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清末民初有辛亥革命戰爭。
辛亥革命是指一場發生在清宣統三年(1911年),旨在推翻清朝君主政體,建立共和政體的革命。辛亥革命成功顛覆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在中國農曆的干支紀年法中,1911年為辛亥年,故稱爲辛亥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由1911年10月10日爆發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一段時間的歷史。辛亥革命另一種廣義的用法,指自清末開始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結束為止。
1.廣州起義
2.黃花崗起義
***3.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
文學社和公進會是新興知識階層的革命組織,新軍士兵是發動革命的潛在力量,文學社和公進會一直以新軍士兵作為主要工作對象。1911年3月,武漢新軍各標營均已經建立起文學社的組織。共進會主要集中於新軍第三十二標發展會員。武昌起義時已經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學社和共進會,約佔新兵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實行鐵路國有政策,宣佈收回由民間出資建造的粵漢鐵路、川漢鐵路。 這一舉措引起湘、鄂、川、粵四省各階層的強烈不滿,掀起了四省保路運動,尤以四川最爲強烈。
6月17日,四川民間各團體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推舉咨議局議長蒲殿俊為會長,副議長羅綸為副會長,張貼文告,四處講演,甚至上京請願。8月5日,在成都召開川漢鐵路股東特別大會,8月24日,群衆開展罷市罷課,9月1日,在川漢鐵路公司股東會議的號召下,開展抗糧抗捐活動。9月7日,四川都督趙爾豐誘捕保路同志會領袖,封閉鐵路公司和同志會。這一舉措激起了大量群衆到總督衙門請願,趙爾豐下令清兵彈壓,打死30餘名請願群衆,釀成成都血案。9月8日,成都附近農民在同盟會和會黨組織哥老會的領導下組成保路同志軍起義,圍攻省城,與清兵交戰,附近州縣群衆紛紛響應,幾天內隊伍發展到20多萬。9月25日,同盟會會員吳玉章、王天傑等人領導榮縣獨立。清朝政府得知激起民變,成都被圍後,非常驚恐,忙調端方率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革命。
蔣翊武(左)和孫武(右)湖北新軍原為張之洞所練的「鄂軍」,中下層軍官不少曾官費派日留學,因而遍佈革命黨人。當中以共進會及文學社兩個革命團體滲透最廣。保路運動釀成民變後,端方奉命率湖北新軍入四川鎮壓。此時,武漢新軍大部被調入川,武漢的防務非常空虛,革命黨人認爲這是發動起義的好機會。
1911年9月24日,文學社與共進會在武昌召開由雙方負責人和新軍代表60餘人參加的聯席會議,會上組建了起義的領導機構——起義總指揮部。文學社負責人蔣翊武被推舉為總指揮,共進會負責人孫武被推舉為參謀長。共進會負責人劉公被推舉為政治籌備処總理。起義總指揮部設於武昌小朝街85號文學社機關,正值籌備処設於漢口俄租界寶善里14號。起義機關定為1911年10月6日(舊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後因準備不足,起義日期推遲到10月16日。
10月9日共進會人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14號秘密製造炸彈時發生事故,孫武被炸傷。俄國巡捕前來搜查,受傷的孫武和其他人脫逃,但起義的文件,旗幟等被搜走,並在相鄰的劉公住所內帶走了劉公的弟弟劉同。湖廣總督瑞澂聞得此事後下令全城戒嚴,搜捕革命黨人。文學社負責人蔣翊武聞訊後,決定當夜發動起義,並派人給各營送信。當日晚彭楚藩、劉復基在起義總指揮部被捕、楊宏勝在運送彈藥的路上被捕,10月10日晨三人被被斬首。
後隊正目(相當於班長)熊秉坤等人決定起義,並拉來隊官(相當於連長)吳兆麟作爲起義軍臨時總指揮,熊秉坤為參謀長。1911年10月10日(農曆8月19日)晚間八時,程定國發出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新軍工程營首先發難攻佔楚望台軍械庫,繼而深受文學社共進會等革命團體影響的大部分新軍共同響應。吳兆麟、熊秉坤率起義部隊攻打總督府,在南湖炮隊的炮擊下,起義軍在次日黎明前,佔領總督衙門,湖廣總督瑞澂逃走。
10月11日黎明,起義軍聚集在湖北省咨議局大樓會議廳,蔡濟民召集會議,商討組建軍政府和推舉都督人選。除革命黨人吳醒漢、徐達明等十餘人外,還邀請咨議局議長湯化龍、副議長張囯溶以及議員,還有舊軍官吳兆麟參加。會議請湯化龍主持。吳兆麟提議由第21混成協統領黎元洪擔任都督,立憲派一致擁戴,部分革命黨人也因爲黃興、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被害,孫武被炸傷,蔣翊武被迫逃,沒有更好的人選表示同意,因此會議通過了以黎元洪為都督,湯化龍為民政縂長(一說為總參議)。
鐵血十八星旗
10月1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成立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復。晚上成立謀略処。在謀略出的主持下,宣佈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公佈軍政府檄文和《安民佈告》,宣佈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用黃帝紀元,宣統三年改爲黃帝紀元4609年。軍政府建立參謀部、軍務部、政事部、外交部。以咨議局大樓為辦公地,以十八星旗為軍旗。謀略處以軍政府名義發佈《佈告全國電》,《通告各省文》等文告通電全國。 10月12日,革命黨人胡玉珍、邱文彬等率漢陽新軍起義,光復漢陽;革命黨人趙承武率漢陽新軍起義,攻佔漢口,至此,漢口與漢陽全部掌握在革命軍手中。
武昌起義之後的發展
清帝退位
退位詔書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和逼迫下,宣統帝溥儀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優待條件》,發布《退位詔書》,宣佈清宣統皇帝退位,並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
《退位詔書》由張謇起草,並由臨時參議院通過,但其中,「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為袁世凱手下所添加。至此,中華民國正式終結並取代與繼承大清帝國。統治了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滅亡,中國兩千年來的帝制也宣告滅亡。
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統退位後,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4月1日,孫中山蒞臨參議院宣佈解除臨時總統職。直到此時,各強國才開始陸續承認中華民國。袁世凱以北京兵變為由,遷都北京。
袁就職之後,堅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斷絕了一些革命黨人分省獨立的企圖。同時袁積極與列國交涉,保全了中國對蒙古和西藏的主權。
從此至1928年間稱為「北洋時期」,該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稱為「北洋政府」。
1913年2月,中國首次根據臨時約法的規定,進行國會選舉。國民黨所得議席最多,預備由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弒身亡,袁世凱被認為是背後策動暗殺者。7月,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伐袁世凱,但被袁擊敗。袁世凱最後更復辟稱帝,失敗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的時期。孫中山則在廣州多次組織護法政府(即「三次革命」),中國出現南北分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