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菌抗體驗到有? 怎麼辦! 急!

2006-11-26 11:32 pm
最近的驗身報告, 驗到有 H Pylori Ab 幽門螺旋菌抗體 是 1.01 TV
正常應該是 >0.75 TV <1.00, 依家多了 0.1, 驗生說我是有接觸過, 胃內會有此菌!
但醫生說都沒大問題! 他解釋說大部份人都會有感染到此螺旋菌, 感染此菌後
不一定有症狀出現, 但如果有胃炎, 胃潰瘍潰或胃癌都可能是由此螺旋菌引致有關!
若真的要清菌, 就需要吃特效藥才能清菌?
但醫生見議現在無需要清菌, 如果胃部沒有問題的話? 說不要太胆心!
醫生又說此菌在香港是很普遍, 兩個就有一個人有感染此菌! 此菌是很容易傳染給別人!
就如傷風感冒一樣! 從口感染! 殺了此菌又再有機會感染過.
究竟是正確嗎? 我應該要馬上吃藥根治嗎? 因為要吃足一個星期療程的特效藥!
如果吃特效藥會有副作用嗎? 會影響什麼呢?

回答 (2)

2006-11-26 11:35 pm
✔ 最佳答案
以下是一個由醫生講解幽門螺旋菌的連結:
http://www.mingpaohealth.com/ftp/Health/20030707/seminar/030707_c_300K.asx

如患有幽門螺旋菌的話,只需服食一個療程的藥物便可醫治。食物方面並無特別需要戒口,但應避免食刺激性食物及食用煙酒。

什麼是幽門螺旋菌
幽門螺旋菌是目前腸胃科方面最熱門的話題.它全名為Helicobacter Pylori它是一種耐酸,革蘭氏陰性,螺旋桿菌幽門螺旋菌生長於胃壁表層細胞與黏膜層間.可分泌尿素脢(Urease), 可分解胃酸,使周遭成為中性環境以適合生長. 人類40% 至 50%体內帶有此細菌, 其中以黑人和西語裔的人居多.自1982年, Warren及Marshall首次發現幽門螺旋菌以來,己証實與胃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癌有密切關聯.茲舉以下數據以供參考 1. 90%-95%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體中可發現幽門螺旋菌 2. 80%胃潰瘍的病人體中可發現幽門螺旋菌 3. 幽門螺旋菌與 第二類胃癌,尤其是B細胞淋巴癌( B-Cell Lymphoma)有密切關聯但非潰瘍胃痛則與此菌無直接証据關聯. 常用檢查幽門螺旋菌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胃視鏡直接生檢,經組織學切片, 染色, 培養証實碳 13尿素呼吸試驗血清 ELISA試驗(較經濟且實用)雖然近半數人類帶有此種細菌, 並非每一人都要接受治療只有患者証實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才需要治療.

參考資料http://www.chinomd.com/medcyc/p13.asp?msn=6

消化性潰瘍是國人常見之消化道疾病,它常伴有各種合併症、容易復發、出血,甚至死亡,所以它會有很高的罹病率。近年來,消化性潰瘍疾患之處理,有長足的臨床進展,主要是經由流行病學之研究,認為此病與幽門螺旋菌感染有很強相關性,藉由幽門螺旋菌之根除,大都可以有效降低消化性潰瘍之復發與其罹病率。至於,那些病人需要積極治療,使用根除療法之時機及其效率、安全性,根除療法失敗後如何處理,如何使用胃酸抑制劑,是本文探討重點。

潰瘍原來是細菌感染

目前許多學者,都認為絕大部分消化性潰瘍之病因,與幽門螺旋菌感染及止痛劑之使用有很大關係,所以幽門螺旋菌之根除療法,理論上,可以降低消化性潰瘍之復發及再出血機會 ; 然而,幽門螺旋菌與消化性潰瘍致病機轉之相關性,尚待進一步研究。
但是對於消化性潰瘍已出血後之併發症,並不因幽門螺旋菌治療而減輕。而幽門螺旋菌須根除之理由,為90%的十二指腸性潰瘍及70%左右的胃潰瘍伴有幽門螺旋菌感染。所以,目前認為潰瘍治療合併幽門螺旋菌感染時,除了使用胃酸抑制劑外,尚需使用抗生素,即根除療法。

然而,那些病人需要積極治療呢﹖目前認為必須在,胃鏡下證實有消化性潰瘍合併幽門螺旋菌感染,才需考慮根除療法,而非症狀上診斷或於單純發生之潰瘍。當然在臨床上,治療已發生之潰瘍,考慮使用胃酸抑制劑,以便治療潰瘍之症狀及減輕其合併症。然而,幽門螺旋菌確認診斷,可經由病理組織學切片、血清學、碳十三尿素呼吸試驗等來確認。尤其於潰瘍合併症之病人,其幽門螺旋菌之根除療法尤其重要,因可避免潰瘍復發及其所致之嚴重併發症。況且,確認幽門螺旋菌陰性後之潰瘍者,可能是導因於其他的胃腸疾病,如胃泌細胞瘤( 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胃癌或長期使用止痛劑之病人。確認幽門螺旋菌之感染,有助於避免誤診及不必要之治療副作用。一般而言,年輕人且無潰瘍合併症,經斷斷續續胃酸抑制劑後、尚有反覆發作,症狀明顯者是最適合根除治療者,其餘患者,尚待臨床進一步評估後使用,當然治療前必須先確定幽門螺旋菌感染,以免除不適當治療。

幽門螺旋菌之根除療法

雖然,幽門螺旋菌之根除療法對消化性潰瘍之治療,長期而言,有其好處及必要性;但傳統之胃酸抑制劑及質子邦浦阻斷劑,則提供有效之潰瘍癒合治療及症狀解除。且此類藥物,已有長期臨床使用經驗,其中至少有以下好處,預防潰瘍復發,降低潰瘍合併症、有效解除潰瘍之臨床症狀、長期使用效果滿意有效、對所有潰瘍病人皆適用及其副作用較少。當然於治療消化性潰瘍藥物中,在此必須強調的是,傳統之胃酸抑制劑及質子邦浦阻斷劑,仍是第一線用藥,目前不適合接受根除療法之老年人的潰瘍治療、先前接受同樣藥物且有副作用者、有其它嚴重內科合併症及併服止痛劑者、口服阿斯匹靈者、使用抗凝血劑者及無幽門螺旋菌之潰瘍者,這些藥物提供了一個長期、安全又有效之治療方式。總之,我們必須適時、適當的使用胃酸抑制劑或根除療法,以提昇潰瘍病人之生活品質。
2006-11-27 3:06 am
幽門螺旋菌(Hp)是革蘭氏陰性的螺旋菌,生存於胃腸道粘液中,氧化酶陽性,不能代謝醣類和微量需氧。Hp具有極強的進氧化氫酶活性,故能抵抗胃炎和潰瘍時炎症細胞釋出過氧化物酶的損害,其在體內生長必須有血紅素。

感染情況:
呈世界性分布,感染了世界範圍內一半以上的成年人,其發病率隨國家甚至地區而異,已知其發病率的高低與社會經濟水平較低、人口密集、公共衛生差以及水源供應有較密切的關係。其中少數族裔及其發展中國家新移民人群中感染率較高,因為醫藥尚未發達,感染未受控制,感染率普遍較已開發地區高。在香港,約有半數人口在童年開始已感染上幽門螺旋菌。幽門螺旋菌的唯一宿主是人類,但如今在已開發國家中的小孩僅有不到10%體內有幽門螺旋菌,但在開發中國家此菌卻將伴隨大部分的人一生,這種差異顯示了人類微生物學的重大改變。

感染與傳播方式:
幽門螺旋菌能在其他細菌很難生存的胃中生長繁衍,其在粘液中有很強的運動穿透能力,可使其游移至胃粘膜表面,胃液中易發現Hp。Hp在胃粘膜中的分布呈兩種方式:一是存在於較深層的鹼性粘液中;一是聚集在胃上皮細胞表層的一些特殊部位周圍,如細胞間聯結點,也可由十二指腸內膽總管的開口處逆行到肝臟。最初認為Hp只存在於胃竇部,最近發現,在其他部位的胃粘膜中,如體下部小彎、上部大彎均可檢出。幽門螺旋菌能在人體內生長、繁殖,又能經由糞便及唾液向外傳染,歸類出主要的傳播方式有:口傳播(因為在牙菌斑中可以培養出幽門螺旋菌),另有糞傳播、醫源性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等。
胃潰瘍的元兇幽門螺旋菌被認為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及極高度的變異性,它在感染人體時可根據人的血型改變自身蛋白質的形態,變形使不同血型者被感染而在人的胃黏膜上安家落戶。血型不同的人,其胃黏膜細胞表面的糖鏈的類型並不一樣,幽門螺旋菌可從自身表面伸出蛋白質與不同的醣鏈結合,造成人體感染幽門螺旋菌。

作用與影響:
幽門螺旋菌會引起胃粘膜自我保護功能喪失以及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而引發消化性潰瘍、胃壁潰瘍的重要因素。幽門螺旋菌與胃黏膜相關的淋巴瘤也有關係;若將幽門螺旋菌以藥物根除之後,胃黏膜相關淋巴瘤也會因此自然消退痊癒。在體內有幽門螺旋菌的人,除非使用藥物徹底消滅細菌,否則是不可能它會自動滅絕的。可是有些感染幽門螺旋菌的人從未出現任何症狀;抑或只有少部分的感染者會發展成潰瘍、胃癌甚至淋巴瘤,可能說法是在已知幽門螺旋菌中,有所謂的毒素基因cag A (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及vac A (vacuolating cytotoxin) 會導致因此致病。

以下是幾種與幽門螺旋菌有相關聯之疾病:
1.慢性胃炎 - 慢性胃炎發病率很高,受到幽門螺旋菌感染,進入胃內後,會出現短期的急性胃炎症狀,表現為上腹不適、噁心、嘔吐和脹氣,最後轉變成無明顯症狀的慢性胃組織炎症,接下來往往導致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沒有給予治療,胃黏膜的腺體逐漸萎縮轉變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一旦加重進展為胃黏膜萎縮合併腸上皮化生及異型增生,則患者有可能高於常人的機會得到胃癌,故萎縮性胃炎常被認為是胃的癌前疾病。目前認為,如果不消滅幽門螺旋菌,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很難被真正控制。
2.消化性潰瘍 - 過去認為抑酸可癒合潰瘍,但卻十分容易復發。同之前所說,消化性潰瘍與幽門螺旋菌的感染密切相關。而根除幽門螺旋菌之後發現,潰瘍復發明顯地下降。前面Hp感染&傳播方式曾提到,Hp聚集於細胞間聯結點,由於Hp迅速水解了此處的尿素,改變了胃上皮細胞的環境,使得氫離子產生逆向彌散,結果胃腔內產生胃酸過少,導致粘膜發生損害形成潰瘍。此解釋了Hp致潰瘍的主要機制。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其發生的原因有很多,但除了幽門螺旋菌外,飲食生活習慣及工作壓力的影響也很大,有些有消化性潰瘍的民眾,經檢查消化道內並未發現有幽門螺旋菌,因此幽門螺旋菌或許是能導致消化道潰瘍的凶手,但不一定必是它所造成此疾病。
3.胃癌 - 科學研究證明,幽門螺旋菌被認為是胃癌的一個高危險致病因素。它可引起細胞過度增殖,胃粘膜改變,胃酸分泌減少,使DNA 易受損傷、引起基因突變等。支持說法的證據是確實發現幽門螺旋菌感染率較高的地方,胃癌的發生率也較高。研究發現,感染過幽門螺旋菌的人,罹患胃癌的危險機會將會比正常人高出3-5倍之多。

根治方法:
胃炎是由細菌如幽門螺旋菌引起,患者會有噁心、嘔吐及上腹疼痛等類似消化不良的症狀,雖然初期不適的情況不太嚴重,但假如置之不理,有可能會引發胃潰瘍。潰瘍是因為胃壁出現破洞或裂痕而引起,潰瘍的部位通常發生在食道或是十二指腸,患者除出現胃炎症狀外,更會感到食欲不振、胃脤及胸口灼熱等,嚴重的更會胃出血,所以若發現大便呈黑色,便有可能是胃出血,必須立即前往求診。預防方面,現時不少診所或化驗所均提供幽門螺旋菌測試,細菌數量過多的可由醫生處方藥物控制,加上健康的飲食習慣,可有效控制胃炎。
經過檢驗後確知感染幽門螺旋菌者,經醫生評估之後如細菌數量過多的可由醫生處方藥物控制;有幽門螺旋菌感染且已產生消化性潰瘍者應予以治療,若僅有幽門螺旋菌感染而尚未產生消化性潰瘍者,僅予以追蹤觀查,不予以治療,因需要一種或多種抗生素以七天以上為治療直至幽門螺旋菌消滅為止,由於現時新式專治幽門螺旋菌的藥物比較昂貴(副作用相對較少或沒有,因人而異),這可能會浪費社會成本。而且若完全消滅所有幽門螺旋菌可能會招致其他疾病如食道疾病(包括胃酸逆流和食道腺癌)。
按一般情況說來幽門螺旋菌經藥物治療根除後,血中之HPIgG尚會存在半年至一年之間才會消失。藥物根除治療幾乎可使往年反覆時常發作的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獲得根治不再復發,這是治療消化性潰瘍中最重要的一環,而在治療之後一旦根除了幽門螺旋菌的感染,復發之機率約只有2%至5%左右。

亦敵亦友的幽門螺旋菌:
雖然研究顯示胃中帶有幽門螺旋菌的人罹患消化性潰瘍(胃壁或十二指腸潰瘍)的機率較一般人大,且幽門螺旋菌也是一種最常見的胃癌的致病因素,但是幽門螺旋菌也並非只能帶來壞處。因為科學家發現到它的感染區症在急速縮小,這是因為公共衛生的改善和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所帶來的成果,當幽門螺旋菌節節敗退及大幅降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的發生率時,但也就在這個時候發現食道疾病(包括胃酸逆流和食道腺癌)的發生率卻有大幅上升的現象,有許多的證據顯示這些疾病的增加和幽門螺旋菌的消失有著極大的關聯。食道腺癌是一種發生在胃部上方的食道內壁、極具侵略性的癌症,造成這種癌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胃食道逆流疾病」,即胃部的酸性物質回湧至食道而引發慢性發炎疾病,現在這種疾病在已開發國家相當普遍。胃酸逆流可能會引發巴瑞特氏食道症,而有這些症狀的患者得到食道腺癌的風險也較高。現有的科學證據結論為寄居胃部的幽門螺旋菌實際上可避免胃酸逆流而保護食道。此外,毒性愈強、會造成潰瘍和胃癌的菌株似乎對食道的保護也比較強!

怎樣保護胃部來預防幽門螺旋菌有機可乘:
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幽門螺旋菌能在生水中存活一週以上,當外在環境不適宜幽門螺旋菌生存時,它可轉變為球形,便能存活更長時間,所以不喝生水,蔬菜瓜果食用前先洗淨或削皮,有助於降低感染的機會。幽門螺旋菌亦可經為接觸或飛沫傳染,便應積極的採取預防措施,講究個人衛生,常洗手,避免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食品,實行分食制,使用公用餐具,都是預防感染幽門螺旋菌的好方法。
要保護胃部,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非常重要,能大大減低患病的機會,即使是患病初期也能好好控制病情。
1.現時不少診所或化驗所均提供幽門螺旋菌測試,細菌數量過多的可由醫生處方藥物控制,加上健康的飲食習慣,可有效控制胃炎。
2.由於胃會定時釋放胃酸,故飲食不定時會令增加胃部的負擔,本身有腸胃問題者會因此令病情惡化,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胃部患者,建議採用小食多餐的進食方法,慢慢嚼咀才吞食物,令胃內經常有食物作中和胃酸,避免太飽或太餓。
3.一些中西藥物(如亞士匹靈,止痛藥,類固醇,非類固醇,及風濕藥等中西藥)及過分倚賴輔助性藥物也會令腸胃功能失調,所以不應未經醫生診斷亂食成藥,包括現時流行的減肥產品及清腸食品。
4.飲食均衡,多吃蔬果,多喝水,其次是少接觸具削胃及刺激性食品如辛辣、咖啡、濃茶、辣椒、咖喱、香煙及酒精等及難消化的食物如糯米飯、飯焦、湯撈飯、生雞蛋、烚蛋、香蕉、柿等。如本身是胃病患者更應小心留意。
5.保持適量運動,每天進行30至45分鐘帶氧運動便足夠。
6.保持心境平靜,避免精神緊張,減壓和充分休息。

2006-11-26 19:15:24 補充:
不用擔心,我都有幽門螺旋菌,我家人亦有因有幽門螺旋菌而有胃潰瘍者,只要如上述所說聽從醫生意見,好好保護身體基本上不會有大問題的。

收錄日期: 2021-04-19 16:09: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6000051KK0304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