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香港的專線小巴俗稱「綠色小巴」或「綠小」,由運輸署公開招標,供有興趣的營辦商競投。全部綠色小巴都有固定路線、服務時間、班次和收費,並受運輸署監管,不得隨意更改。截至2006年10月,香港共有港島443條小巴(包括港島87條、九龍105條、新界251條)大部分路線由單一公司經營。乘客於上車的時候需先繳付車資,而大部分綠色小巴均接受八達通繳付車資,部份路線更有地鐵、九廣東鐵、九廣西鐵或其他專線小巴路線的轉乘優惠。
由白牌車演變至專線小巴
早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香港的公共巴士服務遠不及人口急劇上升的需求,九座位的白牌車應運而生,當時袛於新界區行走。這些白牌車的收費比巴士略高,車程也比巴士短,但因它是不合法經營的關係,警方曾多次大力掃蕩,但亦無法遏止。
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巴士司機罷工,部分路線因而暫停服務,交通癱瘓,殖民地政府容許白牌車進入市區接載乘客,導致白牌車越來越受市民歡迎,數目不斷增加。暴動過後,殖民地政府認為白牌車可以輔助公共交通不足,決定於1969年將白牌車合法化,並將座位限制由九座位提升至十四座位。
直至1972年,殖民地政府在山頂試行私營豪華小巴制度,同年5 月1日首條私營豪華小巴1號線(往來山頂至中環)投入服務,結果試驗成功,遂於1974年正式實施專線小巴制度,至1975年港島已有6條綠色專線小巴路線。由於綠色專線小巴越來越受歡迎的關係,政府於1977年10月26日首次招標數十條綠色專線小巴路線,供公共小巴商或有興趣的商人競投,首批九龍及新界綠色專線小巴路線分別在1979年4月及11月投入服務。
隨著時代演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專線小巴營辦商開始引入日本生產的空調小巴,現時所有專線小巴均有空調設備。1988年,小巴載客量由14座位提升至16座位,一直至今。
小巴一向以來以柴油作燃料,政府為減少污染,曾考慮要求小巴改用汽油作燃料,結果因為燃料價格及維修成本高昂而遭受小巴營辦商強烈反對。後來政府試驗引入電能及石油氣小巴,結果石油氣小巴試驗成功,成為現時主要的小巴燃料。
專線小巴的角色
隨著市民對公共交通的需求不斷增加,加上多條鐵路相繼通車,專線小巴作為接駁鐵路的角色漸漸明顯。同時,部份鄉郊地區的鄉村車因年事已高不再營辦,專線小巴以車身短及載客量少的優點,成為鄉郊地區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
由於綠色小巴受政府監管,政府為加強對公共運輸的管理,歷年均鼓勵紅色小巴轉為綠色小巴經營。一般而言,公共小巴須有車輛登記及客運營業證,方可載客取酬;紅色小巴的車輛登記人和客運營業證持有人,往往是同一人,但由於綠色小巴營辦商可租用他人的小巴經營,所以同一輛綠色小巴,可以有不同的車輛登記人和客運營運證持有人。雖然公共小巴的車主可以申請將小巴從紅色變為綠色,或從綠色轉為紅色,但從歷年的小巴分佈數字看,綠色小巴的數目持續上升。
但亦因為專線小巴受政府監管的本質,行車路線沒有紅色小巴那麼靈活,若路線不受歡迎,營辦商不能以改變營運方法挽救,有時甚至導致小巴營辦商私自取消路線。
為何大嶼山沒有專線小巴服務?
相信不少朋友會問一個問題:為何大嶼山沒有專線小巴服務?
大嶼山本身幅員廣大,不過由於在新機場興建前,並無任何陸路交通往來市區,小巴營運商若要在大嶼山開辦小巴服務,最大的問題是需要用汽車渡輪將車輛運輸往來維修,加上人口稀少,小巴營辦商認為無利可圖,而沒有興趣承辦。
全港最大的巴士公司九巴,曾經在1960年代一度在大嶼山開辦一條往來梅窩至石壁的巴士路線1(後改稱35),不過由於需求不多,加上大嶼山的路面非常惡劣,經常要把車輛以渡輪運回市區維修,結果出現嚴重虧蝕, 1965年11月1日起停止服務。後來島上的交通,便由當地居民自行組成三間巴士公司(德聯、昂平及大澳巴士公司),即今日的新大嶼山巴士(1973)有限公司(現為冠忠集團成員)。
及至新機場啟用及東涌新市鎮落成入伙,政府將北大嶼山的區內交通服務批予嶼巴經營,由於嶼巴服務足以應付島上需求,加上東涌的對外的交通已交由城巴、龍運巴士及地鐵負責,政府因此沒有批出專線小巴路線。即使理論上可行,但若果用專線小巴提供東涌、機場及市區之間的公共交通,本身路程相當長,小巴營辦商亦要派出大量車輛以維持服務,成本亦變得相當高。
以上資料來源:
《香港小巴》,維基百科
《二十世紀港島巴士路線發展史》,容偉釗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