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Hist(10分)

2006-11-27 5:06 am
可唔可以話我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既成因,經過,結果,影響?要test,所以最好詳細d。唔該曬!thx

回答 (3)

2006-11-28 3:41 am
✔ 最佳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於1914年。它是二十世紀的首次巨大戰爭。考其原因有四:同盟制度,軍備競賽、經濟和殖民地爭執和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抬頭,現分析述況如下。
首先,制定同盟制度的目的是為了要孤立法國,當時的成員有由德國、奧匈和意大利於1882年組成的三國同盟以及由法國、俄國和英國於1907年組成三國協約,同盟制度引發的機是兩組同盟中,若有兩個成員國發生戰事,兩個同盟的其他成員國也要加入作戰。終於在1914年爆發了二十世紀的第一次國際紛爭。
其次,另一個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是強國間的「軍備競賽」。加強軍力保護自己,以勉被外族入侵。因為很多歐洲強國認為一紙盟約,並不能保證一旦戰爭爆發時,其他盟友一定會履行承諾,介入戰爭。軍備競賽使歐洲強國,特別是英、德兩國的關係日趨緊張。歐洲的緊張局勢及戰爭危機的加深,都推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由經濟與殖民地引起的爭執,是引發大戰的另一個原因。各強國的目的是為了要爭奪亞洲和非洲的原料和市場,向外國入口貨品抽取極高的關稅,來限制外國貨品的輸入。由經濟與殖民地引起的衝突,使歐洲強國之間的關係不斷惡化,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最後,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抬頭目的是為了強國建立勢力,民族爭取獨立。可以從以下這一件事例做為了見證,普法戰爭敗後,法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開始轉趨極端,並開始積極擴充軍力。引發了在 非洲和巴爾半島數次國際危機,這些危機終導致了大戰的原因。
從以上這四個原因可來看出是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但最重要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奧、塞兩國在巴爾幹的爭執導致塞拉耶佛事件的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已是如箭在弦。 塞拉耶佛事件就是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基本上是由民族主義、殖民地的爭奪、結盟制度及軍備競賽所引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基本上是由民族主義、殖民地的爭奪、結盟制度及軍備競賽所引起的,引法國為例,她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也是因這些理由。
在民族主義方面,法國在1871年就和德國結了仇恨,當時法國被德國在<普法戰爭>中打敗,不但賠了大量金錢,而且還被迫放棄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因為蒙受了這麼大的屈辱,因而令到法國人對德國產生了強列的仇視和報復心理,希望有機會能夠一雪前恥,法國的民族主義思想在這時形成,而因為有民族國家統一成功,使政治形勢出現變化,使民族主義的性質起了變化,使其發展成一種危險和狹隘的愛國主義,而法國的民族主義使到當時的局世十分緊張,而到了第一次世界的時候,法國因而加入三國協約中一起對抗三國同盟,到最後引發大戰。
在殖民地的爭奪方面,法國曾經和英、德國及意大利因殖民地的問題發生衝突,當中她和英國的事件和平解決,和意大利的關係因爭奪突尼西亞而使其敵對關係加劇,意大利因而加入三國同盟,而因和德國爭奪摩洛哥而發生兩次摩洛哥危機,雖然到最後都沒有因此而立時爆發戰事,但因為發生了摩洛哥危機而使到兩國的關係更趨惡化,而另一方面,因英國協助法國取得到摩洛哥的利益使其的關係更密切,有助英國加入三國協約。而因殖民地的爭奪使到歐洲而分為兩方的局面加劇,使殖民地的爭奪成為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其中一個原因之一。
在結盟制度方面,最初結盟制度是由德國的首相俾斯麥所創,他當時為了防止法國因在普法戰爭被打敗了而向德國報復而設的防範措施,用結盟制度孤立法國來防止她發動報復戰爭,到了俾斯麥下台的時候,結盟制度由不夠老練的外交家處理,使結盟制度變成一種對世界十分有威脅的制度,而由於俾斯麥下台另外德皇任其終止,而使法國有機會打破孤立的局面,與俄國結盟,而因為各同盟內的條約漸向軍事方面,而使局世緊張。
在軍備競賽方面,因極端民族主義的出現,以及敵對陣營的建立,軍國主義成為被普遍接受的觀念,列強相信只有擁有強有軍力才有能力去保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利益,因此,無論民族立義者,帝國主義者或軍火製造商都敦促其國家政府加強軍力,使軍備競賽加劇,而從1872到了1912年,各國的軍備都加強了許多,其中以法國特別明顯,增加的軍備費用百分比超過100%,而雖然列強曾舉行了兩次裁軍會議,但因各國的猜忌與不信任,使到會議最終失敗,因裁軍的失敗,使到緊張的局勢加劇,使歐洲走向世界大戰的道路。
我個人十分贊成問題所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基本上是由民族主義、殖民地的爭奪、結盟制度及軍備競賽所引起的,因許多危機以及到最後引起大戰的塞拉耶佛暗殺事件也是因這四個基本因素引起的,這證明了這句話是正確。
2006-11-28 5:27 pm
第一次世界大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第一次世界大戰
{{{partof}}}之一部份

順時針方向,從最上方起:西方戰線上的戰壕、一輛英國的坦克穿越戰壕、在加里波利之戰被水雷擊沉的英國皇家海軍戰艦、佩帶防毒面具並使用Vickers machine gun的軍隊;以及Sopwith Camel雙翼飛機
日期: 1914年–1918年
位置: 歐洲、 太平洋、中東、地中海與非洲
結果: 協約國獲勝
起因: {{{casus}}}
領土變更: {{{territory}}}

參戰者
協約國 同盟國
指揮官
{{{commander1}}} {{{commander2}}}
兵力
{{{strength1}}} {{{strength2}}}
傷亡
>500萬士兵死亡 >300萬士兵死亡
{{{notes}}}
第一次世界大戰摘要
日期: 1914–1918
位置: 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東
結果: 協約國獲勝
死亡 (約數)
將士: 9百萬
平民: 7百萬
合共: 1千6百萬
詳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傷亡統計
主要參戰國
協約國 同盟國
塞爾維亞王國
俄羅斯帝國
法國
比利時
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
日本
蒙特內格羅
義大利王國
更多…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保加利亞
-
-
-
-
更多…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歐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協約國(Entente Powers)之間的戰鬥。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塞爾維亞和義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德國和奧匈帝國戰前的同盟,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1(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詳see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C%AC%E4%B8%80%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98&variant=zh-tw
2006-11-27 5:11 am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歐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協約國(Entente Powers)之間的戰鬥。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塞爾維亞和義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德國和奧匈帝國戰前的同盟,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1(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收錄日期: 2021-04-12 23:27: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6000051KK057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