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絕種的鳥類

2006-12-01 12:16 am
請給三種瀕臨絕種的鳥的名稱和簡介’請快!

回答 (5)

✔ 最佳答案
蓝耳翠鸟

腹背颜色分明

学名 Alcedo meninting

英文名 Blue-eared kingfisher

鸱鴞科 Alcedinidae

分布 云南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小型攀禽。全长约15厘米。头顶和颈黑色,具蓝紫色横斑;耳羽紫蓝色;喉部淡棕色;颈侧各有一黄白色斑点。上背暗蓝色,背中部、腰至尾上覆羽辉蓝色。翅上覆羽暗蓝色,有钴蓝色斑点。尾羽暗蓝色。下体栗色。嘴黑色,基部肉红色。脚红色。

栖息于林间溪旁树上。以鱼、虾、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为食。


大天鹅


别名 鹄、咳声天鹅
学名 Cygnus cygnus
英文名 whooper swan
鸭科 Anatidae
分布 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一带繁殖,越冬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游禽。全长约140厘米。全身羽毛纯白色。颈部修长而弯曲。眼先至嘴基淡黄色,上嘴黄色可达鼻孔,嘴尖及下嘴黑色。脚黑色。

栖息于多苇草的大型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5-6月间繁殖,巢多筑于干燥地面或浅滩的芦苇间,每窝产卵4-6枚,白色或象牙色,孵卵期35-40天。我国新疆有灰雁(Anaer anser)及赤嘴潜鸭(Netta rufina)在大天鹅巢中产卵的报道。


藏马鸡



别名 白马鸡
学名 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英文名 white-eared pheasant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为四川、青海、西藏、云南等地留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鸡类。全长96厘米左右。体羽主要为白色。头顶具短曲黑色绒状羽;耳羽白色,呈短角状;面部裸露,鲜红色。飞羽灰褐色。尾羽特长,基部灰白,向后转为紫铜色,末端呈深蓝色,均具金属光泽。嘴粉红色。脚鲜红色,雄鸟有距。

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针阔混交林及高山灌丛中,常集群活动。以蕨类、草叶、草根、云杉球花、青稞种子等为食。5月-6月上旬繁殖,筑巢于林中枯朽倒木下面,用枯枝、苔藓、枯草等铺成,内垫残羽。每窝产卵6-9枚,土黄色或青灰色,纯色无斑。孵卵期至少22天。

 


 
2006-12-01 4:03 am
肯定生態保育

 公元兩千年剛剛開始,我國在自然生態保育方面的努力就傳來喜訊。千禧年在以色列召開的國際鳥類博覽會中,國際鳥類保育聯盟宣佈將我國在1966年被列為瀕臨絕種的帝雉、藍腹鷳和黃山雀等三種珍稀鳥類,從保育類紅皮書中除名,這代表的意義並不表示這三種珍稀鳥類已經不需要再加以保育了,而是聯盟的鳥類專家認為我國政府及國民近年在生態保育方面的努力,已使這些鳥類在自然界的族群數量達到相當穩定的程度,這是對我國在生態保育工作階段性任務的肯定,也是在幾年前的虎骨和犀牛角事件之後,國際保育界首次對我國保育工作的肯定。

鳥中三寶

 或許有人看了這則報導之後,對新聞事件中的主角依然有點陌生,尤其對這三種野生鳥類的生態資料及牠們在台灣自然界的重要性又是如何可能都是一知半解,但是只要是對賞鳥有興趣或是喜歡登山的朋友,對這些生活在台灣森林中的珍寶都不會陌生,而賞鳥界人士最盼望欣賞到的三種鳥類﹛白、藍、帝﹜中的藍就是藍腹鷳,帝則是帝雉。

 藍腹鷳和帝雉都是屬於雉科鳥類,牠們和家裡飼養的雞是同一類,在台彎森林中算是體型僅次於猛禽的大型鳥類,牠們主要棲息在低海拔和中海拔的原始森林中,帝雉的棲息海拔高度比較高,大約從海拔兩千公尺到三千公尺之間,藍腹鷳的棲息海拔高度比較低,大約從海拔一千五百到兩千五百公尺之間,牠們在海拔兩千公尺的山區有重疊分佈現象,因此我們在少數幾處山區同時可以發現藍腹鷳和帝雉一起在林道上出現。

霧林中的王者

 帝雉雄鳥全身羽毛大致是藍黑色,背部和尾部有白色的斑紋,尾羽幾乎和身體一樣長,姿態相當高雅華貴,頗有帝王之風,由於棲息的中海拔山區是屬於雲霧帶森林,牠又喜歡在起霧的時候出現,因此又被稱為霧林中的王者。

 藍腹鷳雄鳥的羽毛則大致為寶藍色,背部和尾羽則是白色,也和帝雉一樣具有長長的尾羽,全身羽色也比較豔麗,牠喜歡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闊葉林下層,生性機警,發現有人出現就會立刻躲到密林裡面,因此要發現牠的蹤跡並不容易。

 另一種從紅皮書名錄中除名的鳥類-黃山雀,則是一種體型嬌小可愛的森林鳥類,牠是屬於山雀科鳥類,全身除了背部為寶藍色之外,其他大致為鮮黃色,因此被稱為黃山雀,牠也是喜歡生活在中海拔原始森林中,只是總喜歡在森林上層活動,鳥巢也是建築在高大樹木的樹洞中。

 帝雉、藍腹鷳和黃山雀都是台灣特有種鳥類,牠們是道地台灣土生土長的原住民,也就是說全世界只有在台灣的森林裡才可以看到牠們,在本土的生態意義上相當重要。

野生動物的命運

 自古以來,這些鳥類無憂無慮的生活在森林中,除了生活周遭的天敵之外,牠們從來就不用擔心有絕種的危機,但是近幾十年來,人類開始大肆砍伐森林,使得適合牠們棲息的空間日漸減少,尤其到了七十年代,牠們生存的危機可說達到最高點,除了因砍伐森林所造成的棲地破壞的生存壓力之外,人為的濫捕更是直接造成這些珍貴鳥類急速減少的重要因素。由於帝雉、藍腹鷳的體型比較大,有些人更相信吃野生動物比較補,一些山產店更以這些珍貴鳥類招來饕客,使得野生的帝雉、藍腹鷳被捕捉殆盡,民國七十二年南投縣水裡鎮的一家山產店更陳列了三十六之的帝雉準備販售,當時曾引起國內保育團體及媒體關切,更有鳥類專家估計,台灣森林中的帝雉大約只剩下五百隻,幾乎面臨絕種的危機。

 至於黃山雀體型雖然比較小,但是因為羽色美麗,叫聲婉轉動人,一些鳥店便大量捕捉販賣,由於黃山雀在森林中的數量原本就很稀少,身價也特別昂貴,在民國七十年代,一隻黃山雀的身價就高達五千元,在奇貨可居的利誘下,野生黃山雀的命運也就可以想像了。

保育類野生動物

 民國七十三年開始國家公園陸續成立,園區內的野生動物才暫時受到保護,民國七十八年,政府也在國際壓力及民間保育團體和學術界的催促下,頒佈野生動物保育法,隔年並公佈保育類野生動物名單,嚴格規定保育類野生動物,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買賣、或飼養、繁殖。從此台灣珍貴的野生動才正式獲得法律的保護。而帝雉、藍腹鷳和黃山雀等三種被國際鳥盟列入瀕臨絕種紅皮書中的珍稀鳥類當然也在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名單中,近年來在政府和民間保育團體的努力下,三種珍稀鳥類的野生族群數量已經有明顯增加,目前在一些森林遊樂區或是林務局的林道上經常可以發現帝雉和藍腹鷳成群覓食的景象,甚至在車輛往來頻繁的新中橫公路上也經常可以看到帝雉在路旁覓食,可能過不了多久,公路單位就必須在一些山區的道路樹立(小心藍腹鷳)或(小心帝雉)的路標了。
2006-12-01 12:37 am
黑臉琵鷺是大型涉禽,身上長滿白色羽飾,鳥喙形狀獨特,成匙狀,又似琵琶。臉呈黑色,皮膚裸露,所以名為黑臉琵鷺。體長約76厘米,約重一公斤。

黑臉琵鷺屬「瀕危」物種,意謂「物種有絕種的危險」。估計現時全球數目約1,400隻,僅在東亞地區出現。


放大鍵 冬季在日本至北越沿岸出現,主要的越冬地為台灣曾文溪口(最多找到 757 隻 )及香港的米埔及后海灣內灣拉姆薩爾濕地(最多找到 350 隻)。少數(約1至20隻)在其他沿岸地區出現(見地圖)。

至今僅在朝鮮半島西岸的岩島發現牠們的繁殖地,約有30個繁殖配對在島上出現。

黑臉琵鷺主要以沿岸淺水地帶的魚蝦為食糧。東亞大部份的沿岸地區承受眾多人口及工農業活動帶來的重大壓力,導致生境地遭破壞及污染。台灣的曾文溪口正面對重要的工業計劃威脅,而香港后海灣地區所承受的壓力也逐漸增加。
2006-12-01 12:26 am
八聲杜鵑Cacomantis merulinus是其中一種只利用乾地農業生境的夏候鳥,這種杜鵑雖然不會在灌叢或林間出現,不過會利用火尾縫葉鶯孵雛(Carey et al., in prep)。非繁殖候鳥方面,這種生態環境每年都吸引了不少鳴禽,當中還有很多相當重要的品種。鶇科鳥類方面,常見有北紅尾鴝Phoenicurus auroreus和黑喉石(即鳥)Saxicola torquata。這兩種鳥種都會利用高地的草被和灌叢,黑喉石(即鳥)亦可在低地草被找到,不過牠們的數量與在乾地農業生境出沒的差不多。乾地農業亦為大量食種籽的雀鳥提供適合的生態環境,除了上述鳥種外,還有Emberiza spp。灰頭 E. spodocephala相信是數量最多和分佈最廣的,不過乾地農耕生境對赤胸E. fucata、小E. Pusilla和黃胸E. aureola的重要性較高,後二者會亦會在過境遷徒時在其他開闊生境內﹝包括濕農地﹞出沒,不過赤胸只能在乾地農業的生境內找到,這種明顯比三十至五十年代較為罕見,相信是因為這種鳥當時在香港以至廣東利用稻田作主要生境地(Vaughan and Jones, 1913),他們在香港的數量下降的原因仍未清楚。過去三十年,黃胸在香港的數量亦明顯下降,反映出這是中國捕獵作食用增加的結果(Carey et al., in prep)。



除此以外,過去三十年在香港亦有三種食種籽的鳴禽數目顯著下降,牠們的棲息地與乾地農業有密切關係。朱雀Carpodacus erythrinus現已不再常見,反之變得罕有;還有鳳頭Melophus lathami,這種鳥從前常在高地繁殖並在附近高度較低的農地渡冬。鳳頭曾經是本地留鳥,而朱雀是冬候鳥,兩種雀鳥數量下降的原因仍未清楚。最後,黑尾蠟嘴雀Euphona migratoria是本地的冬候鳥,牠們經常在果園間出沒,自八十年代起數量大幅下降,這可能是因為由中國出口至歐洲及北美作籠鳥買賣增加而導致的(Clements et al., 1993; Carey et al., in prep.)。普遍來說,雖然乾地農業對非鳴禽種類不太重要,不過郤有罕有殖居的黑翅鳶Euphona migratoria和罕見的冬候鳥鵪鶉Coturnix japonica亦利用作重要生境。還有關係不大的黃腳三趾鶉Turnix tanki和棕三趾鶉T. suscitator,雖然牠們在香港的居住情況不明,但是牠們利用這種生境已達相當程度。
2006-12-01 12:23 am
波多黎各亞馬遜鸚鵡
波多黎各亞馬遜(Puerto Rican Amazon)是全球10大瀕臨絕種的珍稀鳥類,野外族群的數量比紐西蘭鴞鸚鵡(36隻)還少,是名列華盛頓公約組織附錄一的一級保育類。
當哥倫布於1943年發現波多黎各島的時候,野外至少有超過一百萬隻以上的波多黎各亞馬遜。
到了1930年代,波多黎各亞馬遜的數量戲劇性的減少變為只剩下2000隻不到。在1953到1956年間,數量居然只剩下200隻左右!
到了1967年,野外數量僅存24隻的時候,他們才被當地列為瀕臨絕種的鳥
現僅存13隻於當地Luquillo山區!

比起華南虎的30頭.黑面琵鷺的350隻少多了,而目前藍鯨在世上仍有13000多隻
至於台灣雲豹,最後一次發現已離今21年,那是一隻掉進陷阱中的幼豹,目前是否絕種仍是個謎...
事實上...地球上的物種不斷的出現又消失,可能你看到這文獻的下一秒,這些動物就絕種也不一定 !!!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50: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30000051KK0183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