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生平

2006-11-28 5:16 am
要蔡元培生平介紹,他對中國的貢獻,北大任職期間的貢獻!!

回答 (2)

2006-11-28 5:21 am
✔ 最佳答案
1) 隱姓埋名
任職中央研究院時期的蔡元培 [放大]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發生,抗日戰爭正式展開。11月,當時任職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蔡元培從上海來到香港,準備轉赴重慶。但由於路途跋涉,蔡元培年事又高,體弱多病,恐不能支持,於是便留在香港療養休息,暫居於跑馬地崇正會館。次年2月,蔡夫人周氏與兒女自上海抵港,蔡氏一家便遷往尖沙咀柯士甸道,蔡元培更化名「周子余」,謝絕應酬。為何要取名「周子余」呢?因為蔡元培號「孑民」,取自《詩經》「周余黎民,靡有孑遺」之句,「孑」字形似「子」字,「子余」即演化自上述詩句,以暗示「孑民」自號,而且蔡夫人姓「周」,故此便以「周子余」為名了。
在香港的活動
香港各界於南華體育場公祭蔡元培 [放大]
蔡元培居港期間雖然擯除外務,但仍遙領中央研究院的職務,還曾被推舉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中國分會」代表及香港新文字學會名譽理事長等。由於患有足病,他絕少外遊,只遊覽過淺水灣、香港仔及沙田道風山等地,其餘時間都靜心休養和專注寫作,編寫有關美育的書籍及自傳。1938年5月20日,他應宋慶齡的邀請,出席由「保衛中國同盟」及「香港國防醫藥籌賑會」於聖約翰大禮堂舉行之美術展覽會,並公開發表演說,出席者還包括當時的港督羅富國爵士。這是蔡元培在港僅有一次的公開演講,其意本為公開話別,因為他已計劃離港前往抗戰後方,奈何因身體荏弱不堪,未能成行,最終亦病逝香江。

(3) 長眠香江
位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的蔡元培墓 [放大]
1940年3月3日,年邁的蔡元培於寓所失足跌倒,次日入養和醫院治療,因胃部出血過多,終於3月5日病逝,享年73歲(1868-1940)。遺體於7日下午在灣仔摩利臣山道福祿壽殯儀館入殮。10日,蔡元培舉殯,香港各學校及商號均下半旗誌哀。靈柩由禮頓道經加路連山道入南華體育場公祭,參加之學校及社團共萬餘人,極盡榮哀。其後靈車經波斯富街、軒尼詩道、皇后大道駛至薄扶林摩星嶺道東華義莊,沿途圍觀者甚眾,中國電影協會更將這些片段攝製成新聞片,於12日在中央戲院公映。

蔡元培靈柩初移厝於東華義莊月字七號殯房,以待運回故鄉浙江紹興安葬,但因戰事迭起,未能成行,遂移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從此,這位「五四元老、新文化的褓母」就長眠於香江。

後記:蔡墓位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只要越過上山的斜坡,至「同登僊界」的石牌坊,再向右行至「四望亭」,然後向山丘望去,在不遠處「資」字號地段即可見「蔡孑民先生之墓」。昔日蔡墓只有由葉恭綽刻書的「蔡孑民先生之墓」七個紅字的小白石碑,今天所見的墓碑和「蔡孑民先生墓表」是1978年由北京大學同學會重修的。
參考: ..................................
2006-11-28 5:21 am
蔡元培(1868-1940)
  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光緒年間進士,其後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倡導西學,因目睹清廷的腐敗,逐漸傾向革命。

政治思想──

  他既接受孟子的民本主義,又繼承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強調人民的自主性,認為這與傳統的民本思想是相通的。此外,他頗為支持社會主義,但反對以過激手法來實踐認為應是漸進式的追求,最終希望消滅階段與貧富懸殊,達至平均財產及男女平等。這種思想集傳統中國政治思想與西方政治思想的大成,表現出很大的時代特色。

教育思想──

  他認為中國傳統與現代體制出入極大,如忠君思想與民主政體有別,尊孔崇儒亦與信仰自由相衝,故應廢除尊儒讀經。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健全人格,故提倡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更要將教育普及化及平民化,以提高國民素質。

  蔡氏認為教育是獨立於政治,也不應與教會有太大連繫,主張大學校長應由教授推舉而不由政府委派,神職人員亦不應任大學教員。他力持學術自由的原則,打破北大以往課程分割的限制,建立自由選系制度,且為提高研究風氣,更在北大設立研究所,鼓勵教員和學生自由研究。

2006-11-27 21:22:55 補充:
http://www.chinalane.org/teacherzone/addons/peop/00003734.html都有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44: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7000051KK0457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