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的由來及演變

2006-11-27 4:39 am
我想要一些有關中國文字的由來及演變,
是用來做研集,最好連網址。

回答 (3)

2006-11-27 4:53 am
✔ 最佳答案
在文字出現以前,人們就想了一些簡單的方法去記錄事情,這些方法包括 : 結繩記事、刻畫符號、畫圖畫等等。其中「結繩記事」可以說是文字的近親,這種實物記事方式雖然只可以作簡單的記錄,但是它對文字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

在上古時代,黃帝的史官倉頡就透過觀察事物百態的外形創造了文字。這個傳說被廣泛流傳,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倉頡已成為了中國文字的一個象徵。

不過,文字又是否由倉頡一個人獨自創出來的呢?雖然有文獻支持「倉頡造字」的傳說,歷史學家亦相信中國文字是不可能單單由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它是經過不同時期、不同朝代的改進逐漸積累而成的。

除了「倉頡造字」的傳說外,歷史學家還發現了不少有關「文字的出現」的歷史文物。從有關的歷史文物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運用簡單的文字記錄事情,這種文字稱為「圖畫文字」。但是,由於每個人的筆法、喜好和心情都不一樣,所以,這種圖畫文字就顯得非常不便。後來,圖畫文字不斷地演變,由圖畫演變為條式的筆畫,最後成為了「象形文字」。

對於「文字的出現」這個話題,各有各的說法,但大家都認定了「象形文字」就是中國文字的基礎。
自開創文字之後,種類十分多,由於國家不斷分裂和結合,以致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字,文字也不斷地轉變,終於文字於大秦統一之後,便得以統一,可說是文字發展的一大進步,當時有七個不同的國家,包括齊、楚、燕、韓、趙、魏、秦,自然也有七種不同的文字,秦始皇便為全國統一文字,命李斯制定一種筆畫簡便的規範文字─小篆,並領令全國使用,人民都樂於使用,這是因為文字未統一以前,文字的種類太多,使到日常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尤其是經商的人,打擊就更加大了,統一後這麼方便,可樂而不為?後來,獄吏程邈又創造了更為簡化的「隸書」,使書寫更方便。這便為以後文字的發展打好了基礎,使貴國文字得以宏揚天下。

2006-11-26 20:58:29 補充:
http://hk.geocities.com/plkchp/e.htm 會有更多的資料...記住....甲骨文 金文 篆書隸書楷書 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體,這是後漢穎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變體,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稱之"行書"。自晉迄今,行書用處最大,用得最廣,一般性書寫幾乎均用行書。草書
2006-11-27 6:03 am
壹、文字的形成:
文字的形成是漸變而非突變,是潛變而非顯變,明乎此,是知文字之創造,絕不能確指為何時,亦絕非一人之所造。言其時代,
僅能謂上古有造字之時代而已,言其造字之人,是集體之創作,不能謂一人或何人之獨創,至如習見倉頡造字之說,當不攻自
破,然倉頡對文字作過整理功夫,可能是一件事實。
二、造字的動機:簡言之,先民造字動機有二:1.主觀方面的感覺需要(即人多事繁,結繩記事已不敷應用)。
                     2.客觀方面的觸覺發出(即由觀察事物之跡象,而萌造字之靈感)。
文字演變
壹、概說:一、形成:文字的形成是漸變、潛變。
     二、創始:文字可能創始於黃帝之前。
     三、次序:文字之發展次序為-甲骨文、金文、孔壁古文、籀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一、甲骨文:1.性質:殷商時代的文字。
      2.時間:是現存最早的文字(三千年前),唯發現最晚(清末)。
      3.發現:清光緒廿五年(1899),發現於河南安陽小屯村,其地適為殷商故都。
      4.異稱:1.多是占卜的話,故稱「卜辭」或「貞卜文字」。
2.發掘於殷商故虛,又稱「殷虛書契」或「殷墟文字」。
3.為刻畫或書寫於龜甲獸骨上之文字,所以稱為「甲骨文」或「龜甲文」。
4.又可稱為「契文」、「殷契」。
      5.內容:多是記載殷代帝王占卜、祭祀、征伐、田獵之事。
      6.形構:字畫纖細,很像圖畫,唯已具六書意義,異體字極多。
      7.字數:已出土者約有十萬片,有四千六百餘字,可識者約一千三百多字。
      8.研究:保存殷商的史料,可看出早期文字的組成與變化,有助於考見文字的本源。
        1.清劉鶚的鐵雲藏龜。為研究甲骨文最早之專書。
       2.民國董作賓,曾主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安陽發掘工作,著有殷曆譜。
       3.羅振玉、王國維亦為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學者。
二、金文:1.性質:為範鑄或刻鏤於銅器上的商、周文字
     2.異稱:彝文、鐘鼎文、鐘鼎款識。※商代金文又稱「古金文」。
     3.分類:1.屬於商代者,似甲骨文,字體纖細,文義古奧。
         2.屬於西周者,字體渾厚,文義較明顯。
       3.屬於東周者,孳乳增繁,文字漸趨定型。
     4.內容:為研究商周時期的禮俗重要資料。
     5.研究:最早研究的專書,是歐陽脩的集古錄、趙明誠與李清照的金石錄。
三、孔壁古文:1.性質:周朝的古文。王國維以為是周秦間東土通用的文字(齊魯所用)。
       2.異稱:蝌蚪文(科斗文)。字體詰詘、古奧,漢代人不認識,號為蝌蚪書。蓋用漆書簡,頭大尾細,
            類似蝌蚪,因而得名(字體與籀文不同)。
        3.源起:漢武帝末年。魯恭王壞孔宅,得禮(儀禮)、記(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等古文經,皆以古文書寫。
  4.其他:許慎說文解字中所收之「古文」。
四、籀文:1.性質:王國維以為是周秦間西土通用的文字(秦地所用)。
     2.異稱:大篆、籀書、獵碣(記周宣王狩獵事)。
     3.撰者:許慎以為西周宣王時太史籀所作。
     4.內容:漢志著錄史籀十五篇,文字與孔壁古文異體。
     5.源流:說文解字保留籀文二百廿三字(原本數千)。字體較小篆繁複。
6.代表:石鼓文、詛楚文。
五、小篆:1.性質:秦統一文字之後的字體,是秦代通行的文字。
     2.異稱:秦篆。
     3.源起:《三倉》(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胡母敬博學篇),都為小篆。皆就籀文(大篆)省改而成。
     4.代表:嶧山碑、琅琊碑。
     5.字數:倉頡、爰歷、博學等三篇,所錄文字僅三千三百字,到許慎說文解字,得九千三百五十三字。
     6.影響:小篆上接籀文,下開隸書,字形仍存「六書」原意,後世研究文字都以說文為依據。
六、隸書:1.性質:隸書大改篆書的形體,在結構上,亦不再遵守「六書」的原則。
     2.異稱:原本用於徒隸,故名隸書。其可以佐助篆文又稱佐書(左書)。
     3.源起:是漢代通行的文字。相傳始皇時,下邽人程邈得罪,繫雲陽獄,在獄十年,改作篆體而作隸書,作為當時的輔佐字體,以求簡易。
     4.影響:隸書的字畫方折而有點畫挑法,脫去畫圖的形態,開後世楷書之先河。
七、楷書:1.性質:魏晉以後的正規文字。唐開成石經為唐代所作標準楷書,後世皆以此為規範。
     2.異稱:1.唐稱楷書為「今隸」,或逕稱「隸」。稱隸書為「漢隸」或「古隸」。
          2.又稱分書(八分書)、真書、正書、章程書。
     3.源起:相傳後漢章帝時人王次仲創,較隸書稍簡,是從隸書稍加變化而來,到魏時已完備成體。
     4.變化:楷書與隸書之間,變動不多,主要在去掉筆畫中尾部挑法而採平直筆畫。
     5.名家:晉鍾繇、王羲之。
八、草書:1.分類:1.章草:(1)源起:草書約起於漢代,初稱「章書」。相傳為後漢章帝時人杜度所作。是為了書寫簡便快捷而作的字。
(2)異稱:仍存有隸書的筆尾挑法,而個個分離,故有隸草之稱。
2.今草:(1)源起:據傳為漢末張芝(伯英)所造。
(2)變化:脫掉章草的挑法,筆畫連綴,上下兩字時時相連。
(3)性質:今草是後世通行的草書。
2.名家:1.漢張芝善作草書,有「草聖」之稱。
2.東晉王羲之所作最精,後世奉之為法規,有「書聖」之譽。
3.民國于右任有「標準草書」一書。
九、行書:1.性質:介於楷書和今草間之字體。兼真者謂之行楷,帶草者謂之行草。帶真帶草,不拘不放。
     2.異稱:原本用於畫行簽押,故稱「行押書」。
     3.時間:行書是最後產生的字體,魏晉以後大為盛行。
     4.源起:相傳東漢劉德昇所創。
     5.優點:書寫簡便,比草書容易辨認。
     6.名作:以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千古之冠(天下第一行書),其以唐馮承素摹本最佳。真跡葬於昭陵。
2006-11-27 4:43 am
人類杜會之初,因生產力極低,為了生存的需要,人們不得不采用原始簡陋的生產工具,同大自然斗爭。為了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語言應運而生。但是,語言一瞬即逝,即不能保存,也無法傳遞到較遠的地方,而且,單靠人的大腦記憶是不行的。于是,產生了原始的記事方法〝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

不管結繩記事是用多少根繩子橫豎交叉,那只是一種表示、一種記錄數字或方位的一些簡單概念,屬于一種表意形式。它可看成是文字產生前的一個孕育階段,但它絕對不可能演變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產生。

在《中國文字學》中指出:「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几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然而只有在"有了較普通、較廣泛的語言"之後,才有可能圖畫轉變成文字。也就是當有人畫了一只虎,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虎"。久而久之,大家約定俗成。隨看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圖畫越來越多,畫得也就不那麼逼真了。這樣的圖畫逐漸向文字方向移轉,變成文字符號的圖畫文字。圖畫文字進一步發展成原始的文字─象形文字。

一、 西方文字的產生

(一)楔形文字 在紀元前3000年左右,也是西洋文字發生的初期,因記錄文字的工具─紙與筆─尚未發明,采用雕刻的方式記事。當時的亞述人曾用葦管或鑿子,把繪畫轉述過來的文字刻在黏土或砂石上,此即楔形文字。(如圖1)


(圖1:楔形文字)

(二)象形文字

到了紀元前5000~4000年左右,有了埃及文子,其象形文字也有取材于自然形態,與漢字一樣是用來表示物體的繪畫,及表達思想的記號,也是表現聲音的符號(其寫法能表現發音的方法),這種符號後來被視為聲音符號的起源。埃及象形文字較中國古老的象形文字,更來得具像(如圖2)。在紀元前1500~1000年左右,地中海東岸勃起的腓尼基人,因與埃及人有過交易,飽學的僧侶們于是把簡單的象形文字,改寫成有秩序的字毋,其對商業交易,幫助很大。


(圖2:埃及象形文字)

而希臘人也因與腓尼基人交易,進而認識了字毋,在紀元前400年左右被予以采用。由于希臘人文化水准高,他們還發明了表達毋音的文字,并把各個字毋加以整理與美化。同時把腓尼基人由右至左的讀法改成橫寫的由左至右。這就是現代西洋文字左起橫寫的起源。(如表一)


(表一:希臘文字一覽表)

(三)羅馬字毋的誕生   紀元前二世紀,羅馬曾與希臘發生戰爭,羅馬征服希臘而接觸到希臘文化、建 與雕刻,希臘字毋亦被羅馬人予以吸收與改進。對于發音復雜的希臘文字,被羅馬人予以單純化,他們以P、H代替了希臘的Φ,并想出了F,分解成單純的發音。   

至西歷(西元)開始,大寫字毋已大致完備。大寫字毋廣泛地通行于歐洲各國,十五世紀左右,又加入了JUW三個字毋,變成今天的二十六個羅馬字毋,羅馬人常在公共建 物或記念碑等的石材上刻些葦管筆所寫的文字,使得石材所具有的趣味與手刻的原始文字之美更為突出,稱此為圖拉真大寫字體。

(四)古羅馬體   

西元四至八世紀時為著抄寫更多的抄本,自然需要那種快寫的圖拉真大寫字體,于是產生了自然帶有圓形趣味的大圓體字(Uncial)及半圓體字(Half Uncial)這種書寫效率極高的字體常被采用在抄本中(如圖3、4)。


(圖3:4~8世紀 大圓字體) (圖4:7世紀 半圓字體)

(五)小寫字毋的出現   

抄本的快寫由于需要筆划簡單且又能分辨字毋,所以盡量使上下延伸或加上豆點,以便區別。到了九世紀左右,出現了小寫字毋,并廣泛地流布于歐洲各國、各種宗教與民族之間。至十四世紀遂形成了黑體字(Black Letter,古哥德體),并衍用至十六世紀。因十三世紀時有造紙朮出現于歐洲,十五世紀又有鐵筆的發明。文字便從雕刻時代進入了筆記時代。

(六)活字印刷的發明   

西元1445年德國人谷騰堡(J.Gutenburg)發明活字,制作了有名的四十二行聖經,進入了印刷朮的實用階段,使得手抄的技朮逐漸沒落。   

隨著印刷朮的進步,1470年尼可拉斯堅遜(Nicolaus Genson)又發明了原始羅馬體(Original Roman)(如圖5)。以後遂漸有更多的設計師,努力創作優美、易讀的字體,并陸續發表了許多實用的字體。


(圖5:尼可拉斯堅遜的原始羅馬體)

于是,西洋字毋的產生過程,經由埃及→腓尼基→希臘的演變之後,在羅馬體上集大成,被西方世界廣泛運用到現在而風行于全世界。

二、中國文字的產生

(一)漢字的構成

中國的文字,是由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等六種文字組成,即人們所說的"六書"。中國文字創造之初,雖與埃及相同,都是由圖畫、象形文字演化而來的。但其進化情況卻不同。中國文字的演化,始終維持著原始的繪畫或符號內容,只是在形成更多文字時,在原有文字構成的基礎上,加以種種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1象形

即字的形狀是仿照事物的形體而成的。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就是模仿日、月、山、水之形書寫并逐漸演化而來的。保留著原始的繪畫特徵,并反映自然界的真實形象。在靳埭強先生所設計的【漢字主題邀請展的海報系列─山】(圖6),以書法的方式畫出山的輪廓,仔細觀察其內部即是中國文字─山。


(圖6)

2指事

"指事"這種構字方法,是用文字來反映事物的真實狀況的。如人在其上寫作" "(上)。

3形聲

是由形與聲兩部分組成。例如"河"、"湖"二字,均以"水"為形,字義與水有關﹔而後半字的"可""胡",則與讀音相同或相近。在近代的藝朮創作及平面設計上,亦不難找出利用〞形聲〞手法的設計。如圖7,若只看影像,是看不出圖中的男子在做什麼,但是配合文字一起,很容易地知道是在打噴嚏。非常道地的運用鎮〞形聲〞的例子。


(圖7)

4會意

其字的構成原則,是將兩個原有字之字義聯系起來而派生一個新字義,從而產生一個新字。如 "人"字和"言"字合并成"信"字,意思是言而有信。

5轉注

"轉注"的含義在于用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例如"考"、"老"二字。古時 考可作"長壽"解釋,兩字相通,意義一致,故這類字稱為轉注字。

6假借

"假借"字,即一字兩用。原來本無此字,然而有些新的意義又無字表達,于是就把這種尚無 字可以表達的意義賦與一個原有的字。如借當毛皮講的"求"字,作請求的"求"即是。


收錄日期: 2021-04-18 00:02: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6000051KK0548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