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次大戰後:
威爾遜希望最後締結的和約能具有談判和平的性質,但他擔心戰爭所掀起的憤激情緒,會使他的盟國提出苛刻的要求。這一點他猜對了。威爾遜受到勸告,如果他不對盟國的要求讓步,那他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希望--國際聯盟--將不會實現,於是他在巴黎和會中把原來堅持的原則一條一條地放棄了,以實現他的希望。威爾遜在幾條消極的原則上確有收穫:他沒有把阜姆讓給意大利,拒絕克萊蒙梭使萊茵河地區完全脫離德國的要求,阻止法國兼併薩爾盆地,同時也拒絕由德國負擔全部戰爭賠償的建議。
但是到終局時,除了國際聯盟算是成立起來之外,威爾遜有關寬大和持久和平的種種建議幾乎蕩然無存,而他自己,最後還得忍受諷刺,親眼瞧著他自己的國家拒不參加國聯。部份原因是他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他沒有從在野的共和黨中遴選一位領袖參加和約委員會一同去巴黎,這已經是一個政治錯誤,他回國要求美國參加國聯時,又拒絕作出必要的小讓步,以爭取得到共和黨所控制的參議院批准。
威爾遜在華盛頓的努力失敗後,他去全國向人民進行游說。一九一九年九月廿五日,由於戰時總統職務繁重和為和平奔走呼號,使他積勞成疾,在科羅拉多州的普韋布洛城癱病猝發,終至不起。一九二○年三月,參議院在最後一次的表決中,同時拒絕了凡爾賽和約和國聯盟約。美國從這時起,就越來越陷入孤立主義之中。理想主義的氣氛,從此也隨威爾遜而去,繼之而來的是一個孤絕冷漠的時代。
在一九二○年的總統大選中,威爾遜自己的政黨,提名一位從未在威爾遜內閣任職的俄亥俄州州長詹姆斯﹒柯克斯為總統候選人。共和黨提名的候選人沃倫﹒哈定在這次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這確鑿證明人們普遍擯棄威爾遜主義。哈定在競選中雖然拒絕在國聯問題上作任何承諾,他的外交政策及其共和黨繼承人的外交政策卻一般遵循孤立主義路線。
二次大戰後:
自從二戰之後,美國因其強大的實力在世界事務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甚至是領導者的角色,不斷地向全世界投射她的影響。儘管戰後例任美國總統在對外政策有不同的視角,但都能從長遠的目標出發有連續性地推動美國的利益和理想。美國的對外政策隨著冷戰的結束、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深和通訊交通手段的日新月異,越來越明顯地影響著地球村的每一成員。
因為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傾向、經濟大危機和美國並不擁有二戰後那樣大的相對實力及過於理想主義,威爾遜主義並沒有對二戰前的世界發揮多大影響。但其精神一直可見於其後美國的對外政策中。這種對外政策理論體現在佛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對二戰後國際秩序的設計上等歷史事件中。在美國相對力量最高峰時,羅斯福投入極大精力設計出多邊體制、集體安全制度來取代均勢政治,他期望有著基本普遍共有的價值觀念,不偏不倚執行世界和平的美、蘇、英、中四大員警機制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基石。羅斯福的安排遭遇著地緣政治的困撓。首先是四大國的全球目標並不一致,其次是美國既沒有準備好也沒有實力接受四大員警構想的結果。史達林是現實政治的高手,他不會無視蘇聯面前出現的巨大的真空形勢;另外,如果這個構想要能運作奏效,美國就要在和平受到威脅的任何地方進行干預。
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George Marshall)的「經濟復甦計劃」(即「馬歇爾計劃」)要求美國國會撥款上百億美元,用於歐洲的重建。馬歇爾計劃使西歐恢復了經濟繁榮,使西歐成為美國的堅定盟友,從而有效地阻止了蘇聯勢力的擴張。
2006-11-30 19:32:04 補充:
參考資料還包括維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