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與現代印刷術的轉變

2006-11-25 6:31 am
古代與現代印刷術的轉變

回答 (2)

2006-11-25 6:39 am
✔ 最佳答案
古代印刷術
在中國,是由拓石和蓋印兩種方法逐步發展而合成的,是經過很長時間,積累了許多人的經驗而成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從現存最早文獻和最早的印刷實物來看,中國雕版印刷術是在西元7世紀出現的,即唐朝初期。 在埃及發掘出來的印在紙草紙,羊皮紙上的雕版印刷品,時間上至公元900年。

西元7世紀,唐朝初期出現雕版印刷
宋仁宗慶歷年間(西元1041-1049),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版。
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發明木活字版(亦有人支持宋代就有木要活字本,而且提出了幾種版本加以證明。其中常被人們提到的是被稱為宋本活字本的《毛詩》。由於該書的《唐風·山有樞》篇內的一版中「自」字橫排著,完全可以證明是活字版,但無法證明為宋活字本。
中國關於金屬活字的早期記載,於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在《造活字印書法》(1298)中談到:「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
元朝已有雙色紅、黑套印之書籍。
明朝時期,出現了雙色、四色套印的印刷品,能印出多層次的彩色印刷品。
約翰·谷登堡 (1397-1468)發明鉛活字版。
十九世紀初期,改良鉛活字製作技術並傳播至世界各地。
1804年,英人士坦荷(Earl of Sta nbope)針對活字版弊,發明泥型鉛版印刷術
1829年,法國人謝羅發明紙型鉛版印刷術。
1855年,法國人M.Cillot發明照相銅鋅版印刷技術。進一步發展的凸版印刷術。
1871年,美國人B.B.Blackwell改良紙型鉛版印刷術,創用薄鉛版,墊以木底印刷。
1882年,德人縻生白克(Meisendach)發明照相網版印刷術,將照相製版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印刷的傳播
中國的元代,中國和歐洲的交往有了很大的發展。一是蒙古的遠征,將中國的文化帶到西方,一是西方的傳教土也多次來到中國,回國時也帶去了中國的印刷技術。西元13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中國旅居多年,在他的《遊記》中,敘述了中國印刷紙幣的情況。他的這些介紹,使歐洲人知道了中國的印刷情況。據說,在這一時期,也有人把中國的印刷品及雕版帶到歐洲。

歐洲同中國一樣,最先出現的是雕版印刷,爾後出現的是活字印刷。只是歐洲從雕版印刷過 渡到活字印刷用時較短。

關於中國印刷術傳入歐洲的路線,在很多著作中所談的有三條。一條是歐洲的傳教士和旅行家直接把中國的印刷術帶到歐洲;另一條是經由中亞、西亞、北非,最後傳到歐洲;第三條則是由俄國人傳到歐洲其他國家。

雖然缺少足夠的證據,但中國的印刷術最可能通過穿過絲綢之路的維吾爾人傳入中亞,經過阿拉伯世界傳播到歐洲。世界上最早的活字母雕版,是在敦煌發現的十四世紀古維吾爾文木活字。

德國美因茲的約翰內斯·谷登堡於1440年發明了歐洲的印刷技術。根據他從葡萄酒壓榨機改進的機器設計,古登堡開發了使用凸起的活字,從一開始就使用油性墨。
2006-11-25 6:38 am
第二節 雕版印書事業的發展与繁榮

一、五代的刻書事業

五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大規模分裂割据時期之一。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北宋統一,短短五十年間,中原地區就有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前后五個王朝相繼,中原以外,有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后蜀、南平、北漢等十個獨立王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這個時期,全國各地分裂割据政權之間,充滿激烈的軍閥混戰,造成頻繁的王朝更迭。但是,五代在中國圖書印刷史上占有著重要地位。五代的印刷事業比唐代大有發展,印刷地區更加廣泛,印刷規模進一步擴大,數量也大幅度增加。刻印者從民間、寺院進入到上層知識分子和政府官方机构,開始出現了政府刻書和私家刻書。印刷術這項來自于民間的發明創造,在政府的應用中得到扶持,為其本身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利條件,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官刻書的肇始

1.后唐明宗長興三年雕版印刷儒家經典

當印刷術已經在民間流行的時候,統治階級為了划一考試所用的經典文字,仍然采用漢靈帝的舊法,繼續雕刻石經。唐文宗開成年間,又在石碑上刻了十二种儒家經典立于長安的國子監內。這次刻石是用當時通行的楷体書寫。所刻石經為《易》、《書》、《詩》、三禮、三傳、《論語》、《孝經》、《爾雅》以及《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后世稱為"開成石經"。直至五代時后蜀廣政元年(938年)仍然堅持刻立石經的舉動。經過二十八年刻成十部經典,(春秋左氏傳只刻一部份,缺《公羊傳》、《谷梁傳》)。其時,儒家經典已被后唐宰相馮道倡議政府開始采用雕版印刷了。雕刻石經既反映出統治階級對新生事物的忽視和因循守舊;又反映出標准的、沒有錯誤的讀本對社會上是如何需要。正是在社會上對讀書標准本的迫切需要和民間逐漸發展起來的印刷事業的促進下,出現了后唐明宗長興三年由政府雕版印刷儒家經典的事件。

《五代會要》記后唐長興三年二月,政府批准中書門下關于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版的奏請。"敕令國子監集博士儒徒,將西京石經本,各以所業本經句度抄寫注出,仔細看讀,然后雇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隨帙刻印,廣頒天下,如諸色人等要寫經書,并須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雜本交錯"。中書門下是指宰相馮道、李愚等人,奏請即指馮道、李愚的奏請。《冊府元龜》載"后唐宰相馮道、李愚重經學,因言漢時崇儒,有三字《石經》,唐朝亦于國子學刊刻,今朝廷日不暇給,無能有別刻立,曾見吳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類絕多,終不及經典,如經典校定雕摹流行,深益于文教矣"。刊刻九經的目的,正与歷代刻石的目的一樣,是為了校正經典文字,使讀書人有標准的讀本。當時社會動亂,戰火紛飛,國家已無力雕刻石經,其所以引起雕版刊印的動机,正是由于見到市上印版書籍的流行。馮道、李愚的奏疏已說得很清楚,可見政府同意采用印刷術是受了民間印刷書籍流行的影響。

當時計划刻印九种經書,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依唐《開成石經》作為底本進行校刻。

這是儒家經典的第一次開雕,也是統治階級對印刷術的第一次利用。國家十分重視,長興三年四月皇帝再次下詔:"近以編注石經,雕刻印板s,委國學每經差專知業博士儒徒五六人,勘讀并注。今更于朝內差五人充詳校勘官,太子賓客馬縞、太常丞陳觀、禮部員外兼太常博士段??、太常博士路航、屯田員外郎田敏等,朕以正經事大,不同諸書,雖以委國學、差官勘注,蓋以文字极多,尚恐偶有差誤,馬縞以下,皆是碩儒,各專經業,更令校勘貴必精研,宣委國子監諸色人選中,召能書人端楷書寫,旋付匠人鏤刻,每日五紙,寫減一選,如無選可減等,据以改轉官資"。雕印儒經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雖然已委派國子監師生負責進行校定,為了防止出現差錯,皇帝再次指派五名專家詳加校勘,保證做到經文的准确無誤,而且規定在國子監師生中選派擅長書法之人,以端楷書寫上版。

雕印儒經工作,從長興三年(932年)開始,到后周廣順三年(953年)才全部完成,歷經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四個朝代,用了二十一年的時間。共印經書十二部。《九經》之外,包括《論語》、《孝經》、《爾雅》,同時還刻印了《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兩部字書。《九經》刻版告成之后不久,國子監又于后周顯德二年(955年)將唐陸德明撰《經典釋文》校勘刻印了。

《冊府元龜》記:"周太祖廣順三年六月,尚書左丞兼制國子監事田敏,進獻印板《九經》、《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各二部,一百三十冊。"

《玉海》:"后唐長興三年二月,命國子監校正《九經》,以西京石經本抄寫刻板,頒天下。四月,命馬縞、陳觀、田敏詳加校勘。周廣順三年六月丁巳,‘十一經’及《爾雅》、《五經文字》、《九經字樣》板成,判監田敏上之,(各二部,一百三十冊),四門博士李鶚書,惟《公羊》前三禮郭山奚書"。

在二十多年校刻九經過程中,終始其事的田敏,向皇帝進獻印板時,奏曰:"臣等長興三年校印九經書籍,經注繁多,年代殊邈,傳寫秕繆,漸失根底,臣等官守膠庠,職司校定,務求援据,上備雕刻,幸遇圣朝,克終其事,播文德于有截,傳世教以無窮,謹具陳述。"由于國子監師生的認真努力和眾多鐫刻、印刷、裝幀工匠的艱辛勞動,在國家大力支持之下,終于大功告成。當然值得慶幸了。

儒家經典的開雕,的确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

首先,它開創了經書采用印刷之先河。此時,印刷術在中國雖然推廣應用數百年之久,然而印刷品"色類絕多"卻"終不見經典"。以往靠朝廷刻碑立石的方式提供標准教材,費工費時,人們輾轉傳抄容易發生疏漏舛誤。如今有了印刷的版本,既可以達到統一定本的目的,更便于快速地大量提供复本,供社會需用,對于古代學術的繁榮發展,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圖書文獻的保存与流傳,起了積极的推動作用。

第二,印刷術應用的范圍從只印些民間日用雜品上升為當時被奉為經典的儒家書籍,印刷術得到政府的重視,更有利于本身的發展和提高。從過去隱現于民間、寺院之中,開始公露于世,印刷技術所具備的快速、便利、成本低廉的优越性逐漸得到充分体現,在大規模的應用過程中,推動著技術不斷改革創新,在雕版技術發展成熟的同時,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印刷術由民間進入官府,從此產生了政府刻書事業,而且國子監刻書是政府刻書的主体。所刻書版收藏在國子監,所以也稱"監本",這一制度,影響后世各歷史朝代,宋代監本就是以五代留下的監版為底本刻印的。宋人稱之為"古監本"或"古京本"。國子監刻書非常重視底本的選擇,謹慎的校勘和优秀書手的手寫上板,為后代刻書事業做出了榜樣,形成了中國古代印刷書籍的优良傳統。

第四,國子監是封建時代的最高學府。由學校擔任教材的編注、校勘、印刷、出版發行。直到現代,中國高等院校都有著自己的編輯出版机构,為本校師生的教學、科研服務,同時也為社會上提供著优秀書籍。是全國編輯出版發行工作系統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五,標志著中國書籍流通和文字傳播方式,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將由印刷方式代替手寫方式。以往,社會上雖然有印刷活動,但其使用僅限于部分地區,而且在民間流傳。社會上通行的基本是靠抄寫制書。五代時,由于統治階級的提倡,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之后雖然仍有手寫本書籍流傳,但是印刷事業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圖書形式的主流開始由寫本時期進入印本時期。

2.五代時期自立邦國的其它地方政權的印刷活動

除了后唐政府大規模地印刷書籍之外,其它地方政權的統治者也有采用印刷術的活動。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地處南方太湖流域的吳越國。在政治、經濟、生產上,吳越國是比較穩定、繁榮的朝廷之一。第一個統治者錢繆,被梁太祖封為吳越國王,后又加天下兵馬都元帥。傳三世,五主。共八十多年(893-978年)。吳越錢氏諸王信奉佛教。忠懿王錢弘??(或稱錢??,947-978),崇信甚篤,曾大量修建寺廟,興造佛塔,雕印佛經。本世紀以來,吳越國雕印的佛經實物多有發現。1917年湖州天宁寺改建過程中,于石幢象鼻內發現了數卷藏存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卷首扉畫前有"天下都元帥吳越國王錢弘??印《寶篋印經》八万四千卷,在塔內供養。顯德三年丙辰(956年)歲記"。可謂是大規模的印刷活動,僅比公元953年完成的儒家經典書籍略晚三年。1924年杭州雷峰塔倒塌,在有孔的塔磚內再次發現《寶篋印經》。經卷有題記"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錢??造此經八万四千卷,舍入西關磚塔,永充供養。乙亥八月日記"(圖7- 7)。乙亥是宋太宗開寶八年(975年)。同時還發現了藏在磚塔內的塔圖印本。塔圖全長1米,每層畫一塔,四塔連接,畫有佛經故事。記文中有丙子記年,為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圖經刻印比佛經晚一年。論時代已入宋朝,其時吳越國并未納土,仍應列為五代時期的印刷品。


收錄日期: 2021-04-20 22:33: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4000051KK0459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