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夏禹的出生資料(10point!!)

2006-11-27 2:01 am
我想知夏禹的出生資料
最好俾埋網址我

回答 (5)

2006-12-06 9:42 pm
✔ 最佳答案
禹,姒姓,名文命,夏後氏,帝顓頊的曾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之子啓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傳説生平:
帝堯時,中原洪水為災,百姓愁苦不堪。鯀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時間,洪水未平。舜巡視天下,發現鯀用堵截的辦法治水,一點成績也沒有,最後在羽山將其處死。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務以後,立即與益和後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失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親自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名女媧的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著牙沒有進家門。第三次經過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抱在母親懷裏,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禹三過家門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2006-11-27 4:08 am
夏代開國的君主。顓頊之孫,姓姒氏,號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傳位於子啟,而開君主世襲之制。亦稱為夏后氏.

禹是中國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為治水三過家門不入.貴為天子,保持本色,親近百姓,為民謀利.是帝國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範.
2006-11-27 3:10 am
禹,姒姓,名文命,夏後氏,帝顓頊的曾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之子啓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帝堯時,中原洪水為災,百姓愁苦不堪。鯀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時間,洪水未平。舜巡視天下,發現鯀用堵截的辦法治水,一點成績也沒有,最後在羽山將其處死。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務以後,立即與益和後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失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親自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名女媧的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著牙沒有進家門。第三次經過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抱在母親懷裏,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禹三過家門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禹亦關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見一個人窮得把孩子賣了,禹就把孩子贖了回來。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他就讓後稷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禹穿著破爛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耒鍤,帶頭幹最苦最髒的活。幾年下來,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脫光了,手掌和腳掌結了厚厚的老繭,軀體乾枯,臉龐黧黑。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們開闢了無數的山,疏浚了無數的河,修築了無數的堤壩,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終於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剛退去洪水的土地過於潮濕,禹讓益發給民眾種籽,教他們種水稻。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瞭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由於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的功績,並向天地萬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為伯,以夏(今河南萬縣)為其封國。禹在天下的威望達到頂點。萬民稱頌說:「如果沒有禹,我們早就變成魚和鱉了。」帝舜稱讚禹,說:「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為民造福,你輔佐我。我想觀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繡服飾,你諫明我。我想聽六律五聲八音來治亂,宣揚五德,你幫助我。你從來不當面阿諛背後誹謗我。你以自己的真誠、德行和榜樣,使朝中清正無邪。你發揚了我的聖德, 功勞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往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曆日,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徵。

當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奮地為萬民謀利,誠懇地招攬士人,廣泛地聽取民眾的意見。有一次,他出門看見一個罪人,竟下車問候並哭了起來。隨從說:「罪人幹了壞事,你何必可憐他!」帝禹說:「堯舜的時候,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卻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儀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後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給儀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說:「後代一定會有因為酒而亡國的。」

禹繼帝位不久,就推舉皋陶當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後又推舉皋陶的兒子為繼承人,負責政務。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過江時,一條黃龍游來,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嘆息道: 「我受命於天。活著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們何必為這一條龍擔憂?」龍聽到這一席話,搖搖尾巴,低下頭就不見了。帝禹到塗山,在那裏大會天下諸侯,獻上玉帛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眾。

帝禹在位十五年後逝世,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終年一百歲。

2006-11-26 19:27:33 補充:
堯舜時期,洪水泛濫為害,堯命夏族首領鯀治洪水,鯀用築堤法治水失敗,為舜所殺。舜又命鯀之子禹治水,禹為治理洪水「 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禹用疏導法治水,導小水入於川,導川水至於海﹔不僅消除了洪水,還為農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後來舜推舉禹為他的繼承人。禹繼位,國號夏。

2006-11-26 19:27:54 補充:
夏禹治水有功,按照禪讓制度為天子,分中國為九州,平服了九黎、三苗等南方部族。禹接受舜禪讓的帝位以後,在部落聯盟中擁有越來越大的權力,禹欲結束禪讓制度,但又顧慮傳統觀念的影響,便採取靈活的做法。禹舉荐影響力不大的東夷族首領益為繼承人。但禹死後,各個部落並不擁護益,而擁戴啟,益於是權力讓給禹之子啟,啟便繼位而正式建立夏朝,開始了「 家天下 」的局面。
2006-11-27 2:29 am
禹,姒姓,名文命,夏後氏,帝顓頊的曾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之子啓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帝堯時,中原洪水為災,百姓愁苦不堪。鯀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時間,洪水未平。舜巡視天下,發現鯀用堵截的辦法治水,一點成績也沒有,最後在羽山將其處死。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務以後,立即與益和後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失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親自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名女媧的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著牙沒有進家門。第三次經過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抱在母親懷裏,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禹三過家門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瞭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由於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的功績,並向天地萬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為伯,以夏(今河南萬縣)為其封國。禹在天下的威望達到頂點。萬民稱頌說:「如果沒有禹,我們早就變成魚和鱉了。」帝舜稱讚禹,說:「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為民造福,你輔佐我。我想觀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繡服飾,你諫明我。我想聽六律五聲八音來治亂,宣揚五德,你幫助我。你從來不當面阿諛背後誹謗我。你以自己的真誠、德行和榜樣,使朝中清正無邪。你發揚了我的聖德, 功勞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往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曆日,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徵。


禹繼帝位不久,就推舉皋陶當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後又推舉皋陶的兒子為繼承人,負責政務。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過江時,一條黃龍游來,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嘆息道: 「我受命於天。活著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們何必為這一條龍擔憂?」龍聽到這一席話,搖搖尾巴,低下頭就不見了。帝禹到塗山,在那裏大會天下諸侯,獻上玉帛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眾。

帝禹在位十五年後逝世,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終年一百歲。
參考: book
2006-11-27 2:26 am
禹,姒姓,名文命,夏後氏,帝顓頊的曾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之子啓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傳説生平:
帝堯時,中原洪水為災,百姓愁苦不堪。鯀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時間,洪水未平。舜巡視天下,發現鯀用堵截的辦法治水,一點成績也沒有,最後在羽山將其處死。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務以後,立即與益和後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失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親自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名女媧的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著牙沒有進家門。第三次經過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抱在母親懷裏,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禹三過家門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禹亦關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見一個人窮得把孩子賣了,禹就把孩子贖了回來。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他就讓後稷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禹穿著破爛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耒鍤,帶頭幹最苦最髒的活。幾年下來,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脫光了,手掌和腳掌結了厚厚的老繭,軀體乾枯,臉龐黧黑。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們開闢了無數的山,疏浚了無數的河,修築了無數的堤壩,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終於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剛退去洪水的土地過於潮濕,禹讓益發給民眾種籽,教他們種水稻。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瞭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由於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的功績,並向天地萬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為伯,以夏(今河南萬縣)為其封國。禹在天下的威望達到頂點。萬民稱頌說:「如果沒有禹,我們早就變成魚和鱉了。」帝舜稱讚禹,說:「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為民造福,你輔佐我。我想觀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繡服飾,你諫明我。我想聽六律五聲八音來治亂,宣揚五德,你幫助我。你從來不當面阿諛背後誹謗我。你以自己的真誠、德行和榜樣,使朝中清正無邪。你發揚了我的聖德, 功勞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往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曆日,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徵。

當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奮地為萬民謀利,誠懇地招攬士人,廣泛地聽取民眾的意見。有一次,他出門看見一個罪人,竟下車問候並哭了起來。隨從說:「罪人幹了壞事,你何必可憐他!」帝禹說:「堯舜的時候,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卻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儀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後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給儀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說:「後代一定會有因為酒而亡國的。」

禹繼帝位不久,就推舉皋陶當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後又推舉皋陶的兒子為繼承人,負責政務。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過江時,一條黃龍游來,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嘆息道: 「我受命於天。活著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們何必為這一條龍擔憂?」龍聽到這一席話,搖搖尾巴,低下頭就不見了。帝禹到塗山,在那裏大會天下諸侯,獻上玉帛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眾。

帝禹在位十五年後逝世,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終年一百歲。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46: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6000051KK0416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