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誰? 是否和孔子齊名?

2006-11-27 3:56 am
近來有一套電影名~墨攻,其實墨子應不是真姓名,他是否和孔子也齊名的呢? 可否打得詳細一點他的資料及事蹟? 越詳細越好! 謝謝!! ^^

回答 (3)

2006-11-28 1:07 am
✔ 最佳答案
生平
===
墨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據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併在與公輸般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與主張見墨家。

墨子姓名考
========
歷史學界至今無法確定墨子的真實姓名,有以下各種說法:

墨子姓墨名翟
最傳統,最為大眾所接受的說法是,墨子姓墨名翟。《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內都如是稱。《元和姓纂》明確說墨子乃孤竹君之後,本墨胎民,改為墨氏。而《新唐書·藝文志》也沿用這種說法。

墨子姓翟名烏
南齊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則稱墨翟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瑯環記》[2]也附和此說,並認為墨子姓翟名烏。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樹屋書影》更具體地提出:「以墨為道,今以姓為名。」認為他姓翟,並將姓轉成名;而「墨」是一種學派。晚清學者江瓊所著的《讀子卮言》承襲周亮工的說法,併進一步說明,以為古代確實有「翟」這姓氏,但無「墨」姓,而且戰國諸子中儒、道、名、法、陰陽、縱橫、雜、農、小說等,都沒以姓作為學派名,因此墨應該是學派的名稱。

墨翟為「貊狄」或「蠻狄」之音轉,非姓名
近代學者胡懷琛有研究墨子,在其所撰《墨翟為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蠻狄」之音轉,是用來稱一個不知姓名的外國人。

墨為古代刑名之一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開研究,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而歷史上西漢淮南王英布遭黯刑後稱為黥布,也是一證。而翟確實是名,因《墨子》和《呂氏春秋》記載墨翟,往往稱「翟」。

墨子里籍考
========
墨子生於何處,現有書籍並無明確記載,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曾有宋人說,楚人說,魯人說,印度人說等。其中魯人說已經為墨學界絕大部分人所認可。


宋人說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據此有學者稱其為宋人。此說一直流行到清代。

楚人說
清代畢沅注《墨子》時,據《呂氏春秋》高誘之注, 並參照墨子諸多與魯陽文君的對話,推定其為魯陽人,即楚人。

魯人說
對宋人說與楚人說的批判
宋人說和楚人說遭到梁啟超的批駁。
在《墨子學案》中,據《墨子·公輸》「歸而過宋」,力證非宋人。
據《墨子·貴義》「墨子南游於楚。」若墨子是楚國魯陽人,則當為「游郢」。
方授楚《墨學源流》,張純一《墨子魯人說》都對墨子宋人說、楚魯陽人說進行了批判。

魯人說的提出
清代孫詒讓作《墨子間詁》,在附文《墨子傳略》中,第一次提出墨子為魯國人。其主要依據為:
《墨子·貴義》「墨子自魯即齊」
《墨子·魯問》「以迎墨子於魯」
《呂氏春秋·愛類》「公輸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

滕州說的提出
著名墨學研究學者張知寒在《墨子原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論文中進一步考證,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其主要依據有:
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
墨子學說繼承了邾婁文化的傳統,而邾婁號稱「百工之鄉」,而墨子生活習慣和科技成就與此密切相關。
該學說現得到絕大多數墨學研究者的認同.

其他學說
印度人胡懷琛撰《墨翟為印度人辨》、《墨子學辨》等論著,首次提出墨子為印度人。他認為墨並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蠻狄」之音轉;而且墨子長得黑,主張兼愛、非攻,顯示墨子應該是婆羅門。金祖同、陳盛良則說墨子可能是穆罕默德以前的回教徒,衛聚賢考證墨子應為印度人或阿拉伯人。

著作
現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經》或《墨辯》,著重闡述認識論和邏輯學,在邏輯史上被稱為後期墨家邏輯或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一,另兩個為古希臘的邏輯體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學);其中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特別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

注釋
===
^ 有說墨子生卒約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或公元前480年-前400年。
^ 《琅環記》原文:「墨子姓翟名烏。其母夢,日中赤鳥飛入室中。炎輝照耀,目不能正警覺。生烏,雖名之」。
2006-11-28 5:24 pm
兼愛非攻-墨子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極為黑暗殘酷的時代,也是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黑暗殘酷指的是,周室衰微,列國之間,強凌弱,眾凌寡,戰禍連年,生命朝不保夕。

光輝燦爛指的是,許多有抱負的思想家,為了救國淑世,紛紛著書立說,各自形成學派,而有百家爭鳴的盛況,是中國學術史上的黃金時代。孔、孟主張仁義,老、莊倡導無為,強調「兼愛非攻」的墨子則日夜不休,到處奔走救世,他刻苦勤儉,犧牲奉獻的精神,深受當時人們的敬佩。

有關墨家的記載:孟子一書曾提到:「天下之言,不歸于楊,則歸于墨。」韓非子則更明確地肯定墨家的地位,他說:「世之顯學,儒、墨也。」由此可見,墨子的學說在當時非常受到重視,是很有地位的學派。墨子的生平事蹟,正史上卻沒有詳細的記載,反而散見於墨子書、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古籍中。根據近代學者的考證,墨子,姓墨,名翟,魯國人,曾經做過宋國的大夫,出生於周敬王三十年,死於周威烈王二十年左右。

墨子是一位熱心救世的人道主義者,生平最敬佩夏禹,以夏禹勤勞刻苦、服務人群的精神,為自己立身處事效法的典範。在學術方面,墨子創立了「兼愛非攻」的理論,所謂的兼愛是指沒有等級差別的愛,也就是愛人如己的博愛精神。

墨子認為天下之所以動蕩不安,最主要的原因,是導源於人類的自私自利,彼此不能愛護對方。如果有一天,人人都能做到,以愛自己的心態來愛別人,愛護別人的親友就像自己的親友一樣,愛護別的國家就像自己的國家一樣,自私自利的心態完全泯除,則世界不再有戰爭,人間才有真正的太平。非攻是指戰事是不義的行為,也是人類的悲劇,因為每發生一次戰爭,就不知要毀壞多少財產,犧牲多少性命,造成多少家庭的破碎;因此,墨子極力主張停止戰爭。

當時最有名的工程師公輸般,替楚國製作一種攻城的雲梯,準備侵略宋國。墨子為了阻止這場戰爭,特地由魯國走了十天十夜的路程,趕到楚國的首都,規勸楚王放棄侵略的計畫,並且當場與公輸般作攻守的演習。墨子解下衣帶,圍成四方形,當作城牆,進行防守。公輸般發動九次的攻擊,都被墨子輕而易舉地化解。

公輸般已經技窮,墨子卻還是從容不迫。最後,公輸般悻悻地說:「我知道怎樣對付你,但是暫時不說出來。」墨子也說:「我也知道你要怎樣對付我,暫時我也不講出來。」坐在一旁的楚王感到十分疑惑,便問墨子究意是怎麼一回事?墨子才說:「公輸般的意思,是要把我殺掉;如此,你們就可以輕易地滅掉宋國。

其實,我來楚國之前,已經派遣禽滑釐率領三百名弟子,拿著防禦工具,到宋國去等候你們了。現在縱使把我殺掉,又有什麼用呢?」楚王聽完之後,只好無可奈何地說:「好吧!我不攻打宋國了。」從這件事我們就可以知道,墨子為了排難解紛,消弭戰爭的發生,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也在所不惜。

墨子本人非常刻苦自勵,穿粗布衣服,住破舊房屋,戒除休閒娛樂,餐飲劣等食物,一切生活力求簡樸。學生們也效法他的行為,積極為民除害,手足胼胝,而目黧黑,工作認真,不畏艱苦。他們認為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即使是赴湯蹈火,也都願意奉獻犧牲。墨子的偉大人格,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墨子的學說,也成為當時的顯學。

除了兼愛非攻之外,墨子還主張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尚賢是墨子的政治思想,墨子曾說:「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意思就是選賢與能,只要是賢能的人,不問他的出身背景,都可推舉為官;而顢頇腐敗的大臣,應該迅速斥退。尚同是墨子的社會思想,只要賢人在位,民眾有了認同的好榜樣,向賢人看齊,天下是非善惡的標準一致,社會就不會動亂了。節用是墨子的生活思想,劫掠資源,揮霍無度,是致亂的根源,只有節約使用有限的物資,力求簡樸的生活,才能民生樂利。節葬是對民俗的看法,墨子反對儒家久喪厚葬的做法,認為與其浪費龐大的資源在死人的身上,倒不如用來濟助貧窮的活人。非樂是墨子對休閒的看法,墨子是一位功利主義者,一切都是以利為出發點,凡是聲色之美,口體之慾,都會勞民傷財,對天下不利,所以反對音樂。另外,墨子還提倡尊天事鬼的思想,鬼神有賞善罰惡的力量,只要大家都能相信鬼神,便沒有人敢做壞事了。

墨子一生勤勞刻苦,奔走救世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不分親疏,一視同仁的兼愛,非常崇高,具有宗教家情懷,卻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認為厚葬久喪是勞民傷財,也不為人所認同,所以他的學說在他去世後便沒落了。
2006-11-28 3:18 am
墨 子, 戰 國 初 期 偉 大 的 思 想 家, 墨 家 學 派 的 創 始 人。
姓 墨 名 翟, 生 卒 年 不 詳。

近 代 學 者 一 般 認 為, 墨 子 生 于 公 元 前 476 年 左 右, 卒
于 公 元 前 390 年 左 右。 墨 子 出 生 何 地, 也 有 爭 議。《史
記﹒孟 荀 列 傳》說 他 是“宋 之 大 夫”,《呂 氏 春 秋﹒ 當 染》
認 為 他 是 魯 國 人,也 有 的 說 他 原 為 宋 國 人,后 來 長 期
住 在 魯 國。 墨 子 自 稱 “今 翟 上 無 君 上 之 事,下 無 耕 農
之 難”, 似 屬 當 時 的 “士” 階 層。 但 他 又 承 認 自 己 是
“賤 人”。 他 可 能 當 過 工 匠 或 小 手 工 業 主, 具 有 相 當
丰 富 的 生 產 工 藝 技 能。墨 子“日 夜 不 休,以 自 苦 為 極”,
長 期 奔 走 于 各 諸 侯 國 之 間,宣 傳 他 的 政 治 主 張。相 傳
他 曾 止 楚 攻 宋, 實 施 兼 愛、 非 攻 的 主 張。 他 “南 游 使
衛”, 宣 講 “蓄 士” 以 備 守 御。 又 屢 游 楚 國,獻 書 楚 惠
王。他 拒 絕 楚 王 賜 地 而 去, 晚 年 到 齊 國, 企 圖 勸 止 項
子 牛 伐 魯, 未 成 功。 越 王 邀 墨 子 作 官,并 許 以 五 百 里
封 地。 他 以 “聽 吾 言,用 我 道” 為 前 往 條 件,而 不 計 較
封 地 與 爵 祿,目 的 是 為 了 實 現 他 的 政 治 抱 負 和 主 張。

墨 子 哲 學 思 想 的 主 要 貢 獻 是 在 認 識 論 方 面。他 以 “耳
目 之 實” 的 直 接 感 覺 經 驗 為 認 識 的 唯 一 來 源,他 認 為,
判 斷 事 物 的 有 與 無, 不 能 憑 個 人 的 臆 想, 而 要 以 大 家
所 看 到 的 和 所 聽 到 的 為 依 據。墨 子 從 這 一 朴 素 唯 物 主
義 經 驗 論 出 發, 提 出 了 檢 驗 認 識 真 偽 的 標 准, 即 三 表:
“上 本 之 于 古 者 聖 王 之 事”, “下 原 察 百 姓 耳 目 之 實”,
“廢(發)以 為 刑 政, 觀 其 中 國 家 百 姓 人 民 之 利”。 墨 子
把 “事”、 “實”、 “利” 綜 合 起 來, 以 間 接 經 驗、直 接 經
驗 和 社 會 效 果 為 准 繩, 努 力 排 除 個 人 的 主 觀 成 見。 在
名 實 關 系 上,他 提 出 “非 以 其 名 也,以 其 取 也” 的 命 題,
主 張 以 實 正 名, 名 副 其 實。 墨 子 的 認 識 論 也 有 很 大 的
局 限 性, 他 忽 視 理 性 認 識 的 作 用, 片 面 強 調 感 覺 經 驗
的 真 實 性。 他 曾 以 有 人“嘗 見 鬼 神 之 物, 聞 鬼 神 之 聲”
為 理 由,得 出 “鬼 神 之 有” 的 結 論。 墨 子 的 世 界 觀 中 存
在 著 深 刻 的 內 在 矛 盾。一 方 面 他 強 調 “非 命”、“尚 力”,
認 為 決 定 人 們 不 同 遭 遇 的 不 是 “命”,而 是 “力”。他 指
出,“賴 其 力 而 生,不 賴 其 力 則 不 生”,充 分 肯 定 “人 力”
在 社 會 生 活 與 改 造 自 然 過 程 中 的 作 用, 另 一 方 面, 墨
子 又 肯 定 “天 志” 和 “鬼” 的 作 用。他 把 “天” 說 成 是 有
意 志 的 人 格 神,宣 揚 “順 天 意 者”,“必 得 賞”﹔“反 天 意
者”,“必 得 罰”。他 認 為 “兼 相 愛, 交 相 利” 就 是 “順 天
意”, “別 相 惡,交 相 賊” 就 是 “反 天 意”。 他 又 認 為,鬼
神 能“賞 賢 而 罰 暴”。他 把 天 鬼 的 意 志 和 百 姓 的 利 益 說
成 是 一 回 事, 認 為 天 鬼 是 專 門 為 萬 民 “興 利 除 害” 的,
這 實 際 上 成 了 墨 子 所 操 持 的 工 具。墨 子 在 政 治 上 提 出
了“兼 愛”、“非 攻”、“尚 賢”、“尚 同”、“節 用”、“節 葬”、
“非 樂” 等 主 張。 “兼 以 易 別” 是 他 的 社 會 政 治 思 想 的
核 心,“非 攻” 是 其 具 體 行 動 綱 領。他 認 為 只 要 大 家“兼
相 愛, 交 相 利”, 社 會 上 就 沒 有 強 凌 弱、 貴 傲 賤、 智 詐
愚 和 各 國 之 間 互 相 攻 伐 的 現 象 了。他 對 統 治 者 發 動 戰
爭 帶 來 的 禍 害 以 及 平 常 禮 俗 上 的 奢 侈 佚 樂,都 進 行 了
尖 銳 的 揭 露 和 批 判。 在 用 人 原 則 上, 墨 子 主 張 任 人 唯
賢, 反 對 任 人 唯 親, 主 張 “官 無 常 貴, 而 民 無 終 賤”。
他 還 主 張 從 天 子、諸 侯 國 君 到 各 級 正 長,都 要 “選 擇 天
下 之 賢 可 者” 來 充 當﹔ 而 人 民 則 要 服 從 君 上, 做 到“一
同 天 下 之 義”。

墨 子 也 是 中 國 古 代 邏 輯 思 想 的 重 要 開 拓 者 之 一。 在
《墨 子》 一 書 中, 他 比 較 自 覺 地、 大 量 地 運 用 了 邏 輯
推 論 的 方 法, 以 建 立 或 論 証 自 己 的 政 治、 倫 理 思 想。
墨 子 最 早 提 出 名 實 必 須 相 符 的 思 想。 他 還 在 中 國 邏
輯 史 上 第 一 次 提 出 了 辯、 類、 故 等 邏 輯 概 念。 在 《耕
柱 篇》 中, 要 求 “能 談 辯 者 談 辯”, 并 要 求 將 “辯” 作
為 一 種 專 門 知 識 來 學 習。 他 在 反 駁 別 人 的 觀 點 時 常
說 “子 未 察 吾 言 之 類,未 明 其 故 也”,并 把 “無 故 從 有
故”, 即 沒 有 理 由 的 服 從 有 理 由 的 作 為 辯 論 的 原 則。
墨 子 的 “辯” 雖 然 統 指 辯 論 技 朮,但 卻 是 建 立 在 知 類
(事 物 之 類) 明 故 (根 據、理 由) 基 礎 上 的, 因 而 屬 于
邏 輯 類 推 或 論 証 的 范 疇。墨 子 所 說 的 “三 表” 既 是 言
談 的 思 想 標 准,也 包 含 有 推 理 論 証 的 因 素。墨 子 還 善
于 運 用 類 推 的 方 法 揭 露 論 敵 的 自 相 矛 盾。 由 于 墨 子
的 倡 導 和 啟 蒙,墨 家 養 成 了 重 邏 輯 的 傳 統,并 由 后 期
墨 家 建 立 了 第 一 個 中 國 古 代 邏 輯 學 的 體 系。 墨 子 的
哲 學 思 想 反 映 了 從 宗 法 奴 隸 制 下 解 放 出 來 的 小 生 產
者 階 層 的 二 重 性, 他 的 思 想 中 的 合 理 因 素 為 后 來 的
唯 物 主 義 思 想 家 所 繼 承 和 發 展, 其 神 秘 主 義 的 糟 粕
也 為 秦 漢 以 后 的 神 學 目 的 論 者 所 吸 收 和 利 用。 墨 子
作 為 先 秦 墨 家 的 創 始 人, 在 中 國 哲 學 史 上 產 生 過 重
大 影 響。 墨 子 在 上 說 下 教 中, 言 行 頗 多,但 無 親 筆 著
作。 今 存 《墨 子》 一 書 中 的《尚 賢》、《尚 同》、《兼 愛》、
《非 攻》、《節 用》、《節 葬》、《天 志》、《明 鬼》、《非 樂》、
《非 命》等 篇, 都 是 其 弟 子 或 再 傳 弟 子 對 他 的 思 想 言
論 的 記 錄。 這 是 研 究 墨 子 思 想 的 重 要 依 據。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56: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6000051KK051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