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相見歡【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註釋】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李煜此詞即有將此調名標為《烏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離愁﹕指去國之愁。
別是一般﹕另有一種。
默默無言,獨自一人,登上西樓,但見明月如鉤。
寂寞的梧桐矗立在幽深的庭院之中,像是鎖住了淒清的秋天。
剪也剪不斷,愈整理愈紛亂的是什麼?是離別的愁緒。
難以排遣的離愁別有一番愁緒在心頭。
【品評】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於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後﹐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淒惋之神。 “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裡﹐“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後“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2.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相見歡》﹑《秋夜月》﹑《上西樓》。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謝﹕凋謝。胭脂淚﹕指女子的眼淚。女子臉上搽有胭脂淚水流經臉頰時沾上胭脂的紅色﹐故云。幾時重﹕何時再度相會。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 林花謝了春紅 ”﹐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為林花凋謝之速而發﹐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包蘊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一句點出林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雨侵龔﹐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櫛風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嘆花﹐亦是自嘆。“無奈”云云﹐充滿不甘聽憑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環境的感愴。換頭“胭脂淚”三句﹐轉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裡﹐一邊是生逢末世﹐運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勝繾綣。“胭脂淚”﹐遙按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侵欺﹐紅^叟鮫肖(左應加魚旁)﹐狀如胭脂。“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于“以我觀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歷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嚮之際﹐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著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痴﹑眷變難舍的情態﹐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則吁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的悵惘與迷茫。 結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一氣呵成益見悲慨。“人生長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