,456.00)。今天,大寫數字基本上用於基數,很少用於序數。
那什麼是基數、什麼是序數呢?
數字可分為基數(cardinal number)和序數(ordinal number)兩大類。基數用來表示數量,序數用來描述序列;二者雖然同屬數範疇,但畢竟性質不同。最大的分別,是前者可以運算(一加二等於三),後者則無法運算(第一加第二不能等於第三)。由於二者非常相似,大多數語言往往對基數和序數都加以區分。例如英語基數用one、two、three,序數用first、second、third;現代漢語基數用一、二、三,序數用第一、第二、第三。
有點特別的是,中國古代數字不分基數和序數,二者同用一、二、三、四……表示。例如孔子在齊國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篇》),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名句,二者同用「三月」,前者的意思是「三個月」,屬於基數,後者指一年的第三個月,屬於序數。因此,在古籍中看到數字,最好確定它是基數還是序數,否則理解就會出現錯誤。今天,漢語的序數通常要加上「第」、「老」、「阿」一類詞頭(prefix)表示,例如「第一、老二、阿三」;不過,「二弟」、「三叔」、「四年級」、「五樓」等一類日常用語,仍然沿用古代序數,無需加上序數詞頭。
阿拉伯數字的應用
現代由於阿拉伯數字具有簡單、清晰、易學等特點,今天全世界幾乎沒有哪個國家不採用。根據李迪《中國數學通史》一書,十九世紀後期,國人出版的數學教科書已開始使用阿拉伯數字。在現代漢語書面語中,使用阿拉伯數字的地方越來越多,與原來的漢字分庭抗禮。為此,國家標準制訂了《出版物上數字使用法的規定》統一數字的用法。其中比較重要的包括以下兩點:
一、必須使用漢字的:包括固定的詞語、詞組、成語、慣用語、縮略語、年號
(中國年號和日本年號),含月、日的事件或節日簡稱(例如五四運動);
二、必須使用阿拉伯數字的:包括統計表中的數值、公曆的年月日、時間
(時、分、秒)、物理量(與計算單位連用)等。
其他情況基本上可用漢字,也可用阿拉伯數字。不過,決定使用漢字或阿拉伯數字時,還要注意全文用字協調一致的原則。
所以,如果表示頁數,可以運用阿拉伯數字(第1頁)或中文小寫數字(第一頁)也可,但很少用大寫在屬於序數的頁數上。
2006-12-11 11:28:19 補充:
其實該網頁還有很多有關中文的詳細資料呀,有空不妨去看看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