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是否仍會擁有思想體魂?

2006-11-25 10:56 pm
定係死後已不存在體魂里樣野? 即係話人死後化為另一種世界既靈界的鬼時,咁里樣野是靠什麼生存的! 我地人係靠肉體+靈魂+思想而組成的生存條件,咁靈界的朋友們呢?

* 希望有人明我問乜?

回答 (6)

2006-11-26 11:14 pm
very good!我也相信有鬼存在.
2006-11-25 11:54 pm
其實只是個人觀念,我就各得人可以是命運的玩具,無論人如何反抗,掙扎,都不能逃避生 老 病 死 其實你不必想定,人一定會死的,到你死的時候,你便會知道,或許到你死的時候,你知道的不只是這些,會是死後的人應該知道的事...
有興趣可以和我談天 我的mail是[email protected]
參考: 自身
2006-11-25 11:04 pm
《新唯識論》研究


http://harmonia.arts.cuhk.edu.hk/~cculture/library/hongming/200103-005.htm
這網一定幫到你!!!

提要】 在古代的印度和中國,各大宗教的思想家通過對經典的微言大義加以詮釋和組織建立了一系列偉大的形上學體系。在近代思想史上,這一古老的學問傳統因為熊十力的《新唯識論》獲得了新生。以唯識學的觀念詮釋《周易》,熊十力成功地將作為東方思想兩大支柱的儒學與佛學結合在一個嚴謹的理論體系之中。新唯識論認為,只有通過翕闢交運的心理機制方能現起紛繁蕪雜的意識現象:由本心生發的辟勢顯示為發動意識行為的隱微的意向性,而由習心生發的翕勢則顯示為賦予純白之意以形質的理性閥限。無知無識的本心隨著感性材料的熏染逐漸喪失了自我意識,由此將以經驗記憶為基石的意識宇宙混同於森然萬象之外宇宙。在熊十力看來,遍計所執之「我」可以通過反求實證的工夫使失落的本心當下呈現,誠明自照。本論主要摘錄《新唯識論》中某些富於原創性的段落進行詮釋,希冀通過疏解使熊十力之思想系統更臻圓滿。在詮釋過程中,本文嘗試結合下意識心理結構的分析解釋在意識層面呈現的種種現象,而深層心理的探討恰恰是《新唯識論》所欠缺的。

  【關鍵詞】 宗教 經典 周易 儒學 佛學 唯識學 熊十力 新唯識論
2006-11-25 11:03 pm
靈魂觀點

在傳統原始的社會中,靈魂的本質就是力量;在此想法之中,力量、靈魂和生命是可彼此互換的觀念。同時在原始人的想法之中,一個遍在的力量或是生命的法則,不僅被認為存在於人類自身而已,同時這些力量也被認為存在於其他生物的生命之中。

對一個原始人而言,他認為自己的潛能是不受拘限的;因而他總是想要抓住隱藏在他身體之內的本質,而其方法就表現在各種類型的巫術上。同時對原始人而言,靈魂的力量是可以計數的;並且人人所擁有的力量皆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個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所擁有得靈魂力量也不相同。

原始人的靈魂觀,依著情境之不同,而對靈魂有不同之命名。舉Fang of Gabon為例,對靈魂有七種命名形式:(1)eba:位於腦的生命原理,在死亡時消失;(2)nlem:心,知覺所在之處,掌管人之行動,並在死亡時消失;(3)edzii:個人之名字,保持個人之特徵,並在死亡時消失;(4)ki:個人之標誌,並在肉體消失之後使自己不朽的力量;(5)ngzel:當其在身體時,作為靈魂活動之原理;(6)nsissim:靈魂和替身;(7)khun:肉身消失後的靈魂,如鬼。

如上述之例子,靈魂並非是無定形的物質,並且以機能體(腦、心)、肖像(替身、鬼)、象徵(名字、個性標誌)等來重現。

在澳洲土著居民,將靈魂分為內部靈魂(Internal soul)和外部靈魂(External soul)。所謂內部靈魂,就是整個身體都被視為是靈魂的物質部份。至於外部靈魂就是可以離開身體之外的靈魂;例如在睡夢中,靈魂會離開身體,並且停留在一動物替身(double)之上,而這替身就被視為其圖騰(totem)。

替身(double)被視為第二個自我,並神秘地與自身聯合。若一動物被土著視為替身,在其族群中除了特定的節日以此替身作為祭品之外,將嚴禁吃食這動物。

至於靈魂的來源,則可來自於一個全能的靈體,或是大地母親(Mother Earth),或是神仙;並且藉著祈求或選擇而獲得。
參考: FJ
2006-11-25 11:02 pm
我認為人die後唔會化為另一種世界既靈界的鬼.................因為我唔係信佛教....因此我唔會信.
2006-11-25 11:01 pm
我明白你問乜, 但係 味死過又點知呢 唔通叫人去死 死完話你知咩 ,所以 我相信冇人答到你, 除左有鬼報夢話你知。
參考: 你的問題,我的思想


收錄日期: 2021-05-03 03:55: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5000051KK025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