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歷史,五代十國的資料(急用)10分喔

2006-11-26 8:10 am
我想搵搵有關歷史既五代十國的資料,很急用的,要用來匯報
希望大家以以下既重點搵搵:
1)講下點解會出現呢個局面,,講下個d原因點解會出現
2)有咩影響
3)有咩野睇法
4)政治同社會特色
5)會唔會覺得佢係藩鎮割據既延續
6)歷史意義

希望大家盡快幫幫手,因為小弟星期一匯報!!有10分喔!!唔該大家分返上面個6點嚟回答,唔該!!

回答 (2)

2006-11-26 1:28 pm
✔ 最佳答案
五代十國,中國唐朝末年至宋朝初期的一段分裂割據時期。有時簡稱五代。
1)講下點解會出現呢個局面,,講下個d原因點解會出現
唐到唐玄宗時繁榮已經達到頂峰,安史之亂後唐開始衰落,到唐朝末年由於黃巢農民起義的打擊,唐對地方的統治已經瓦解,加上地方藩鎮勢力在鎮壓農民起義過程中不斷壯大,直到朱全忠於唐開平元年(907年)廢唐哀帝,自行稱帝,改名為晃,建都開封,國號為“梁”,各地方勢力紛紛建國,形成五代十國的局面。
2)有咩影響 + 3)有咩野睇法 + 4)政治同社會特色+ 6)歷史意義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所以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
在五個朝代中,後梁維持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後唐十四年,後晉十一年,而後漢僅僅四年,後周九年,都不足十年。其實,即使在一朝之內,其權位之爭亦超乎尋常。如後梁太祖朱溫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珪所殺。而朱友珪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貞所殺。再如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秦王李從榮,亦曾以兵奪權,未能成功,反丟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後,其弟五子李從厚繼位,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養子李從珂所奪。頻頻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

這一段歷史,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時,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斷強大,他們互相勾結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團,為以後宋、遼、金對峙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相對於五代來說,十國的情況則要好得多。在這十國之中,除劉崇的北漢在北方(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諸國皆在中國的南方,它們少受中原干戈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的時間也遠比五代為長,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後梁的一倍,而最長的吳越,竟達八十五年之久。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吳越,就曾於公元910年修築了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於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五代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重要時期。從出版史角度看,後唐長興三年(932)至後周廣順三年(953)刻成的九經,是中國第一部監本九經,宋人稱其為「舊監本」或「古京本」,是中國後世一切監本九經的祖本。這部九經,歷時近二十年,中經後唐、後漢、後周三朝更替,終於得以完成。這實在是個奇跡,它反映了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另外,孟蜀的母昭裔,不僅刊刻了《昭明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諸書,而且還於廣政十四年(951),經營了「廣政石經」的刊刻。這個石經和以前的石經有一重要不同,那就是,它是連同注文一起刊刻的。宋八洪邁評價其「猶有正(貞)觀遺風」。此外,後晉的劉昫等,還撰成了《唐書》二百卷,這就是「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吳越的羅隱,是這一時期較有名的文學家,著有《羅隱甲乙集》,收其詩作,今已不傳。今可見者,有《四庫全書》所收《羅昭諫集》八卷。西蜀的韋莊、歐陽炯,南唐的馮延巳、中主李璟、後主李煜,都擅長寫詞,均有不少名作傳世,開宋詞鼎盛之先河。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是留傳至今的繪畫珍品,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五代十國的社會特色是唐末喪亂之局的延續,經濟凋敝,政治腐敗,社會紊亂,故民生十分困苦。

在此民窮財盡之時,一般奪得政權的統治者,大都是土匪軍閥出身,不懂得愛護撫恤百姓,反而加強剝削與迫害。本來唐末的賦稅已頗繁苛,到五代更甚,既雜且重。當時除正常的田賦商稅之外,有所謂「秋苗錢」、「夏苗錢」、「丁壯錢」、「丁口錢」等等。鹽、酒等生活必需品,則為統治者的專利商品,不是課以重稅,就是嚴禁民間私製,違者每每處以極刑。

五代十國時期的統治者為了增強勢力,無不千方百計擴充軍隊。如南唐的李璟曾強逼在端午節泛舟競渡的選手當兵。後梁的軍法最酷,士兵多有逃亡,朱溫竟命士兵皆黥面,逃兵被捕者一律處死。此後黥面成為習制,逃兵回到家鄉也不能容身,於是很多都淪為盜賊。

五代十國時期刑法亦甚為殘酷。由於諸朝多以軍事政變建立,新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地位,往往以族誅進行威嚇,如 李存勗滅梁後,即族誅朱友謙之家屬二百餘口及張諫與其黨人三千餘口。在重稅、兵役、戰亂、酷刑的折磨下,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和逃亡,在北方的中原一帶尤其嚴重。

五代十國的君主又多好奢侈浮靡,如南唐後主李煜鍾意女子細足,開後世殘害婦女的陋習──纏足之始。至於士風,普遍存在頹廢之傾向,以缺德為榮。如馮道在北方歷事五朝十一君,自命「長樂老」,所以後世「忠君」者多批評馮道為「無恥」。
在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過程中,宋太祖 &太宗經常苦思如何防止藩鎮長期割據局面的再現,如何使宋朝能長治久安而不致成為五代以後的第六個短命朝代,於是在北宋建國之初乃大力實施「強幹弱枝」政策。以便達到以下目的:

  (一)消除藩鎮割據:加強中央的權勢,削弱地方力量;

  (二)防止兵變重演:五代十國時,武人專政篡弒、兵將譁變擁
            立之事迭生,後周太祖郭威如此,宋太祖
            本人亦藉「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得國
            。為了防止此類故事重演,乃行重文輕武
            之策,提倡文人典軍,嚴禁武人干政;

  (三)增加中央收入:唐朝中葉以降,地方擅行收稅自肥,造成
            中央國庫空虛,為改變這種反常狀態,太
            祖遂將財權統制於中央;

  (四)維持王朝久安:宋初之「強幹」不僅在加強中央政權,尤
            其在加強皇權,其總目的乃在使趙氏天下
            長治久安、宋朝國祚連綿不絕。

5)會唔會覺得佢係藩鎮割據既延續
會, 絕對西藩鎮割據既延續, 原因如上文
2006-11-27 8:50 am
資料詳盡,又有資料來源


收錄日期: 2021-04-15 22:47: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6000051KK0004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