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有功 戲無益 咁點解戲是無益呢?詳細回答

2006-11-29 2:51 am
勤有功 戲無益 咁點解戲是無益呢? 詳細回答

回答 (2)

2006-11-29 2:58 am
✔ 最佳答案
古人云「勤有功,戲無益」,勤有功耶?戲無益焉?非也,我認為「勤非有功,戲非無益」,我們應各取其長。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被劃分為四個等級,依次是士、農、工、商。士,包括官吏或知識份子,甚至國家的統治者他在此列;地位最高,為數最少,被奉為楷模。一旦入朝為官,便光宗耀祖,衣錦榮歸,榮華富貴享之不盡。因此,高中科舉已成為歷代讀書人的唯一目標。而中國的考試制度是一試定終生,一旦失敗,一生的希望就破滅,這促使書生們寒窗苦讀,囊螢映雪。亦因此,「唯勤是岸」、「勤有功」、「勤學苦練」、「惟日孜孜,無放逸豫」及「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已成為中國人思想的一部份,根深蒂固。

  中國以農立國,地廣人多;人民日出而耕,日入而息地勤勞工作。所謂「民以食為天」百姓對生活的要求就是填飽肚子,別餓死。也從來沒有法國的浪漫主義,沒有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更沒有維也納的華爾滋。朱屺瞻,李思訓,王維等從不會對著一個裸女繪畫,二胡的弓亦從不敢離琴……琴棋書畫只是極少數上流社會的玩意;加上科學不昌明,中國人的腦子裏根本沒有「戲」。「戲」是一個貶意詞,像懶惰一樣。可見古人說「戲無益」是客觀的事實,有一定的理由,不容置疑。

  對古人來說,「勤有功,戲無益」是正確的態度,中肯的訓誨。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應崇尚古人,還是應擁抱轉變呢?勤固然有功,但我敢肯定先懂得「勤」是絕不能成功的。一個人若不斷努力寒窗或工作,對一切置諸度外,缺乏娛樂和休息,便算不上是人。因為他失去思想,缺乏生活的趣味。這類人不可以說是醉心於學問式敬於業,反之,他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弄不清「勤」的意義。所謂「勤」是能在該勤之時勤,也就是說在學習或工作期間專心致志,心無旁鶩。絕非無止境地勤,這是徒勞。譬如上學,若在課堂上專心,把老師所教的聽清楚,搞明白,回家後根本不用「勤」於溫習。反之,不論上課時集中與否,一回家便埋頭苦幹的人,其實沒有甚麼用處,也不算是「勤」,他佔用了「戲」的空間,因此,勤非有功。也許你會質疑︰「佔用『戲』的時間來工作或學習就不對嗎?如此學習豈非更成功嗎?哪兒來的勤無功呢?」問得好﹗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最近,多國科學家及醫生紛紛指出人是不能長期集中的。一個普通人能夠完全專注的時段只有十至十五分鐘,而最長的集中時段亦不過一小時。因此專家表示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是每工作三十五至四十五分鐘便休息十至十五分鐘。而在休息期間最好做一些跟學習相反的事情,例如做運動或彈琴等。如此可令大腦分散精神去思考其它東西,因此腦部掌管學習的部分便能得到全面休息,更重要的是腦部會利用這段時間把剛才所學存進記憶系統中,這對學習的重要性相信不用多說。

  事實上這項理論已被廣泛應用到實際教育制度中。若大家看看學生們的上課時間表,便會發現每一節課均定時三十五分鐘,而且大約每四節課便有一次較長的休息時間,這便可以解釋所謂「戲」的重要性以及「勤」與「戲」之間的關係──戲非無益。

  現在我們知道勤非有功,戲非無益,接踵而來的問題是如何各取其長呢﹗歐陽修在《梅聖俞詩集序》中提出「窮而後工」,後來張五常教授改作「富而後工」,我說應作「戲而後工」(工是指勤)。那麼怎樣才能戲而後工呢?有些人喜歡問︰「為甚麼那麼多的科學家、學者等茶飯不思地醉心於學術,偏偏成就卓越呢?」其實茶飯不思是有點兒誇張,若不思茶飯,焉能生存?就拿我們最偉大的學者愛因斯坦做例子。他對工作的勤勞是有過之而不及的,但這卻不是他成功的全部理由呢?他的成功,是根於他懂得善用餘暇,作適當而充足調劑與休息。愛因斯坦是位業餘小提琴家,他每天都會拉琴,而當他工作疲倦時便會拉琴作為調劑,令自己更投入工作。他善用「戲」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由此可引伸出一個道理︰沒有「戲」便不能「勤」;沒有勤,便不能成功。工與戲的關係是密切的,嬉是勤勞的踏腳石,兩者是相輔相承的,就像人的兩條腿,少了其中一條便不能走動。我們求學問若想成功,首先要分配好時間,善用餘暇。對於「勤」與「戲」,要雙管齊下,亦勤亦戲,勤戲得宜。這才是邁向成功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途徑。

  無論任何時候,勤奮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成功的根源,因為世上永遠沒有不帶淚水的歡樂,「戲有益」,益是令「勤有功」。
2006-11-29 5:47 am
古人說:『勤有功 戲無益』,你覺得這句話對嗎?
在學習上,『勤』是重要的,勤學是進步的先決條件。可是,如果我們把全部時間,精力集中在學習上,一定會感到頭昏腦脹,身心疲累,也會影響學習的效果。這時候,遊戲就可以幫助我們舒緩緊張的情緒。
其實,學習和遊戲不是對立的,只要我們善於分配時間,兩者可以相輔相成。科學家愛因斯坦經常和朋友討論學術問題,他們很投入,每次都掀起激烈的辯論。他們感到疲倦的時候,就會玩玩樂器,到山上跑跑步,先讓自己鬆弛神經,恢復精力,再去探究。結果,他們的研究往往事半功倍。
由於可見,遊戲的生活中的調劑品。遊戲除了可以幫助我們舒緩情緒之外,還有很多益處。例如:玩『老鷹捉小雞』,可以訓練反應和培養合作精神;下棋,可以培養耐性和思考能力;打球,可以鍛鍊體魄......同時,遊戲還是一種社交活動,我們能夠藉這交朋友,建立友誼。
但是,我們要注意在學習和遊戲之間取得平衡。如果我們放任自己,只想玩樂,問題就會按踵而來。例如:有些學生沈迷於玩電腦遊戲,荒廢學業,成績一落千丈;有些還通宵達旦地玩,導致體力不支.健康受損。如果把一些惡作劇,例如擲水袋,塗污牆壁也當仿遊戲,把歡樂寄託在別人的痛苦上,可能還會觸犯刑法,那就更加不應該了。
總之,我們要記住『讀書時讀書,遊戲時遊戲』這一原則,合理分配時間,讓自己在學習上有更大的進步。
明白沒有?希望你明白。


收錄日期: 2021-04-18 20:25: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8000051KK030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