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盂蘭」譯自梵語,原意為「救倒懸」,是來自民間「目連救母」的故事。相傳目連是孝子,其母親劉氏因破誓殺生,受勾魂使者捉進地府,被閻王判入餓鬼道。劉氏在餓鬼道內,頭下腳上的被「倒懸」著,不能進食。目連為救母親,遠走西天,請求如來佛祖賜予錫杖及明珠,破地獄,尋母親。最後為救母親,更不惜與地府眾差大打出手。經佛祖調停,目連答應每年七月,以十方僧眾,為母親誦經,化解母親的罪孽,以救倒懸之苦。
目連以舉行法會,誦經施食,終於能夠從地府超渡母親的魂魄。這個傳說所產生的影響是,從此以後,民間以同樣的方法,在七月舉行功德法會,超渡其社區內的孤魂野鬼。而農曆七月便成為所謂「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裏,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以誦經作法等事,以作超渡。
香港各區的盂蘭節,一般只有四、五十年歷史。以黃大仙區為例,此區內不同的街坊組織均在每年舊曆七月舉行盂蘭勝會,其中歷史最悠久的,是黃大仙、新蒲崗、鳳凰村潮僑街坊盂蘭會在東啟德球場舉行的盂蘭勝會。這個盂蘭勝會至2002年已達40屆。至於在石硤美由九龍仔潮僑街坊舉行的盂蘭會,歷史則略為久遠,但亦只是49屆(2002年),反映盂蘭節並非香港古老的節日。
其實香港的盂蘭節,是香港近半個世紀以來,新移民帶進來的傳統。在香港光復後,本地成為華南地區的避難所,從那時起,不少海、陸豐和潮州人遷徙至香港。這些俗稱鶴佬和潮州新移民,將他們流行於家鄉的七月盂蘭節,也帶來香港,使得香港的民間文化從此多了一個新元素。而香港的盂蘭節,亦由於這個緣故,主要出現於鶴佬和潮州的舊社區內。
讀音: 盂蘭 (yu 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