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說秦始皇是暴君????

2006-11-28 2:38 am
為什麼人們說秦始皇是暴君????

回答 (5)

2006-11-28 2:42 am
✔ 最佳答案
近讀一位學者關於秦代歷史的札記,其中論及秦代(指秦始皇時代)沒有“提出一個理想來”,所有的詔書“沒有一個說建國的目的在哪”,因而得出秦代是一個“沒有社會基礎支持”的帝國的結論。這樣的觀點雖有漢初的“過秦”論作支持,但對於秦始皇來說卻是一種不太公平的理解。實際上,秦始皇並不完全是在戰國混戰的歷史中走出來的一位暴君,也不能把他的行為完全看作統一以後秦代社會的對立面,在砸碎舊的政治秩序之後,秦始皇也有關於新的社會秩序建設的思想。只不過有些歷史的真實往往藏在歷史的細節之中,不去悉心體會,不做具體分析,是很難挖掘出來的。現姑從沙丘遺詔說起。

  西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出巡東南之後西歸的秦始皇在沙丘病逝。《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臨死之前,給公子扶蘇留下一道遺詔:“與喪會咸陽而葬。”意指要扶蘇從上郡回到咸陽參與葬禮。這道遺詔在《李斯列傳》中還有“以兵屬蒙恬”及“與喪會咸陽而立為嗣”諸語,可見遺詔的實態究竟如何很難知曉了。秦始皇有20餘子,胡亥是他所愛的小兒子,並且當時就在他的身邊,扶蘇雖是長子,但秦始皇似乎並不怎麼喜歡他,那麼這道遺詔究竟想要表達什麼呢?趙高看出了其中的奧秘。他告訴胡亥:始皇獨賜長子書,是明確表示要立扶蘇為皇帝。胡亥也認為父親的意思就是如此。此後趙高與胡亥、李斯密謀逼死扶蘇並造成秦代歷史的重大轉折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事了。

  從史料的記載來看,秦始皇與他的長子扶蘇之間在思想上並不協調。如秦始皇坑“諸生”於咸陽,扶蘇就曾勸諫。史書記載,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這與剛愎自用,“樂以刑殺為威”的秦始皇在性格上似乎很不相同。史書又說,扶蘇屢次上書,“議時政”。這種矛盾後來發展到秦始皇難以容忍而把他趕到邊郡監軍為止。既然如此,秦始皇為什麼臨死之前又要把他所創立的帝國交到這個與他治術不同的長子扶蘇手中呢?我想,從秦始皇的個性看,他選扶蘇作為接班人的理由恐怕與扶蘇身為長子並無太大關係,決定性的因素在於秦始皇從心裏認識到帝國需要一位能夠安定天下的統治者,而胡亥及其他諸子承擔不了這個責任。

  漢初政論家賈誼認為,秦之速亡的原因是“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因此,他提出一個很有意義的命題:“取與守不同術也”。“取”是戰爭、是進攻、是奪取,“守”是安定、穩定、保全。那麼,秦始皇在統一以後的十幾年裏在社會建設上是否只有破壞、暴政,而毫無建樹呢?秦始皇是否在“取”與“守”的問題上沒作一點思考呢?考之史實,是頗為耐人尋味的。

  首先,秦始皇在社會建設上有求“同”的思想。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滅齊,初並天下。就在當年,秦始皇否定了分封和郡縣兩種社會行政管理體制並行的方法,採取單一的郡縣制,這樣,帝國境內的社會管理完全是中央集權式的,世襲的貴族制、分封制不見了蹤影。秦始皇本人說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求其寧息”,達到“天下和平”。二十六年,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這裡的“一”、“同”同義,就是“統一”。這種求“同”求“一”的思想與行為和當時的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牽涉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求“同”好不好,不可一概而論,要具體分析,如統一的法律對社會有益處,統一的文字,統一的車軌、道路,統一的計量單位,統一的貨幣,對社會都有好處,如果聯繫到戰國紛亂的歷史背景,好處就更多了。可見,以秦始皇為首的統治集團對戰國以降的中國社會有很多研究,採取的措施非常果斷,眼光非常長遠。

  例如,統一的法律對當時的社會治理就有益無害。漢代的政論家說秦赭衣塞途,囹圄成市,嚴酷的秦律把社會變成了一所大監獄。過去,我們對漢初法律不甚了解,因而對這些政論家的言論解讀難免片面。可是,拿近年出土的漢初法律與秦律比較一下,就發現其實差不多,秦律並沒有他們所說的那麼嚴酷,因此完全把秦律看成秦代社會穩定的對立物是不合適的。秦始皇在很多場合談到法律與社會的關係,如二十八年泰山刻石中說“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瑯邪刻石中說“端平法度,萬物之紀”、“除疑定法,鹹知所辟”,二十九年之罘刻石中說“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如此等等,都是強調整個社會的運行要有法可依,公平的法律是包括老百姓(“諸產”)在內的社會各階層的行為準則。老實說,這樣的思想沒有什麼不對。秦律確實比較細密,但法律細密與法律苛刻不能劃等號。秦律當然是保護剝削階級利益的法律,但秦律也體現了社會建設的思想,這一點值得研究,尤其要把二世時期的殘暴行為與秦律區別開來。

  其次,秦始皇並沒有全盤接受法家的社會思想。儒家說統治社會要講禮儀道德,法家講統治社會要依靠法、術、勢,要“愚民”。法家是敵視儒家社會思想的,這在韓非的言論中表現得最典型。但細檢秦文獻,發現秦始皇重“法”但也不棄“儒”。二十八年鄒嶧山立石,魯儒生就參與了議論,泰山石刻中還有“男女禮順”之語。同年瑯邪刻石中講到“法度”要“以明人事,合同父子。聖智仁義,顯白道理”。秦始皇還強調移風易俗,創造“廉清”的社會環境,這些都有儒家社會思想的痕跡。

  再次,秦始皇有“節事以時”的“民本”思想。新近出土的裏耶秦簡中,洞庭郡守禮在給屬縣下達的公文中說:“田時(也),不欲興黔首,……(興黔首)可省少弗省少而多興者,輒劾移縣,(縣)亟以律令具論。”此文頒布於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也就是統一後的次年。公文中強調要儘量使用犯罪之人來承擔徭役,特別是在農忙季節使用老百姓要慎之又慎,如果多加徵發,要立即以法律論處。這似乎與我們對秦代濫用民力的印象並不吻合。其實,這種行政風格是始於中央再傳到地方的。如二十八年的瑯邪刻石中,秦始皇就說,國家要“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憂恤黔首,朝夕不懈”,“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結合裏耶簡,可以認為這種思想是得到貫徹實施的。







對某d人講係好皇帝
but 相反對某d人講係壞皇帝
參考: 抄既@@
2006-11-30 1:47 am
秦 始 皇(前 259 ~ 前 210 ),中 國 統 一 的 秦 王 朝 的 開 國 皇 帝。 嬴 姓, 名 政。 秦 庄 襄 王 之 子。

功績:
公 元 前 230 年 至 前 221 年,先 后 滅 韓、 魏、 楚、 燕、 趙、 齊 六 國,終 于 建 立 了 中 國 歷 史 上 第 一 個 統 一 的、多 民 族 的、專 制 主 義 中 央 集 權 制 國 家 -- 秦 朝。

以 商 鞅 所 制 定 的 度 量 衡 為 標 准 統 一 全 國 的 度 量 衡 制 度。統 一 全 國 幣 制。 為 發 展 全 國 水 陸 交 通,又 實 行 “車 同 軌”, 修 建 由 咸 陽 通 向 燕 齊 和 吳 楚 地 區 的 馳 道, 以 及 由 咸 陽 經 云 陽 (今 陝 西 淳 化 西 北) 直 達 九 原 (今 內 蒙 古 包 頭 西) 的 直 道﹔ 在 西 南 地 區 修 筑 了“五 尺 道”,開 鑿 溝 通 湘 江 和 漓 江 的 靈 渠。

秦 國 通 行 的 文 字 為 基 礎 制 定 小 篆, 頒 行 全 國。 并 利 用 戰 國 陰 陽 家 的 五 德 終 始 說,以 秦 得 水 德,水 色 黑,終 數 六, 因 而 規 定 衣 服 旄 旌 節 旗 皆 尚 黑, 符 傳、法 冠、輿 乘 等 制 度 都 以 六 為 數。

秦 始 皇 即 位 后,派 蒙 恬 率 兵 出 擊 匈 奴,還 把 戰 國 時 秦、趙、 燕 三 國 北 邊 的 長 城 連 結 起 來, 修 筑 西 起 臨 洮 (今 甘 肅 岷 縣)東 至 遼 東 的 萬 里 長 城。在 征 服 百 越 地 區 后,設 置 桂 林、 象 郡、 南 海 等 郡。 始 皇 末 年, 秦 郡 數 由 統 一 之 初 的 36 郡 增 至 40 余 郡, 其 版 圖 “東 至 海 暨 朝 鮮, 西 至 臨 洮、 羌 中, 南 至 北 向 戶, 北 據 河 為 塞, 并 陰 山 至 遼 東”。

對待人民:
水 主 陰,陰 代 表 刑 殺, 于 是 以 此 為 依 據 加 重 嚴 刑 酷 法 的 實 施。 始 皇 三 十 四 年, 下 令 銷 毀 民 間 所 藏 《詩》、 《書》、 百 家 語, 禁 止 私 學。隨 后 因 求 仙 藥 的 侯 生、 盧 生 逃 亡, 牽 連 儒 生、 方 士 四 百 余 人, 而 將 其 全 部 坑 殺 于 咸 陽。
秦 始 皇 在 統 一 六 國 之 后, 修 建 豪 華 的 阿 房 宮 和 驪 山 墓, 先 后 進 行 五 次 大 規 模 的 巡 游,在 名 山 勝 地 刻 石 紀 功, 炫 耀 聲 威。為 求 長 生 不 老 之 藥,又 派 方 士 徐(即 徐 福)率 童 男 女 數 千 人 至 東 海 求 神 仙 等 等,耗 費 了 巨 大 的 財 力 和 人 力, 加 深 了 人 民 的 苦 難。

其實秦始皇也有不少的功績,但對待人民也實在
太過份,就連犯法也要誅九族........如果不是的話
也不會爆 發 陳 勝、 吳 廣 領 導 的 農 民 大 起 義。
2006-11-28 3:02 am
秦始皇是一個暴君,因為焚書坑儒,箝制人民的思想言論,手段強硬,活埋儒生方士400多人。
秦始皇為了滿足個人慾望,大事建設,包括阿房宮,驪山陵墓,所謂力役三十倍於古,秦始皇加重稅收,以致民不聊生。
秦始皇發動戰爭,北伐勾奴,南征百越,數以百萬人民及兵丁死傷。
雖然秦始皇確立中央集權,在中國行之二千多年而不衰,但有大量有關建設,對外的措施都令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以使秦15年而亡,功不抵過,可見秦始皇的確是一個暴君。
參考: 自己(功課做過)
2006-11-28 2:47 am
對秦始皇的評價 對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評價?自秦亡後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衆說紛紜的問題。有人盛讚他爲“千古一帝”(李贊《藏書·卷二目錄》);有的人說秦始皇“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記》);有人歌頌秦始皇的統一事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秦王掃六合》)他們都高度評價秦始皇的功績,肯定其對歷史的作用,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另一些人則咒駡秦始皇“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以暴虐爲天下始”(賈誼《新書·過秦論》);“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貞觀政要》卷八);“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爲威,專任獄吏而親幸之,海內愁因無聊”(引自陳登原《國史舊聞》)。他們都指斥秦始皇統治的殘酷,是暴君。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於評論者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應當歷史地看問題,即把秦始皇置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他的功過是非,去研究他的貢獻和罪惡。而在研究秦始皇所處的歷史環境的時候,不僅要注意戰國末期歷史發展的一般趨勢,尤其要注意秦國自建國以來所形成的歷史特點,以及它們對秦始皇的影響。這後一點是迄今以來,對秦始皇評價中被大多數人所忽略的問題。當我們系統地研究過秦史以後,再評價秦始皇,則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較爲合乎歷史實際的結論。

  根據這樣的觀察,應當說,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的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他的功績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蓋其罪惡;他的罪惡是深重的,但也不應因此抹煞其巨大的歷史功績。

  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當然,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客觀形勢已經爲統一造成條件,秦始皇是在統一果實成熟了的時候來到果園中的。但這種歷史必然性並非意味個人的作用無足輕重。爲什麽統一由秦國來實現?完成統一的時間爲何在西元前二二一年?在這些方面顯示了秦始皇的個人作用。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逐漸強大,從各方面都表現出新興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統治後期,秦國併吞六國的條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執政以後,儘管在如何統治中國的方法上與呂不韋有分歧,並從而引起一場屠殺,但在向東發展消滅各割據的諸侯國的基本方針上,他始終堅持秦的既定國策,沒有絲毫動搖、猶豫,他認請了有利形勢,當機立斷,一鼓作氣的完成了統一事業。只要看看秦始皇執政以後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國進軍的步伐幾乎是馬不停蹄:

  西元前二三八年到前二三○年,秦國不斷向韓、趙、魏進攻,爲大舉消滅各諸侯國做準備。

  從西元前二三○年開始,幾乎是一年一國地消滅它們:

  前二三○年滅韓

  前二二九年攻趙

  前二二八年滅趙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滅燕

  前二二五年滅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滅楚

  前二二二年滅代

  前二二一年滅齊

  從這樣進軍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統一的氣魄和膽識。所以賈誼說他“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過秦論》引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的統一中國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這樣堅決果斷地推進統一戰爭,戰國的局面是否能在西元前二二一年結束,恐怕還是一個問題。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策以外,秦始皇對統一的貢獻,在於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有些評論家盛讚秦始皇的“軍事指揮才能”,這種評價是沒有多少根據的。比起他的先輩,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親率軍隊作戰的君主,秦始皇幾乎可能說沒有直接指揮過打仗;但是,秦始皇即取得了比他前輩更輝煌的成就,這除了歷史給他造成的機運以外,主要在於他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在統一中國前夕,秦國聚集了幾乎是全中國所有的第一流的軍事家、政治家。這裏有王翦、王賁、尉繚、李斯、姚賈、頓弱等等,他們大都並非秦國人,即在盡心地爲秦效力。一切克敵制勝的軍事進攻和政治策略計劃,都是由他們制定和實現的。秦始皇的作用在於善於發揮他們的作用,聽從他們的勸諫和有錯勇於改。如滅楚時,他開始誤用李信遭到失敗後,馬上改過,親請王翦出征,並傾全國之兵交付與王翦,結果取得勝利。這種情況,若與趙國國君不信李牧,齊國國君輕信讒言,致使國亡的情況相對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爲一個君主,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對於歷史發展具有多麽重要的影響。

  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一後實行的各種政策和措施,有的不僅影響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而且及於現在,如文字的統一就是一例。秦始皇採取的各種統一措施和制度,對當時的歷史發展來說,是一種大膽的革新,他不僅改變了割據狀態的政治和文化,從而使封建的社會經濟順利地向前發展。而且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秦國固有的歷史傳統,如秦國以前一直被中原諸國視爲西方落後地區,秦孝公也曾爲此而苦惱,昭王以後雖然秦國勢力進入中原,但其主要統治地區、根據地仍不出關中。到秦始皇統治時期,其國土竟達空前廣大的程度,面臨這種局面,秦始皇以秦國制度爲基礎,創建各種制度,他並未囿于秦國固有的制度和傳統,表現其政治眼光較爲遠大。從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爲後來的所繼承,可以證明:這些制度和措施是適應當時歷史形勢的。而創建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視野若不超出地處西陲的秦國的局限,則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在秦國的歷史上,繼秦穆公、商鞅以後,秦始皇是對秦國發展有重要的作用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也是開創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還是一個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殘暴不能僅僅用“地主階級本性”這種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釋。唐甄曾說過:“自秦以來,凡爲帝王者皆賊也”(《潛書·室語》),這種看法是對的,但秦始皇這個“賊”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過更大。他不僅窮侈極欲,造成了廣大人民的苦難;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於統一的措施,雖然從長遠來看有利於社會發展,而在當時則成了一場浩劫,如修長城,經年累月徵發數十萬人進行著極爲沈重的勞動。這種徭役負擔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從下述記載就可看出達到多麽可怕的程度。清人楊廷烈著《房縣誌》記載:有人發現一種全身長毛的“毛人”,據說他們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築長城勞役的民夫,由於躲入深山老林,年長日久,全身長出毛,傳說當碰到毛人時,他先問你:“長城築完乎?秦皇還在麽?”只要回答:“長城未築完,秦始皇還在”“毛人”就會嚇跑。這個記載當然只能視爲人民群衆的一種傳說,然而如果歷史上根本沒有那樣殘酷的現實,絕不會出現這種可怕的傳說。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爲都是建立在對廣大勞動人民殘酷剝削和壓榨之上的,而這種剝削和壓榨遠遠超過社會所能承擔的程度,致使社會簡單的再生産都難以維持下去,所以就連對歷史發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給當時的人民造成災難。

  秦始皇統治的殘酷,與秦國歷史傳統有密切關係。秦是以一遊牧民族立國。從立國之日起,秦就處於同敵人戰鬥的環境中。“秦人耐苦戰”是歷史造成的,統治者的“酷烈”也是同這種戰爭的殘酷現實相一致的。從秦襄公到商鞅、至秦始皇,其統治手段始終是極爲殘酷的:“夷三族”、“夷九族”,這在其他諸侯國是極爲罕見的,殉人多至上百也僅見于對秦的記載。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國君統一中國的計劃,同時也把秦國殘酷統治的手段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強調秦國的傳統,決不意味著開脫秦始皇個人的罪責,他個人性格殘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統一以後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以及恣意享樂,乃是加重人民災難的重要原因。正因爲如此,也是由於他把當時的社會經濟推到崩潰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爲歷史上一個極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這樣一個歷史人物:他既是一個有巨大貢獻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暴君。
2006-11-28 3:50 am
秦始皇係暴君?你自己論斷吓!

如果你自己係皇帝!
你貴為九五之尊,起靚啲今生嘅皇宮、來生嘅墳墓會過份?
為咗國家不被外侮,築長城防衛又過份?
自己一統祖先二千年未能一統嘅江山,焚燒異見書藉又係過份?
班儒生公然抗命以下犯上,重提春秋戰國不成功嘅思想,殺佢個三、五百都過份?

有無人想過,唔結束戰國重要死幾多人?唔起皇道國家點防衛?唔起運河、統一貨幣同路徹國家點進步?唔管制田地、人力軍力國家點發展?

點解又唔話吓漢武帝、武則天、朱元璋班友係暴君?知唔知佢哋殺人多秦始皇幾多?方法又殘酷過秦始皇幾多?

收錄日期: 2021-04-15 20:51: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7000051KK0307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