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衛兵.................

2006-12-01 2:49 am
What is 紅衛兵?

回答 (4)

2006-12-01 3:12 am
✔ 最佳答案
紅衛兵,是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特殊人群,大部份由年輕的學生組成。紅衛兵並不是真正的國家軍隊,而是一種特殊的群團組織。在文化大革命是衝擊原政權架構的特殊工具,其主要行為是違反正常的社會規範。





目錄[隱藏]

1 定義
2 歷史
3 主要派別
4 參看
5 外部連結



[編輯] 定義
在中國近代歷史研究上,史學家往往將紅衛兵分為廣義與狹義的兩種定義。廣義的紅衛兵泛指將自己繫上紅色袖標的各種民間團體,包括工人、農民、軍事院校的學員和機關、文藝團體的從業者等,狹義的紅衛兵則是指大學和中學里青年學生所自發組成學生團體。
紅衛兵是通稱,每個學校里都有幾支或十幾支分別取不同名稱的紅衛兵組織。如:「全無敵」戰鬥隊、「叢中笑」戰鬥隊等,名稱多來自毛澤東詩詞或當地當時的重大事件的日期。許多個學校的紅衛兵組織因觀點一致而聯合,又稱兵團。紅衛兵的宗旨包括向「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資產階級反動權威」、「資產階級保皇派」造反,「革命無罪,造反有理」。手段有大字報、大批鬥、「破四舊」、「抄家」等。「打砸搶」行為時有發生。他們的造反行動衝垮了各級黨政機關現成的運行體系,成為毛澤東進行文化大革命、達成其政治目標的工具之一。
紅衛兵的典型著裝是頭戴綠軍帽、身著綠軍裝、腰間束武裝帶、左臂佩紅袖標,手握紅寶書。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d/MaoZedong.jpg/180px-MaoZedong.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966年8月18日在天安門城樓佩帶紅衛兵袖章的毛澤東

[編輯] 歷史
最早的紅衛兵名稱來自於一位清華附中學生張承志(後來成為著名作家)的筆名。意為「毛澤東的紅色衛兵」。在1966年5月29日清華附中預科651班所貼的大字報上開始使用。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文化大革命宣言後,其它中學學生所貼的大字報就紛紛書上紅衛兵署名。紅衛兵運動能夠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迅速席捲全國,與毛澤東從1966年8月18日開始,連續八次檢閱(習慣上叫接見)超過1000萬紅衛兵分不開。毛澤東當時的裝束,就是一身綠軍裝,臂戴紅衛兵紅袖章。
1967年進入奪權階段後,圍繞權力分配(在新成立的革委會裡名額的多寡、誰分管有實權的部門)紛爭吵鬧不休,紅衛兵組織分裂為不同的派別,以致發展到大規模武斗。毛澤東於是說「現在是小將犯錯誤的時候了」。工宣隊、軍宣隊相繼進入學校等單位系統,紅衛兵逐漸失勢,退出了文革舞臺的中心。隨著1968年開展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紅衛兵作為一支文革中的政治組織終於解散。
1969年中國共產黨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後,隨著「複課鬧革命」的中央號召,紅衛兵的名稱被借用,而共青團當時已經幾乎癱瘓。1975年,在共青團「十大」籌備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王洪文提出,在中學把共青團和紅衛兵兩個組織合併,定名為「紅衛兵」。然而當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78年10月16日召開時,文革已經結束,共青團和紅衛兵的合併沒有實現。
同期,在小學,紅小兵代替了少先隊(中國少年先鋒隊),1978年後少先隊恢復。

[編輯] 主要派別
紅衛兵並不是一個統一的組織,派別林立,互不隸屬,互相鬥爭。根據時間、出身和政治主張,大概可以分為:

老紅衛兵,也稱老兵,最早的紅衛兵,幹部子弟,血統論出身論。聯動。文革後不久很快失勢。
保守派,老紅衛兵的效仿者,大部分是出生好的。依靠地方黨組織和工作組。
造反派,紅衛兵運動的主流。成分複雜,主張造反,進入革委會。典型蒯大富等北京紅衛兵五大領袖。
極左派,新思潮,基本政治和社會制度的批判者。典型長沙楊曦光《中國向何處去》。
以上所列「各派」也不是一體,而只是具有大致相同的特徵。紅衛兵最大的特徵就是沒有統一的組織。

[編輯] 參看
文化大革命



[編輯] 外部連結

紅衛兵史 - 歷史我記錄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a/Flag_of_the_People%27s_Republic_of_China.svg/25px-Flag_of_the_People%27s_Republic_of_China.svg.png
紅衛兵是一個與中國大陸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通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A%A2%E5%8D%AB%E5%85%B5&variant=zh-tw"

頁面分類: 中國大陸小作品 | 文化大革命 | 文革名詞
2011-06-01 2:32 pm
退團退隊

我以前在無知中入過中共邪黨的少先隊和共青團,當過團支部書記,現在看見中共邪黨腐敗透頂,不想與這些邪惡為伍,聲明退出。做擁有未來的清白的中國人。

小譚
2011-05-19
中國大陸






退團隊聲明

本人早已深深認識到中共邪黨的醜惡面目,五八年大躍進,餓死幾千萬中國人。讓人虛報田產,如實報產600斤的就讓罰跪,有此不願虛報數字的,就這樣跪死了。

本人鄭重聲明,退出中共邪黨的共青團和少先隊組織,為自己選擇一個美好未來!

于少停
2011-05-19
http://tuidang.epochtimes.com/index/showpost/id/8828782
2006-12-01 2:54 am
紅衛兵是通稱,每個學校里都有幾支或十幾支分別取不同名稱的紅衛兵組織。如:「全無敵」戰鬥隊、「叢中笑」戰鬥隊等,名稱多來自毛澤東詩詞或當地當時的重大事件的日期。許多個學校的紅衛兵組織因觀點一致而聯合,又稱兵團。紅衛兵的宗旨包括向「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資產階級反動權威」、「資產階級保皇派」造反,「革命無罪,造反有理」。手段有大字報、大批鬥、「破四舊」、「抄家」等。「打砸搶」行為時有發生。他們的造反行動衝垮了各級黨政機關現成的運行體系,成為毛澤東進行文化大革命、達成其政治目標的工具之一。

紅衛兵的典型着裝是頭戴綠軍帽、身着綠軍裝、腰間束武裝帶、左臂佩紅袖標,手握紅寶書。



最早的紅衛兵名稱來自於一位清華附中學生張承志(後來成為著名作家)的筆名。意為「毛澤東的紅色衛兵」。在1966年5月29日清華附中預科651班所貼的大字報上開始使用。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文化大革命宣言後,其它中學學生所貼的大字報就紛紛書上紅衛兵署名。紅衛兵運動能夠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迅速席捲全國,與毛澤東從1966年8月18日開始,連續八次檢閱(習慣上叫接見)超過1000萬紅衛兵分不開。毛澤東當時的裝束,就是一身綠軍裝,臂戴紅衛兵紅袖章。



1967年進入奪權階段後,圍繞權力分配(在新成立的革委會裡名額的多寡、誰分管有實權的部門)紛爭吵鬧不休,紅衛兵組織分裂為不同的派別,以致發展到大規模武斗。毛澤東於是說「現在是小將犯錯誤的時候了」。工宣隊、軍宣隊相繼進入學校等單位系統,紅衛兵逐漸失勢,退出了文革舞臺的中心。隨着1968年開展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紅衛兵作為一支文革中的政治組織終於解散。


1969年中國共產黨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後,隨着「複課鬧革命」的中央號召,紅衛兵的名稱被借用,而共青團當時已經幾乎癱瘓。1975年,在共青團「十大」籌備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王洪文提出,在中學把共青團和紅衛兵兩個組織合併,定名為「紅衛兵」。然而當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78年10月16日召開時,文革已經結束,共青團和紅衛兵的合併沒有實現。

同期,在小學,紅小兵代替了少先隊(中國少年先鋒隊),1978年後少先隊恢復。


紅衛兵並不是一個統一的組織,派別林立,互不隸屬,互相鬥爭。根據時間、出身和政治主張,大概可以分為:

老紅衛兵,也稱老兵,最早的紅衛兵,幹部子弟,血統論出身論。聯動。文革後不久很快失勢。
保守派,老紅衛兵的效仿者,大部分是出生好的。依靠地方黨組織和工作組。
造反派,紅衛兵運動的主流。成分複雜,主張造反,進入革委會。典型蒯大富等北京紅衛兵五大領袖。
極左派,新思潮,基本政治和社會制度的批判者。典型長沙楊曦光《中國向何處去》。
以上所列「各派」也不是一體,而只是具有大致相同的特徵。紅衛兵最大的特徵就是沒有統一的組織。
2006-12-01 2:52 am
紅衛兵,是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特殊人群,大部份由年輕的學生組成。紅衛兵並不是真正的國家軍隊,而是一種特殊的群團組織。在文化大革命是衝擊原政權架構的特殊工具,其主要行為是違反正常的社會規範。

定義
在中國近代歷史研究上,史學家往往將紅衛兵分為廣義與狹義的兩種定義。廣義的紅衛兵泛指將自己繫上紅色袖標的各種民間團體,包括工人、農民、軍事院校的學員和機關、文藝團體的從業者等,狹義的紅衛兵則是指大學和中學里青年學生所自發組成學生團體。

紅衛兵是通稱,每個學校里都有幾支或十幾支分別取不同名稱的紅衛兵組織。如:「全無敵」戰鬥隊、「叢中笑」戰鬥隊等,名稱多來自毛澤東詩詞或當地當時的重大事件的日期。許多個學校的紅衛兵組織因觀點一致而聯合,又稱兵團。紅衛兵的宗旨包括向「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資產階級反動權威」、「資產階級保皇派」造反,「革命無罪,造反有理」。手段有大字報、大批鬥、「破四舊」、「抄家」等。「打砸搶」行為時有發生。他們的造反行動衝垮了各級黨政機關現成的運行體系,成為毛澤東進行文化大革命、達成其政治目標的工具之一。

紅衛兵的典型着裝是頭戴綠軍帽、身着綠軍裝、腰間束武裝帶、左臂佩紅袖標,手握紅寶書。


歷史
最早的紅衛兵名稱來自於一位清華附中學生張承志(後來成為著名作家)的筆名。意為「毛澤東的紅色衛兵」。在1966年5月29日清華附中預科651班所貼的大字報上開始使用。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文化大革命宣言後,其它中學學生所貼的大字報就紛紛書上紅衛兵署名。紅衛兵運動能夠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迅速席捲全國,與毛澤東從1966年8月18日開始,連續八次檢閱{習慣上叫接見}超過1000萬紅衛兵分不開。毛澤東當時的裝束,就是一身綠軍裝,臂戴紅衛兵紅袖章。

1967年進入奪權階段後,圍繞權力分配(在新成立的革委會裡名額的多寡、誰分管有實權的部門)紛爭吵鬧不休,紅衛兵組織分裂為不同的派別,以致發展到大規模武斗。毛澤東於是說「現在是小將犯錯誤的時候了」。工宣隊、軍宣隊相繼進入學校等單位系統,紅衛兵逐漸失勢,退出了文革舞臺的中心。隨着1968年開展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紅衛兵作為一支文革中的政治組織終於解散。

1969年中國共產黨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後,隨着「複課鬧革命」的中央號召,紅衛兵的名稱被借用,而共青團當時已經幾乎癱瘓。1975年,在共青團「十大」籌備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王洪文提出,在中學把共青團和紅衛兵兩個組織合併,定名為「紅衛兵」。然而當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1978年10月16日召開時,文革已經結束,共青團和紅衛兵的合併沒有實現。

同期,在小學,紅小兵代替了少先隊(中國少年先鋒隊)。1978年後少先隊恢復。


主要派別
紅衛兵並不是一個統一的組織,派別林立,互不隸屬,互相鬥爭。根據時間、出身和政治主張,大概可以分為:

老紅衛兵,也稱老兵,最早的紅衛兵,幹部子弟,血統論出身論。聯動。文革後不久很快失勢。
保守派,老紅衛兵的效仿者,大部分是出生好的。依靠地方黨組織和工作組。
造反派,紅衛兵運動的主流。成分複雜,主張造反,進入革委會。典型蒯大富等北京紅衛兵五大領袖。
極左派,新思潮,基本政治和社會制度的批判者。典型長沙楊曦光《中國向何處去》。
以上所列「各派」也不是一體,而只是具有大致相同的特徵。紅衛兵最大的特徵就是沒有統一的組織。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19: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30000051KK0282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