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政策誰較優?

2006-11-25 6:28 am
那個受益人較多?那個對後世幫助更多?

回答 (5)

2006-11-25 6:38 am
✔ 最佳答案
漢武帝的政策較優!!~
漢武帝實施了很多措施,但我個人認為抗擊匈奴和獨尊儒術對中國影響最大,當然,抗擊匈奴很勞民傷財,但又令到中國邊疆有很長一段時間得到安寧


第一,漢武帝實施了一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一和發展。
漢武帝剛剛登上皇帝寶座時,由他的祖母竇太后掌握大權。西元前135年,竇太后死去,漢武帝開始把一切大權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首先打擊了外戚丞相田,然後加強了他身邊收轉文書的尚書、中書的地位,使丞相成爲有名無實的職位。自此,中書和尚書成了中央發號施令的機構。
爲了加強中央集權,徹底解決藩國問題,他命令藩王們不能把封地僅僅傳給繼承王位的長子,還必須劃出一部分來分封給其他幾個兒子,並且互不統屬。這樣一來,藩國的土地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弱,後來就無法與中央對抗了。這是漢武帝的聰明之舉。
漢武帝還加強了原有的監察制度,並建立了一套選用官吏的新制度。他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命令各郡國每年舉孝、廉各一人,並用“公車上書”的辦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給皇帝建議國事,意見合乎治國要求的,就根據上書人的特長授給官職。
第二,漢武帝爲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對後來的歷史産生了長久的影響。
董仲舒認爲,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來管理人民的,上天給了他統治人民的權力,絕對不能違反。這種說法正好迎合了漢武帝的心意,漢武帝便採取這種思想來做統治思想和維護封建制度的工具。在舉行測試的時候,漢武帝對其他各派學說的人一概不取,獨取儒生。於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學說,士人都變成了儒生。
第三,漢武帝出兵抗擊匈奴,使西漢王朝的政權更加鞏固,國家更加統一,爲西漢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爲有利的條件。
從西元前133年到西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兵和匈奴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作戰,最後取得了抗擊匈奴的全面勝利,充分體現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在抗擊匈奴的過程中,漢武帝還用大量移民的辦法來充實邊防,發展生産。
第四,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和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西元前138年,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探險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聯合大月氏共同防禦並打擊匈奴勢力。西元前119年,張騫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隨後,中亞、西域各國以朝貢爲名,經常到長安訪問和貿易。中國和西域各國之間的人員和貿易往來,從西漢開始,歷經東漢、魏晉南北朝,直到唐代,延續了1000多年。
第五,漢武帝開拓了南方和西南疆域,使越族以及西南各少數民族和漢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漢武帝使越族三個部落歸屬漢室後,把他們遷移到長江、淮河、南海等地,與漢族人民長期共居,彼此逐漸融合,形成了自秦始皇以來沒有完成的“大統一”局面。漢武帝在開拓西南地區的過程中,把鐵制生産工具和較高的漢族文化傳到這些地區,或多或少地破除了這些地區的閉塞性,推動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楚漢相爭結束次年,匈奴單于大舉南侵。漢高祖率大軍討伐,在平城被包圍了七天,食盡援絕,後以陳平的計策得以逃脫。漢高祖不得已派遣劉敬到匈奴簽訂和約,以宗室之女當做公主做爲單于的妻子,每年呈上一定數量的食物、用品給匈奴,與匈奴結爲兄弟、高祖死後,匈奴對漢繼續保持優勢,呂後時代,單于曾給呂後侮辱的書信,呂後不敢與匈奴決裂,只好委屈回信。漢文帝漢景帝時代,國力仍未充沛,仍用屈辱的和親政策。
到了漢武帝時代,漢武帝即位,漢朝已經過長期的休養生息,國力充沛,再加上祖母太后去世,這個青年皇帝便開始了他專制君主的行動,而最初的問題即是對匈奴的政策。元光元年,匈奴並出軍臣單于出兵馬邑,再由漢軍伏擊。第一年漢武帝派了三十萬大軍,採取了包圍馬邑的攻勢,不知此事的軍臣單于,率十萬騎兵南下,越過長城,靠近馬邑。隨著靠近馬邑,單于突然感到懷疑,一邊走著,在野外遇到畜牧羊群,但不見人影,他急速攻擊漢軍烽火臺,捕捉守衛尋問結果,才得知漢軍詐謀,立刻將軍隊帶回長城以北,漢軍緊急追擊單于,但已不見匈奴軍隊的影子。這就是所謂的「馬邑之役」。從此漢與匈奴決裂。漢武帝也非對匈奴作戰不可。衛青是漢武帝愛姬衛子夫的弟弟。他於元光六年第一次出擊以後,經七次出擊匈奴。第二次是在次年,亦即他的姐姐受封爲皇后那年。元朔元年衛青爲車騎將軍,率領三萬騎兵,從雁門關出擊斬首數千人。第三次在翌年元朔二年出擊雲中,壓制了河套地方,斬首數千,捕獲了牛羊百余萬頭,擊退匈奴的白羊王,而樓煩王也敗走。結果,在河套地方設立朔方郡,依其軍功,衛青封爲長平侯(三千八百戶)。
元朔五年(前一二四年)衛青率領六個將軍和十余萬騎兵,做第四次的出擊。目標是匈奴的右賢王。衛青的軍隊從河套地方深入塞外攻擊。其次在元朝六年(前一二三年)爲大將軍之衛青,同樣地率領六個將軍,十余萬騎的軍隊,做第五次及第六次兩回的出擊。第七次之出擊是在四年後之元守四年(前一一九年),但是此時,主角不是衛青,而是移到青年將軍的霍去病身上。


秦始皇
一般人都知道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據記載,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於越反對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君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主張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秦朝國館私藏《詩》、《書》等亦限期繳出燒燬。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次年,盧生,侯生等方士、儒生攻擊秦始皇。秦始皇派禦史查究,將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陽,史稱"焚書坑儒"。但中國歷史上焚書最多的不是秦始皇,而是清朝乾隆帝。
  乾隆帝即位後,遵奉乃父乃祖遺訓,繼續大興文字獄,同時,又利用各種手段來誇耀文治。並以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七年(1773-1782年),組織著名文人學者共360人,編撰大型叢書《四庫全書》。
我國封建時代的這部空前絕後的大型叢書的問世,對於保存我國的文化典籍,傳播古代學術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編寫這部書的十年中,根據他的旨意,只要內容有詆毀清朝之語者盡行銷毀。有一些甚至與政治毫無干係的著迷也遭到毀版的厄運。據統計,在整個乾隆時期,共焚燬各種禁書達71萬卷之多。可見,乾隆焚書為中國歷史上之最。



<坑儒>

張藝謀執導的《英雄》一片,引起很多爭議。有些屬於電影本身,諸如原創力「焚書坑儒」,「焚書」這部分沒有太大爭議,問題在「坑儒」。

我們今天對秦始皇的認識,主要來自司馬遷的《史記》。《史記》記載很清楚,秦始皇坑了四百六十餘人,然而坑的是什麼人?
《史記.儒林列傳》寫「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阬術士。」這裡說坑的是術士;《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寫「昔秦絕先王之道,殺術士,燔詩書...。」這裡說殺的是術士。
兩度提到同一件事,用的都是「術士」一詞。即使<秦始皇本紀>,也只說「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從頭到尾並未出現「坑儒」一詞。

把「坑儒」跟秦始皇套在一起的,是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秦始皇去世後一百多年)反對儒家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在鹽鐵財經大辯論時脫口而出的。(見《鹽鐵論》)
要弄清楚來龍去脈,得先回到現場,看看秦始皇為什麼要殺這些術士。
秦始皇極度缺乏安全感,他希望辛苦建立的大秦帝國綿延不絕,也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他沈迷於神秘主義,一大票號稱精通神仙方術的人,也就是所謂的術士或方士,包括韓終、侯公、石生、盧生、徐市等,受到寵信,他們入海,尋找仙島,拜訪神仙,求取不死之藥。
這些方士,憑一張嘴,長年下來,不死仙藥求不到,蓬萊仙山找不著,其中盧生、侯生等人怕皇帝怪罪,怕騙術被揭穿,就私下誹謗秦始皇,說他這麼貪戀權勢,不值得為他求仙藥。方士相繼逃亡。秦始皇怒不可遏,罵說:「盧生等人,我敬重他們,且給與重賞,現在居然誹謗我。這些儒生,我派人調查過,有的人根本就妖言惑眾。」
秦始皇派御史審訊查辦。受牽連的方士一個咬一個,互相告發,到最後黑名單共四百六十餘人,全部被活埋。
這件事發生在秦始皇焚書的第二年(始皇三十五年,西元前二一二年)。「焚書坑儒」成為秦始皇遺臭萬年的罪名。
到此已經很明白,秦始皇坑殺的是方術之士。但為什麼變成坑儒呢?原來,秦時方士和儒生身分經常合而為一,直到西漢,儒家的主流派其實是黃老派。漢朝盛行黃、老之學,張良、陳平、曹參等深富韜略的政治人物是黃老派,叔孫通、公孫弘、董仲舒儒學人士也深受黃老啟迪,從秦朝到西漢,儒生的定位,和後人印象中的儒家學派知識份子,有頗大的距離。
所以,秦始皇坑儒是不對的。
2006-11-28 2:52 am
題目為"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政策誰較優?
那個受益人較多?那個對後世幫助更多? "
漢武帝的大部份政策都屬於中央集權的一方面,對平民的幫助極少,什至是負數,但秦始皇的政策則多為統一性質,如度量衡,文字,道路等,對後世幫助極大,亦大大加速了中國文化發展,可惜武帝一個獨尊儒術卻又將中國文化的發展拖垮了.......
2006-11-25 6:39 am
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华夏各族之间通过经济交流和战争,民族间、地域间联系加强。
③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④各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有的还实行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⑤长期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主观:
①秦国经商鞅变法,实力强大,国富兵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②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③广泛收罗任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
④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了六国。
⑤秦灭六国后,又统一了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
(3)意义:

①结束了战乱局面,符合历史潮流,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郡国并行制:西汉继承了秦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皇帝之下设置三公九卿。西汉中期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改称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其政治地位和职责也发生变化,九卿的职责与秦大致相同,只是名称略有不同。
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曾分封英布、彭越、韩信等军事将领为王,史称“异姓王”,又大封他的子弟为王,称为“诸侯王”,在未分封的地区则实行郡县制。诸侯王国的地位高于郡,王国太傅和丞相的秩级也高于一般的郡守。
(2)军事系统:与秦朝一样,汉朝的军队有中央常备军和地方预备军两种。中央军是皇帝的禁卫军,有南军和北军两支军队组成。地方军事由郡尉或王国中尉主管。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握有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太尉、各种将军、卫尉、中尉及郡尉都由皇帝任免。郡国的军队由中央调动,诸侯王和郡守无权发兵,皇帝调动军队以铜虎符为验,无符不得发兵。
(3)法律:汉政权建立后,刘邦命令萧何根据《秦律》制定《汉律》,废除了《秦律》中夷三族及连坐法,增加了《兴律》、《户律》、《厩律》三章,称为《九章律》。
(4)编户制度:是西汉的户籍制度,西汉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推行严密的编户制度,对全国的人口进行登记。户口簿上写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社会关系以及身高、肤色、相貌特征等,并规定编户不许无故迁移,每年八月进行例行检查,户籍是政府收取租税、征发徭役兵役的主要依据。编户农民对国家的负担主要有三项:一是田租,即土地税;二是算赋口赋,即人口税;三是更赋,即徭役和兵役的代役税。总的来看,西汉的田税较轻,人口税和更赋较重,这对无地和少地的劳动人民是不利的。漢武帝好
2006-11-25 6:34 am
秦始皇,因為佢有多好處
參考: 自習
2006-11-25 6:31 am
漢武帝較優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49: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4000051KK0457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