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什麼?

2006-11-28 2:32 am
地球是什麼?

回答 (3)

2006-11-28 2:37 am
✔ 最佳答案
地球是我們在太空中的「大型載人太空船」,也就是我們的家園。

至現在為此,地球是唯一有生物的星球。它是太陽系第三顆行星,也是

太陽系岩質星球中最大的一顆。

地球的特別之處是孕育了生命,含大量液態水及富含氧。地球表面

70%以上的面積都是水,而大氣成分也有優良的條件孕育生命,不像金星

的大氣的腐蝕性強和火星的滿是二氧化碳。而且大氣層的厚度可以抵受

太空小型隕石的撞擊。而且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適中,令水分得以不被太

陽熱力蒸發或氣溫過低令大部分水不致於結冰。

構造

包圍著地球的最外一層是大氣層,高度約為300公里,但絶大部分的

氣體都距離地面15公里以下;我們居住的部分稱為地殼,主要由岩石組

成,厚度低於32公里,與地球的直徑相差很多;地殼以下為地幔,主要

由熔融狀態的岩石組成,厚度大約為3000公里;地幔以下為外核,主要

由熔融狀態的鐵和鎳組成,而鐵和鎳的流動產生地球磁場;外核以下為

內核,也是地球的中心,主要由固態的鐵和鎳組成,溫度大約為6000

度,因為地球中心的壓力很大,所以內核呈固態。

大氣層

地球大氣層的每一部分對我們都十分重要,缺少一部分也不行。最

低層為對流層,我們所見到的天氣現象就是在這層形成。對流層以上為

平層,我們熟悉的臭氧層就在這裏,臭氧層能大量吸收太陽所發出的輻

射,若沒有臭氧層,地球上的生物就不能生存。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我

們的臭氧層。平流層之上為中氣層,很多電訊人造衛星都在這裏運轉,

因為中氣層富含電子,對電訊的接收和反射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中氣層

以上為熱氣層,也就是最外層。這層的空氣極為稀薄。

直徑
12756公里
質量 5.98×1021噸

體積 1.08×1012立方公里
密度(水=1) 5.52
重力 1
衛星數目 1
平均溫度 15℃
自轉軸傾斜(度) 23.5
自轉週期(地球日) 1日
公轉週期(地球日) 365日6小時

月球


--------------------------------------------------------------------------------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距離地球38萬4400公里,是和地球最接

近的天體,用肉眼就能清楚看見它。月球沒有空氣,水和生命。地形是

由隕石撞擊和以前的火山活動所形成。沒有月球,地球就要受很多

「苦」。因為月球那麼多的坑洞大部分都是由隕石撞擊而成,如果沒有

月球,那些隕石便會飛向地球,所以月球已經為我們受了不少「苦」。

月球形成過程

天文學家認為它是在約45億年前,由像火星大小的星體撞向地球,

由地球所被噴出的岩漿和岩石凝聚而成,當時地球年齡不到1億年。剛形

成的月球受到隕石不斷撞擊,岩漿從內部噴出,形成平坦的月海。

古代人對月球的看法和月球背面

古代人對月球還未清楚的時候,只憑肉眼觀察而作出猜測,古時人

們看見月球上的黑班形狀(其實是月海),就作出很多的神話故事。譬如在

中國所見到的月海形狀像一隻兔子,就說月球上有一隻兔子,並有大家

熟悉的嫦娥奔月的故事。直到望遠鏡發明後,發現月球的正面並沒有生

物,人們就認為月球的背面有生物的存在。為甚麼我說月球的正面,背

面。而不是整個月球呢?其實我們從地面上看月球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是因為月球受制於地球的重力作用,使月球的自轉和公轉的週期相若,

使地球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月球的正面。而月球

的背面我們在地面是看不到的,所以以前人們便以為月球的背面有生物的

存在.現在由於科技發達,已經有太空船到月球背面拍照和登陸月球,發現

月球並沒有生物。

盈虧

盈虧的產生是由於月球環繞地球時,陽光的反射面朝向地球的量不

同。朔日(農曆初一)時,月球正面背著太陽,因而看不到月球。隨著月球

公轉,明亮的區域逐漸增加,月相變為新月、上弦月、上凸月、滿月、

下凸月、下弦月、殘月,再次回到朔,周期為29.5天。



月食

當月球進入地球陰影,便會發生月食,月食分為半影月食、月偏食和

月全食。半影月食是由於月球進入地球的半影,令月球稍微變暗;月偏

食是由於月球一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內,令月球的一部分變暗(暗的程度

為看不到)。月全食是由於月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內,而且因為地球大

氣層把陽光中的紅光折射到月球上,所以月全食時月球看起來是紅色

的。





月全食

直徑(地球=1) 0.27
質量(地球=1) 0.01
體積(地球=1) 0.02
密度(地球=1) 3.34
重力(地球=1) 0.17
平均溫度 -18℃
最大星等 -12.7
自轉軸傾斜(度) 6.7
自轉週期(地球日) 27日7小時
公轉週期(地球日) 27日7小時
2006-11-28 3:27 am
地球是太陽系中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三。它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顆,也是現代科學目前確證目前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的年齡估計大約有45億5千萬年到45億6千萬年(4.55 ~ 4.56×109年)。在行星形成後不久,遭受小型天體撞擊而產生一個天然衛星-月球。環中交叉十字是為地球的天文符號,十字的兩畫分別代表子午線和赤道;另一種畫法則把十字放在環形的上方(Unicode:♁)。

結構
如同其他的類地行星,地球內部從外向內分別為矽質地殼、高度粘滯狀地幔、以及一個外層為非粘滯液態內部為固態的地核。地核液體部份導電質的對流使得地球產生了微弱的地磁場。

地球內部的金屬質不斷的通過火山和大洋裂縫涌出地表(參見海底膨脹條目)。組成地殼大部分的岩石年齡都不超過1億(1×108)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殼年齡大約有44億(4.4×109)年歷史[2]。

總體來說,地球大部分的質量是由下列元素組成:

鐵: 34 .6 %
氧: 29 .5 %
矽: 15 .2 %
鎂: 12 .7 %
鎳: 2 .4 %
硫: 1 .9 %
鈦: 0 .05 %
其他元素: 3 .65 %

內部
地球內部溫度高達5270K。行星內部的熱量來自於其形成之初的「吸積」(參見重力結合能)。這之後的熱量來自於類似鈾釷和鉀這類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從地球內部到達地表的熱量只有地表接收太陽能量的1/20000。

地球內部分為:

0-60 千米 - 岩石圈
0-30/35 千米 - 地殼
30/35-2900 千米 - 地幔
100-700 千米 - 軟流層
2900-5100 km - 地核外核
5100-~6375 km - 地核核心

地核
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15kg/m3,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行星。但地球表面物質的密度只有大約3000kg/m3,所以一般認為地核處存在高密度物質-在地球形成早期,大約45億(4.5×109)年前,地球幾乎是由熔化的金屬組成的,這就導致了地球中心處發生高密度物質聚集,低密度物質移向地表的過程(參見行星分異作用)。地核大部分是由鐵所組成(占80%),其餘物質基本上是鎳和矽。像鈾等高密度元素要麼在地球是稀少的,要麼就是和輕元素相結合存在於地殼中(參見長英礦物條目)。

地核位於古登堡界面以內,地核又以利曼界面為界分為兩部分:一個半徑約1250km的核心,即G層,以及一個在核心外部一直到距地心約3500km的液態外核,即E、F層。F層是地核與地幔的過渡層。

一般的,人們認為地球核心是一個主要由鐵和一部分鎳組成的固態核心。一個不同的觀點則認為核心可能是由單鐵結晶組成。包在核心外層的外核一般認為是由液態鐵質混和液態鎳和其他輕元素組成的。通常,人們相信外核中的對流加上地球的快速自轉-通過發電機理論(參見科里奧利力)-是產生地磁場的原因。固態核心因為溫度過高以至於不可能產生一個永磁場(參見居裡點)。但核心仍然可能保存有液態外核產生的磁場。

最近的觀測證據顯示核心可能要比地球其他部分自轉的快一點:一年大約相差2°(Comins DEU-P82).

....more go to this website :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C%B0%E7%90%83&variant=zh-tw
2006-11-28 2:35 am
宇宙中有多少如「太陽系」一樣的行星系統?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們已發現百餘個太陽系以外的地外行星系統,約含有 120 顆地外行星(exoplanets)。最近,歐洲天文學家們發現一顆系外行星—『超級地球』(Super Earth)。此顆新發現的『超級地球』,質量約為地球 14 倍,公轉週期略小於 10 天,距離我們太陽約 50 光年。截至目前為止,這顆新發現的『超級地球』,是天文學家們所發現質量最小的地外行星。發現此顆『超級地球』的天文學家們表示,這顆地外行星可能是一顆岩石構成的行星,但是,它的表明溫度非常高,約為華氏 1160 度 (約攝氏 600-700 度)。『超級地球』並不是一顆典型的地球,含有此顆『超級地球』的地外行星系統與太陽系相似程度,是目前天文學家們所發現相似性較接近的地外行星系統。此項新發現,是歐洲天文學家們應用歐南天文台(ESO,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telescope),位在智利 La Silla 天文望遠鏡所發現的。

新華網倫敦8月28日電 歐洲天文學家日前宣布,他們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了類似地球的巖石行星。這顆被稱為“超級地球”的行星,再次點燃起人們搜尋太陽系外生命的熱情。
  
科學家們介紹說,這顆行星是迄今在太陽系外發現的120多顆行星中質量最小的一個,據推算質量相當于地球的14倍。它圍繞一顆名為“mu Arae”的恆星運行,公轉一周的時間只相當于地球上的9天半。這顆恆星與太陽類似,處在距離地球大約50光年的天壇星座中,人們用肉眼便能觀測到。
  
參與發現新行星的法國天文學家弗朗索瓦﹒布希認為,由于這顆行星是迄今發現的圍繞類日恆星運行的質量最小的行星,因此“mu Arae”做為一個行星系統“非常令人興奮”。
  
按照天文學家的看法,生命要想在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球上存在,那麼這個星球極有可能擁有同地球相似的固體表面。但迄今為止,在太陽系外發現的行星基本都是氣體行星,並不適合生命棲息,而且比地球平均都要重上百倍。初步分析顯示,新發現的“超級地球”很可能與地球、火星、金星和水星類似,是一顆由固體巖石構成的行星。它的外部有大氣層包裹,大氣質量大約為行星質量的十分之一。
  
美國全國大氣研究中心的專家蒂莫西﹒布朗評論說,此前天文學家們對于能否在太陽系外發現巖石行星心裡一點都沒有底,“超級地球”的發現為“太陽系外存在巖石行星”提供了証據,這對于那些認為生命可能存在于地球之外的人來說,“應該是一個好消息”。
  
專家們認為,由于新發現的“超級地球”與其圍繞的恆星的距離不到太陽與地球距離的十分之一,因此其溫度可能極高,而按照現有理論,適合的溫度是孕育生命的液態水存在的必要條件之一。但專家們也指出,“超級地球”的發現清楚表明,在太陽系外尋找到新的真正類似地球的行星,也許只是時間的問題。


收錄日期: 2021-04-23 16:09: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7000051KK0302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