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霸的資料

2006-12-01 3:41 am
我想問一下(中史)五霸的資料,唔該﹗

回答 (6)

2006-12-01 3:45 am
✔ 最佳答案
春秋時期相繼稱霸的五個諸侯 ,但究竟是指哪五個國君歷來有不同的説法,莫衷一是。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兩種: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目前史學界還沒有一個標準而明確的定論。但在所有說法中均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人。

[編輯] 外部連結

「春秋五霸」在歷史上的確切所指新說—— 孫景壇



春秋:春秋五霸

一說:齊桓公 | 晉文公 | 宋襄公 | 秦穆公 | 楚莊王

另說:齊桓公 | 晉文公 | 楚莊王 | 吳王闔閭 | 越王勾踐


提要:本文对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几种“五霸”说,和现在史学界的最流行的两种“五霸” 说——“齐桓、晋文、楚庄、吴阖、越勾践”、“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提出了批评。认为:“五霸”的判别,在时限上应以《左传》所载的“齐桓始霸”和宾媚人所说的“ 五伯之霸也”为准;在人选上应以被时人曾“许之为霸”为据。这样,“五霸”应是“齐桓、晋文、晋襄、秦穆、楚庄”。
关键词:五霸 左传 宾媚人 齐桓 晋文 晋襄 秦穆 楚庄
“五霸”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常识,但“五霸”究指哪五人,自古及今两千年来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说法有十几种,人头多达十五个。现在,史学界的说法仍有两种:一为齐桓、晋文、楚庄、吴阖、越勾践;另一为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而《历史辞典》、《辞海》、《辞源》等权威典籍,对“五霸”词条的解释则是二说并存,莫衷一是。这个问题似乎成了千古之谜。不过,笔者认为:只要详加研究,这个千古之谜是不难解决的。下面,笔者想对此谈点新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古今”五霸”说的历史回顾
“五霸”说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战国后期至唐宋;二是明清至近代;三是现代。
第一个时期是“五霸”说的争鸣时期,各家主要是提出了自已关于“五霸”的说法,但都缺乏论证。就目前掌握的材料看,他们的“五霸”说共有六种:
1、“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说。如荀子《王霸》说:“……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从之者有《墨子·所染》等。
2、“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越勾践”说。如王褒《四子讲德论》说:“五伯以下,各自取友:齐桓有管、鲍、隰、宁,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公有咎犯、赵衰,取威定霸,以尊天子;秦穆有王、由、五羖, 攘却西戎,始开帝绪;楚庄有叔孙、子反,兼定江淮,威震诸夏;勾践有种、蠡、谍、庸,克灭强吴,雪会稽之耻。”
3、“昆吾、大彭、豕韦、齐桓、晋文”说。如《白虎通·号篇》说:“五霸者,何谓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公晋文公是也。”从之者有服虔《左传解谊》、高诱《战国策·齐策一》和《吕氏春秋·先已》注,应劭《风俗通义·皇霸》、崔*(撰:去手+土)《庄子·大宗师》注,杜预《左传·成二年》注,颜师古《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注,孔颖达《左传·成十八年》正义,杨士勋《谷梁传·隐八年》疏,丁公著《孟子手音》等。
二、解决”五霸”问题的科学途径
“五霸”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科学的方法是溯源求本,回到“五霸”一词最先提出时的意义上去探索。只有把“五霸”放回到当时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中,才能真正得到解决,离开了当时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是搞不清“五霸”究竟为谁的。
齐、晋交战,齐败。齐侯派宾媚人到晋请和,晋提出了苛刻的灭亡齐国的条件,宾媚人在辩驳中要求晋以“四王”、“五霸”为榜样,接受宝物和割地,不要灭亡齐国,后来晋同意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五霸”一词的是宾媚人,时间是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并且,在宾媚人搬出了“五霸”以后,真的说服了晋国,赢得了外交上的胜利。这说明“五霸”当时在各国诸侯的心目中确有说服力。
由此,我们可以说,“五霸”早在成公二年就已出现了。或者换句话说,“五霸”在历史上活动的时间,应在成公二年以前。因此,到成公二年以后去找“五霸”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这样,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将“晋悼公、吴阖闾、吴夫差、越勾践”排斥在外。同时,晋景公也要排斥在外,因为宾媚人在讲这番话时,对象是晋耸钡木骶褪蔷肮雒?人要求晋以“五霸”为榜样,显然景公不是“五霸”,若他是“五霸”,宾媚人是不可能那样讲的。如果说“五霸”的下限若定在晋景,那么与晋景以下有关的“五霸”说如《荀子·王霸》的“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白虎通·号篇》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吴阖闾”、颜师古的“齐桓、宋襄、晋文、晋襄、晋景”、全祖望的“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等说法,则都不能成立。这样,“五霸”说就由传统的八种说法一下子锐减成三种说法,人头也由原来的十五人减至十人。
这样,齐桓之前的昆吾、大彭、豕韦、郑庄等四人也要排除掉。同时,与这四人有关的“ 五霸”说,如《白虎通》的“昆吾、大彭、豕韦、齐桓、晋文”和朱起凤的“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等说,亦应排除。“五霸”说就由上面的三种只余下了一种,人头也由上面的十人减至六人,“五霸”就应在这六人之中。
三、“五霸”具体所指之我见
既然“五霸”的活动年代,在齐桓公始霸以后,和晋景时宾媚人提出“五霸”一词之前, “五霸”只能叫“春秋五霸”,“三代五霸”说已无法成立。
现在唯一余下的一种“五霸”说是“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说,余下的曾被传统“五霸”说称为“五霸”的六个人是“齐桓、宋襄、晋文、晋襄、秦穆、楚庄”,这种“五霸”说能否站住脚?这六个人中哪五人应是“春秋五霸”?
我们先来看这种“五霸”说。这种”五霸”说向来缺乏科学的论证,当今著名史学家、经学家杨伯峻先生在重新肯定此说时,亦未做任何说明。笔者认为:这种“五霸”说的合理因素是,它的五个人选均在“齐桓始霸”之后与晋景时出现”五霸”一词之前;但其不足之点是,宋襄公能否算“五霸”?这也是这种“五霸”说一直受人攻击最厉害的地方。
宋襄公是齐桓之后晋文之前在诸侯争霸最激烈年代的一个较为杰出的人物,他争霸的时间很短。宋襄公干的几件得意的事是:在齐桓公死后,齐发生了争夺君位的内部斗争,宋襄公联合卫、曹、邾等国,以武力送太子昭回国继位,是为齐孝公;宋襄公想当霸主,滕国不服,他就逮捕了滕宣公,示威诸侯;他又约曹、邾、鄫等国在曹都会盟,鄫君迟到,宋襄公严惩了鄫君;在曹地会盟时,曹君没尽地主之谊给他送羊,他又派兵包围了曹国的等。宋襄公的所作所为,不仅没使各诸侯们承认他是霸主,反而令人怨恨不已,大家都怀念齐桓公。公元前641年冬,在陈的倡议下,鲁、陈、蔡、郑、齐在齐国开会,名义怀念桓公,实则与宋对立。宋襄公为了达到当上霸主的目的,试图拉拢齐、楚,想借齐、楚的威势来压服中原各国,齐、楚表面上答应了将支持他当霸主,并决定在孟地大会诸侯,以正式确认。但是,楚使一回国,楚就准备以武力解决宋襄公,便在孟地埋下伏兵,等宋襄公一到,就把他抓了起来。后来,在宋公子目夷的坚决抵抗与鲁僖公的周旋下,他才被平安放回,宋襄公不仅没当上霸主,反受了楚的嘲弄。他不吸取教训,又联合卫、许、滕等攻打亲楚的郑国,楚救郑,宋、楚军队在泓水相遇,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受伤,从此他就完了。宋襄公根本就没当上霸主。《左传》与时人都未以霸许他,甚至连他的臣下也认为他离霸的要求相距甚远。
查《左传》可知:时人明确以霸相许的共有四人:“齐桓、晋文、晋襄、秦穆”。如庄公十五年说齐桓,“始霸也”;僖公二十七年说晋文,“取威定霸”、“一战而霸”;昭公三年追述晋文、晋襄说,“昔文、襄之霸也”;文公三年说秦穆,“遂霸西戎”。可见,这四人都应属“五霸”之列无疑。
“五霸”的另一人是谁呢?就是楚庄。关于楚庄的霸如何理解?虽然《左传》对此未有明载,但事实上是用旁证来回答的。楚庄成就霸业的标志是晋、楚的“邲之战”。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邲之战”。战前,霸主名义上仍属晋,但晋自襄公以后,其霸主地位已名存实亡。楚自成王开始,国力渐强,至庄王时则更加强盛。楚庄效法齐桓、晋文,做了许多改革,请看战前晋国的士会对楚的分析:
可见,晋不与楚战,就是承认了楚是霸主;同楚战,若败,楚就更是霸主了。还有另一个最有力的旁证,就是《左传》成公十八年明载:晋悼公“ 所以复霸也”。“悼公复霸”,说明晋在文、襄之后,确曾失霸,失的霸落到哪里去了呢?再回头看看上面晋、楚的“邲之战”,楚庄为霸的事实就无可置疑了。
至此,我们可以结论说:史学界争论了两千多年的“五霸”问题,现在可以斗胆地划个句号了,中国古代的“春秋五霸”的确切所指应是,“齐桓、晋文、晋襄、秦穆、楚庄”。因为在“齐桓、晋文、晋襄、秦穆、楚庄”之外,我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再也找不出曾被时人称之为霸的第六个人了。
2006-12-02 5:18 am
春秋名稱由來
《春秋》本是一部史書名稱。孔子所作的魯國歷史,名字就叫《春秋》。其起迄年並不局限於《春秋》內文的上、下限,上起可自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東遷始,下可到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春秋五霸
古人有言:「五霸者,大國秉直道以率諸侯,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是也。」這是一種相當流行的說法,不過其中的秦穆公、宋襄公並未成為中原霸主。此外,《荀子.王霸》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五伯」。從春秋的歷史狀況看,此說較為恰當。

五霸

先秦時期五個勢力強大的諸侯國。亦作五伯。其具體所指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1)《左傳》成公二年:「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杜預注:「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周伯齊桓、晉文。」主張五霸分指夏、商、周三代的五個諸侯國。此說沿用《白虎通.號》和《風俗通.皇霸》的說法,乃依據《國語.鄭語》和《論語.憲問》的材料拼湊而成。但夏、商兩代史事渺茫難考,有關昆吾、大彭、豕韋的情況也缺少記載,是否出現了諸侯爭霸活動更無以證明。(2)《孟子.告子下》稱:「五霸,桓公為盛。」顯然是指春秋時代的五個國君而言。故趙岐注:「五霸者,大國秉直道以率諸侯,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是也。」這是一種相當流行的說法,不過其中的秦穆公、宋襄公並未成為中原霸主。(3)《荀子.王霸》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五伯」。從春秋的歷史狀況看,此說較為恰當。大國爭霸是春秋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當時因諸侯割據,未能形成統一的政治核心,所以司馬遷說:「幽厲之後,周室衰微,諸侯專政,……五霸更盛衰」;孔子也講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諸侯中相繼興起的強國,有的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如齊桓公、晉文公;有的形式上取得周王室認可,如越王勾踐;有的則打算取代周王室,如楚莊王。他們都為爭奪僕從國而展開政治和軍事的角逐,以謀求霸主地位。事實上,春秋數百年間,追求並達到這種地位的君主不止五位,齊桓公等不過是最著名的幾個代表。由於論者取捨標準不同,故而出現了分歧的說法。從歷史上看,五霸並非實指,應是春秋時代的政治特徵,不必拘於是哪五伯。

齊桓公

春秋五霸之一,名小白,其兄齊襄公在位時,昏庸暴亂,諸弟出逃,小白也逃往莒國。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殺,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在齊國高氏幫助下,取得君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任用管仲,在內進行行政改革,發展生產,使齊國經濟、軍事力量大增,對外 「尊王攘夷」,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又順應了當時戎狄內侵、中原各國關注如何抵禦的態勢。齊桓公在諸國間獲得了極高的威信,最終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晉文公

春秋五霸之一。晉獻公之子,名重耳,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為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受到連累,被迫逃亡。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直到公元前637年,才在秦國的幫助下返回晉國,登上君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對內任用賢能,改革軍政,國力增強﹔對外尊奉周王,幫助王室平亂,取得「尊王」美譽。晉文公最終滅曹卻楚,成為中原霸主。

秦穆公

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春秋時秦國的國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兩國。後在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之戰被晉軍襲擊,大敗,轉而向西方發展,「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對秦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是有所作為的政治家。

宋襄公

春秋五霸之一。宋桓公之子,名茲甫,公元前650年即位。齊桓公死後,諸子爭位,宋襄公用武力護送齊太子昭回國,奪取君位,是為齊孝公。宋襄公自以為立孝公有功,企圖以此為資本繼齊而霸。但宋國畢竟實力不足,加之宋襄公本人又迂腐固執,其霸業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楚莊王

楚穆王之子,名侶,春秋時楚國的國君,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他曾整頓內政,興修水利,任用平民出身的孫叔敖為令尹,發展經濟,使農工商賈各守其業。政治上遵循「楚國之令典」,注意選用舊貴族,「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加強了貴族的力量。軍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陣法,使兵士之間團結一致。這些有力措施,為楚莊王的霸業奠定了物質基礎。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攻滅庸國(今湖北竹山西南),國勢大盛,繼而又進攻陸渾之戎,陳兵周疆,派人詢問象徵天子權威的九鼎之輕重。後在邲(今河南滎陽北)之戰大敗晉軍,陸續使魯、宋、鄭、陳等國歸附,當上了中原的霸主

春秋時社會概況
1.由於冶鐵技術不斷提高,春秋戰國之交還出現了煉鋼,並首先被用於鑄劍等兵器製造業。
2.鐵器的廣泛使用,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推動了農田水利的興修,比較著名的有「漳(音張)河渠」與「都江堰(音jin2)」。漳河渠修建於魏國,由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的縣令西門豹所督修。都江堰是秦昭王時蜀郡太守李冰所建,位於四川岷江中游的灌縣(今成都附近),是一個防洪、灌溉、航運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3.當時手工業的地域分工格外顯著,工藝水平頗高,如吳、越的刀劍,趙的冶鐵,齊的桑麻、紡織,楚的皮革,都是馳名的手工業產品。
2006-12-01 7:10 am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相繼稱霸的五個諸侯 ,但究竟是指哪五個國君歷來有不同的説法,莫衷一是。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兩種: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目前史學界還沒有一個標準而明確的定論。但在所有說法中均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人。

齊桓公(?—前643年)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姓姜名小白。齊釐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一。齊襄公死於內亂後,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是為齊桓公。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對國內進行改革,實行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起來。桓公於前681年在甄(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時中原各國苦於周邊民族的攻擊,齊桓公就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身死不葬,蟲流出戶。

晉文公,生於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前636年即位,卒於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晉獻公之子,名重耳,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為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受到連累,被迫逃亡。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直到公元前637年,才在秦國的幫助下返回晉國,登上君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對內任用賢能,改革軍政,國力增強﹔對外尊奉周王,幫助王室平亂,取得「尊王」美譽。晉文公最終滅曹卻楚,成為中原霸主。

楚莊王(?—前591年秋季在位),楚穆王之子,名侶,春秋時楚國的國君,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他曾整頓內政,興修水利,任用平民出身的孫叔敖為令尹,發展經濟,使農工商賈各守其業。政治上遵循「楚國之令典」,注意選用舊貴族,「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加強了貴族的力量。軍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陣法,使兵士之間團結一致。這些有力措施,為楚莊王的霸業奠定了物質基礎。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攻滅庸國(今湖北竹山西南),國勢大盛,繼而又進攻陸渾之戎,陳兵周疆,派人詢問象徵天子權威的九鼎之輕重。後在邲(今河南滎陽北)之戰大敗晉軍,陸續使魯、宋、鄭、陳等國歸附,當上了中原的霸主。

宋襄公(?—前637年 在位:前650年—前637年),宋桓公之子,名茲甫,公元前650年即位。齊桓公死後,諸子爭位,宋襄公用武力護送齊太子昭回國,奪取君位,是為齊孝公。宋襄公自以為立孝公有功,企圖以此為資本繼齊而霸。但宋國畢竟實力不足,加之宋襄公本人又迂腐固執,其霸業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春秋時秦國的國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兩國。後在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之戰被晉軍襲擊,大敗,轉而向西方發展,「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對秦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是有所作為的政治家。

闔閭(?—前496年),一作闔廬,又名光。春秋時吳國第24任君主,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吳王壽夢死後,子諸樊即位,諸樊死,其弟餘祭、餘依次繼位,到四弟季札,季札讓位不受,本應將王位回傳于諸樊之子公子光,但繼位為王的是餘子州于,即吳王僚,公子光極為不滿。公元前515年,吳王僚派兵伐楚,吳軍陷入包圍,進退不能,公子光趁機奪權,派專諸刺死王僚,登上吳王寶座,是為吳王闔閭(又稱闔廬)。吳王闔閭任用孫武、伍員等賢臣,國力大振,數敗楚國,並攻入楚郢都(今湖北江陵北),盛極一時。後來在對越的作戰中,闔閭負傷而死。

勾踐又寫作句踐,中國春秋時代後期的越國(又叫於越和文郎)君主,也可能是越南歷史上真正的開國之祖。姓氏為雒(也寫作駱),稱號雒王(一作雄王)和菼執,相傳為遠祖崇纜(雒龍君)的後裔,越侯允常之子。生年不詳,前496年至前464年在位。公元前496年,勾踐即越王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公元前494年,被吳軍敗于夫椒,被迫向吳投降,勾踐做了吳臣僕。此後二十年間,勾踐臥薪嘗膽,忍辱負重,任用賢臣,繁息人口,發展生產,重建武裝,越國重新強大起來。從公元前482年起,越開始攻吳。前473年,滅掉吳國,統一了東南一帶。後來勾踐又北上爭霸,橫行江淮,號稱霸王。
2006-12-01 6:28 am
先秦時期五個勢力強大的諸侯國。亦作五伯。其具體所指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1)《左傳》成公二年:「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杜預注:「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周伯齊桓、晉文。」主張五霸分指夏、商、周三代的五個諸侯國。此說沿用《白虎通.號》和《風俗通.皇霸》的說法,乃依據《國語.鄭語》和《論語.憲問》的材料拼湊而成。但夏、商兩代史事渺茫難考,有關昆吾、大彭、豕韋的情況也缺少記載,是否出現了諸侯爭霸活動更無以證明。(2)《孟子.告子下》稱:「五霸,桓公為盛。」顯然是指春秋時代的五個國君而言。故趙岐注:「五霸者,大國秉直道以率諸侯,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是也。」這是一種相當流行的說法,不過其中的秦穆公、宋襄公並未成為中原霸主。(3)《荀子.王霸》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五伯」。從春秋的歷史狀況看,此說較為恰當。大國爭霸是春秋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當時因諸侯割據,未能形成統一的政治核心,所以司馬遷說:「幽厲之後,周室衰微,諸侯專政,……五霸更盛衰」;孔子也講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諸侯中相繼興起的強國,有的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如齊桓公、晉文公;有的形式上取得周王室認可,如越王勾踐;有的則打算取代周王室,如楚莊王。他們都為爭奪僕從國而展開政治和軍事的角逐,以謀求霸主地位。事實上,春秋數百年間,追求並達到這種地位的君主不止五位,齊桓公等不過是最著名的幾個代表。由於論者取捨標準不同,故而出現了分歧的說法。從歷史上看,五霸並非實指,應是春秋時代的政治特徵,不必拘於是哪五伯。

楚 40多--------楚莊王
晉 20多--------晉文公
齊 10多--------齊桓公 五霸
秦 8 ---------秦穆公
宋 數個---------宋襄公

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


齊—臨淄
晉---新田
宋---商丘
秦---雍
楚---郢
2006-12-01 4:02 am
五霸

先秦時期五個勢力強大的諸侯國。亦作五伯。其具體所指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1)《左傳》成公二年:「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杜預注:「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周伯齊桓、晉文。」主張五霸分指夏、商、周三代的五個諸侯國。此說沿用《白虎通.號》和《風俗通.皇霸》的說法,乃依據《國語.鄭語》和《論語.憲問》的材料拼湊而成。但夏、商兩代史事渺茫難考,有關昆吾、大彭、豕韋的情況也缺少記載,是否出現了諸侯爭霸活動更無以證明。(2)《孟子.告子下》稱:「五霸,桓公為盛。」顯然是指春秋時代的五個國君而言。故趙岐注:「五霸者,大國秉直道以率諸侯,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是也。」這是一種相當流行的說法,不過其中的秦穆公、宋襄公並未成為中原霸主。(3)《荀子.王霸》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五伯」。從春秋的歷史狀況看,此說較為恰當。大國爭霸是春秋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當時因諸侯割據,未能形成統一的政治核心,所以司馬遷說:「幽厲之後,周室衰微,諸侯專政,……五霸更盛衰」;孔子也講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諸侯中相繼興起的強國,有的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如齊桓公、晉文公;有的形式上取得周王室認可,如越王勾踐;有的則打算取代周王室,如楚莊王。他們都為爭奪僕從國而展開政治和軍事的角逐,以謀求霸主地位。事實上,春秋數百年間,追求並達到這種地位的君主不止五位,齊桓公等不過是最著名的幾個代表。由於論者取捨標準不同,故而出現了分歧的說法。從歷史上看,五霸並非實指,應是春秋時代的政治特徵,不必拘於是哪五伯。
2006-12-01 3:45 am
五霸的資料
齊桓公,五霸之首,尊王攘夷,名動天下;
宋襄公,五霸之末,名不副實,死不足惜;
晉文公,五霸之次,飽歷鞎辛,愛民如子;
秦穆公,西方霸主,銳意改革,秦朝之基;
楚莊王,南方一霸,三年不飛,一飛沖天.
齊桓為首
尊王攘夷
得賢任善
奠定國基

宋襄迂腐
不成大器
若非天時
難留一名

晉文流離
十九而回
上繼齊桓
霸主之範

秦穆平西
敗於崤涵
不出山東
自霸一方

楚莊南蠻
窺覬已久
晉顯頹勢
北定中原

2006-11-30 19:45:41 補充:
齊桓公: (公元前 685-643 )1.周內亂,率兵擁太子鄭為周襄王2.伐山戎,救燕、敗北狄而存刑、衛3.合七國之力,伐荊楚,責楚不向周室納貢賦4.會諸侯於葵丘,約定共尊周室,敦睦友邦5.安內攘外

2006-11-30 19:46:00 補充:
--宋襄公: ( 前650-637 )1.齊內亂,諸子爭位,國力大削,宋有繼起代齊成為霸主之心2.合衛、邾伐齊,又威服曹、滕、邾國3.南方楚國乘機北上與宋爭霸,在泓水交戰 ( 宋襄公大敗,中戰傷重而死 ) 霸業未成

2006-11-30 19:46:09 補充:
--晉文公: ( 636-628 )1.宋襄公死後,起而稱霸2.幫周天子平定王子帶的叛亂 ( 周襄王廢了狄后,王弟姬帶引狄人攻陷洛邑,企圖奪位,晉文公出兵殺姬帶,迎襄王復位 ),提高晉國在中原威望,尊王行動3.楚攻宋,宋向晉求援,晉率諸侯救宋,敗楚於城濮,會諸侯於踐土,成為霸主 ( 伐楚使華夏民族得以保存,攘夷之舉 )4.文公死後,晉襄公繼位,盟主地位仍得以保持

2006-11-30 19:46:24 補充:
--秦穆公: ( 659-621 )1.乘晉文公死,襲鄭,爭霸中原,為晉師大敗於殽山,並俘其三帥2.秦晉交惡,東進之路為晉阻,轉向西,滅十二戎國,稱霸西戎--楚莊王: ( 613-591 )1.城濮戰敗後不服輸,至莊王時國力大振,向周定王使者王孫滿問九鼎輕重 ( 夏禹鑄九鼎象徵九州,夏商周三代奉為傳國之寶,楚有吞周之企圖,後世以問鼎比喻篡奪,「九鼎」比喻分量之重 ),為齊桓公所阻


收錄日期: 2021-04-23 13:06: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30000051KK032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