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羅號事件中,葉名琛拒絕英領事提出的甚麼要求?

2006-11-23 8:43 am
在亞羅號事件中,葉名琛拒絕英領事提出的甚麼要求?
更新1:

hong714: 問非所答 講咁多都答唔到我條問題.........

回答 (4)

2006-11-23 9:26 am
✔ 最佳答案
葉名琛拒絕因除去亞羅號船上ge英國國旗一事而要向英方道歉
2006-11-23 9:03 pm
鴉片戰爭後,英國獲開放廣州等五個地區作通商口岸,使當時的不法商船以英國國旗作掩護,朝廷不甚理會。公元1856年,亞羅號船掛英旗自廣州入口,豈料受巡河水師認真上船探查,發現其執照過期後,便把該水手扣留。英領事得知後即向管轄廣州的兩廣總督葉名琛抗議,說掛英旗之船隻即受英國保護,要求放還水手並道歉賠償。但葉名琛只放還水手,但不道歉賠償。結果英國與法國於1857年組織聯軍侵華,攻陷廣州,並俘虜葉名琛至印度。大軍則繼續北上。高風亮節的葉名琛寧死不屈,結果在1858年4月絕食而死。
2006-11-23 5:09 pm
葉名琛拒絕英領事提出多次提議就道歉、入城等問題談判,葉名琛拒絕接受,還力言中方所為在情在理,英方則滋事妄為。
2006-11-23 8:49 am



1856年,懸掛英國國旗的亞羅號停泊在廣州黃埔,巡河水師發現執照已過期,便扣留水手,並撕毀英國國旗。英國領事向兩廣總督葉名琛抗議,要求放還水手及道歉。事後葉名琛放水手,但拒絕道歉。英軍於是駛入珠江口,炮轟廣州城。結果促使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亞羅號事件"
圖片參考:http://iball.china10k.com/function/opium/images/pic4.jpg

1856年10月,因為一個很意外的事件,又引發另一場 大規模中外戰爭,即當所謂"亞羅號事件"。有一艘 中國船名字叫亞羅號,在珠江上被廣州的清府官員查出來船上有走私行為,所以在緝查過程中,從船上抓了十幾個人,這個消息被當時英國駐廣州的總領事巴夏禮知道了,巴夏禮立即抓住這個題目做文章。

他認為"亞羅號"是在香港註冊的,是掛著英國國旗的,所以認為是清政府侵犯了在香港註冊的這艘船的權利。 實際上,這艘船在香港的註冊早已經過期了,其實它完全是艘中國人做老板的一條船,所以中國政府在船上抓走私完全是正義的行為。
但是,當時中國政府沒辦法抵擋英國的攻勢,英國本來就是蓄意要發起一場戰爭,再次用拳頭來教訓清政府。 這樣,在1856年底、1857年初,英國就正式發起了向廣州的進攻,這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開始。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來法國也加入了,又叫做英法聯軍之役英、法共同來侵略中國。

《天津條約》
1858年4月,英法聯軍北上進攻大沽口,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屈服。 5月20日,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直逼天津。在英、法的威嚇下,清政府的談判代表桂良與英、法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
條約規定:再開放十處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來往;外國人可到內地遊歷通商、傳教士可入內地傳教;分別給英、法賠款400萬、200萬兩銀子。 1859年6月,英、法蓄意利用公使進北京換約之機重新挑起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擴大
1859年5月17日,英、法公使在大批兵艦護送之下到達大沽口,堅決要通過已經設防的大沽進入海河去北京換約。 當時,清政府已同意在北京換約,只希望他們在北塘登陸,經天津去北京,隨行人員以二十人為限。但這批帝國主義的侵略者們,依恃武力作後盾,不顧清政府的意見,於6月24日由英國海軍統帥何伯 ( James Hope ) 提出最後通牒,準備強行通過。
第二天,英艦突然發砲轟大沽砲台,守軍被迫應戰,可是這次卻出乎侵略者們的意料,激戰一晝夜後,英艦四沉六傷、官兵傷亡慘重,連英統帥何伯亦負傷,美艦雖前往營救,但已不能挽救英法的慘敗了。
這次戰事後,英法侵略者們表面上並不堅持要報復,要雪恥,只是要求賠償損失,以及其他不關重要的條約解釋與修改,實際上正在醞釀另一更加大的戰事。

英法聯軍進攻北京
1860年6月26日,英法再次對中國宣戰。8月1日其軍隊在北塘登陸,由側面進攻大沽砲台,僧格林沁不能支持,8月13日天津失守,清廷派桂良出面在天津交涉,對英法格外的要求都答應了。
但是到了簽字的時候,英代表又節外生枝,無理取鬧說桂良的全權證書不合格,說談判是中國的緩兵之計,並且要帶大批衛隊進京,這些都是侵略者們的一種藉口,他們真心所期望的,並不是談判,也不是簽約,而是要把戰爭帶到北京,以便得到更多的侵略成果。 在他們周密的計劃下,也就如願以償了。
不久,英、法糾集25000多人的侵略軍又一次進犯,先後攻佔大沽炮台、 天津、通州,逼近北京。 中國軍隊在通州八里橋與侵略軍展開了一場激戰。就在這時,咸豐皇帝逃往熱河,住進了避暑山莊。

圓明園大火
1860年10月初,英法聯軍侵占了北京的圓明園,在肆意搶劫破壞後,縱火焚燒了這座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圓明園、長春園及綺春園三園組成,週邊二十多里,佔地五千多畝,綜合中西建築藝術成就,聚集古今藝術珍品、各種文化典藉的宮殿園林。
大火一連燒了三天,煙雲迷漫,籠罩著整個北京城,這座世界名園和無數珍貴文物,被侵略者化成一片灰燼,只剩下一堆斷瓦頹垣。
西方資產階級口口聲聲講"文明"、 "正義"、"人道",原來他們的"文明"就是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來空前深重的災難;他們的"正義"就是強權、霸道和血腥的砲艦政策;他們的"人道"就是瘋狂搶掠、野蠻屠戮,把億萬人_變成供他們敲骨吸髓、榨取脂膏的奴隸!

《北京條約》
1860年10月下旬,清政府代表與英、法代表交換了《天津條約》批淮書,並訂立了《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規定:
1. 開天津為商埠,准許華工出國做工
2. 強迫中國政府永久割讓九龍半島南端給英國
3. 對英、法賠款各增加為800萬兩。
與沙俄條約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北方的沙俄侵略者乘火打劫,也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擴張。 1858年5月,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強行霸佔。 此後,俄國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和《勘分西北界約記》。

總結:
這樣,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乘人之危,一共侵佔了我國東北和西北約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相當於十五個浙江省的面積。
兩次鴉片戰爭均以中國的失敗,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而結束,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砲轟開了中國的大門。 (1898年6月,英國再迫使清政府訂立《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自該年7月1日起租借九龍大片土地及附近二百多個島嶼 ( 後統稱"新界_),租期九十九年。從此,英國的香港殖民地包括了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共1076平方公里。)


收錄日期: 2021-04-23 16:03: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3000051KK0019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