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外交政策有什麼分別?

2006-11-27 2:56 am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外交政策有什麼分別? 要簡單少少,別一大篇東西 , 謝!

回答 (2)

2006-12-01 3:31 am
✔ 最佳答案
一次大戰後:

威爾遜希望最後締結的和約能具有談判和平的性質,但他擔心戰爭所掀起的憤激情緒,會使他的盟國提出苛刻的要求。這一點他猜對了。威爾遜受到勸告,如果他不對盟國的要求讓步,那他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希望--國際聯盟--將不會實現,於是他在巴黎和會中把原來堅持的原則一條一條地放棄了,以實現他的希望。威爾遜在幾條消極的原則上確有收穫:他沒有把阜姆讓給意大利,拒絕克萊蒙梭使萊茵河地區完全脫離德國的要求,阻止法國兼併薩爾盆地,同時也拒絕由德國負擔全部戰爭賠償的建議。

但是到終局時,除了國際聯盟算是成立起來之外,威爾遜有關寬大和持久和平的種種建議幾乎蕩然無存,而他自己,最後還得忍受諷刺,親眼瞧著他自己的國家拒不參加國聯。部份原因是他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他沒有從在野的共和黨中遴選一位領袖參加和約委員會一同去巴黎,這已經是一個政治錯誤,他回國要求美國參加國聯時,又拒絕作出必要的小讓步,以爭取得到共和黨所控制的參議院批准。

威爾遜在華盛頓的努力失敗後,他去全國向人民進行游說。一九一九年九月廿五日,由於戰時總統職務繁重和為和平奔走呼號,使他積勞成疾,在科羅拉多州的普韋布洛城癱病猝發,終至不起。一九二○年三月,參議院在最後一次的表決中,同時拒絕了凡爾賽和約和國聯盟約。美國從這時起,就越來越陷入孤立主義之中。理想主義的氣氛,從此也隨威爾遜而去,繼之而來的是一個孤絕冷漠的時代。

在一九二○年的總統大選中,威爾遜自己的政黨,提名一位從未在威爾遜內閣任職的俄亥俄州州長詹姆斯﹒柯克斯為總統候選人。共和黨提名的候選人沃倫﹒哈定在這次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這確鑿證明人們普遍擯棄威爾遜主義。哈定在競選中雖然拒絕在國聯問題上作任何承諾,他的外交政策及其共和黨繼承人的外交政策卻一般遵循孤立主義路線。

二次大戰後:

自從二戰之後,美國因其強大的實力在世界事務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甚至是領導者的角色,不斷地向全世界投射她的影響。儘管戰後例任美國總統在對外政策有不同的視角,但都能從長遠的目標出發有連續性地推動美國的利益和理想。美國的對外政策隨著冷戰的結束、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深和通訊交通手段的日新月異,越來越明顯地影響著地球村的每一成員。

因為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傾向、經濟大危機和美國並不擁有二戰後那樣大的相對實力及過於理想主義,威爾遜主義並沒有對二戰前的世界發揮多大影響。但其精神一直可見於其後美國的對外政策中。這種對外政策理論體現在佛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對二戰後國際秩序的設計上等歷史事件中。在美國相對力量最高峰時,羅斯福投入極大精力設計出多邊體制、集體安全制度來取代均勢政治,他期望有著基本普遍共有的價值觀念,不偏不倚執行世界和平的美、蘇、英、中四大員警機制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基石。羅斯福的安排遭遇著地緣政治的困撓。首先是四大國的全球目標並不一致,其次是美國既沒有準備好也沒有實力接受四大員警構想的結果。史達林是現實政治的高手,他不會無視蘇聯面前出現的巨大的真空形勢;另外,如果這個構想要能運作奏效,美國就要在和平受到威脅的任何地方進行干預。

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George Marshall)的「經濟復甦計劃」(即「馬歇爾計劃」)要求美國國會撥款上百億美元,用於歐洲的重建。馬歇爾計劃使西歐恢復了經濟繁榮,使西歐成為美國的堅定盟友,從而有效地阻止了蘇聯勢力的擴張。

2006-11-30 19:32:04 補充:
參考資料還包括維基
2006-11-27 3:22 am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大戰原本是一場歐洲人的戰爭,大西洋西岸的美國在戰爭的前幾年一直置身事外,隔岸看著混沌不明的戰局。然而在1917年,一封由當時的德國外長亞瑟·齊默曼發出的密碼電報在被英國人截獲並破譯後,戰爭風雲突變——美國參戰了。這也成為“情報史上最偉大的密碼破譯事件”美國此時參戰,既便於撈取戰利品,又有利於戰後奪取世界霸權。這封電文恰恰給了美國政府一個加入協約國戰團的最佳理由,原本不願捲入戰爭的美國民眾相信德國就是國家的敵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美國 -- 或許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學到的慘痛教訓,西方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並沒有向戰敗國要求索賠。相反,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George Marshall)的「經濟復甦計劃」(即「馬歇爾計劃」)要求美國國會撥款上百億美元,用於歐洲的重建。馬歇爾計劃使西歐恢復了經濟繁榮,使西歐成為美國的堅定盟友,從而有效地阻止了蘇聯勢力的擴張。

與此同時,美國和蘇聯加強了兩國在歐洲的軍事力量,以防備可能的侵略。立場反共的丘吉爾在多次演講中強調蘇聯對歐洲安全的威脅,並認為「鐵幕」已經在歐洲降下,蘇聯與「民主國家」之間的一場新衝突、即冷戰,已經開始。

在美國的曼哈頓計劃中為迅速製造原子彈而組織動員的大量研究工作引起了科學界的震動,美國各地在戰後紛紛建立了多個由國家出資的實驗室。許多參加曼哈頓計劃或對原子彈的發明有貢獻的科學家都開始致力於無核化的努力。

從軍事上來說,二戰開啟了空戰的時代,航空母艦也開始成為重要的武器。在這場永遠不會結束的軍備競賽中,空軍已經成為無法缺席的一份子。

而在1945年中開始的非納粹化則致力清除納粹在德語社會各方面的影響,並且恢復了一大批原納粹黨員的正常身份。同樣的,在東京審判中,多名日本的高級官員也因類似的罪名被執行死刑,但由於美國的私心、及當時為了因應共產勢力在亞洲迅速擴張的關係,對日本戰爭罪行的清算遠遠不及德國徹底,如美國出於自身戰略利益需要保留了天皇制,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犯有嚴重戰爭罪行的岡村寧次等未被起訴。在其他一些國家,特別是芬蘭,盟軍要求將政治上的領導人以「戰爭責任」的罪名處決。


收錄日期: 2021-04-23 16:07:1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6000051KK0465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