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不接受善意的謊言!
-
-
參考資料!!
-
基督教運動
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一個分支。天主教信徒覺得自己的教是耶穌直接任命的。雖然最接近原文的名稱是「公教會」,但是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因其將不使用上帝、神等辭彙稱呼他們信仰的神,而僅使用天主一詞)卻已成了正式的中文代名詞[1]。基督教教派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羅馬天主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億,因此「公教會」(天主教)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名稱由來與歷史
「公教會」(Catholic Church)的「公」原文起源自拉丁語的catholicus,意思是「普遍的」,翻譯作中文「公」是取同於「天下為公」的「公」,因為天主教徒認為只有天主教會才是「全世界的」、「一般的」、「大眾的」教會。他們選擇這個名字,是由於他們認為最開始的教會是開放給全部的人,而不是特定的種族,階級,或者特定宗派的。
「公教會」一詞最早出現早於現在的天主教會,在使徒信經:「神聖的公教會(sanctam Ecclesiam atholicam)」,以及尼西亞信經裡面一句:「我信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Et unam, sanctam, cathólicam et apostólicam Ecclésiam)」。
「公」的原文意思雖然平常,但是在基督教的發展史上卻有許多教派與教會想要擁有這個頭銜,到了最後,「公教會」一詞在法理上已經由羅馬天主教會所擁有,這就如同正教派的「正」,其字面意思也是平常,但是後來則是由正統教會所擁有。雖然如此,仍是有不隸屬於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會在名稱上使用或是保有「公教會」(天主教會),比如舊公教會,古公教會,寬宏公教會與中國天主教愛國會。
羅馬天主教會
五世紀東、西羅馬分裂以後,東羅馬帝國奉君士坦丁堡牧首為正宗,並演變成日後的東正教;而保留在原首都羅馬的教廷,則成為了分裂後西羅馬帝國的正宗,是為「羅馬天主教會」這名稱的源由。
羅馬天主教會認為,他們一系才是源自耶穌基督的正宗。他們的論據來自 瑪竇福音第十六章18節,耶穌對聖伯多祿,基督新教翻譯為彼得)說的這句話:「你是伯多祿(磐石),我要將我的教會建立在這磐石上。」;伯多祿於瑪竇福音的名字﹐在巴勒斯坦的亞拉美語﹐是作「刻法」(Cepha)﹐基督新教翻譯為磯法﹐在亞拉美語正是磐石之意﹐因而他們相信聖伯多祿是羅馬第一位主教,一直承襲至現在。而伯多祿的繼承者們,就是被稱為教宗的人,是全球天主教會的最高領袖。
羅馬天主教會的統治範圍曾經被稱為教宗國,直到現在,教宗仍然是梵蒂岡的元首。
其他的天主教會
除了羅馬天主教會外,在東歐有東儀天主教會(流行於烏克蘭、白俄羅斯,在蘇聯時代曾被迫併入東正教會),在黎巴嫩有馬龍派天主教會。它們與其他教會不同,承認教宗的地位,與羅馬有共融的關係。
教義教規
天主教的教義﹐都可以在他們官方的 Catechism of Catholic Church 找到。
天主教的信仰生活的核心是七項聖事(Seven Sacraments),即聖洗聖事、堅振聖事、修和聖事、聖體聖事、婚配聖事、聖秩聖事、病人傅油聖事(基督新教則僅保留洗禮和聖體聖血作為正式的聖禮)。在這其中,彌撒(聖體聖事為其主題)是最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誦經也是天主教信徒經常進行的活動。這些經文大都是一些經過編排好的重要經文的連禱,例如天主經﹐宗徒信經和《玫瑰經》。
天主教的節日很多,在基督宗教三大派別少於東正教而多於基督新教。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聖誕節、復活節、聖神降臨節、聖母升天節、聖體聖血節等。
神職人員
教宗
樞機
主教
神父(傳教士)
終身執事、執事
修道會
在埃及出現了最早奉行與世俗隔離的,禁食、祈禱的信仰團體。經過聖本篤的改革,在歐洲各地出現了許多男、女修道院。
參加這種團體的,男的稱修士,女的稱修女。他們都不是神父(雖然修士可以晉鐸甚至被選為教宗),不施行聖事,但輔助神父進行其他工作。他們都宣發神貧、服從、貞潔的三個聖願。
為不同目的和精神而設立的修道團體,稱為修會,這是因應不同的時代及社會需要而成立的修道團體。天主教中著名的修會有本篤會、方濟各會(面向貧窮人)、多明我會(面向城市居民)、奧斯定會、耶穌會(從事學術)和慈幼會 (面向青少年)。一些修會發展壯大的同時,也成為教宗控制歐洲世俗權力的重要工具,例如多明我會曾主持異端裁判所,耶穌會積极參与對新教徒的迫害。也有一些時期,一部分勢力龐大的修會也會受到天主教會內部的打擊,例如耶穌會曾經被教宗克萊孟十四世解散,停止在傳統天主教地區活動達半個世紀。
十九世紀末開始,有許多由華人創立的修會陸續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很多人誤將修會說成教會,這是一種誤解。修會有屬於國際性的團體,也有隸屬教區的團體會(教區修會,如一些修女會)。在世界各國有不同形式的修會團體,但都是屬於天主教會。
天主教與中國
主條目:中國天主教
與東方世界有關的天主教傳教士,最有名的可說是聖方濟各·沙勿略,他也被稱為「東亞宗徒」。但他雖然極想到中國傳教,卻也只在臨終前到達今日廣東省的上川島。
天主教會在元朝時,曾由方濟會會士孟高維諾來華,任北京總主教。不過未能融入漢人社會,並隨元亡而終。
天主教傳教士,隸屬於耶穌會的利瑪竇在明朝再次到達中國,借傳授西方先進技術為由,吸收徐光啟成為中國第一位天主教徒。
天主教傳入台灣,則始於西班牙人入據台灣北部,至鄭成功收復臺灣中斷,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再度傳入台灣。在日據時代,台灣的教會體制逐漸完備。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帶來大量的天主教信徒及神職人員,在不久之從傳教區改制為直屬於羅馬教廷的聖統制度。
中國天主教聖人
明、清兩朝代曾有一些天主教徒由於在中國死去而被教廷冊封為聖人,但是2000年教會冊封的幾位中國籍聖人(中華殉道聖人),引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不滿與抗議。後者認為被冊封的人當中,有一些是幫助外國殖民者奴役中國人民的幫凶,有一些則本身品行低劣,並認為天主教會這樣做是採用宗教的方法,試圖干涉中國內政,篡改歷史。
聖經版本
中國天主教會使用的聖經本來用文言文來書寫,並按照明朝時的官話翻譯各地和人物的名稱。這些名稱和以廣東話來翻譯的基督新教聖經不同;從翻譯原本上說,天主教採用的是拉丁文版,基督新教採用英文版(英王欽定本)。所以直到現在,中國的天主教會和基督新教教會都沒有一本共同的聖經版本(但有四部福音的合譯本,但人名與地名各自保留原有的名稱)。但由於中國建立中華民國的辛亥革命參與者有不少新教徒,所以形成基督新教譯名在中國比較普遍和流行。以下為一些譯名的比較:
英文名 天主教譯名 基督新教普遍譯名
David 達味 大衛
Jeremy (Jeremiah) 耶肋米亞 耶利米
Messiah 默西亞 彌賽亞
Moses 梅瑟 摩西
Matthew 瑪竇 馬太
Mark (Marco) 馬爾谷 馬可
Abraham 亞巴郎 亞伯拉罕
大陸天主教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的天主教會成立「中國天主教愛國會」,逐漸脫離梵蒂岡的直接領導。20世紀末,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沒有依照教會傳統和教會法,「自聖」主教及神父,遭到梵蒂岡的反對和譴責。但在禮儀及祈禱上仍然是延續天主公教會的一切儀式。據了解,自1958年以來,中國天主教會先後自選自聖了150多名主教;而從1982年起大陸教區選出的主教候選人,其實大多亦獲教宗委任,亦即獲教廷承認,只是沒有公開。有消息說,「目前中國66位公開身份的主教,便有超過九成獲教宗任命。」
中國大陸現在有一些天主教徒及神父組成所謂的地下教會,認為應當服從羅馬教宗。
香港澳門
香港教區與澳門教區現今在一國兩制下,仍受羅馬教廷的領導,而非愛國會。
天主教在台灣
主條目:台灣天主教
目前台灣地區的天主教會分為七個教區,及教廷直轄的金馬宗座署理區,共十五位主教(包含華人僅有兩位樞機主教之一的單國璽),並設有一主教團(台灣地區主教團;1967年成立)。此外還有神父近七百人,修女一千二百左右,分別在八百個教堂及其他教會機構。
台灣信仰天主教的人口約30萬人左右,雖然僅佔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天主教在台灣在社會服務、醫療、文教、以及教育的貢獻上,在社會上有相當高的評價。
天主教在台灣的教區:
臺北總教區
新竹教區
臺中教區
嘉義教區
臺南教區
高雄教區
花蓮教區
金馬宗座署理區
天主教在台灣的大專院校:輔仁大學、靜宜大學、文藻外語學院
參看
天主教香港教區
天主教澳門教區
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
聖經
天主教國際培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