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冇貝多芬的背景

2006-11-28 5:06 am
要快速!!!!!!!!!!!!!!!!!!!!!!!!!!!!!!!!!!!!!!!!!!!!!!

回答 (3)

2006-11-28 5:09 am
✔ 最佳答案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生於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去世),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歐洲古典音樂作曲家。貝多芬被後人尊稱為樂聖。
生平
1770年 貝多芬出生於德國城市波恩一個平民家庭,祖父原籍荷蘭,後移居德國,曾任當地宮廷樂長。他的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酗酒成性,母親是宮廷御廚的女兒。貝多芬自小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他名字中的「凡」(van)並非德語中的「von」,並不代表任何貴族封號,而是顯示了其家鄉。「路德維希」也正是他的祖父的名字。

1774年 他的父親為了使貝多芬成為像莫扎特一樣的音樂神童,強迫年少的貝多芬學習音樂和長時間的練習鋼琴。

1778年 八歲的時候就開始登臺演出。

1781年 跟隨樂隊指揮奈弗學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和作曲。

1783年 任宮廷樂隊羽管鍵鋼琴演奏家

1787年 在維也納與莫扎特會面。

1788年 在一支歌劇院樂隊里作中提琴手

1789年 在波恩大學學習

1792年 在海頓的鼓勵與支持下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

1795年 他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曲目是第二鋼琴協奏曲,由他本人演奏鋼琴。演出獲得了成功。

1796年 出現耳疾先兆

1803年 完成劃時代的《第三交響曲》,並準備獻給拿破崙。

1804年 拿破崙稱帝,貝多芬撕去了第三交響曲上寫有獻給拿破崙的扉頁,而寫上了一句話「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

1808年 同時發表了第五交響曲《命運》與第六交響曲《田園》。

1809年 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

1815年11月15日,其弟卡爾去世,貝多芬成為侄子卡爾的監護人。

1815年-1819年 經歷4年的創作衰竭期。他一方面受到當時歐洲封建復辟的影響,情緒低落,一方面去收集、整理歐洲各地的民歌。

1824年 完成第九交響曲並在5月7日首演,盛況空前。

1826年 侄子卡爾自殺未遂,貝多芬精神大受打擊,健康日益惡化

1827年 3月26日逝世於維也納。

1827年 3月29日兩萬名維也納市民參加了他的葬禮,當局要出動軍隊維持秩序。


[編輯] 死因
對貝多芬早逝的原因,眾說紛紜。當時的醫生下結論,死因是浮腫病。有人認為他是死於梅毒。

經後世專家對貝多芬遺留下來的頭髮進行的醫學化驗,結果顯示,貝多芬死於鉛中毒。雖然這一發現對梅毒致死的推測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現在普遍認為,這是由於當時工業污染了多瑙河的魚,而貝多芬又很喜歡吃該地段的魚,因此魚體內的鉛在其身上沉積而致死。並非是貝多芬為了治療梅毒而將含鉛的藥物服用到體內所致。貝多芬性格方面狂躁,生理方面受慢性腹瀉和腹痛的折磨,都是由鉛引起的。

性格
後人一向認為,貝多芬的一生,就是不屈不撓與命運,與人類社會的不平等鬥爭的一生。自小受到酗酒的父親的虐待,以及急功近利的訓練。又及長大後,母親過身,家庭的重擔落在作為長兄的貝多芬的身上。對拿破崙的崇拜以及幻滅。中年時期出現的耳疾,侄子的不肖,生活拮据以及終身未婚,貝多芬都是逆來順受,用音樂的語言表達出心底裡的抗爭精神,從沒有為五斗米折腰。他的名言「握住命運的咽喉」,是他一生精神的真實寫照。據說他臨終前,雷電交加,躺在病床上的他突然在直起了身,伸手抓向空中,好像要握住什麼。這一情景,更是被後人認為是貝多芬自己對這句名言的形象化。

傳說有一次貝多芬和歌德走在小路上,迎面開來一輛貴族的馬車。他們兩人只好靠邊站。但兩人的態度截然不同,歌德對在身旁駛過的貴族鞠躬問好,而貝多芬則嚴肅傲然。車上的貴族也很彬彬有禮的向兩人問好。後來貝多芬懷疑歌德的為人,兩者的友誼也因此破裂。

貝多芬深受當時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明顯可看到「自由,平等,博愛」的倡導性主題。序曲科利奧蘭,英雄交響曲和合唱交響曲,甚至在歌劇《費德里奧》裡面囚徒合唱一景,直白地「唱出」了對自由的強烈渴望「噢,自由啊,自由,你什麼時候重歸到身邊??」。

在行動上,有一次,貝多芬聽到要舉行音樂會為貧困的人民籌集捐款,就立刻帶病上場演奏,為他所同情的人們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貝多芬雖然嚴肅傲然,但並非沒有愛。他也談過戀愛,雖以失敗告終,但是卻催生了第四交響曲和小提琴協奏曲。他對兄弟的兒子卡爾十分慈愛,甚至溺愛。有一次為了帶後者回家,貝多芬冒雨出門,最後因為雨水透身,得了病,健康大為惡化。

音樂
很多人都認為貝多芬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作曲家。無可否認,他的確是其中最出名和最受愛戴的。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悲愴奏鳴曲》和《月光奏鳴曲》等等。其32首鋼琴奏鳴曲,包括《悲愴》和《月光》等被尊為鋼琴的「新約全書」(「舊約全書」為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他早期的音樂,受海頓和莫扎特的古典主義風格影響很大,如第一交響曲。到了中後期,越發表現出他強烈的個人風格,甚至借音樂直白自己的理想和訴求。

貝多芬可以說繼承了德奧作曲家巴赫,海頓和莫扎特的音樂精髓,將古典主義音樂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極限。

特別是他的交響曲,除了第六交響曲分為五樂章,其餘的八部都是四樂章,遵照海頓莫扎特確立的交響曲結構,即第一樂章快板,第二樂章慢板,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諧謔曲和第四樂章急板或快板寫成的。而在第三交響曲開始,形式和內容開始統一,一個分明的線索主題或思想貫穿整部交響曲,這在第五和第九交響曲里特別鮮明,而這,是貝多芬之前的的作曲家沒有做到的。這樣的結果是,貝多芬的交響曲有更多的現實表現力和情感刻畫。聽眾不再是單一地去享受美麗的旋律,而且需要去思考揣摩,作曲家的意圖和動機。這大大豐富了音樂的內涵。可以說,這也正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基礎。

有人說,貝多芬一生創作下來的作品都是圍繞著「英雄」這一主題。特別是九首交響曲,描述了一個英雄成長以及理想。

貝多芬的創作通常分為四個時期:

早期:從他學習音樂創作到32歲前後
他是一個有才華的作曲家 就象大多數著名音樂家一樣,他創作了許多到今天人們仍覺得很好聽的音樂,同時他的音樂創作能力也很強,寫悲傷寫抒情都不錯。
盛期:約十年時間
生活上他耳聾了,但思想上因為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他將大量倫理思想寫進他的音樂中。這一時期的音樂就是典型的貝多芬式的音樂。包括那些主要的交響曲,第五第六交響曲,幾部著名的鋼琴奏鳴曲,同早期相比,音樂變得富有思想,有自己的情感。
衰落:也約十年時間
貝多芬已經是維也納社會名人,但他的創作卻進入低潮,好象回到了以前一般的音樂家的時代,他個人意志也比較消沉。
晚期:最後的十年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突然又創造出了奇跡。晚期的作品,一部份規模龐大、宏偉壯麗,如莊嚴彌撒和第九交響曲和五部弦樂四重奏。這些作品思想深邃,不追求單純的旋律優美,所以這個時期的大多數作品對於入門聽眾而言會比較難以理解。

貝多芬交響曲的創作特點
交響曲在貝多芬的創作生涯當中佔據著核心地位,不僅貫穿其創作生涯的各個年代,也是最集中體現他音樂理想的作品。


繼承和創新
貝多芬的創作吸收了前人的精華,並發展了他個人的特色。對於貝多芬影響比較重要的作曲家有古典主義的海頓,莫扎特和巴洛克時代的巴赫,亨德爾。

貝多芬在波恩時期曾師事聶夫(Neefe,Christian Gootlob),Neefe是一位對位法專家,曾教貝多芬學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可能為部分)),在交響曲的創作中,貝多芬使用了復調音樂的技巧,常作為發展部發展主題的手法。在第三和第七交響曲的第二樂章都有復調音樂;貝多芬非常欣賞亨德爾的創作,並吸收了亨德爾清新,剛健的精神;貝多芬的創作遵循古典主義的規範,繼承了海頓,莫扎特的創作風格和形式。

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法國大革命音樂對於貝多芬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廣場音樂和進行曲。廣場音樂寬廣的氣息和大規模大編製的樂隊的使用都是貝多芬交響曲的特點,而進行曲的影響表現在強烈的節奏感和樂曲中出現的軍號聲。
參考: wikipeida
2006-11-28 5:13 am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昂一個有音樂背景的家庭,祖先為荷蘭人,他家族是音樂世家,祖父是波昂宮庭樂長,爸爸於科隆選帝宮廷禮拜堂擔任男高音歌手及宮廷樂長的職務,貝多芬有2個年幼的弟弟。

貝多芬年幼時由他爸爸教他彈琴,他的音樂學習進步很快,當他發現貝多芬的音樂天才,就急於將小貝多芬培養成音樂神童,強迫他長時間練琴。但貝多芬真正的啟蒙老師,卻是宮庭樂長倪富(1748-1798) 他是來自萊比錫的著名作曲家,除了鋼琴和管風琴外,還教貝多芬作曲。

貝多芬8歲時已公開演奏,13歲擔任宮廷的助理管風琴師和中提琴手,並寫出‘依德雷斯主題奏曲’ ,14歲在宮廷演奏管風琴。

1789年,貝多芬17歲被送往當時歐洲的音樂中心---維也納學習音樂,並結識仰慕的莫札特(Wolfgong Amadeus Mozart),後因媽媽患上肺結核病危,匆匆趕回波昂,返國後在布魯寧一家的支持下,入波昂大學為旁聽生。媽媽過身後,由於爸爸酗酒,他要在教堂和劇院的樂隊擔任中提琴手,以賺取家庭年生活費,照顧爸爸及2位年幼的弟弟。

1792年(22歲) 貝多芬正式移居維也納,先與有「交響樂之父」之稱的海頓(Joseph Haydn) 、阿布雷茲親王、薩里耶瑞等大師學習,之後在羅勃科維茲親王、魯道夫大公、金斯基親王等貴族的贊助下,逐漸在維也納尊定了名聲,在維也納貝多芬很快便成為出色的鋼琴家,特別是他即興演奏的本領更受人愛戴。

1800年左右,貝多芬發現聽覺衰退,並且越來越嚴重,直至1812年(42歲) 完全失聰。

貝多芬1827年3月26日逝世於維也納,終年57歲,死因是貝多芬不小心染上感冒,引發長年來的多種症病而死亡。

盛大的葬禮
貝多芬去世那晚,維也納暴風雨肆虐,根據一位貝多芬去世時在場的音樂家Anselm Huttenbrenner 描述:「當時,貝多芬毫無知覺地躺著與死神搏鬥...突然,一道強烈的閃電,伴隨著巨大雷鳴,房間被照得通亮,景象顯得十分壯觀!屋外還飄著大雪...這時,貝多芬忽然張開了眼睛、舉起右手、拳頭緊握、兩眼怒視前方,僵持了片刻...當他的手落回床上時,他的眼睛半閉了,右手扶著頭,左手放在胸前,就這樣停止了呼吸。」
2006-11-28 5:08 am
貝多芬(1770—1827)出生于波恩,自幼學習彈琴,1787年曾到維也納向海頓學習作曲,並結識莫札特。貝多芬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戰爭和維也 納體系的時代,歐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識此時正日益興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這些時代的特徵,或歌頌英雄,或反對封建,爭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來。其主要作品有 《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即第五交響曲)、《合唱交響曲》(即第九交響曲)等。貝多芬的晚年十分淒涼,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但是, 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貝多芬的葬禮舉行時,有二千多人參加護靈。貝多芬對音樂的最重要貢獻是交響曲,因此他被譽爲“交響樂之王”。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02: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7000051KK0449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