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古體詩這個名稱,是相對於唐以後確立的近體詩而言的。古體與近體產生以後寫古體的人仍然很多,所以古近體主要乃是體制上的區別。古體詩在體制上的特點總括來說有以下特色︰
(1) 每首詩的句數不限,可多可少;
(2) 每個字的聲調,即平仄沒有限制;
(3) 不要求對仗(對偶);
(4) 要押韻,不論是平聲韻和天聲韻都可以押,在一首
詩裏可以換韻。
古體詩沒有有嚴格的聲律限制,可以說是一種自由體的詩歌。古詩體按每句的字數,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和雜言古詩。有人把《楚辭》和《樂府》也歸入古詩,有的則另立門類。
四言古詩
四言古詩的語言風格,淳厚簡質、古樸典雅。這種風格的形成,是由於「句短而調未舒」。句短者,一句四個字,容量少,可供修飾的餘地不大,所以就顯得簡質。調未舒者,每句都平均地劃分為二二節奏,缺乏音調的變化,所以聲調就顯得不夠舒展。另外,因為四言詩興起最早,用詞造句遵循上古漢語的習慣,這種體制沿襲下來,即使後人寫作四言詩也不得不遵循。
五言古詩
五言古詩,作為古詩有渾厚樸茂的特點,但和四言相比,卻因每句字的增加,節奏的變化,而在古樸中透著活脫。寫景、抒情、記事,淺而愈深,近而愈遠,隨語成韻,隨韻成趣,古而不奧,厚而不滯,樸而不澀,證明五言具有非同四言的表現力。
七言古詩
七言古詩包括七言歌行(由雜言樂府發展而來,始自唐代)在內,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形式最靈活、語言最流暢的一種體裁。它的篇幅可長可短,但一般都多於八句。押韻比較自由,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還可以換韻。七言以句為主,可以間用雜言。可以寫律句,也可以寫散文的句子,用較多的語氣詞。七言古詩開闔縱橫,變幻超忽,似乎沒有規矩,或婉麗,或豪放,或奇峭,或雄渾,但總須流暢為基礎,最忌窘迫局促。
近體詩是初唐確立的一種格律詩,是由古體詩演化而來的。它的句數有定用字,講究平仄、用韻、對仗,有一定的規律。它包括律詩和絕句兩大類。
律詩
律詩分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長律(又稱『排律』)。
律詩的首兩句為『起聯』或『首聯』;三、四句為『頷聯』或『前聯』;五、六句為『頸聯』或『後聯』;七、八句為『結聯』或『尾聯』。
律詩押平聲韻,中間兩聯(即第二四句和五六句)必須對仗,每一句中各個字的平仄有一定的規律。而對仗時實字對實字,虛字對虛字;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同韻。
五言律詩
五言律詩可謂中國人詩歌寫作的基礎訓練。雖然五言律詩或典麗高華、或清空閑遠、或雄渾壯大,變化多端,但始離不開其嚴謹的體制。
五言律詩每句八首,通常的作法是「前起後結,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也可以說首尾四個散句是主幹,中間四個偶句是鋪排、渲染。
七言律詩
七言律詩,就字數而言是每句七個字,節奏富於變化跌宕。就格律而言,又極整飭嚴密。
長律
又稱『排律』。它是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每首句數不限。每句用字平仄有一定,雙句末字須押韻,除尾聯或首尾二聯外全部對仗。
絕句
每首四句,五言的稱為五言絕詩,簡稱『五絕』;七言的稱為七言絕詩,簡稱『七絕』。各句用字平仄有定,二、四句的末字同韻,各句不必對仗。
五言絕句
五言絕句是中國詩歌裏篇幅最短小的,四句二十個字,又有格律的限制,所以沒有多少迴旋的餘地,更不可能馳騁文辭,盡情地抒寫感情。所以五言絕句的語言風格是言簡意賅,即近求遠,以小見大,所謂咫尺有萬里之勢。寫作五絕,既要有五言之高古,又要有近體之流麗,最宜表現剎那間的感受,或在大景物中截取一小片加以點染。含蓄雋永,玲瓏剔透,帶有格言一般的意味,使人涵泳不盡。
七言絕句
七言絕句與五言絕句又有不同。七言絕句二十八個字,盡可迴旋搖曳,郤又仍能持涵泳不盡的好處。既可以有詩的典雅,也可以有小令的通俗。
什麼是新詩?新詩和舊詩有什麼分別?到底新詩有沒有所謂格式呢?初寫詩的年青人常常心裏有這個疑團。
用現代漢語創作的詩體
有人認為詩無分新舊,只分優劣;這句話在廣泛的文學評論角度是對的。其實,「新詩」之名,是相對於舊詩而言,舊詩,即五四運動白話被廣泛使用之前所產生的韻文體,當中包括近體詩(即絕詩和律詩)、古體詩及古典詞曲,用語以單音節詞為主,講求平仄押韻,每句的字數也有一定的限制;新詩,就是由新文學運動發展所產生的白話詩,期間經過三、四十年代的格律詩(試圖用白話寫一些有格律的詩)、六十年代台灣的現代詩(詩多用較隱晦艱深的意象,詞與詞之間的邏輯距離較遠)等調整和革新,發展至今,一般均以新詩來統稱所有不在舊詩體模式下、用現代漢語創作的詩體。
擺脫形式上的限制
傳統的文學分類以韻文和非韻文來劃分詩與散文,所以一般人印象中以為詩必須押韻,但詩這種文類發展到二十一世紀,無論漢語或英語語系,大部分詩作早已擺脫形式上的限制,成為不受格律約束的自由詩體,換言之,我們寫新詩時不能再以押韻作為首要的任務,或單純以為必須押韻才是詩。事實上,舊詩在中國文學發展了超過二千年,優點亦發揮到極置,後人亦難於超越,再加上格律傳習太久,逐漸流於僵化,無法完全承載生活在現代環境的現代詩人所要面對的衝擊,詩人只可以自由的新詩尋找新的語言藝術和創新的呈現模式。
保留詩的語言特質
話雖如此,新詩在沒有指定的格式和句法之餘,卻有其內在的韻律節奏和語言特質的要求。它與舊詩一樣,都需要有詩的語言特質,因為詩是使用語言的藝術,不但講求語言的美感、意象的運用,它展示了語言無限的想像與藝術可能,同時是心靈意象化的呈現。換言之,新詩是用現代的語言藝術,呈現現代的思緒和意境,是現代生活的載體。
中文新詩(或稱現代詩)是從舊體詩變革而成的文類,自然有突破創新也有
繼承發展的部分,兩者最大的不同是:舊體詩所用的語言是「古代漢語」
,而新詩的語言是「現代漢語」。
「古代漢語」不完全等於「文言文」,因為自宋元以降已有「古代白話
文」,上自先秦詩經、兩漢樂府,下迄明、清竹枝詞,亦多有俚語入詩
者。語言總在變化,所以,「古代漢語」應理解為「中國傳統農業社會」
的語言。相對地,「現代漢語」也不完全等於當下的「現代白話文」,因
為漢字單音獨體,詩句中精煉過的語言,若蘊含新意,就算狀似「文言
文」也不當貶抑為模仿古人的假古董。「現代漢語」其實是強調其「現代
性」。所以說中文新詩的突破創新,表現在語言的「現代化」上,例如,
翻譯的外來語借詞、民族國家推行的「國語」教育、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
等工商業社會的新因素。新詩旨在擺脫舊體詩的過時形式,讓詩人能自由
地使用語言、追求新鮮的語感、開發新的文學題材,創造最符合自己的形
式與內容。
中文詩無論新舊,皆講究聲韻、節奏。不同的是,「古代漢語」以四言、
五言、七言為最佳(相對的,三言、六言詩就比較少);而「現代漢語」則
受歐美日本語言的影響,在詞匯與文法上皆無法適用舊體詩的形式,故轉
而採取不限韻律、不拘長短的自由詩體。但舊體詩的遺產,如「賦」、
「比」、「興」的筆法,「感時」、「送別」、「詠物」等體裁,以及情
景交融、餘音繚繞等意境,「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氣魄等等,「新詩」亦
力圖在現代的語境中加以繼承發展。
不過,新詩的領域自胡適之(1891-1962)、郭沫若(1892-1978)、徐志摩
(1897-1931)、聞一多(1899-1946)等拓荒者開闢以來,迄今未滿百年,還
有許多詩學的問題尚待解決;正因如此,新詩仍是十分自由、開放的文類。
閱讀或寫作新詩固然是抒發個人情懷的方式,本無規則可言,不過,詩其
實需要敏銳的洞察力與精確的表達能力,更是培養個人創造力的心法。似
無規則可言的新詩,其實也有規則可以參考。以影響力遍及全球的英美詩
學而言,廿世紀初期開啟「現代詩」紀元的「意象派」(Imagist),就曾在
其同仁刊物《意象派諸家詩人》( Some Imagist Poets,1915年)的〈序言〉
中提出現代詩的六項原則:
一、用口語入詩,但用精確的字彙寫詩,不用近似精確或純粹裝飾性的字
彙。
二、創造新節奏,以表達新情緒,不模仿舊的節奏,舊節奏只符合舊情
緒。雖不認為自由詩體是唯一的寫詩方法,但主張自由運用任何方法創
新。我們相信一位詩人的個體性通常在自由詩體中獲得更好的抒發,而不
是在制式的格律中。對詩而言,新的節奏就是新的觀念。
三、選擇主題完全自由。若寫得很糟,就算描寫飛機或汽車,也不是的好
藝術;但若將陳舊的過去寫得很精采,那也是好的藝術。我們熱切相信現
代生活的藝術價值,但我們希望能讓人理解一架1911年的飛機(按:當時飛
機為人類最頂尖的科技),可以是極缺乏創意而又老套的題材。
四、呈現意象(故名「意象派」)。我們不是一個畫派,但我們相信詩應該
精確地表達獨特的事情,而不是處理模糊的普遍性,即便是那些普遍的事
情壯觀而宏亮。因此我們反對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詩人,這些人躲避了藝術
中真正困難之處。
五、寫「瘦硬而清朗」的詩,不寫模糊不定的詩。
六、濃縮是詩的第一要素。
參考資料: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00903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