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 魯迅

2006-11-25 7:42 am
五四運動的起始和結局是什麼的?
它能成功達到了目的嗎?
魯迅對中國文化的態度是怎麼樣的?

回答 (2)

2006-11-25 7:45 am
✔ 最佳答案
五四運動狹義指1919年5月4日發生於中國北京的以青年學生為主和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起因為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

廣義: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併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鉅。 在臺灣教科書中,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多併為一談,一般民眾亦皆稱兩者合為「五四運動」,可視為廣義的五四運動定義。




五四運動中,國立北京大學的遊行隊伍

五四運動對中國的影響
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他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特別是對中國共產黨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對當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價值。


思想文化
進一步促進了反封建思想的深化和發展,與尊重中華文化復古思潮形成針鋒相對的局面,1919年10月,總統舉行秋定祭孔,同時組織四存學會,以「昌明」「周公孔子之學」為宗旨,1921年還修訂了《褒揚條例實施細則》,進一步強化封建禮教。梁啟超和梁漱溟高唱中國文化優越論,反對學習西方革命文化,反對中國革命派,同時抵制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以後,一些五四幹將在反對中華文化道德思想文化上起了至關重要作用。


中國政治
中國代表沒有在巴黎和平會議上簽字,這並不代表中國的利益和權益能夠保留下來,相反,刺激了日本吞併中國,排擠其他列強的速度。由於北京政府的失敗,各地軍閥利用北京政府的無力,相互攻伐,加劇了中國的內亂。
1921年到1922年召開了華盛頓會議,中國代表提出「十項原則」,山東問題得到解決,但是膠濟鐵路仍由日本控制,山東實際仍又日本控制,中國權益沒有恢復


社會經濟
學生和群眾的抵制日貨,一定條件下刺激了民族產業的發展,但是隨者一戰的結束,中國的社會經濟依然無法擺脫遭受欺凌的厄運。


教育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自動主義」「自律輔導主義」等教育思想在五四推動下,教育界引起巨變,,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廢除學監製,在「開放女禁」呼聲下,1919年秋,北京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嶺南大學開始招收女生,在教育制度上,婦女權利在五四影響下發生變革。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頒佈了《學校系統改革案》(壬戊學制),小學六年,初中四年,高中兩年,大學四至六年,以美國為藍本,教育得到革新。


文學藝術
五四運動開創了中國文學新時代。五四以後,中國出現了大小40多個文藝社團,如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對中國文學發展影響深遠。這個時期,出現了大批文學巨匠,如沈雁冰、鄭振鐸、葉紹鈞、郭沫若、郁達夫等。


中國共產黨
五四運動以後,工人罷工和政治鬥爭依然不斷,1920年五一,北京學生聯合會散發《五一歷史》傳單,使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理論傳入工人階層,為共產黨誕生創造了群眾基礎。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


現代社會的影響
在改革開放以後,經濟巨變衝擊了中國社會,青年學生沉迷網絡、虛偽、浮躁、膽小、懦弱暴露無遺,中國社會發展需要五四的奮進和創新。


五四運動對臺灣影響
由於臺灣已於中國大陸處於半隔絕狀態,故不可能支援愛國活動,但正是五四運動,深化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臺灣民族主義增強,在文學思想領域皆有巨大作用。


負面影響

思想文化方面
中國知識份子在那時期的歐洲中心主義的影響下,在五四運動中提出的「全盤西化」口號,盲目地將自己國家的一切道德文明文化傳統盡諸摒棄,全部定為封建愚昧落後迷信,轉而對西方文明的盲目膜拜,對中華文化造成了深層的傷害,亦開了後來宣揚破四舊的文化大革命之先,令中國傳統文化步向衰落和儒家的仁、義、禮、智的失傳,亦造成了三十年代及改革開放後社會上的道德淪亡。


社會方面
當時的五四運動亦掀起了很多青年的崇洋潮,儒家價值觀變得一文不值,社會風氣問題變得嚴重,著名的有十里洋場之稱的上海。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就因賭博及色情事業的興旺而揚名國際。當時英文的上海女人另一含義為妓女。而當時社會上的墮落糜爛亦可從聞一多的《死水》和曹禺的《日出》中窺探一二。此情形直至蔣中正完成初步統一後推行新生活運動後亦未有太大改善。學術方面

不少人亦認為新文化運動中提倡的白話文亦令中國文學失去精粹及美感,變得流於表面。同時白話文亦比文言文擁腫俗套,失去了文言文簡意到的意義。新詩的格律、詞彙、形式、對偶、美感亦比唐詩宋詞為之失色。在歐洲中心主義的影響下,更有人提出了「漢字拉丁化」的口號,某程度反映了當時知識份子的崇洋棄本的思想。


政治方面
當時的五四運動亦造就了蘇俄可在中國播下革命種子,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國民黨的改組便充份顯示出當時布爾什維克式的暴力革命路線對中國政壇的影響,以後的歷史發展便沒有了和平演變的路線,只有革命和更革命的分別了。





意義
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的愛國運動」(注意這裡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五四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激發了和鼓舞了無數青年學者投身中國救亡運動。五四運動打擊了美英日犧牲中國的氣焰,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五四運動,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幹部上作了準備。五四運動,影響了當代中國人民,中國青年,五四運動的精神和氣質為中國青年所汲取。

2006-11-24 23:54:16 補充:
評價魯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在文學上的卓越貢獻,已被文學界與普通民眾所公認,他對中國人的國民性、中國社會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闡釋。他的小說倍受推崇,散文詩《野草》被認為是中國20世紀文學的顛峰之作。但在反映其政治傾向的許多雜文思想價值上頗受爭議,大多數人認為他文筆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學」的奠基人。也有不少人認為他是個淺薄的激進主義者,主要是認為他睚眥必報,喜好爭論。他也是現代中國大陸很多民族主義者的膜拜對象。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前,他在中國大陸是一位受意識形態保護的作家。現在大陸學術界對他的評論已經自由化。
2006-11-25 7:55 am
五四運動狹義指1919年5月4日發生於中國北京的以青年學生為主和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起因為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

廣義: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併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鉅。 在臺灣教科書中,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多併為一談,一般民眾亦皆稱兩者合為「五四運動」,可視為廣義的五四運動定義。

近因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巴黎和會不顧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此消息傳到中國後,北京學生群情激奮,學生、工商業者、教育界和許多愛國團體紛紛通電,斥責日本的無禮行徑,並且要求中國政府堅持國家主權。在這種情況下,和會代表提交了關於山東問題的說帖,要求歸還中國在山東的德租界和膠濟鐵路主權,以及要求廢除「二十一條」等合法條件。但結果,英、美、法、日、意等國不顧中國呼聲,在4月30日終於簽訂《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仍然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送日本。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直接引發了中國人的不滿。

後期鬥爭

巴黎和會中國代表拒絕簽字是五四運動的一次勝利。隨著學生遊行結束,五四運動逐漸轉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和革命活動。

五四運動對中國的影響

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他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特別是對中國共產黨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對當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亦有著不可低估之價值。

思想文化

進一步促進了反封建思想的深化和發展,與尊重中華文化復古思潮形成針鋒相對的局面,1919年10月,總統舉行秋定祭孔,同時組織四存學會,以「昌明」「周公孔子之學」為宗旨,1921年還修訂了《褒揚條例實施細則》,進一步強化封建禮教。梁啟超和梁漱溟高唱中國文化優越論,反對學習西方革命文化,反對中國革命派,同時抵制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以後,一些五四幹將在反對中華文化道德思想文化上起了至關重要作用。

中國政治

中國代表沒有在巴黎和平會議上簽字,這並不代表中國的利益和權益能夠保留下來,相反,刺激了日本吞併中國,排擠其他列強的速度。由於北京政府的失敗,各地軍閥利用北京政府的無力,相互攻伐,加劇了中國的內亂。
1921年到1922年召開了華盛頓會議,中國代表提出「十項原則」,山東問題得到解決,但是膠濟鐵路仍由日本控制,山東實際仍又日本控制,中國權益沒有恢復

社會經濟

學生和群眾的抵制日貨,一定條件下刺激了民族產業的發展,但是隨者一戰的結束,中國的社會經濟依然無法擺脫遭受欺凌的厄運。

教育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自動主義」「自律輔導主義」等教育思想在五四推動下,教育界引起巨變,,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廢除學監製,在「開放女禁」呼聲下,1919年秋,北京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嶺南大學開始招收女生,在教育制度上,婦女權利在五四影響下發生變革。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頒佈了《學校系統改革案》(壬戊學制),小學六年,初中四年,高中兩年,大學四至六年,以美國為藍本,教育得到革新。

文學藝術

五四運動開創了中國文學新時代。五四以後,中國出現了大小40多個文藝社團,如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對中國文學發展影響深遠。這個時期,出現了大批文學巨匠,如沈雁冰、鄭振鐸、葉紹鈞、郭沫若、郁達夫等。

中國共產黨

五四運動以後,工人罷工和政治鬥爭依然不斷,1920年五一,北京學生聯合會散發《五一歷史》傳單,使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理論傳入工人階層,為共產黨誕生創造了群眾基礎。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

現代社會的影響

在改革開放以後,經濟巨變衝擊了中國社會,青年學生沉迷網路、虛偽、浮躁、膽小、懦弱暴露無遺,中國社會發展需要五四的奮進和創新。

五四運動對臺灣影響

由於臺灣已於中國大陸處於半隔絕狀態,故不可能支援愛國活動,但正是五四運動,深化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臺灣民族主義增強,在文學思想領域皆有巨大作用。

負面影響

思想文化方面

中國知識份子在那時期的歐洲中心主義的影響下,在五四運動中提出的「全盤西化」口號,盲目地將自己國家的一切道德文明文化傳統盡諸摒棄,全部定為封建愚昧落後迷信,轉而對西方文明的盲目膜拜,對中華文化造成了深層的傷害,亦開了後來宣揚破四舊的文化大革命之先,令中國傳統文化步向衰落和儒家的仁、義、禮、智的失傳,亦造成了三十年代及改革開放後社會上的道德淪亡。

社會方面

當時的五四運動亦掀起了很多青年的崇洋潮,儒家價值觀變得一文不值,社會風氣問題變得嚴重,著名的有十里洋場之稱的上海。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就因賭博及色情事業的興旺而揚名國際。當時英文的上海女人另一含義為妓女。而當時社會上的墮落糜爛亦可從聞一多的《死水》和曹禺的《日出》中窺探一二。此情形直至蔣中正完成初步統一後推行新生活運動後亦未有太大改善。

學術方面

不少人亦認為新文化運動中提倡的白話文亦令中國文學失去精粹及美感,變得流於表面。同時白話文亦比文言文擁腫俗套,失去了文言文簡意到的意義。新詩的格律、詞彙、形式、對偶、美感亦比唐詩宋詞為之失色。在歐洲中心主義的影響下,更有人提出了「漢字拉丁化」的口號,某程度反映了當時知識份子的崇洋棄本的思想。

政治方面

當時的五四運動亦造就了蘇俄可在中國播下革命種子,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國民黨的改組便充份顯示出當時布爾什維克式的暴力革命路線對中國政壇的影響,以後的歷史發展便沒有了和平演變的路線,只有革命和更革命的分別了。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豫山,後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評論家、翻譯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旗手。歷任北京大學講師、北京女子師範高等學校、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教授。


收錄日期: 2021-04-15 22:03: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4000051KK050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