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

2006-11-25 11:24 pm
談春秋時代!

回答 (3)

2006-11-25 11:33 pm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春秋這一詞來緣是因為孔子作"春秋"(魯國史書)~
而為什麼取名叫春秋的原因~正是因為春天是萬物滋生的季節
秋天則是萬物凋零的季節,
所以用春秋二字是比喻周朝的興衰
而剛好春秋的紀載的時間是在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
所以就把這段時期稱為春秋時代!

不過春秋時代的時間的確是有一點說法不一!~
在北宋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以周平王(前770年)東遷到三家分晉(前476年)
作為春秋時代~而三家分晉到秦統一期間為戰國~(目前史學家以此為標準)

總之~春秋一詞~是源自孔子的著作;
戰國一詞則是在西漢起才開始被大量使用!
參考: 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11801546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8%A5%E7%A7%8B%E6%99%82%E6%9C%9F
2006-11-25 11:31 pm
春秋時代係同一本叫《左傳》的BOOK有關如下:

《左傳》是一部記事翔實、文筆又優美的書;《左傳》原來名叫《左氏春秋》,《左傳》的絕大部份是傳注春秋與補充春秋史事的,主要是記載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廿七年這一段十二公時間的春秋史,它更追記往事到周宣王二十三年﹝公元前805年﹞。它是體制比較完備的編年體史書。

《左傳》廣泛採集各種古史舊聞、公私記載的基礎上,斟酌取拾系統而詳細地記敘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許多事件。

《左傳》根大量可靠的史料以敘事為主要方式,現存的《左傳》六十卷、共十八萬字;如只有《春秋》而無《左傳》,那麼二百四十年間的事只能知年月及大略,其詳情細節則無從稽考;故左傳實為我國史學史上的重要著作。

《左傳》的內容

《左傳》一書取材廣泛豐富,其內容主要是春秋列國的政治、外交、軍事各方面的活動及有關言論;其次記天道、鬼神、卜筮之事實;可說集古史之大成,且有很高的文學性,《左傳》內容可歸納為十一點:

首先,《左傳》為人物生平的敘述。《左傳》非為個人作傳,但能善於掌握人物性格,利用歷史人物在重要場合中的言語、動作、神情傳神而精要地勾勒人物的性格;讀者聞其聲如見其人,如子產、叔向、魯昭公等,而且《左傳》通過人物言行所表現的思想是很顯著的,如民本思想,如然明對子產問為政,說:『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鷹鸇之逐鳥雀也。』當中提出要『視民如子』思想可說是在思想方面的一大發展;其次是愛國思想,如弦高遇秦兵侵鄭,機智地以犒師為名,因而保全了鄭國,也有藉著言行來透露統治者的殘和荒淫無恥,體現了歷史家『不隱惡』的思想原則。
左傳一之一

其次為詞令的記敘。《左傳》對私人的談話、公開交涉及至篇文獻如《呂相絕秦書》、《鄭子告趙宣子書》、《子產對晉人徵朝》等都詳細載備,保存古代史料;而且在記各類不同階層的人物的語言,如王公大臣、工商販卒都能切合各自的身份。

《左傳》也為古史傳說的書籍。《左傳》之資料如《鄭子論古代官名》、《魏繹論合羿代夏》之故事的記述,不但可與其他古書相印證,也可補其他古書所未詳。

《左傳》也為古代及為當時通行詩樂的整理,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鄭七子賦詩,昭公十六年又載鄭六卿為韓宣子賦詩二事表明當時交際中賦詩的重要性,詩經各篇的作者來歷,有時也載於《左傳》,這部份對了解中國古代詩歌文學的發展提供極寶貴的參考資料。

同時,《左傳》為記述世卿制度的史書,左傳是春秋時代主要的政治制度,左傳對此記載詳細,如哀公二年記述世卿的賦稅狀況,昭公七年記述他們的學術。此外,左傳也記述了他們的采吧家臣私屬兵力。

《左傳》是記載了天文曆法的史籍。左傳對日食、月食、置閏等記載十分詳細及準確。杜預注意到這一點寫了春秋長曆,對左傳中天文曆法作一推算,使我們可了解夏曆法及古代天文學。

《左傳》也記載了古代地理沿革。左傳中記載了很多諸侯的國名都邑名稱及位置清人據此寫了數部不同的左傳地名考,使後人了解春秋時代地理沿革。

《左傳》同時記載了卜筮迷信的情況。左傳詳述春秋時的數場大戰役,如齊楚召陵之役,晉楚城濮之役說明大國爭霸的情況,助了解春秋的政局。

此外,《左傳》不僅詳記古人對於史實之評論。評論有具名者,有不具名者,具名如襄公三十一年鄭人游於鄉校以議執政,其文末說:「曰:『以是視之, 人謂子產不仁,吾信也。』」不具名者則泛稱為君子曰。如僖公二十八年城濮戰後稱:「君子謂是盟也信,謂晉於是役也能以德政。」紀傳體史籍中的贊語實即由此書發展而來。
2006-11-25 11:27 pm
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稱春秋時代,簡稱春秋。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編輯] 歷史
公元前770年,因為內亂和戎狄入侵,周平王被迫將國都從鎬京遷至洛邑。因洛邑在鎬京之東,此後的周朝史稱東周。

平王東遷以後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互相攻伐,周王室衰微,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率軍隊去討伐鄭國,鄭伯不僅敢於領兵抗拒,而且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說明周王的地位已經嚴重下降,只是還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虛名罷了。

前685年,齊桓公繼位,以管仲為相,整頓國政,廢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於農,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後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它國家,抗擊夷狄,終於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以優勢兵力迫使楚國服從他,訂立了召陵之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死後,五公子奪位,齊國內亂不止。南方的楚國興起,消滅了其北方的幾個小國之後將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抵抗楚國進攻為名試圖再次大會諸侯以成為霸主,但宋國實力威望不足。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宋楚兩軍交戰於泓水。楚軍渡河時宋大司馬子魚建議宋襄公「半渡擊之」,宋襄公稱趁敵渡河時攻擊是為不仁不義拒絕建議;楚軍渡河後子魚建議趁楚軍列陣混亂之時攻擊,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義為由拒絕。楚軍列陣完畢後發起攻擊,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傷重而死。楚國稱雄一時。

前636年,晉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軍隊護送下繼承晉國君位,是為晉文公。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晉文公死後,秦穆公謀求向東方發展,被晉所阻。崤一戰,秦全軍覆沒,轉而向西,吞併了一些戎狄部族,稱霸西戎。

楚國在城濮戰後,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到今雲南,北達黃河。楚莊王改革內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為強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輕重,意在滅周自立,此即「問鼎」一詞的來源。周定王十年(前597),楚與晉會戰於邲(今河南武陟東南),大勝。不久又進兵圍宋,晉人不敢去救,於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於楚,楚人稱霸中原。

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於是由宋發起,於周簡王七年(前579)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此後戰爭大大減少。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吳王闔閭重用孫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吳王以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吳軍攻進楚都郢,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吳軍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勾踐求和,賄賂吳臣伯嚭並送給吳王珍寶和美女西施,自己親自為夫差牽馬。吳王拒絕了伍子胥聯齊滅越的建議,接受越國求和,轉兵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 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前455年,晉貴族智氏攻趙氏,並脅迫魏韓兩氏出兵。戰事持續兩年,後趙氏遊說魏韓兩家倒戈,滅智氏,瓜分智地並把持晉國國政。前438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僅余晉幽公絳、曲沃兩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冊立韓趙魏三家為侯國,即為資治通鑒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余次。


[編輯] 政治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實際上和一個中等諸侯國地位相近。各國之間互相攻伐,戰爭持續不斷,小國被吞併。各國內部,卿大夫勢力強大,動亂時有發生,弒君現象屢見不鮮。《春秋》和《左傳》中記載的弒君事件達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這也反映了西周東周交替時權力的急劇變化。


[編輯] 經濟
春秋時期,鐵制農具開始普及,春秋時期除使用塊煉鐵外,還掌握了冶煉生鐵的先進技術。鐵器的使用使大規模開墾荒地成為可能,促進了私田的發展,同時也為手工業提供了銳利的工具,牛耕漸趨普遍起來,牛耕技術的發展,只有與鐵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發揮出它的功能。在青銅冶鑄方面發明了錯金、錯銀、嵌紅銅等新工藝。侯馬大批鑄造陶范的出土,顯示出這一時期青銅冶鑄業和採礦業的規模很大、水準很高。春秋中期以後,各諸侯國已經大量使用貨幣。金屬貨幣的流通,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編輯] 文化
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大發展的時期,實現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歷史轉型。在春秋這個轉型期,儘管夏商周以來的傳統觀念仍在人們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普遍地發生着影響。周天子及其諸侯政治權威的動搖與衰落,學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隨之而出現的學術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間等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又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某種改變,這些變化正是春秋時期思想文化轉型得以實現的歷史條件。


收錄日期: 2021-04-21 14:40:4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5000051KK0271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