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好多個作者,具體人數不詳
舊約作者資料如下
http://hk.geocities.com/anti_christendom/a27.html
新約作者資料如下
從四福音看耶穌被神化的經過
據學者研究,《新約》四福音書中,《馬可福音》成書最早(70-80年間),《馬太福音》次之,《路加福音》再次(75-90年間),《約翰福音》最後(95-100年間)(1),當中前三卷福音又稱為“對觀福音”,因為它們都取材自“Q”資料,《馬可福音》取材自“Q”資料成書後,《馬太福音》作者手頭上應巳有了“Q”資料及《馬可福音》原稿,四福音因之互相抄襲而成,此即為福音書起源的“兩源說”,如果加上《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獨有資料“M”和“L”,則成為“四源說”了。
耶穌並釘時,他的門徒俱己四散,因此沒有證據顯示四福音是他的門徒馬可、馬太、路加和約翰所寫,現在比較有把握的推測是《路加福音》應該是生活於80至90年的外邦基督徒,而《約翰福音》則是由一個敘利亞的教派所寫(2)。
“歷史上的耶穌”與“信仰上的耶穌”
四福音書成書時間既有先後次序之分,運用唯物史觀方法視之,每卷福音內容當與當時社會環境有密切關聯,各福音之成書,亦反映各時代的思想,當中更暗暗反映耶穌作為歷史人物,出於群眾的宗教需要而被神化,而且越吹越神,越說越離真實性越遠,於此我們必須區分“歷史上的耶穌”與“信仰上的耶穌”,究竟耶穌有沒有自稱為神?撇開一切信仰迷信,以科學角度觀之,歷史上的耶穌並不自稱為神,正如佛陀一樣,他本人自稱為人,小乘佛教亦僅相信佛陀是偉大的聖人,但大乘佛教卻相信佛陀是天上之絕對實體化身為歷史上的佛陀,由此可見,基督教相信耶穌降生為人,奧秘不在什麼上帝耶穌三位一體,而在於人為結果。
基督徒認為福音書描寫的耶穌形象盡皆真實,所記語錄盡皆其親口所說,其實經過現聖經學者考證,福音書只有小部份耶穌言論是其親口所說,福音書是在耶穌死後40至70年才成書,而且作者皆沒有親身見證過耶穌的生活,始自1985的耶穌研究學會針對耶穌的真實性問題作出研究,結果得出福音書82%都不是耶穌確實說過的話,當中《約翰福音》的耶穌言論真實性為最低。(3)
四福音書的比較
我們可將《馬可福音》、《馬太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作一劃分,前三福音的耶穌形象比較接近人性,作者也沒有明確表示耶穌是神,耶穌的教訓是神的愛和神的國,耶穌沒有公開說他是否彌塞亞,而只是一個充滿聖靈和有深厚宗教經驗的人,如同當時的猶太人,耶穌相信末日快到,並說:
“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要看見 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可:9,1)
“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可:13,32)
由此我們推知,耶穌自認為先知,傳揚神國來臨的道理:
“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的‧”(可:1,15)
《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由於是最早成書,故書中的耶穌形象是最具人性的,它較能反映歷史上真實的耶穌形象,當中除記載耶穌施行神跡,如“水上行走”(可:6,49),“平靜風兩”(可:4,39)顯示作者受東方神秘宗教思想的影響,《馬可》筆下的耶穌,是很有人性的,例如描述他對法利賽人感到“憂愁”,“怒目”看他們(可:3,5),又例如以下經文:
“他也詫異他們不信,就往周圍鄉村教訓人去了‧”(可:6,6)
“耶穌看見就惱怒”(可:10,14)
“於是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同去,就驚恐起來,極其難過‧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警醒‧” (可:14,33-34)
歷史上的耶穌是人,他否認自己的完善,正如他對一位財主說:
“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 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可:10,18)
甚至描繪耶穌死時的絕望情態:
“我的 神,我的 神,為什麼離棄我‧”(可:15,34)
《馬太福音》
到《馬太福音》的描述中,耶穌的形象己較《馬可福音》神性,而且作者刻意引用《舊約》經文附會在耶穌身上,這是因為《馬太福音》的讀者對象為早期皈依基督的猶太人,引用《舊約》可堅固猶太人的信心,故此《馬太福音》有這麼一句說話: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太:5,17)
《路加福音》
《路加福音》則比《馬可福音》及《馬太福音》更加強調耶穌的神性,例如在《馬太福音》中,約瑟對馬利亞婚前懷孕尚有“把她悄悄休了”的念頭,在《路加福音》中的約瑟被描述到根本毫不在乎似的,以突顯耶穌的神聖及事先安排似的:
“要和他所聘之妻馬利亞,一同報名上冊‧那時馬利亞的身孕已經重了‧”(路:2,5)
而且還描述:
“主的使者站在他們旁邊,主的榮光四面照著他們‧牧羊的人就甚懼怕‧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 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 忽然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 神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 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2,9-14)
“當他十二歲的時候,他們按著節期的規矩上去‧守滿了節期,他們回去,孩童耶穌仍舊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並不知道‧以為他在同行的人中間,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親族和熟識的人中找他‧既找不著,就回耶路撒冷去找他‧ 過了三天,就遇見他在殿裡,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凡聽見他的,都希奇他的聰明,和他的應對‧” (路:2,42-47)
以上情節,皆為《馬可福音》及《馬太福音》所無。
而且,《路加福音》還把耶穌家譜上溯至亞當,以此強調福音既為猶太人,也為外邦人,耶穌是萬邦萬民的彌賽亞救世主,於此亦見出《路加福音》當為外邦人的基督徒。
描述耶穌臨終在十字架上,《路加福音》巳經與《馬可福音》及《馬太福音》大不相同:
“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4)
“耶穌大聲喊著說,父阿,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路:23,46)
《約翰福音》
把耶穌描述得最神聖化的,當屬四福音成書最晚的《約翰福音》(約公元100年寫成),這是因為《約翰福音》巳吸收了希臘哲學中邏各斯理論,很適合2世紀時外邦基督徒的需要,故此《約翰福音》應用希臘哲學「道」(Logics)解釋耶穌的神性,第一章開首時巳神秘地說: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 神‧這道太初與 神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約:1,1-3)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1,1-3)
“從來沒有人看見 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1,14)
而描寫耶穌臨終時的情境則與《馬可福音》差天洞地:
“耶穌嘗了那醋,就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神了‧”(約:19,30)
《約翰福音》刻意把耶穌描寫成神,因此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耶穌經常以“我是”來表達自己,此乃三福音所無:
“我就是生命的糧‧”(約:6,48)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
彼拉多的罪責
在彼拉多的罪責問題上,可以反映福音書編寫完全是依照政治氣候而寫的,因為我們發現愈晚期的福音書,彼拉多的罪責就愈來愈輕,到了《約翰福音》中,他們幾乎在友誼對話了!這是因為愈晚期的教會有愈來愈多外邦人加入,他們為了要討好羅馬當局以方便傳教,於是便向官方靠攏,否則為什麼要描述彼拉多說:“彼拉多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罷!”(太:27,34)。 。
在公元66-67年的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中,基督教會已經不太支持猶太人了,到了公元115-117年及132-135年的猶太羅馬戰爭,基督教會已經沒有介入了,甚至乎安排背主的人--猶大,這個名字本身也是猶太人的反映。
神乎?人乎?
由以上分析可知,四福音所記載的耶穌並不是歷史的耶穌,我們更發現距離耶穌死後愈遠的福音書,其形象就愈神化,可見這是教會在因應傳教需要而刻意把耶穌慢慢神化,到了耶穌死後三百多年,羅馬帝國才確定了現在的正典,而其他的書卷則被禁絕,這期間福音書經過多少改造,實在是不言而喻的!更甚的是,四福音書互相之間更是矛盾百出,例如耶穌的家譜問題及耶穌被釘時的言論。
歷史上的耶穌並不是神,他也沒有自稱為神,歷史上並沒有關於他的信史留下,反而地,經過福音書的不斷渲染,他已經面目全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