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海狗資料

2006-11-27 4:40 am
請幫幫我thx 請詳細

回答 (1)

2006-11-27 4:44 am
✔ 最佳答案
海狗(Fur seal)又名「毛皮海獅」、「毛皮海豹」或「突耳海豹」(eared seal),食肉目鰭足亞目海狗科動物(但「鰭足亞目」有時也被單獨列為「鰭足目」)。「鰭足」(Pinniped) 源自拉丁文,意為「長著像鰭一樣的腳」。全世界總共大約有兩千萬隻鰭足動物。

海獅科動物是指長有外耳的鰭足動物,總共有十三種,包括海獅5種、北方海狗(Northern Fur Seal)1種和南方海狗(Southern Fur Seal)8種。而那些長有內耳的鰭足動物則被稱為真海豹(true seal),即海豹科(Phocidae)。

海狗遍佈世界各地。除了生活在白令海中的北方海狗外,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南非及南極洲等地的水域中也都有海狗的蹤影。
外形
雄性成年海狗長約7英尺,重達六百磅;雌性長約5英尺,重達三百磅。海狗幼崽出生時重為10磅左右,4個月大時約為30至35磅。

雄性海狗與雌性海狗的區別在於,雌性毛皮顏色較淺,且雄性頸部毛更濃密。新生海狗毛皮呈黑色,並會在一年內轉為與成年海狗相同的灰棕色;其牙齒細小,且必須在持續穩定的撫養下才會繼續生長——即,無論何時停止對新生海狗的撫養,其牙齒便暫停生長。

海狗是恆溫動物。但由於極地的寒冷氣候,海狗必須藉助其厚厚的皮毛(一年褪一次)及一層約6英寸的皮下脂肪進行保暖。海狗還長有長而敏感的鬍鬚,以此來感知四周是否存在食物或天敵。海狗的另一外形特徵是其鰭狀肢,這使它們得以成為快速而優雅的泳者。成年海狗的鰭狀肢長約1.5英尺,寬約6英寸。

海狗的視覺和聽覺都很敏銳,但嗅覺欠佳。這也許是因為其居住地的寒冷氣候限制了氣味的傳播,從而造成其嗅覺退化。

生活環境
北方海狗生活在太平洋北部。它們每年都會向南游至加利福尼亞中部海岸,之後再返回北太平洋。這一洄游過程要用去8個月,途中它們始終與海岸保持至少10英里的距離,從不上岸,無人知曉其中緣由。

在不遷徙的時間里,北方海狗一般棲居在位於阿拉斯加(Alaska)與西伯利亞(Siberia)之間的普利比洛夫群島(Pribilof Islands)及指揮官群島(Commanders' Islands)。這一區域也生活著海象(walrus)、鯨(whale)、獨角鯨(narwal)、北極熊(polar bear)、章魚(octopus)、魷魚(squid)、其它種類的鰭足動物,以及品種繁多的鳥類和魚類。其中,有些是海狗的天敵,比如:鯊魚(shark)、北極熊、和虎鯨(Killer Whales)都以海狗為食。但,鰭足動物最大的掠食者還是人類。人們為了獲得它們的毛皮、肉、或油脂而獵殺它們,即使在大多數地區這是違反法律的。

活動
海狗在陸地上前行及游泳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它們十分擅長游泳,出生不久後,便能以每小時15英里的速度持續游5分鐘,並能潛至水下240英尺。

海狗在陸地上行動笨拙,但並沒有真海豹那樣笨拙。其原因在於,前者的鰭狀肢更大些,因而速度最快可達每小時5英里。

海狗是群居動物,遷徙時也是成群結隊的。北方海狗每年要花費8個月時間,在白令海與加利福尼亞中部海岸間遷徙,其間從不上岸。剩下來的4個月時間則用來交配、繁殖及養育後代。

繁殖
每年春季,海狗們來到位於海灘或島嶼上的群棲地(rookery)進行交配併產崽。北方海狗的群棲地一般在普利比洛夫群島或指揮官群島上。有趣的是,每隻海狗都會回到自己所出生的島嶼上尋找配偶。它們通過太陽的位置與海水散發的氣味,找到正確的島嶼。

雄性海狗一般在五月末到達群棲地。它們會為爭奪領地而咆哮、繼而打鬥。如果咆哮並沒能趕走對方,它們就會互相進攻、大幹一場,但多半不會打鬥至死。

領地爭端平息之後,雌性海狗就到達群棲地了,此時大約是七月初。上岸後,它們會各自加入某個雄性海狗的一雄多雌集團(harem)。這一集團中有少則3隻、多則40隻雌性海狗。交配後,雌海狗會在第二年產崽。

雌性海狗5歲開始具備生殖能力,此後通常每年都會生育,直至25歲——而它們的壽命卻可能有四十多年。

海狗的懷孕期是12個月,但胚胎在卵子受精後的頭5個月內並不發育。這確保了小海狗能在群棲地出生,而不是在海里。通常情況下母海狗每胎產一仔,但偶爾也有一胎產兩仔。

幼崽出生後,起初皮毛是黑色的。它們的母親在照料它們一兩天後必須下海捕食,以恢復體力。隨後,母海狗會回來照料幼崽多天,然後再度下海捕食。這一模式會持續4到6周。母海狗是靠氣味和叫聲來分辨幼崽,並回到其身邊的。

每年,都有大約半數的海狗幼崽在出生不久後夭折。有些是被群棲地的其它海狗踩死的,另一些死於鉤蟲病(hookworm) 或其它感染。


捕食
海狗是食肉動物。它們的食物來源十分廣泛,但主要還是魚和魷魚。捕食魚類時,海狗會潛入水下,悄悄地跟在獵物的後面,隨後咬住獵物。海狗無法咀嚼,因此它們不是直接吞下食物,就是把食物撕成小塊後吞下。

海狗一般在傍晚時捕食,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它們避開了它們的天敵(鯊魚、鯨、北極熊等)。後者很少在這一時間段內出沒;且此時光線昏暗,海狗不易被發現。


進化歷程
海狗的祖先是陸生動物,用肺呼吸。這就意味著,當海狗在冰面下的水中遨遊時,它們必須確保冰面上有許多洞以供呼吸。

在大約3000萬年前的漸新世(Oligocene epoch)末期,鰭足動物(當然也包括海狗)由熊狀食肉動物(arctoid carnivore)演變而來。當時,在歐洲和北美洲大陸沿岸,一些營養含量高的低溫海流上升,從而為它們提供了新的豐富食物來源——這顯然成為了鰭足動物進入海洋的原因。

有些理論認為,海獅科動物(包括海獅和海狗)與海豹科動物(即真海豹)在大約2500萬年前的中新世(Miocene epoch)早期由同一個祖先分化(diverge)而來。而另一些理論則認為,海豹科動物的起源大約在2000萬年前,與海獅科動物無關。


收錄日期: 2021-04-15 21:24: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6000051KK0549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