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霸政形成的原因(背景):**
A. 王命不行:
a. 自平王東遷洛邑後,周天子地位遠不如前。以前是周天子封建諸侯,何等威武;現平王反要由申、鄭、許、晉、秦所擁立。而凡擁護平王諸國皆別有野心,形成一非正義的集團,為東方諸侯所不齒,而且更恃擁立之功而專橫,不尊重周天子。
b. 周平王有弒父之嫌,不為正義所歸,受到部份諸侯的輕視,因而削減君主的地位及尊嚴。
c. 以前周天子王畿千里,國土遠比諸侯封土為大,平王即位後,以河內地賜晉、歧西地賜秦,王畿範圍削減,僅保有東都洛邑一帶,政治重心漸移至諸侯各國。加上王室土地過少,人口削減,生產力不足,故經濟常處於困境中,軍事力量自然薄弱,難再以優越的地位領導諸侯,喪失了共主的資格。
B. 諸侯兼併:由於王命不行,諸侯遂互相兼併,大國乘勢吞併小國,大國的版圖日漸增大,小國的版圖則日漸消失。
C. 篡弒頻仍:列國內部子弒父、臣弒君等以下犯上的事件層出不窮。
D. 群龍無首:因周天子無力保護和領導諸侯,所以須要有勢力龐大的諸侯,內則替周天子領導諸侯,維持整體秩序;外則抵禦外侮,使中國文化維繫不墜,因此一些有勢力的諸侯大國,便以「尊王攘夷」為口號,紛紛起來爭奪霸主地位,由此產生了歷史上的春秋霸政。
霸主所負的使命:
A. 尊周室:奉周室為精神領袖,作為團結統一的象徵。
B. 攘夷狄:國遇外寇,同盟出兵相救。
C. 禁篡弒:凡某國發生篡弒奪位,霸主便會領導同盟國出面調停,抵制篡權者,不承認其合法地位,甚至出兵平亂。
D. 抑兼併:禁止諸侯互相攻伐,若有爭端,便由霸主會盟仲裁或征討,以調停諸侯間的糾紛。
春秋五霸:一般把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王合稱「春秋五霸」,因他們先後繼起稱霸中原。此外吳王闔閭、夫差及越王勾踐亦一度稱霸。
春秋霸政之影響/作用/歷史意義:**
因霸政而封建殘喘得苟延,此局面對後世的影響約有下列各項:
A. 中華民族擴大:
僻處四方的蠻夷部族,在與華夏戰爭中,或被征服,或被同化,逐漸成為華夏民族一分子,造成了前所未有之大規模種族融合。
B. 中國版圖擴大:
春秋時代,各國致力於開拓疆土,兼併別國。其中秦稱霸西戎,楚平服南方諸蠻族,齊、晉等國又盡滅北方戎狄部落,使中原文化向四周播展,並擴大了中國版圖。
C. 統一局面醞釀:
西周時代諸侯國林立,政治組織鬆散。春秋時代各霸主藉「尊王攘夷」之名,領導各諸侯國對抗外族,訂立盟約,兼且太多戰爭,人心趨向和平,為日後統一帝國的出現奠下基礎。
五霸之首:晉文公
位置:山西汾水流域及黃河西岸
國都:絳
方位:北
會盟地點:踐土
四大戰役:城濮之戰 晉---楚
用人:趙衰、狐偃、先軫、郤穀
稱霸背景:A.東周賜河內地
B.春秋初期四闢疆土
C.民風強悍 D.政權集中
E.晉文公流亡十九年,秦穆公幫助回國,故深知天下大勢及民間疾苦
F.用賢臣
G.外政「戎狄和親」
H.內政「棄債薄歛,通商寬農」
稱霸事績:迎周王復位,大敗楚於城濮,踐土大會諸侯。霸業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