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鄭和下西洋
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之原因:
鄭和出身回教家庭,其祖曾赴麥加朝聖,具航海知識,和受其薰陶,而本身又長於外交及軍事,成祖遂遣之下西洋。
建立海外聯盟:時帖木兒帝國強大,威脅明之西陲,成祖遣使聯繫海外諸國建立聯盟,以作牽制。
發展國際貿易:成祖為加強社會經濟發展,遣使打通往南洋之路,以增進國際貿易。
誇耀富強:成祖遣使南下,以宣揚明室之富強,樹主威信。
尋找惠帝:靖難之變後,成祖疑惠帝逃亡海外,為根除後患,遣使找尋其蹤跡。
鄭和下西洋對中國之影響:
宣揚國威:鄭和多次下西洋,恩威並施,西洋三十餘國遣使入貢,明國威遠播。
刺激經濟發展:海外貿易開拓後,迅速發展,推動我國手工業生產。
增加航海知識:鄭和下西洋所繪製之航海圖及其隨員之著述,豐富中國之航海、地理知識,對東西交通貢獻甚大。
國人外移日增:鄭和下西洋後,明室在海外之聲望日隆,華僑地位日高,激發國人移民南洋之興趣,奠定華僑在南洋之地位。
傳播中國文代:鄭和下西洋,中國文代亦隨之傳至海外,西洋各地均深梁染華風,諸蕃王子亦多來華留學。
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是因為帖木兒帝國的強大,威脅明朝。其實,早在明太祖在位時,曾遣傅安到帖木兒帝國報聘,但被拘留於當地,不得歸國。明成祖時發動靖難之變,由北平南下南京,明惠帝於動亂中失縱。帖木兒帝國因而以為明室內亂,於是乘機入侵。帖木兒整頓軍備,率兵二十萬,從蔥嶺南下攻明。但明成祖得知這消息,一方面令甘肅總軍宋晟加強西北的防守駐兵,一方面命鄭和出使沿海各國,意欲聯絡各國以牽制帖木兒。但成祖為了掩飾這動機,於是藉口傳說惠帝逃亡異域,派鄭和追尋惠帝下落。又順道招撫西南藩屬,揚威於異域和發展貿易。
其次,明成祖的得國手段甚不光采,為了爭取臣民的支持和堵塞反對者的口舌,故遣鄭和下西洋,以增加其聲威。故鄭和下西洋是有明成祖政治和軍事的動機。
此外,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經濟也有很大的關係。明成祖位後,便很積極地改變太祖時消極的外交政策。由於明自建國至永樂年間,對外戰爭頻仍,故國庫仍空虛。於是明成祖便大力發展經濟,如開廣州、福建和浙江的市舶司,後又加設交趾和雲南二個通商地方。但對外貿易仍沒有改善,而沿海居民的生活質素仍不變。於是派遣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出使西洋,目的是要增加與西域各國貿易聯系,以中國的絲綢、茶葉等產物換取西洋的香料、寶貨等。既可使金錢和貨物的交流,亦可使沿海居民生活改善而免淪為海盜。而中西經濟的發展,使明手工業需求增加,亦使手工業得以發展。此外,鄭和下西洋亦為了滿足成祖個人的慾望。成祖要西洋各國臣服中國,並向中國朝貢,又借立碑文於西洋以宣揚明朝國威。
以上便是鄭和出使西洋的原因。
試述鄭和下西洋的原因、經過及影響。
明朝時,明成祖曾派鄭和七次下西洋。現分析其下西洋的因、經過及影響如下:
首先,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是因為帖木兒帝國的強大,威脅明朝。其實,早在明太祖在位時,曾遣傅安到帖木兒帝國報聘,但被拘留於當地,不得歸國。明成祖時發動靖難之變,由北平南下南京,明惠帝於動亂中失縱。帖木兒帝國因而以為明室內亂,於是乘機入侵。帖木兒整頓軍備,率兵二十萬,從蔥嶺南下攻明。但明成祖得知這消息,一方面令甘肅總軍宋晟加強西北的防守駐兵,一方面命鄭和出使沿海各國,意欲聯絡各國以牽制帖木兒。但成祖為了掩飾這動機,於是藉口傳說惠帝逃亡異域,派鄭和追尋惠帝下落。又順道招撫西南藩屬,揚威於異域和發展貿易。
其次,明成祖的得國手段甚不光采,為了爭取臣民的支持和堵塞反對者的口舌,故遣鄭和下西洋,以增加其聲威。故鄭和下西洋是有明成祖政治和軍事的動機。
此外,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經濟也有很大的關係。明成祖位後,便很積極地改變太祖時消極的外交政策。由於明自建國至永樂年間,對外戰爭頻仍,故國庫仍空虛。於是明成祖便大力發展經濟,如開廣州、福建和浙江的市舶司,後又加設交趾和雲南二個通商地方。但對外貿易仍沒有改善,而沿海居民的生活質素仍不變。於是派遣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出使西洋,目的是要增加與西域各國貿易聯系,以中國的絲綢、茶葉等產物換取西洋的香料、寶貨等。既可使金錢和貨物的交流,亦可使沿海居民生活改善而免淪為海盜。而中西經濟的發展,使明手工業需求增加,亦使手工業得以發展。此外,鄭和下西洋亦為了滿足成祖個人的慾望。成祖要西洋各國臣服中國,並向中國朝貢,又借立碑文於西洋以宣揚明朝國威。
以上便是鄭和出使西洋的原因。而曾下西洋七次,現略述其經過。首先,鄭和於永樂三年至宣宗八年間七次下西洋。第一次路線有經過占城、爪哇、滿剌加、舊港、蘇門答腊、鍚蘭、柯枝、古里。而第二和第三次的路線與第一次相同,是多遊了暹羅國。在這三次出使,主要經歷有爪洼發生內亂,殺了一百七十多個使者,鄭和與爪哇國王商討後,爪哇願意賠賞。又在舊港,鄭和生擒海盜陳祖義。又委任進卿為舊港宣慰司。又在鍚蘭王貢獻珍禽異獸,佈施於佛寺等,又勒碑記念,生擒欲謀害鄭和的鍚蘭人亞烈苦奈兒,並押之回京。
在第四至第七次鄭和的行程主要經過蘇門答腊,並遠航至波斯忽謨斯和非洲東岸 的阿丹、木骨都束、卜刺哇等。鄭和之所以能遠航,是因為他在滿刺加建有一倉庫,作為轉運站。在此數次行程中,他曾助蘇門答腊王復位,擒偽王蘇幹刺,使諸國震服。又護送滿刺加、古里、忽魯謨斯等二十多個使者回中國進貢。天曾派副使侯顯調停榜葛刺國與詔納樸國之糾紛,使兩國歸於和好。
略述鄭和下西洋的經過後,現述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首先,他影響了以後的航海家。他是第一個航行至赤道以南,非洲東岸的人。他是近代航海家中的先進者,於1405年開始下西洋壯舉,繼後有葡人狄亞士於1486年發現好望角,1492年砢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至1498年,達伽馬由好望角航行至印度。鄭和可說是近代航海家的先驅。
另外,鄭和七次下西洋,先後到過占城,真錯,馬六甲,古里,爪哇,鍚蘭等四十多個國家。鄭和每到一地,或運用其卓越的外交手腕,或以武力,使西洋諸國莫不相率歸附,有些其至向中國朝貢,如滿剌加國王率后妃王子親身到抈表示臣服。又有國王請明封其國的大山以鎮其國,又如遇諸國有糾紛不能解決者,亦由明評判是非,可見明代鄭和下西洋,替中國在明宣揚威德,此舉不但令明朝國際地提高,亦令中國人在南洋的影響力大增。
又鄭和下西洋亦影響到南洋的開發。明以前華人對外事業只限於通商,但鄭和下西洋後,華人僑居南洋者漸多。鄭和下西洋時,不少官兵留駐南洋, 亦有使節團隋員不欲返回中國,他們在南洋聚妻生子;增加了在南洋華僑的數目。華僑在南洋發展日盛,除大部分從商外,亦有些從政,如華人鄭昭後來任婆羅國王,又如謝文彬官至暹羅「岳坤」,朱復、蔡璟為琉球國丞相等。華人揚名於南洋者,大不乏人,如林鳳、林道乾、吳陽、羅芳伯及許泗漳等人。古十四至十六世巒間,華人對南洋政治、社會及經濟之發展起了決定性之作用,而其勢至今不衰,未始百不是鄭和所造成的影響。
此外,鄭和下西洋在經濟發展上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各國向明朝上表進貢,不但在表上對人國稱臣,自居藩屬,實際上也是以貨易貨。中國朝廷一向採取小來大往的政策,常常以更多的賞賜(如綢緞、紗羅、茶葉、瓷器、漆器、印花布等),回報入貢國,不讓其吃虧。同時也容許貢使及隨從順便帶些私貨來中國賣,換買中國的物品回去。由於外貿發展,剌激商品生產,手工業由此突飛猛進,海外貿易急劇發展,入口品目、種類及數量均大增,將唐宋以來由阿拉伯人控制的海權奪取過來。明朝將中國生產之絲綢、荼葉及諸貨遠銷南洋,易取南洋香料,以其所有易其所無,中外雙方兩得其益,又因蕃貨價平,官商前往購買,收入浩大,計當時收入一利御用、二利軍給、三利富民。在鄭和下西洋後,確實替中國換來了不少南洋的香料、毛皮、木材、礦物、絹紗及若干奇禽異獸及珊瑚、瑪瑙、珍珠、寶石等。
另外,在文化上,鄭和下西洋亦帶來了莫大的影響。南洋之名山巨川有受中國冊封者,且不少文物以三保太監為名以念鄭和,如在怡保市郊有「三寶洞」,有三座寺觀,即三寶洞佛寺、道觀及尼庵覺慧寺。在馬六甲有三寶山,又名中國山,遍葬華人先民。又有寶山亭、三寶井。新加坡有「三寶娘娘廟」,在爪哇三寶壟也有一個三寶洞,又有三寶墩等建築物以紀念鄭和,又南洋等頗多以中國二字為名,如北婆羅州之中國河、中國寡婦峰、拉恩布島之中國河等。在鄭和出使後,南洋各地之社會風俗及文物制度,均深受華風之影響,而諸蕃及朝臣之子弟,亦有到中國留學,使中華文化遠播異域。
最後在地理知識方面,元時有汪大淵之<<島夷志略>>,該書乃總結唐宋以來中國人對南洋及印度洋之地理知識,然較之馬歡之<<瀛涯勝覽>>、費信之<<星槎勝覽>>及鞏珍之<<西洋番國志>>,其準確性遠不能及。馬、費、鞏三人曾隨鄭和出使,而鄭和所製之航海圖對航海事業貢獻甚大。此圖中記載往返各地之羅盤方向,路程遠近,打水深淺等。
總結來說,鄭和下西洋不但是明朝的壯舉,亦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個創舉。鄭和下西洋不單在當時影響中國及南洋的政治、社會及經濟,其影響深遠至今,如鄭和所留下的航圖至今仍為地理學家,考古學家的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