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順治入關之初,未能控制全局,於是暫採懷柔政策,安撫漢人,及大局稍定,即厲行高壓政策,樹立威權。康、雍、乾三朝,兩種政策巧妙配合運用,故能建立穩固的統治基礎。
(一) 懷柔政策
.甲、懷柔政策之動機 :
1.安定人心 : 清初經明末大亂,人心不安,為了收買人心,於是利用國人但求安居之心理,施以恩惠,以達其統治目的。
2.籠絡士人 : 為了疏導明代遺臣及士子故國之思,乃用功名利禄籠絡,以消磨復國的士氣,轉為清廷效力。
3.以漢制漢 : 滿人入關之前,已受中國文化薰陶,並以元代歧視漢人而亡為戒,重用降臣降將,實行以漢制漢,謀求長治久安。
乙、懷柔政策之內容及目的 :
1.士人
a.開科取士 : 清初恢復科舉,用八股取士,又開博學鴻詞等特科,以羅致名士。目的在安撫知識分子。
b.尊孔崇儒 : 清帝敬奉孔子,表彰程、朱理學,標榜倫理道德和君臣大義,以示對漢人傳統文化之重視,鞏固統治。
c.編纂典籍 : 招攬山林隱士和知識分子編纂臣籍,如康熙時有<<佩文韻府>>、<<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乾隆時有<<四庫全書>>等,以示尊崇漢人傳統文化,並消磨士人精力,遏止反清思想。
2.明宗室
a.禮葬明帝 : 入關後即為明思宗帝后發喪,以禮改葬,並令官民服喪三日。而明室朱姓諸王,仍可保留其爵位。目的在收買人心。
3.百姓
a.除明苛政 : 清初曾圈用北京附近漢人的民田民房,康熙時禁止滿人圈佔民田,下詔將所圈田地篇屋退還原主;又下令廢除明末三餉,減免賦稅,並規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賦」。雍正亦詔令解於賤民。目的在樹立體恤民困的形象,收買人心,穩定社會。
4.明臣
a.錄用明臣 : 明臣死節者賜諡,以示表揚。明朝武將文臣凡投順者,均以高位厚祿任用。目的在引誘明臣歸降。
(二) 高壓政策
甲、高壓政策之動機
1.鎮壓反清力量 : 自南明覆滅,民間抗清武裝活動仍不絶進行,清廷乃實施嚴刑峻法,並加強軍事控制,以鞏固統治。
2.防止復明思想 : 當時部份明室遺臣及儒生,不受滿人籠絡,時發故國之思,清廷為維護其統治,乃實行高壓,與懷柔政策相輔相成。
3.消滅民族意識 : 清以外族入主中國,漢人普遍不服,遂以刑誅威脅,圖磨滅漢人之民族意識,從而畏懼貼服。
乙、高壓政策之內容 :
1.厲行薙髮 : 清初嚴令漢族男子必須仿滿人習俗薙髮流辮,「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人民一律改穿滿服,違者處死。目的在樹立威勢,摧辱漢人的民族意識。
2.武力鎮壓 : 滿清鎮壓江南抗清軍民,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時件;又在全國遍駐軍隊,進行軍事鎮壓。目的在威嚇漢人,鞏固統治。
3.興文字獄 : 清初,凡漢人在詩文中有涉嫌譏諷滿清及懷念前朝者,即加殺戮,且株連甚廣。如莊廷鑨的「明史獄」、查嗣庭的「試題獄」、胡中藻的「詩獄」等。目的在摧殘漢人士氣,壓抑知識份子的反抗精神。
4.壓制士紳 : 順治首興科場舞弊案,打擊士人。又嚴禁士子立社、盟會。各省士紳拖欠錢糧者,僅欠分釐,亦褫奪功名,革職查辦或下獄。目的在打擊社會上受尊敬的人物,建立政府的威信。
5. 其他高壓政策 :
a. 入關後,圈地以賞滿州新貴及八旗旗丁,部分漢人淪為莊客。
b. 頒大清律,以「謀反」、「謀大逆」、「不義」等列為「十惡」,一律處以極刑,實行嚴刑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