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戰例,也是誘敵深入戰術的典範。據說是先軫將軍的謀劃。
簡述
前632年,四月初四,楚軍和晉軍在城濮(今山東濮縣)交戰。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不顧楚成王告戒,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
戰爭背景
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急求援助。先軫認為幫助宋國是樹立晉國威望的良機,說服晉文公援宋。楚國和曹、衛兩國訂立盟約。前632年,齊國和晉國結盟。
晉軍攻下曹國,生擒曹共公。懾於晉國聲威,曹、衛兩國相繼背叛楚國。楚成王為避免與晉國交戰,命子玉將楚軍撤出宋國。但子玉反而率軍北上試圖與晉軍決戰。
戰前部署
晉軍
晉軍700乘,秦、宋、齊三國亦派兵支援,全軍由三部分組成:上軍居右,以狐偃為將、狐毛為佐;中軍居中,以先軫為將、郤溱為佐;下軍居左,以欒枝為將、胥臣為佐。
楚軍
楚軍由左、中、右三軍組成:左軍為申、息軍,以子西為將;右軍為陳、蔡軍,以子上為將;中軍為楚軍主力,由子玉坐鎮。子玉自恃軍力多過晉軍,自以為必勝。
戰鬥經過
晉軍首先發難。下軍之佐胥臣率晉軍左翼攻擊楚方最弱的右翼。陳、蔡軍敗退,楚右軍潰散。
晉中軍之佐狐毛樹起兩面大旗為訊號,欒枝依照部署命令戰車拖曳著樹枝後撤,掀起塵土佯裝敗逃。子玉不顧勸阻,令子西追趕晉軍。冒進的楚軍左翼完全暴露,遭晉軍先軫、郤溱的中軍橫擊;同時,狐毛、狐偃佯退的上軍回兵夾攻子西左軍,楚左軍潰散。
楚軍左翼、右翼完敗,只剩按兵未動的中軍。子玉見左、右軍皆敗,率中軍和左、右軍殘部退回楚國。
戰爭結果及其影響
晉軍佔據楚軍大營,三日後凱旋。不久,子玉自殺於連穀,晉文公聞訊大喜。五月,晉文公與魯、齊、宋、蔡、鄭、衛、莒、陳諸國君及周襄王會於踐土,繼齊桓公後稱霸中原。
城濮之戰使晉國聲威大震,而楚國多年不敢進攻中原。晉國此戰的勝利奠定了其霸業的基礎。
長平之戰
簡介
秦趙長平之戰是中國戰國時代的一場大規模野戰。前後耗時3年,以秦軍勝利,趙軍失敗而告終。是役秦軍前後坑殺趙國軍人45萬,被後人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自此戰後,其他的諸侯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秦統一中國的戰爭從而只剩下時間問題。
背景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國出兵攻伐韓國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國。韓國上黨郡與本國的聯繫被切斷。韓桓惠王懼怕秦軍兵鋒,決定主動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上黨郡守卻不願降秦。韓桓惠王於是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遂行降秦的相關事宜。馮亭也不願降秦,為避免加強秦國同時利用趙國力量抗秦,他獻郡於趙國,趙孝成王接受,封馮亭為華陽君同時仍任上黨郡守,派平原君趙勝領5萬趙軍接收上黨。
戰役進程
第一階段
公元前261年,秦國進攻韓國的緱氏、綸,震懾韓桓惠王;派左庶長王齕領兵進攻上黨,意欲一舉兼併之。廉頗領兵20萬救援黨。廉頗駐軍長平,以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百里石長城為主防禦陣地,分軍前出32公里於空倉嶺一線據險構筑前沿防禦,並派裨將茄前出搜索迎敵。其時,緱氏、綸、上黨已被秦軍攻陷。馮亭率殘部歸於廉頗軍中。
王齕軍與廉頗軍的首次遭遇戰發生在空倉嶺以西的玉溪河谷。混戰中,秦軍前鋒斬趙裨將茄。初戰不利後,趙軍據守空倉嶺防線。秦軍攻擊前進突破防線,佔領趙軍堅固堡壘。趙軍被迫往長平方向退卻,於石長城以西的丹河一線構築長壘防禦。秦軍再次強攻趙軍陣地。趙軍戰敗向東退入故關,堅守百里石長城。石長城建築於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分水嶺上,面向秦軍的南坡形勢陡峻。石長城底寬4米,隔段築有堡壘,依山勢綿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為故關,為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路,築有城門與長城渾然一體。趙軍於百里石長城全線佈防,以故關為重點防禦地段。居高臨下抵禦秦軍。秦軍進攻受挫,約趙軍出長城決戰。趙軍拒不出戰。在廉頗的統御下,趙軍堅壁以戰成功的遏制了秦軍的攻勢。
秦軍攻戰年余毫無進展,因補給線漫長後勤壓力太大。為扭轉局勢,秦利用趙國派使者入咸陽和談的機會,示好於趙,其他諸侯國懼怕秦趙媾和於己不利不敢支援趙國;同時使用反間計,在邯鄲散佈謠言:「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孝成王惱怒廉頗軍隊傷亡很多,屢次戰敗卻堅守營壘不敢出戰,再加上聽到反間謠言,信以為真,臨陣換將,以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趙國著名將領馬服君趙奢之子)替代廉頗為長平前線最高統帥。
第二階段
公元前260年夏,趙括接管長平前線40余萬趙軍。秦國得知消息後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抵達長平接替王齕指揮秦軍。趙括到達前線後,立即改變原有的軍事部署和防守戰略並撤換大批中下級軍官,收縮兵力準備主動出擊,企圖一戰殲滅秦軍,收覆上黨。白起針對趙軍的動態,以丹河東岸的長平為依托,沿丹河東岸的天然髙崗構築起長達18公里的主陣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東倉河北岸,以抵禦趙軍主力的進攻。另安排25000人在決戰開始後切斷從石長城出擊的趙軍退路;另5000騎兵遮絕留守石長城的趙軍與出擊的趙軍主力之間的聯繫。
趙括在對秦軍所知甚少的情況下,指揮主力出擊屯扎在故關前的秦軍部隊。秦軍按照白起的將令,接戰不久後便詐敗,沿直通長平的大道逃跑,把追擊的趙軍主力引誘到預設戰場。趙括不知中計,指揮全軍猛攻秦軍陣地。秦軍頑強抵抗,趙軍無法攻破。此時趙軍主力已經遠離故關12公里。預伏在小東倉河北岸的25000秦軍突然出擊切斷趙軍的退路。5000騎兵也兵臨故關前,使留守故關的趙軍不敢支援。趙軍被完全分為兩段。趙軍出擊主力失去後勤保障,留守部隊空守糧草輜重不敢增援。秦軍抓住有利態勢,從兩翼攻擊趙軍。趙軍分兵作戰,不能取勝,被秦軍壓縮在了一條狹長的地帶。
面對險惡戰局,趙括命令部隊原地築壘防禦等待援兵。秦軍乘勢合圍趙軍。趙軍被圍的消息報到邯鄲。趙孝成王意欲合縱抗秦,遣使求救於臨近的楚、魏等國。但由於之前趙國使者入咸陽和談得秦昭襄王厚遇,諸侯國不願救趙。趙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國的部隊趕往長平前線救援。秦國方面,得知趙軍主力已被合圍,昭襄王親自趕到河內郡,給所有的郡民賜爵一級,命郡內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征支援長平前線,阻擊趙國援軍,被圍的趙軍無法得到援助。9月,在被困46天後,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趙軍傷病餓羸無法再戰,只得全體投降。秦軍俘虜趙軍近40萬人,己方傷亡過半。
坑殺
秦軍對近40萬俘虜心有余悸。白起假意許諾說準備把降兵中身體強健的留下帶回秦國,而年老體弱傷殘幼小的會放歸趙國。趙人不疑。結果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以酒肉安撫降卒,又命令秦兵以白布裹頭,吩咐說「凡首無白布者,即系趙人,當盡殺之。」趙國降卒不曾準備,又無器械,束手就戮。40萬趙軍,一夜俱盡。史載當時「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號為丹水」。唯有240名年紀幼小的趙人被秦軍放歸趙國以散佈恐慌,震懾山東六國。坑殺趙卒的消息傳入趙國,整個國家中「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
結果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雖然秦國也損失巨大,「死者過半,國內空」,但就此確立了對趙國乃至其餘諸國的戰略優勢,其統一中國的趨勢已不可逆轉。
趙括也因一戰斷送己方40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跡成為成語「紙上談兵」。
史料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研究此次戰役的重要史料之一,司馬遷的遠祖司馬靳亦參與這次的戰役,後來與白起同被賜死杜郵,因此很可能是家史。對此戰役兵力調動,後勤等的描述甚簡略。但司馬遷卻紀錄了秦軍坑殺趙國俘虜的黑暗面。
楊寬先生所著《戰國史》對長平之戰中王齕軍進擊上黨的時間有獨到的見解。關於秦軍的參戰人數,史無明確記載。一般認為應與趙軍相當。也有學者認為秦軍應有100萬人以上。
靳生禾、謝鴻喜先生合著的《長平之戰——中國古代最大戰役之研究》是20世紀末研究長平之戰的專著。
長平古戰場的存在歷代有考,民間亦有傳說,當代則疊有考古發現。1995年5月,山西高平永祿鄉永祿村農民李珠孩和他的兒子李有金在地里工作時發現了戰國時代的屍骨。此處後來經考古人員發掘,被編為一號屍骨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