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電車的歷史或資料

2006-11-28 3:22 am
給電車的歷史或資料

回答 (8)

2006-11-28 3:24 am
✔ 最佳答案
電車公司自1904年起已為香港市民服務,是九龍倉集團成員之一。多年來,我們在服務質素和設備上不斷求進,致力為乘客提供高質素的電車服務。我們的目標是令每位乘客,不論遠近,都能享受經濟實惠、方便及安全可靠的電車旅程。


世界最大雙層電車車隊
電車公司成立之初,只有26輛單層電車。經過百年的努力,今天我們擁有163輛雙層電車(當中包括兩輛充滿懷舊氣息的古董觀光電車),被譽為世界上仍在服務中的最大雙層電車車隊,每日平均接載24萬人次的乘客。

我們現有:

員工700人
161輛載客電車
兩輛古董觀光電車
兩所廠房,分別位於為西環屈地街和西灣河
六條主要路線連接筲箕灣、跑馬地和堅尼地城,路軌全長30公里
由筲箕灣到堅尼地城,共有123個電車站;平均每250公尺一個電車站


於2000年,電車公司推出千禧新電車,該款新電車的設計及整個製作過程皆在香港進行,由電車公司工程部負責;除了外形及車廂的設計與現於市面行駛的電車截然不同之外,新電車為乘客提供更寬敞舒適的電車旅程。新電車的成功不但標誌著電車服務邁向新里程,並且加強了我們不斷努力提高服務質素及設施的決心。


安全可靠的電車服務
一直以來,電車公司非常重視電車服務的安全可靠性。因此,我們於多年前已開始進行多項電車車身及路軌的改善工程,以進一步提高車務運作的效率和服務的可靠性。這些改善工程包括:

更換所有電車內絕緣電線;低煙無毒耐燃的絕緣電線可有效減少火警的發生
引入無人操控自動緊急剎車系統以備緊急時提高安全效能
採用漸進式車速控制器及牽引力接觸器(並附自動剎車掣),以取代舊式鼓型車速控制器
引入電流控制器,避免電流負荷的問題發生
安裝電腦化自動選軌系統提高路軌接合的安全程度
引入轉換雙臂轉向系統以避免及減少脫軌意外發生


除了以上硬件裝備的改善之外,電車公司更舉辦多項安全駕駛訓練及重溫課程予前線車長和稽查員以加強他們駕駛的警覺性。

環境保護
電車不產生任何污染環境的空氣,是香港眾多交通工具中最環保的。

除此之外,電車公司更致力減低噪音問題,透過應用鋁熱燒焊的技術,改善路軌接合的問題,有助減低昔日「魚尾板」接合方式所產生的噪音。在全長30公里的路軌中,多於8公里的路軌已使用此技術焊接路軌,而其餘的路段亦計劃於短期內進行。

電車公司更推行定期進行維修工程於電車的齒輪裝置加上特製的持久性橡膠,從而減低齒輪於行駛中因磨擦所產生的噪音問題。


顧客服務
電車公司深明顧客服務的重要性,定期安排前線服務員接受由有關專業機構舉辦或電車公司培訓組舉辦的顧客服務及安全守則之課程,從而提高顧客服務的質素。

電車公司更透過不同的渠道與乘客建立互動的關係,與乘客交換對電車服務的意見,讓我們更了解乘客的需要,使我們提供的服務更切合乘客的期望。

我們不斷改善電車服務,為公眾提供可信賴、安全可靠的公共交通工具,而且更藉著本身的傳統特色推廣香港旅遊事業,為香港作出貢獻。服務香港已差不多一個世紀,電車公司確立了不少重要的里程碑,見證了香港興旺發展,伴著這個城市的轉變,引以為傲;我們將繼續展望未來,令電車的服務邁向新紀元。我們期望繼續得到乘客的支持和寶貴意見。

http://www.hktramway s.com/b5/company/ind ex.html
2006-11-28 3:31 am
電車的歷史或資料

二零零四年正是香港電車一百週年紀念,原本於二零零零年計劃將會有最少五十輛「千禧電車」於市面行走載客;但是由於市民對於「千禧電車」並太討好,及不少遊客鍾情於「戰後型」電車,結果四年來只有四輛「千禧電車」於屆地街車廠「誕生」,其中一輛便是編號171的空調電車。
至於現時只有160輛普通客運電車在市面載客,而且另外亦有兩輛「古典電車」(編號:28及128)及一輀維修電車(編號:200),在下列文章將會詳細介紹一下由一九四九年開始服役的「戰後型」電車的歷史。

一九四五年,香港剛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幸好全數共109電車很快會恢復行走,不過電車公司認為已經行走了超過四十年的電車有需要退役,結果到了一九四九年,香港電車公司便開始購入一批新款電車,以取代由單層電車所改裝的雙層電車。

這批電車底盤、車軸、車輪、電動機及氣壓煞掣組件均是由英國訂購,而柚木製造的車身則由當時的總設計師莊士敦(C. S. Johnston)負責設計,由太古船塢負責製造;而首輛製造的電車便是編號120,與別不同的是車頭及車尾的路線牌箱比其他的電車高。另外,當時上層是頭等,下層為三等,通往上層需要由前門及靠前的樓房進出。而「戰後型」電車規格如下:

車身長度  :29呎2吋
車身闊度  :6呎6吋
前、後輪軸距:8呎6吋

由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四年間,共有162輛「戰後型」電車被製造出來;至於編號163的電車,則是由於一九六四年八月製造的第一輀拖卡電車,於一九八二年改裝而成。

一九七六年,香港電車公司開始實施「一人控制」措施,放棄售票員制度,改為於下車時入錢,首輛被改動便是編號76的電車,只是於後門左邊加裝螺旋型樓梯,而原有的左邊直樓梯仍然被保留;因應這個安排,香港電車公司便決定開始改裝全數「戰後型」電車,主要是把前樓梯改為於車身的右面,及改為螺旋型,但是原有的前門側旁板仍然保留。

一九八零年:「戰後型」電車進行第一次開始大規模的翻新及改裝,包括:

.左邊的路線牌箱被移到後樓梯的位置
.車廂改為白色,取代原有的綠色
.車頭及車尾頂部中間的通風窗被移除

一九八一年:編號113的電車在筲箕灣發生翻側意外,之後車廂的照明系統便改為光管,取代原有的燈泡。

一九八五年:編號119[的電車改裝為首輛「古典電車」,編號改為28;同年,編號12的電車被運往加拿大溫哥華,參加於翌年舉行的世界博覽會,其後該電車被運往英國,而編號12的電車車身便由原本編號30的電車取代,直至於一九八八年重新製造為止。

一九八六年:「戰後型」電車進行第一次開始大規模的翻新及改裝,包括:

.車身車窗改為圓邊
.電阻箱改為放在車頂前方(編號28、120、128及171除外,而120於2001年改為放在車頂)
.樓梯改為右方,及加闊梯級
.照明系統便改為光管,取代原有的燈泡
.車輪加裝膠邊
.改裝懸掛系統

在「戰後型」電車進行第二次翻新期間,並沒有包括編號50的電車,因為原有的車身於一九八七年(或之前被運往油塘,以便成為於二零零一年落成的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其中一個展品。

一九八七年:編號29[的電車改為首輛「古典電車」,編號改為128;車身規格與第二次翻新後的「戰後型」電車大致相同,與編號28的「古典電車」只是改為局部開頂形式,而且亦設有音響設備。

同年十一月,車頭及車尾的欄柵及鋁板取代,及拆除於車架兩邊的木條(不包括28、120及128),而未進行第二次翻新的「戰後型」電車、早期進行第二次翻新的「戰後型」電車,鋁板均比正常為大(包括:41、159,而編號3、12、144則與底部一樣);而由一九八七年尾後期翻新的「戰後型」電車,亦降低車身底部。

一九八八年:編號30的電車完成翻新,試驗把車門改為密封形式。

一九九一年:「戰後型」電車進行第二次翻新接近完成,最後一批的翻新電車,車尾頂部加上簷蓬;而編號120的電車亦於同年被翻新,但是仍然保留原有的樣貌(但是路線牌箱被移下)。

同年,編號20的電車改為全密封的設計,但作用不大,後來恢復原有樣貌。

一九九二年及一九九三年:編號44及144的電車編號改為165及166)。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編號17的電車發生旱見意外,一名司機突然暴斃,幸好另外一名司機及時煞停;結果該輛電車便加裝電子操控系統,及於後期陸續改裝控制器(不包括28、120、128及200)。

一九九七年:編號200的工程電車製造(於一九五四年製造的編號200工程電車於後期改為的客運電車)。

二零零零年,第一輛「千禧電車」正式載客,並計劃於二零零四年前改裝全數「戰後型」電車,不過只有四輀被製成,包括:168、169、170及171。

其中171為空調電車,車窗全數密封,而兩部冷氣機昃由開利提供,分別放在車頂的頭尾兩邊;但是由於技術上的問題(包括耗電量較非空調電車大),及收費問題未能解決,結果該輛電車便一直放在屆地街車廠。

另一方面,隨著四輛「千禧電車」完成,加上部分「戰後型」電車出現老化情況,結果便有四輀電車被拆毀,分別是:

編號5與63:編號63的電車編號改為5,而原本5號電車則被拆毀。

編號12與30:上文已經提及過,原本編號12的電車被運往加拿大,結果編號30的電車編號便改為12,並於一九八六年成為首批第二期「戰後型」電車之一;但是由於車身老化關係,於一九八八年重新製造的30號電車,便取代編號12的空缺,而原編號12號的車身則被拆毀。

編號71:車身於二零零三年被拆毀

編號124與134:編號124成為首批第二期「戰後型」電車之一,後來編號134的電車編號改為124,而原本124號電車則被拆毀。

另外,編號29的原有車身於年前停用,改為由888號演習用的電車車身取代(於一九九六年製造)。
參考資料:
香港電車手冊

香港的電車,起源於一八八一年,當時經已有人提議興建一電車系統,唯因未有財團感興趣而擱置。直至一九零一年八月二十九日,政府終於通過興建電車系統計劃,並於一九零二年二月七日由在英國成立的「香港電車電力有限公司」(HongKongTramwayElectricCompanyLtd.)負責建造及營運,但稍後,這家公司被「香港電力牽引公司」(ElectricTractionCompanyofHongKongLtd)接管。到了一九一零年,「香港電力牽引公司」改名為「香港電車有限公司」,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補充時間:2006-10-15 9:40


香港的電車系統由一九零三年五月開始建造,經過連番的測試後於一九零四年七月三十日啟用,當時的路線是由灣仔的軍起廠街到筲箕灣,並有支線到跑馬地,而當時電車採用的電力是由電車公司自行發電的。當電車啟用初期,其電車車輛是使用由英國入口的單層電車,車長29呎,闊六呎一寸。
補充時間:2006-10-15 9:41


一九一二年,香港的電車開始踏入雙層年代,當時的雙層電車是由單層電車改裝而成,上層為無蓋設計,並設有頭等及三等。及後,雙層電車上層無蓋設計因受到成客投訴日曬雨淋,故此電車公司便為上層加上帆布帳篷。到了一九二三年,電車公司更將雙層電車的上層裝置永久的木質上蓋。電車的電力供應,於一九二二年起更改為向香港電燈公司買電。
補充時間:2006-10-15 9:41


自日軍於一九四一年佔領香港後,多部電車因戰事而受損,故此在戰後,電車公司便向英國訂購電車零件,增加電車車隊的數量。到了一九四九年八月,整個電車系統﹝跑馬地支線除外﹞都鋪設雙軌,並且開始對車隊進行翻新。
補充時間:2006-10-15 9:42


在六十年代初期,電車數目已由戰後的一百二十七輛增至一百五十九輛,而在一九六四年,三輛電車亦由太古船塢與工程公司製造並加入車隊,使電車的數目增至一百六十二輛。隨著人口增加及路面交通擠塞,電車公司於一九六四年便構思在雙層電車的尾部加設一單層拖卡,並交由太古船塢設計及建造第一架樣版車。
補充時間:2006-10-15 9:43


電車公司於一九六四年十二月決定向英國訂購十個拖卡,並在港裝崁,於六五至六六年間投入服務,並將拖卡定為頭等。隨著拖卡受到搭客的歡迎,電車公司再加訂十個拖卡,在六七年初投入服務。拖卡雖然受到搭客的歡迎,但它卻帶來了噪音問題。電車公司為減輕拖卡的噪音問題,於六七年九月設計了一新款拖卡,車身的重量大大減底,但噪音問題卻依然未能改善,故此拖卡在一九八二年全部退役。
補充時間:2006-10-15 9:44
2006-11-28 3:30 am
香港電車公司自1904年起已為香港市民服務,是九龍倉集團成員之一。多年來,我們在服務質素和設備上不斷求進,致力為乘客提供高質素的電車服務。我們的目標是令每位乘客,不論遠近,都能享受經濟實惠、方便及安全可靠的電車旅程。


世界最大雙層電車車隊
電車公司成立之初,只有26輛單層電車。經過百年的努力,今天我們擁有163輛雙層電車(當中包括兩輛充滿懷舊氣息的古董觀光電車),被譽為世界上仍在服務中的最大雙層電車車隊,每日平均接載24萬人次的乘客。

我們現有:

員工700人
161輛載客電車
兩輛古董觀光電車
兩所廠房,分別位於為西環屈地街和西灣河
六條主要路線連接筲箕灣、跑馬地和堅尼地城,路軌全長30公里
由筲箕灣到堅尼地城,共有123個電車站;平均每250公尺一個電車站


於2000年,電車公司推出千禧新電車,該款新電車的設計及整個製作過程皆在香港進行,由電車公司工程部負責;除了外形及車廂的設計與現於市面行駛的電車截然不同之外,新電車為乘客提供更寬敞舒適的電車旅程。新電車的成功不但標誌著電車服務邁向新里程,並且加強了我們不斷努力提高服務質素及設施的決心。


安全可靠的電車服務
一直以來,電車公司非常重視電車服務的安全可靠性。因此,我們於多年前已開始進行多項電車車身及路軌的改善工程,以進一步提高車務運作的效率和服務的可靠性。這些改善工程包括:

更換所有電車內絕緣電線;低煙無毒耐燃的絕緣電線可有效減少火警的發生
引入無人操控自動緊急剎車系統以備緊急時提高安全效能
採用漸進式車速控制器及牽引力接觸器(並附自動剎車掣),以取代舊式鼓型車速控制器
引入電流控制器,避免電流負荷的問題發生
安裝電腦化自動選軌系統提高路軌接合的安全程度
引入轉換雙臂轉向系統以避免及減少脫軌意外發生


除了以上硬件裝備的改善之外,電車公司更舉辦多項安全駕駛訓練及重溫課程予前線車長和稽查員以加強他們駕駛的警覺性。

環境保護
電車不產生任何污染環境的空氣,是香港眾多交通工具中最環保的。

除此之外,電車公司更致力減低噪音問題,透過應用鋁熱燒焊的技術,改善路軌接合的問題,有助減低昔日「魚尾板」接合方式所產生的噪音。在全長30公里的路軌中,多於8公里的路軌已使用此技術焊接路軌,而其餘的路段亦計劃於短期內進行。

電車公司更推行定期進行維修工程於電車的齒輪裝置加上特製的持久性橡膠,從而減低齒輪於行駛中因磨擦所產生的噪音問題。




香 港 的 電 車 , 起 源 於 一 八 八 一 年 , 當 時 經 已 有 人 提 議 興 建 一 電 車 系 統 , 唯 因 未 有 財 團 感 興 趣 而 擱 置 。 直 至 一 九 零 一 年 八 月 二 十 九 日 , 政 府 終 於 通 過 興 建 電 車 系 統 計 劃 , 並 於 一 九 零 二 年 二 月 七 日 由 在 英 國 成 立 的 「 香 港 電 車 電 力 有 限 公 司 」 (Hong Kong Tramway Electric Company Ltd.) 負 責 建 造 及 營 運 , 但 稍 後 , 這 家 公 司 被 「 香 港 電 力 牽 引 公 司 」 (Electric Traction Company of Hong Kong Ltd) 接 管 。 到 了 一 九 一 零 年 , 「 香 港 電 力 牽 引 公 司 」 改 名 為 「 香 港 電 車 有 限 公 司 」 , 名 字 一 直 沿 用 至 今 。

香 港 的 電 車 系 統 由 一 九 零 三 年 五 月 開 始 建 造 , 經 過 連 番 的 測 試 後 於 一 九 零 四 年 七 月 三 十 日 啟 用 , 當 時 的 路 線 是 由 灣 仔 的 軍 起 廠 街 到 筲 箕 灣 , 並 有 支 線 到 跑 馬 地 , 而 當 時 電 車 採 用 的 電 力 是 由 電 車 公 司 自 行 發 電 的 。 當 電 車 啟 用 初 期 , 其 電 車 車 輛 是 使 用 由 英 國 入 口 的 單 層 電 車 , 車 長 29 呎 , 闊 六 呎 一 寸 。

一 九 一 二 年 , 香 港 的 電 車 開 始 踏 入 雙 層 年 代 , 當 時 的 雙 層 電 車 是 由 單 層 電 車 改 裝 而 成 , 上 層 為 無 蓋 設 計 , 並 設 有 頭 等 及 三 等 。 及 後 , 雙 層 電 車 上 層 無 蓋 設 計 因 受 到 成 客 投 訴 日 曬 雨 淋 , 故 此 電 車 公 司 便 為 上 層 加 上 帆 布 帳 篷 。 到 了 一 九 二 三 年 , 電 車 公 司 更 將 雙 層 電 車 的 上 層 裝 置 永 久 的 木 質 上 蓋 。 電 車 的 電 力 供 應 , 於 一 九 二 二 年 起 更 改 為 向 香 港 電 燈 公 司 買 電 。

自 日 軍 於 一 九 四 一 年 佔 領 香 港 後 , 多 部 電 車 因 戰 事 而 受 損 , 故 此 在 戰 後 , 電 車 公 司 便 向 英 國 訂 購 電 車 零 件 , 增 加 電 車 車 隊 的 數 量 。 到 了 一 九 四 九 年 八 月 , 整 個 電 車 系 統 ﹝ 跑 馬 地 支 線 除 外 ﹞ 都 鋪 設 雙 軌 , 並 且 開 始 對 車 隊 進 行 翻 新 。

在 六 十 年 代 初 期 , 電 車 數 目 已 由 戰 後 的 一 百 二 十 七 輛 增 至 一 百 五 十 九 輛 , 而 在 一 九 六 四 年 , 三 輛 電 車 亦 由 太 古 船 塢 與 工 程 公 司 製 造 並 加 入 車 隊 , 使 電 車 的 數 目 增 至 一 百 六 十 二 輛 。 隨 著 人 口 增 加 及 路 面 交 通 擠 塞 , 電 車 公 司 於 一 九 六 四 年 便 構 思 在 雙 層 電 車 的 尾 部 加 設 一 單 層 拖 卡 , 並 交 由 太 古 船 塢 設 計 及 建 造 第 一 架 樣 版 車 。 樣 版 車 在 測 試 後 十 分 , 故 此 電 車 公 司 於 一 九 六 四 年 十 二 月 決 定 向 英 國 訂 購 十 個 拖 卡 , 並 在 港 裝 崁 , 於 六 五 至 六 六 年 間 投 入 服 務 , 並 將 拖 卡 定 為 頭 等 。 隨 著 拖 卡 受 到 搭 客 的 歡 迎 , 電 車 公 司 再 加 訂 十 個 拖 卡 , 在 六 七 年 初 投 入 服 務 。 拖 卡 雖 然 受 到 搭 客 的 歡 迎 , 但 它 卻 帶 來 了 噪 音 問 題 。 電 車 公 司 為 減 輕 拖 卡 的 噪 音 問 題 , 於 六 七 年 九 月 設 計 了 一 新 款 拖 卡 , 車 身 的 重 量 大 大 減 底 , 但 噪 音 問 題 卻 依 然 未 能 改 善 , 故 此 拖 卡 在 一 九 八 二 年 全 部 退 役 。

隨 著 社 會 的 發 展 , 電 車 在 一 九 七 二 年 起 取 消 了 分 等 級 制 度 , 並 於 一 九 七 六 年 起 開 始 實 施 一 人 控 制 模 式 。 而 在 一 九 七 四 年 , 「 香 港 電 車 有 限 公 司 」 被 九 龍 貨 倉 有 限 公 司 ﹝ 九 倉 ﹞ 收 購 。 一 九 七 九 年 , 電 車 公 司 製 造 了 最 後 一 部 電 車 。

一 九 八 六 年 起 , 電 車 公 司 為 其 下 車 隊 進 行 了 翻 新 工 程 。 一 九 八 七 年 起 , 電 車 上 層 坐 位 改 用 膠 製 坐 位 。 一 九 八 九 年 三 月 三 十 日 , 位 於 銅 鑼 灣 霎 東 街 車 廠 被 搬 到 屈 地 街 , 而 原 址 則 改 建 為 時 代 廣 場 。
http://hk.geocities.com/traffic_01601b/train.htm
2006-11-28 3:29 am
香 港 的 電 車 , 起 源 於 一 八 八 一 年 , 當 時 經 已 有 人 提 議 興 建 一 電 車 系 統 , 唯 因 未 有 財 團 感 興 趣 而 擱 置 。 直 至 一 九 零 一 年 八 月 二 十 九 日 , 政 府 終 於 通 過 興 建 電 車 系 統 計 劃 , 並 於 一 九 零 二 年 二 月 七 日 由 在 英 國 成 立 的 「 香 港 電 車 電 力 有 限 公 司 」 (Hong Kong Tramway Electric Company Ltd.) 負 責 建 造 及 營 運 , 但 稍 後 , 這 家 公 司 被 「 香 港 電 力 牽 引 公 司 」 (Electric Traction Company of Hong Kong Ltd) 接 管 。 到 了 一 九 一 零 年 , 「 香 港 電 力 牽 引 公 司 」 改 名 為 「 香 港 電 車 有 限 公 司 」 , 名 字 一 直 沿 用 至 今 。

香 港 的 電 車 系 統 由 一 九 零 三 年 五 月 開 始 建 造 , 經 過 連 番 的 測 試 後 於 一 九 零 四 年 七 月 三 十 日 啟 用 , 當 時 的 路 線 是 由 灣 仔 的 軍 起 廠 街 到 筲 箕 灣 , 並 有 支 線 到 跑 馬 地 , 而 當 時 電 車 採 用 的 電 力 是 由 電 車 公 司 自 行 發 電 的 。 當 電 車 啟 用 初 期 , 其 電 車 車 輛 是 使 用 由 英 國 入 口 的 單 層 電 車 , 車 長 29 呎 , 闊 六 呎 一 寸 。

一 九 一 二 年 , 香 港 的 電 車 開 始 踏 入 雙 層 年 代 , 當 時 的 雙 層 電 車 是 由 單 層 電 車 改 裝 而 成 , 上 層 為 無 蓋 設 計 , 並 設 有 頭 等 及 三 等 。 及 後 , 雙 層 電 車 上 層 無 蓋 設 計 因 受 到 成 客 投 訴 日 曬 雨 淋 , 故 此 電 車 公 司 便 為 上 層 加 上 帆 布 帳 篷 。 到 了 一 九 二 三 年 , 電 車 公 司 更 將 雙 層 電 車 的 上 層 裝 置 永 久 的 木 質 上 蓋 。 電 車 的 電 力 供 應 , 於 一 九 二 二 年 起 更 改 為 向 香 港 電 燈 公 司 買 電 。

自 日 軍 於 一 九 四 一 年 佔 領 香 港 後 , 多 部 電 車 因 戰 事 而 受 損 , 故 此 在 戰 後 , 電 車 公 司 便 向 英 國 訂 購 電 車 零 件 , 增 加 電 車 車 隊 的 數 量 。 到 了 一 九 四 九 年 八 月 , 整 個 電 車 系 統 ﹝ 跑 馬 地 支 線 除 外 ﹞ 都 鋪 設 雙 軌 , 並 且 開 始 對 車 隊 進 行 翻 新 。

在 六 十 年 代 初 期 , 電 車 數 目 已 由 戰 後 的 一 百 二 十 七 輛 增 至 一 百 五 十 九 輛 , 而 在 一 九 六 四 年 , 三 輛 電 車 亦 由 太 古 船 塢 與 工 程 公 司 製 造 並 加 入 車 隊 , 使 電 車 的 數 目 增 至 一 百 六 十 二 輛 。 隨 著 人 口 增 加 及 路 面 交 通 擠 塞 , 電 車 公 司 於 一 九 六 四 年 便 構 思 在 雙 層 電 車 的 尾 部 加 設 一 單 層 拖 卡 , 並 交 由 太 古 船 塢 設 計 及 建 造 第 一 架 樣 版 車 。 樣 版 車 在 測 試 後 十 分 , 故 此 電 車 公 司 於 一 九 六 四 年 十 二 月 決 定 向 英 國 訂 購 十 個 拖 卡 , 並 在 港 裝 崁 , 於 六 五 至 六 六 年 間 投 入 服 務 , 並 將 拖 卡 定 為 頭 等 。 隨 著 拖 卡 受 到 搭 客 的 歡 迎 , 電 車 公 司 再 加 訂 十 個 拖 卡 , 在 六 七 年 初 投 入 服 務 。 拖 卡 雖 然 受 到 搭 客 的 歡 迎 , 但 它 卻 帶 來 了 噪 音 問 題 。 電 車 公 司 為 減 輕 拖 卡 的 噪 音 問 題 , 於 六 七 年 九 月 設 計 了 一 新 款 拖 卡 , 車 身 的 重 量 大 大 減 底 , 但 噪 音 問 題 卻 依 然 未 能 改 善 , 故 此 拖 卡 在 一 九 八 二 年 全 部 退 役 。

隨 著 社 會 的 發 展 , 電 車 在 一 九 七 二 年 起 取 消 了 分 等 級 制 度 , 並 於 一 九 七 六 年 起 開 始 實 施 一 人 控 制 模 式 。 而 在 一 九 七 四 年 , 「 香 港 電 車 有 限 公 司 」 被 九 龍 貨 倉 有 限 公 司 ﹝ 九 倉 ﹞ 收 購 。 一 九 七 九 年 , 電 車 公 司 製 造 了 最 後 一 部 電 車 。

一 九 八 六 年 起 , 電 車 公 司 為 其 下 車 隊 進 行 了 翻 新 工 程 。 一 九 八 七 年 起 , 電 車 上 層 坐 位 改 用 膠 製 坐 位 。 一 九 八 九 年 三 月 三 十 日 , 位 於 銅 鑼 灣 霎 東 街 車 廠 被 搬 到 屈 地 街 , 而 原 址 則 改 建 為 時 代 廣 場 。
2006-11-28 3:26 am
電車的歷史或資料

↓↓↓↓↓↓↓↓↓
香港電車公司自1904年起已為香港市民服務,是九龍倉集團成員之一。多年來,我們在服務質素和設備上不斷求進,致力為乘客提供高質素的電車服務。我們的目標是令每位乘客,不論遠近,都能享受經濟實惠、方便及安全可靠的電車旅程。


世界最大雙層電車車隊
電車公司成立之初,只有26輛單層電車。經過百年的努力,今天我們擁有163輛雙層電車(當中包括兩輛充滿懷舊氣息的古董觀光電車),被譽為世界上仍在服務中的最大雙層電車車隊,每日平均接載24萬人次的乘客。

我們現有:

員工700人
161輛載客電車
兩輛古董觀光電車
兩所廠房,分別位於為西環屈地街和西灣河
六條主要路線連接筲箕灣、跑馬地和堅尼地城,路軌全長30公里
由筲箕灣到堅尼地城,共有123個電車站;平均每250公尺一個電車站


於2000年,電車公司推出千禧新電車,該款新電車的設計及整個製作過程皆在香港進行,由電車公司工程部負責;除了外形及車廂的設計與現於市面行駛的電車截然不同之外,新電車為乘客提供更寬敞舒適的電車旅程。新電車的成功不但標誌著電車服務邁向新里程,並且加強了我們不斷努力提高服務質素及設施的決心。


安全可靠的電車服務
一直以來,電車公司非常重視電車服務的安全可靠性。因此,我們於多年前已開始進行多項電車車身及路軌的改善工程,以進一步提高車務運作的效率和服務的可靠性。這些改善工程包括:

更換所有電車內絕緣電線;低煙無毒耐燃的絕緣電線可有效減少火警的發生
引入無人操控自動緊急剎車系統以備緊急時提高安全效能
採用漸進式車速控制器及牽引力接觸器(並附自動剎車掣),以取代舊式鼓型車速控制器
引入電流控制器,避免電流負荷的問題發生
安裝電腦化自動選軌系統提高路軌接合的安全程度
引入轉換雙臂轉向系統以避免及減少脫軌意外發生


除了以上硬件裝備的改善之外,電車公司更舉辦多項安全駕駛訓練及重溫課程予前線車長和稽查員以加強他們駕駛的警覺性。

環境保護
電車不產生任何污染環境的空氣,是香港眾多交通工具中最環保的。

除此之外,電車公司更致力減低噪音問題,透過應用鋁熱燒焊的技術,改善路軌接合的問題,有助減低昔日「魚尾板」接合方式所產生的噪音。在全長30公里的路軌中,多於8公里的路軌已使用此技術焊接路軌,而其餘的路段亦計劃於短期內進行。

電車公司更推行定期進行維修工程於電車的齒輪裝置加上特製的持久性橡膠,從而減低齒輪於行駛中因磨擦所產生的噪音問題。


顧客服務
電車公司深明顧客服務的重要性,定期安排前線服務員接受由有關專業機構舉辦或電車公司培訓組舉辦的顧客服務及安全守則之課程,從而提高顧客服務的質素。

電車公司更透過不同的渠道與乘客建立互動的關係,與乘客交換對電車服務的意見,讓我們更了解乘客的需要,使我們提供的服務更切合乘客的期望。

我們不斷改善電車服務,為公眾提供可信賴、安全可靠的公共交通工具,而且更藉著本身的傳統特色推廣香港旅遊事業,為香港作出貢獻。服務香港已差不多一個世紀,電車公司確立了不少重要的里程碑,見證了香港興旺發展,伴著這個城市的轉變,引以為傲;我們將繼續展望未來,令電車的服務邁向新紀元。我們期望繼續得到乘客的支持和寶貴意見。





華納西門子發明電車

1879年德國哈爾斯克電報機製作所(後改為西門子公司)的華納西門子在有軌公共馬車的基礎上研製出第一輛有軌電車,是成功利用電能為動力的交通工具。車上裝有一臺兩千兩百千瓦的電動機為車輛提供動力,可拉動三節載有十八人的平板車廂。輸送電力的方式是:當車輛經過陸地上鋪設的三鋼軌鐵道(如同鐵路車道間橫放的枕木),第三條鋼軌會為電車輸送電力,電流通過第三鋼軌進入電動機,然後再經車輪與另外兩根鋼軌構成電網迴路。


香港的電車,起源於一八八一年,當時經已有人提議興建一電車系統,唯因未有財團感興趣而擱置。

直至一九零一年八月二十九日,政府終於通過興建電車系統計劃,並於一九零二年二月七日由在英國成立的「香港電車電力有限公司」(Hong Kong Tramway Electric Company Ltd.)負責建造及營運,但稍後,這家公司被「香港電力牽引公司」(Electric Tranction Company of Hong Kong Ltd)接管。到了一九一零年,「香港電力牽引公司」改名為「香港電車有限公司」,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香港的電車系統由一九零三年五月開始建造,經過連番的測試後於一九零四年七月三十日啟用,當時的路線是由灣仔的軍起廠街到筲箕灣,並有支線到跑馬地,而當時電車採用的電力是由電車公司自行發電的。當電車啟用初期,其電車車輛是使用由英國入口的單層電車,車長29呎,闊六呎一寸。
2006-11-28 3:26 am
本年(二零零四年)正是香港電車一百週年紀念,原本於二零零零年計劃將會有最少五十輛「千禧電車」於市面行走載客;但是由於市民對於「千禧電車」並太討好,及不少遊客鍾情於「戰後型」電車,結果四年來只有四輛「千禧電車」於屆地街車廠「誕生」,其中一輛便是編號171的空調電車。
至於現時只有160輛普通客運電車在市面載客,而且另外亦有兩輛「古典電車」(編號:28及128)及一輀維修電車(編號:200),在下列文章將會詳細介紹一下由一九四九年開始服役的「戰後型」電車的歷史。

一九四五年,香港剛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幸好全數共109電車很快會恢復行走,不過電車公司認為已經行走了超過四十年的電車有需要退役,結果到了一九四九年,香港電車公司便開始購入一批新款電車,以取代由單層電車所改裝的雙層電車。

這批電車底盤、車軸、車輪、電動機及氣壓煞掣組件均是由英國訂購,而柚木製造的車身則由當時的總設計師莊士敦(C. S. Johnston)負責設計,由太古船塢負責製造;而首輛製造的電車便是編號120,與別不同的是車頭及車尾的路線牌箱比其他的電車高。另外,當時上層是頭等,下層為三等,通往上層需要由前門及靠前的樓房進出。而「戰後型」電車規格如下:

車身長度  :29呎2吋
車身闊度  :6呎6吋
前、後輪軸距:8呎6吋

由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四年間,共有162輛「戰後型」電車被製造出來;至於編號163的電車,則是由於一九六四年八月製造的第一輀拖卡電車,於一九八二年改裝而成。

一九七六年,香港電車公司開始實施「一人控制」措施,放棄售票員制度,改為於下車時入錢,首輛被改動便是編號76的電車,只是於後門左邊加裝螺旋型樓梯,而原有的左邊直樓梯仍然被保留;因應這個安排,香港電車公司便決定開始改裝全數「戰後型」電車,主要是把前樓梯改為於車身的右面,及改為螺旋型,但是原有的前門側旁板仍然保留。

一九八零年:「戰後型」電車進行第一次開始大規模的翻新及改裝,包括:

.左邊的路線牌箱被移到後樓梯的位置
.車廂改為白色,取代原有的綠色
.車頭及車尾頂部中間的通風窗被移除

一九八一年:編號113的電車在筲箕灣發生翻側意外,之後車廂的照明系統便改為光管,取代原有的燈泡。

一九八五年:編號119[的電車改裝為首輛「古典電車」,編號改為28;同年,編號12的電車被運往加拿大溫哥華,參加於翌年舉行的世界博覽會,其後該電車被運往英國,而編號12的電車車身便由原本編號30的電車取代,直至於一九八八年重新製造為止。

一九八六年:「戰後型」電車進行第一次開始大規模的翻新及改裝,包括:

.車身車窗改為圓邊
.電阻箱改為放在車頂前方(編號28、120、128及171除外,而120於2001年改為放在車頂)
.樓梯改為右方,及加闊梯級
.照明系統便改為光管,取代原有的燈泡
.車輪加裝膠邊
.改裝懸掛系統

在「戰後型」電車進行第二次翻新期間,並沒有包括編號50的電車,因為原有的車身於一九八七年(或之前被運往油塘,以便成為於二零零一年落成的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其中一個展品。

一九八七年:編號29[的電車改為首輛「古典電車」,編號改為128;車身規格與第二次翻新後的「戰後型」電車大致相同,與編號28的「古典電車」只是改為局部開頂形式,而且亦設有音響設備。

同年十一月,車頭及車尾的欄柵及鋁板取代,及拆除於車架兩邊的木條(不包括28、120及128),而未進行第二次翻新的「戰後型」電車、早期進行第二次翻新的「戰後型」電車,鋁板均比正常為大(包括:41、159,而編號3、12、144則與底部一樣);而由一九八七年尾後期翻新的「戰後型」電車,亦降低車身底部。

一九八八年:編號30的電車完成翻新,試驗把車門改為密封形式。

一九九一年:「戰後型」電車進行第二次翻新接近完成,最後一批的翻新電車,車尾頂部加上簷蓬;而編號120的電車亦於同年被翻新,但是仍然保留原有的樣貌(但是路線牌箱被移下)。

同年,編號20的電車改為全密封的設計,但作用不大,後來恢復原有樣貌。

一九九二年及一九九三年:編號44及144的電車編號改為165及166)。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編號17的電車發生旱見意外,一名司機突然暴斃,幸好另外一名司機及時煞停;結果該輛電車便加裝電子操控系統,及於後期陸續改裝控制器(不包括28、120、128及200)。

一九九七年:編號200的工程電車製造(於一九五四年製造的編號200工程電車於後期改為的客運電車)。

二零零零年,第一輛「千禧電車」正式載客,並計劃於二零零四年前改裝全數「戰後型」電車,不過只有四輀被製成,包括:168、169、170及171。

其中171為空調電車,車窗全數密封,而兩部冷氣機昃由開利提供,分別放在車頂的頭尾兩邊;但是由於技術上的問題(包括耗電量較非空調電車大),及收費問題未能解決,結果該輛電車便一直放在屆地街車廠。

另一方面,隨著四輛「千禧電車」完成,加上部分「戰後型」電車出現老化情況,結果便有四輀電車被拆毀,分別是:

編號5與63:編號63的電車編號改為5,而原本5號電車則被拆毀。

編號12與30:上文已經提及過,原本編號12的電車被運往加拿大,結果編號30的電車編號便改為12,並於一九八六年成為首批第二期「戰後型」電車之一;但是由於車身老化關係,於一九八八年重新製造的30號電車,便取代編號12的空缺,而原編號12號的車身則被拆毀。

編號71:車身於二零零三年被拆毀

編號124與134:編號124成為首批第二期「戰後型」電車之一,後來編號134的電車編號改為124,而原本124號電車則被拆毀。

另外,編號29的原有車身於年前停用,改為由888號演習用的電車車身取代(於一九九六年製造)。
參考資料:
香港電車手冊

香港的電車,起源於一八八一年,當時經已有人提議興建一電車系統,唯因未有財團感興趣而擱置。直至一九零一年八月二十九日,政府終於通過興建電車系統計劃,並於一九零二年二月七日由在英國成立的「香港電車電力有限公司」(HongKongTramwayElectricCompanyLtd.)負責建造及營運,但稍後,這家公司被「香港電力牽引公司」(ElectricTractionCompanyofHongKongLtd)接管。到了一九一零年,「香港電力牽引公司」改名為「香港電車有限公司」,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補充時間:2006-10-15 9:40


香港的電車系統由一九零三年五月開始建造,經過連番的測試後於一九零四年七月三十日啟用,當時的路線是由灣仔的軍起廠街到筲箕灣,並有支線到跑馬地,而當時電車採用的電力是由電車公司自行發電的。當電車啟用初期,其電車車輛是使用由英國入口的單層電車,車長29呎,闊六呎一寸。
補充時間:2006-10-15 9:41


一九一二年,香港的電車開始踏入雙層年代,當時的雙層電車是由單層電車改裝而成,上層為無蓋設計,並設有頭等及三等。及後,雙層電車上層無蓋設計因受到成客投訴日曬雨淋,故此電車公司便為上層加上帆布帳篷。到了一九二三年,電車公司更將雙層電車的上層裝置永久的木質上蓋。電車的電力供應,於一九二二年起更改為向香港電燈公司買電。
補充時間:2006-10-15 9:41


自日軍於一九四一年佔領香港後,多部電車因戰事而受損,故此在戰後,電車公司便向英國訂購電車零件,增加電車車隊的數量。到了一九四九年八月,整個電車系統﹝跑馬地支線除外﹞都鋪設雙軌,並且開始對車隊進行翻新。
補充時間:2006-10-15 9:42


在六十年代初期,電車數目已由戰後的一百二十七輛增至一百五十九輛,而在一九六四年,三輛電車亦由太古船塢與工程公司製造並加入車隊,使電車的數目增至一百六十二輛。隨著人口增加及路面交通擠塞,電車公司於一九六四年便構思在雙層電車的尾部加設一單層拖卡,並交由太古船塢設計及建造第一架樣版車。
補充時間:2006-10-15 9:43


電車公司於一九六四年十二月決定向英國訂購十個拖卡,並在港裝崁,於六五至六六年間投入服務,並將拖卡定為頭等。隨著拖卡受到搭客的歡迎,電車公司再加訂十個拖卡,在六七年初投入服務。拖卡雖然受到搭客的歡迎,但它卻帶來了噪音問題。電車公司為減輕拖卡的噪音問題,於六七年九月設計了一新款拖卡,車身的重量大大減底,但噪音問題卻依然未能改善,故此拖卡在一九八二年全部退役。
2006-11-28 3:24 am
香港電車公司自1904年起已為香港市民服務,是九龍倉集團成員之一。多年來,我們在服務質素和設備上不斷求進,致力為乘客提供高質素的電車服務。我們的目標是令每位乘客,不論遠近,都能享受經濟實惠、方便及安全可靠的電車旅程。


世界最大雙層電車車隊
電車公司成立之初,只有26輛單層電車。經過百年的努力,今天我們擁有163輛雙層電車(當中包括兩輛充滿懷舊氣息的古董觀光電車),被譽為世界上仍在服務中的最大雙層電車車隊,每日平均接載24萬人次的乘客。

我們現有:

員工700人
161輛載客電車
兩輛古董觀光電車
兩所廠房,分別位於為西環屈地街和西灣河
六條主要路線連接筲箕灣、跑馬地和堅尼地城,路軌全長30公里
由筲箕灣到堅尼地城,共有123個電車站;平均每250公尺一個電車站


於2000年,電車公司推出千禧新電車,該款新電車的設計及整個製作過程皆在香港進行,由電車公司工程部負責;除了外形及車廂的設計與現於市面行駛的電車截然不同之外,新電車為乘客提供更寬敞舒適的電車旅程。新電車的成功不但標誌著電車服務邁向新里程,並且加強了我們不斷努力提高服務質素及設施的決心。


安全可靠的電車服務
一直以來,電車公司非常重視電車服務的安全可靠性。因此,我們於多年前已開始進行多項電車車身及路軌的改善工程,以進一步提高車務運作的效率和服務的可靠性。這些改善工程包括:

更換所有電車內絕緣電線;低煙無毒耐燃的絕緣電線可有效減少火警的發生
引入無人操控自動緊急剎車系統以備緊急時提高安全效能
採用漸進式車速控制器及牽引力接觸器(並附自動剎車掣),以取代舊式鼓型車速控制器
引入電流控制器,避免電流負荷的問題發生
安裝電腦化自動選軌系統提高路軌接合的安全程度
引入轉換雙臂轉向系統以避免及減少脫軌意外發生


除了以上硬件裝備的改善之外,電車公司更舉辦多項安全駕駛訓練及重溫課程予前線車長和稽查員以加強他們駕駛的警覺性。
2006-11-28 3:24 am
香 港 的 電 車 , 起 源 於 一 八 八 一 年 , 當 時 經 已 有 人 提 議 興 建 一 電 車 系 統 , 唯 因 未 有 財 團 感 興 趣 而 擱 置 。 直 至 一 九 零 一 年 八 月 二 十 九 日 , 政 府 終 於 通 過 興 建 電 車 系 統 計 劃 , 並 於 一 九 零 二 年 二 月 七 日 由 在 英 國 成 立 的 「 香 港 電 車 電 力 有 限 公 司 」 (Hong Kong Tramway Electric Company Ltd.) 負 責 建 造 及 營 運 , 但 稍 後 , 這 家 公 司 被 「 香 港 電 力 牽 引 公 司 」 (Electric Traction Company of Hong Kong Ltd) 接 管 。 到 了 一 九 一 零 年 , 「 香 港 電 力 牽 引 公 司 」 改 名 為 「 香 港 電 車 有 限 公 司 」 , 名 字 一 直 沿 用 至 今 。

香 港 的 電 車 系 統 由 一 九 零 三 年 五 月 開 始 建 造 , 經 過 連 番 的 測 試 後 於 一 九 零 四 年 七 月 三 十 日 啟 用 , 當 時 的 路 線 是 由 灣 仔 的 軍 起 廠 街 到 筲 箕 灣 , 並 有 支 線 到 跑 馬 地 , 而 當 時 電 車 採 用 的 電 力 是 由 電 車 公 司 自 行 發 電 的 。 當 電 車 啟 用 初 期 , 其 電 車 車 輛 是 使 用 由 英 國 入 口 的 單 層 電 車 , 車 長 29 呎 , 闊 六 呎 一 寸 。

一 九 一 二 年 , 香 港 的 電 車 開 始 踏 入 雙 層 年 代 , 當 時 的 雙 層 電 車 是 由 單 層 電 車 改 裝 而 成 , 上 層 為 無 蓋 設 計 , 並 設 有 頭 等 及 三 等 。 及 後 , 雙 層 電 車 上 層 無 蓋 設 計 因 受 到 成 客 投 訴 日 曬 雨 淋 , 故 此 電 車 公 司 便 為 上 層 加 上 帆 布 帳 篷 。 到 了 一 九 二 三 年 , 電 車 公 司 更 將 雙 層 電 車 的 上 層 裝 置 永 久 的 木 質 上 蓋 。 電 車 的 電 力 供 應 , 於 一 九 二 二 年 起 更 改 為 向 香 港 電 燈 公 司 買 電 。

自 日 軍 於 一 九 四 一 年 佔 領 香 港 後 , 多 部 電 車 因 戰 事 而 受 損 , 故 此 在 戰 後 , 電 車 公 司 便 向 英 國 訂 購 電 車 零 件 , 增 加 電 車 車 隊 的 數 量 。 到 了 一 九 四 九 年 八 月 , 整 個 電 車 系 統 ﹝ 跑 馬 地 支 線 除 外 ﹞ 都 鋪 設 雙 軌 , 並 且 開 始 對 車 隊 進 行 翻 新 。

在 六 十 年 代 初 期 , 電 車 數 目 已 由 戰 後 的 一 百 二 十 七 輛 增 至 一 百 五 十 九 輛 , 而 在 一 九 六 四 年 , 三 輛 電 車 亦 由 太 古 船 塢 與 工 程 公 司 製 造 並 加 入 車 隊 , 使 電 車 的 數 目 增 至 一 百 六 十 二 輛 。 隨 著 人 口 增 加 及 路 面 交 通 擠 塞 , 電 車 公 司 於 一 九 六 四 年 便 構 思 在 雙 層 電 車 的 尾 部 加 設 一 單 層 拖 卡 , 並 交 由 太 古 船 塢 設 計 及 建 造 第 一 架 樣 版 車 。 樣 版 車 在 測 試 後 十 分 , 故 此 電 車 公 司 於 一 九 六 四 年 十 二 月 決 定 向 英 國 訂 購 十 個 拖 卡 , 並 在 港 裝 崁 , 於 六 五 至 六 六 年 間 投 入 服 務 , 並 將 拖 卡 定 為 頭 等 。 隨 著 拖 卡 受 到 搭 客 的 歡 迎 , 電 車 公 司 再 加 訂 十 個 拖 卡 , 在 六 七 年 初 投 入 服 務 。 拖 卡 雖 然 受 到 搭 客 的 歡 迎 , 但 它 卻 帶 來 了 噪 音 問 題 。 電 車 公 司 為 減 輕 拖 卡 的 噪 音 問 題 , 於 六 七 年 九 月 設 計 了 一 新 款 拖 卡 , 車 身 的 重 量 大 大 減 底 , 但 噪 音 問 題 卻 依 然 未 能 改 善 , 故 此 拖 卡 在 一 九 八 二 年 全 部 退 役 。

隨 著 社 會 的 發 展 , 電 車 在 一 九 七 二 年 起 取 消 了 分 等 級 制 度 , 並 於 一 九 七 六 年 起 開 始 實 施 一 人 控 制 模 式 。 而 在 一 九 七 四 年 , 「 香 港 電 車 有 限 公 司 」 被 九 龍 貨 倉 有 限 公 司 ﹝ 九 倉 ﹞ 收 購 。 一 九 七 九 年 , 電 車 公 司 製 造 了 最 後 一 部 電 車 。

一 九 八 六 年 起 , 電 車 公 司 為 其 下 車 隊 進 行 了 翻 新 工 程 。 一 九 八 七 年 起 , 電 車 上 層 坐 位 改 用 膠 製 坐 位 。 一 九 八 九 年 三 月 三 十 日 , 位 於 銅 鑼 灣 霎 東 街 車 廠 被 搬 到 屈 地 街 , 而 原 址 則 改 建 為 時 代 廣 場 。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34: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7000051KK0354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