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真的有坦克出現嗎?

2006-12-01 3:01 am
1.六四真的有坦克出現嗎?

2.五四又是what?

回答 (4)

2006-12-01 3:48 a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hk.wrs.yahoo.com/_ylt=AqV4lEQ7pKD_leZg9WG1R3u.ygt./SIG=11euvmrft/**http%3a//www.ngensis.com/june4/JUNE4-0M.JPG

五四運動的背景

(一)新文化運動之興起
  民國成立,清朝的封建專制統治雖然已被推翻,但以北洋軍閥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依然佔據著統治地位。對內混戰連年,對外受盡列強欺侮。此時,知識份子留學海外人數日增,他們漸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啟迪,嚮往民主政治,民族看覺精神及愛國思想因而被激發起來,於是,觸發了一些知識份子投身於新文化運動。他們提倡白話文,反對舊禮教和封建迷信,又提出民主和科學的口號,因而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發生。
(二)中國在巴黎和會之失敗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次年1月,戰勝國在巴黎舉行和平會議,
圖片參考:http://home4u.hongkong.com/education/secondaryschool/matrix/54pic/meetings.jpg
商討對德和約和善後問題。中國以戰勝國身份,派陸徵祥、顧維鈞等五代表出席。
  中國代表向和會提出了收回山東權利,廢除中日密約及「二十一條」,取消各國在華的特權等要求。但是,英、美、法等國偏袒日本,答應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與日本。

五四運動的經過

  巴黎和會的消息傳來,舉國震驚,尤其是青年學生,更是義憤填膺。5月4日,北京大學
圖片參考:http://home4u.hongkong.com/education/secondaryschool/matrix/54pic/students.jpg
等十三所大專院校的學生三千多人,在北京天安門集會並舉行遊行。他們高舉「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等標語。遊行隊伍衝進交通總長曹汝霖的住宅,搗毀傢俱,並痛毆了駐日公使章宗祥。北洋政府出動軍警鎮壓,逮捕學生三十多人,民情激憤。
第二天,北京學生決定罷課
圖片參考:http://home4u.hongkong.com/education/secondaryschool/matrix/54pic/lists.jpg
去電參加和會的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五四運動得到全國各地的青年學生響應,許多地方的工商界
圖片參考:http://home4u.hongkong.com/education/secondaryschool/matrix/54pic/newspapers.jpg
及工人均熱烈參加。但北京政府再逮捕了到各處演講的學生八百多人,更加激起全國民眾的反抗,罷課、罷工、罷市,蔓延全國。在這樣的壓力下,北京政府才不得不釋放被捕學生,並將曹、章、陸免職;中國代表拒簽對德和約。7月,全國學生結束罷課,五四運動才告一段落。

五四運動的影響

(一)政治方面
  五四運動是一場政治抗議運動,它把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軍閥統治的衝突推向全國,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一個打倒軍閥的高潮,開創了全國群眾愛國運動的新階段,對後來的中國革命運動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學術文化方面
  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延續和發展,它把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的思想由知識份子推廣到全國民眾,使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成為一種風氣。同時,亦促進了文學革命的深入和廣泛發展,使中國科學和教育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階段。

(三)思想方面
  五四運動促進了全國民眾的思想解放,西方的各種新思想陸續傳入中國,其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的思想和政局帶來巨大的影響。
2006-12-01 3:09 am
六四真的有坦克出現(歷史老師說的)



五四運動狹義指1919年5月4日發生於中國北京的以青年學生為主和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起因為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原德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

廣義: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併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鉅。 在臺灣教科書中,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多併為一談,一般民眾亦皆稱兩者合為「五四運動」,可視為廣義的五四運動定義。

五四精神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麼,有不同看法。一種看法:科學,民主。又一種:愛國。

五四運動,其主力是學生和青年,他們的愛國精神、為真理和正義而戰的精神、不畏強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和學生學習。

五四運動最早從北京大學發展出來的,五四精神所代表的憂國憂民、不畏強暴進行抗爭的精神,其實也是北京大學一貫的校風特色。
愛國精神:五四運動的青年以愛國為己任,他們的行為都是以愛國我目的的,都是維護國家尊嚴,國家利益為出發點的。
大膽精神:面對軍閥政府,憑一腔熱血,敢於鬥爭,不畏強權,不屈不撓。
獨立精神:五四青年沒有被人左右,用自己的思維和行動去做一切事情,顯示了青年的獨立和創進。
正義精神:五四運動之所以勝利就是因為他有正義性,正義的力量和精神支撐,因為正義,得到了正義力量的支持和擁護。

意義
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的愛國運動」(注意這裡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五四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激發了和鼓舞了無數青年學者投身中國救亡運動。五四運動打擊了美英日犧牲中國的氣焰,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五四運動,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幹部上作了準備。五四運動,影響了當代中國人民,中國青年,五四運動的精神和氣質為中國青年所汲取。

五四延伸
五四青年節 1949年政務院正式宣佈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五四精神 繼承五四運動及其思想的內在精神
五四事件 五四運動別稱,特指五四當天的遊行示威活動
五四紀念
五四主義 五四泛化精神
五四派 以五四為指導思想的青年派別
五四文學
五四藝術
五四美術
五四音樂
五四廣場
五四中學
五四街
五四路
五四紀念館 有網上紀念館和實地紀念館,北京,天津,上海均有設立
五四青年獎 共青團中央和全國青聯1997年1月23日設立
2006-12-01 3:06 am
1.當然有。

2.大學生的文化示威。
2006-12-01 3:06 am
1989年春在北京發生的「六四事件」中,中國政府使用軍隊驅散示威學生,這在香港華人社會中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和情緒震撼。香港華人採用了多種方式來表達他們對示威學生的支持及對中國政府的不滿,其中最矚目的是有為數約一百萬的香港華人自發地上街遊行。這類大規模的香港華人的政治積極性表現雖然為時甚短,但它在香港歷史上卻是絕無僅有的。而這也是海外中國人對中國政府採取最具抗爭性的一次群眾行動。香港華人對「六四事件」的強烈反應,毫無疑問地與香港即將回歸中國這一事實及其所引發的憂慮、徬徨與抑鬱有關;這些反應反映了香港華人對中國的明顯認同。「六四事件」也為「香港人」的身分認同的集中與清晰表現提供了一個黃金機會。反過來說,香港華人在經歷這個使人痛心的事件中所取得的共同經驗,也進一步強化了「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感。

  「香港人」在「六四事件」所引發的群眾行動中,比「中國人」擔當了一個更突出的角色。在1992a年及1993年的調查中,我們詢問被訪者有沒有參與1989年「六四事件」有關的遊行和集會活動。在1992a年,有較大比例的「香港人」(25.9%)(「中國人」的比例為18.8%)承認他們曾經參與那些活動。在1993年的相關數字則分別為26.6%及18.2%。兩項調查的數字十分接近。此外,1992a年的調查發現,「香港人」較「中國人」(63%對59.5%)更多留意報章上有關「六四事件」的報導、更多留意電視與電台對該事件的廣播(68.6%對68.3%)、及更多(32.8%   對29.3%)與朋友及親戚討論該事件(32.8%對29.3%)。不過,在1989年以後,「香港人」對「六四事件」的熱情明顯比「中國人」冷卻得快。在1992a年的調查中,分別只有5.6%、3%及1%的「香港人」表示他們曾經參與紀念「六四事件」一周年、兩周年及三周年的遊行與集合活動,而與「中國人」有關的數字則分別為7.3%、3.6%及2.4%。這些發現顯示,隨著該事件所激發的巨大憤慨感的消逝,只有「中國人」對中國較高程度的情感連繫,才可以發揮使人們堅持參與的 作用。

  雖然「香港人」及「中國人」都以反對社會主義政權的角度來理解「六四事件」,不過「中國人」依然比「香港人」較少同情北京學生。1992a年的調查發現,10.3%的「香港人」把「六四事件」理解為北京居民及學生所發起的暴亂,而同意此觀點的「中國人」則有13.1%。21.6%的「香港人」認為「六四事件」是一小撮人在搞事,但卻有30.5%的「中國人」這樣想。「香港人」當中有16.7%同意「六四事件」只是一件意外的事,暗示無人須要對此承擔責任,但卻有19.3%的「中國人」持此看法。「香港人」中有多達86.1%認為「六四事件」是一個中國政府處理失當的事件,但這樣認為的「中國人」則比例較小(73.1%)。同樣地,絕大多數「香港人」認為「六四事件」乃血腥鎮壓,但「中國人」中持此意見者則比例較小(76.6%)。

  不過,當「六四事件」所引發的激情沉寂之後,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中國人」反而較「香港人」更能以務實態度對待「六四事件」。他們顯然以香港的利益為出發點,特別考慮到香港與中國的關係。例如,在1992a年的調查中,有較小部分(28.9%)的「香港人」(「中國人」的比例則為35%)同意「為了香港的安定繁榮,我們應該忘記六四事件」。與「中國人」(35.2%)相比,「香港人」(29%)較少同意「為了中港的良好關係,我們應該忘記六四事件」。如出一轍地,有較大部分的「香港人」(56.1%)(「中國人」的比例為45.4%)表示「我們應該繼續紀念六四的活動,直至中國政府釋放所有民運人士為止」。從不同身分認同的人對香港市民支援香港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一個在「六四事件」期間成立的組織)的態度中,亦可看到同樣的差異。認為「支聯會」應該解散的「香港人」佔21.7%,但卻有28.9%的「中國人」持此態度。

  香港華人──特別是那些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人──深為「六四事件」所震撼。他們充分感到彼此有著共同的政治命運,而這個政治命運又被看成是不明朗及悲哀的。在中國大陸所發生的突然變故,使他們不單對中國政府徹底失望,也使他們對中國政府對香港的承諾失去信心。香港華人,特別是「香港人」,在情感上及政治熱情方面的突然流露,可以理解為一種香港認同感的生動反映。即使那些認同為「中國人」的人,也在相當程度上與「香港人」有共通之處。1989年因此可以被視為香港華人的地方意識形成過程中的里程碑。

五四運動狹義指1919年5月4日發生於中國北京的以青年學生為主和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起因為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原德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

廣義: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併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鉅。 在臺灣教科書中,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多併為一談,一般民眾亦皆稱兩者合為「五四運動」,可視為廣義的五四運動定義。

五四精神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麼,有不同看法。一種看法:科學,民主。又一種:愛國。

五四運動,其主力是學生和青年,他們的愛國精神、為真理和正義而戰的精神、不畏強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和學生學習。

五四運動最早從北京大學發展出來的,五四精神所代表的憂國憂民、不畏強暴進行抗爭的精神,其實也是北京大學一貫的校風特色。
愛國精神:五四運動的青年以愛國為己任,他們的行為都是以愛國我目的的,都是維護國家尊嚴,國家利益為出發點的。
大膽精神:面對軍閥政府,憑一腔熱血,敢於鬥爭,不畏強權,不屈不撓。
獨立精神:五四青年沒有被人左右,用自己的思維和行動去做一切事情,顯示了青年的獨立和創進。
正義精神:五四運動之所以勝利就是因為他有正義性,正義的力量和精神支撐,因為正義,得到了正義力量的支持和擁護。

意義
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的愛國運動」(注意這裡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五四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激發了和鼓舞了無數青年學者投身中國救亡運動。五四運動打擊了美英日犧牲中國的氣焰,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五四運動,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幹部上作了準備。五四運動,影響了當代中國人民,中國青年,五四運動的精神和氣質為中國青年所汲取。

五四延伸
五四青年節 1949年政務院正式宣佈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五四精神 繼承五四運動及其思想的內在精神
五四事件 五四運動別稱,特指五四當天的遊行示威活動
五四紀念
五四主義 五四泛化精神
五四派 以五四為指導思想的青年派別
五四文學
五四藝術
五四美術
五四音樂
五四廣場
五四中學
五四街
五四路
五四紀念館 有網上紀念館和實地紀念館,北京,天津,上海均有設立
五四青年獎 共青團中央和全國青聯1997年1月23日設立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17: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30000051KK0292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