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是誰 , 佢發生什麼事?

2006-11-23 6:16 am
袁世凱是誰 , 佢發生什麼事? 有幾詳得幾詳細 , 謝!

回答 (2)

2006-11-23 6:32 am
✔ 最佳答案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號容庵,男性,中國河南項城人;為清末民初軍事家、政治家。

袁世凱於清季投身行伍,襄贊洋務運動及新政,自道員、督撫累升,至入值軍機,甚至總理內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民國成立,袁氏當選首任大總統,甚至於1916年稱帝,但終歸失敗。



在朝鮮嶄露頭角
袁世凱年輕時失意科場,22歲棄文從軍。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國王李熙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利用軍隊譁變,成功奪權;朝鮮「事大黨」與大院君有隙,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乃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清軍將大院君擄至保定問罪,袁世凱則以「通商大臣」身分駐朝,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制稅務。

1884年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士發動甲申政變試圖推翻為「事大黨」及閔妃所把持的政權,駐朝日軍亦趁機行動欲挾制王室;國王李熙奔赴清營求助,袁世凱指揮清軍擊退日軍,維繫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海陸皆敗,袁世凱隨軍撤退天津。因袁世凱在朝鮮時期表現突出,有「知兵」之名,大學士李鴻章乃於1895年舉薦袁氏負責督練新軍。

[編輯]
新軍及清季政局
袁世凱自1895年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練兵起家,漸為清廷所倚重。這股軍隊後來發展成為三十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民國初年的北洋系軍閥亦多源自清末新軍。

1898年戊戌政變前,帝黨人物曾寄望於袁的新軍,譚嗣同即曾面勸袁世凱出兵圍攻慈禧太后所居之頤和園。袁卻將這一消息告訴忠於慈禧太后的榮祿,結果戊戌政變失敗,皇帝失去政權並遭軟禁。然而袁世凱當時的決定,對於戊戌政變的成敗,是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至今仍有爭議。以往一般認為袁世凱將消息轉告榮祿是戊戌政變失敗的主因,但近年的研究發現,後黨發動政變,實起於袁告密之前。甚且,以袁世凱當時掌握的新軍戰力,亦不足以對抗聽命於榮祿駐紮在北京附近的眾多部隊。

1899年冬,因義和團在山東的排外行為引起各國不滿,清廷被迫撤換縱容拳民的巡撫毓賢,代之以袁世凱。這是袁世凱首次出任方面大員。袁到任後,一改毓賢的處理方針,對拳民大力鎮壓,令其在山東無法立足,流竄直隸。翌年拳亂引起八國聯軍戰禍,山東在袁世凱治下則維持穏定,並且加入東南互保。

[編輯]
清末新政
1901年李鴻章去世後,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成為疆臣首領。1907年調任軍機大臣,成為中樞重臣。袁世凱大力襄贊新政,包括廢科舉、督辦新軍、建學校、辦工業等,第一支中國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

1908年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溥儀繼位,醇親王載灃攝政。載灃素嫉袁世凱,成為攝政王后立即解除袁所有差事;袁知其勢不吉,稱疾返回河南,最初隱居於輝縣,後轉至安陽。袁雖表現韜光養晦,暗地裏卻仍關心政事,等待時機復出。

[編輯]
中華民國大總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北洋新軍成為清室唯一可抵抗革命的力量,於是再用袁世凱,先任其為湖廣總督,旋任其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一面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而革命黨人亦認為袁是能領導中國的有力領袖。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選出孫文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佈民國成立,孫文就任。1月25日,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清室遜位,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

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大總統,袁卻於3月10日於北京就職。袁就職之後,堅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時積極與列強交涉,維持了中國對蒙古和西藏的主權。

1913年2月,依據臨時約法,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會選舉。國民黨所得議席最多,按約法精神應由該黨理事長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3月20日,宋教仁卻在上海遇刺身亡,全國大譁。革命元勳孫文、黃興等均指袁氏授意暗殺,袁世凱則予否認;當時之證據指向時任國務總理趙秉鈞涉嫌教唆殺人,並無袁世凱本人授意之直接證據。7月,孫文組織中華革命黨,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伐袁世凱,但遭到失敗。

10月6日,國會在軍警壓力下選出袁為第一任正式大總統。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並收繳國民黨議員證書。國會因人數不足而無法開會。1914年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之後袁認為「人民濫用民主自由、人民政治認識尚在幼稚時代」,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於5月推出新的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之後再修改總統選舉法,使總統可無限期連任,新任總統亦由在任總統指派。
2006-11-23 6:34 am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号容庵,中国河南项城人;為清末民初的軍事和政治人物。

袁世凱於清季投身行伍,襄贊洋務運動及新政,自道員、督撫累升,至入值軍機,甚至總理內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民國成立,袁氏當選首任大總統,甚至於1916年稱帝,但終歸失敗。

在朝鮮嶄露頭角

袁世凯年轻时失意科场,22岁弃文从军。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軍亂,朝鮮國王李熙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利用軍隊譁變,成功奪權;朝鮮“事大黨”與大院君有隙,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隊东渡朝鮮。清軍將大院君擄至保定問罪,當年23歲的袁世凱則以“通商大臣”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鲜訓练新军並控制稅務。

1884年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士發動甲申政變試圖推翻為“事大黨”及閔妃所把持的政權,駐朝日軍亦趁機行動欲挾制王室;國王李熙奔赴清營求助,袁世凱指揮清軍擊退日軍,維繫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

1894年甲午战争爆發,清軍海陸皆敗,袁世凯隨軍撤退天津。因袁世凯在朝鮮時期表現突出,有“知兵”之名,大學士李鸿章乃於1895年举荐袁氏負責督練新軍。

新軍及清季政局
袁世凯自1895年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练兵起家,漸为清廷所倚重。这股军队后来发展成為三十六鎮北洋新军,為清末陸軍主力,民國初年的北洋系軍閥亦多源自清末新軍。

1898年戊戌政變前,帝黨人物曾寄望於袁的新軍,譚嗣同即曾面勸袁世凱出兵圍攻慈禧太后所居之頤和園。袁卻将这一消息告诉忠於慈禧太后的荣禄,結果戊戌政變失败,皇帝失去政權並遭軟禁。然而袁世凯當時的決定,對於戊戌政變的成敗,是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至今仍有爭議。以往一般認為袁世凯將消息轉告荣禄是戊戌政變失败的主因,但近年的研究發現,后黨发動政变,實起于袁告密之前。甚且,以袁世凯當時掌握的新軍戰力,亦不足以對抗聽命於荣禄駐紮在北京附近的眾多部隊。

1899年冬,因義和團在山東的排外行為引起各國不滿,清廷被迫撤換縱容拳民的山東巡撫毓賢,代之以袁世凱。這是袁世凱首次出任方面大員。袁到任後,一改毓賢的處理方針,對拳民大力鎮壓,令其在山東無法立足,流竄直隸。翌年拳亂引起八國聯軍戰禍,山東在袁世凯治下則維持穏定,並且加入東南互保。

清末新政
1901年李鴻章去世後,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成為疆臣首領。1907年調任軍機大臣,成為中樞重臣。袁世凱大力襄贊新政,包括廢科舉、督辦新軍、建學校、辦工業等,第一支中國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

1908年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溥儀繼位,醇親王載灃攝政。載灃素嫉袁世凱,成為攝政王後立即解除袁所有差事;袁知其勢不吉,稱疾返回河南,最初隐居于辉县,后转至安阳。袁雖表現韜光養晦,暗地裏卻仍關心政事,等待時機復出。

中華民國大總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北洋新軍成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於是再用袁世凱,先任其為湖廣總督,旋任其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一面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而革命黨人亦認為袁是能領導中國的有力領袖。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選出孫文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佈民國成立,孫文就任。1月25日,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室遜位,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

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大總統,袁卻於3月10日於北京就職。袁就職之後,坚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时积极与列強交涉,維持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

1913年2月,依據臨時約法,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會選舉。國民黨所得議席最多,按約法精神應由該黨理事長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3月20日,宋教仁卻在上海遇刺身亡,全國大譁。革命元勳孫文、黃興等均指袁氏授意暗殺,袁世凱則予否認;當時之證據指向時任國務總理趙秉鈞涉嫌教唆殺人,並無袁世凱本人授意之直接證據。7月,孫文組織中華革命黨,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伐袁世凱,但遭到失敗。

10月6日,國會在軍警壓力下選出袁為第一任正式大總統。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並收繳國民黨議員證書。國會因人數不足而無法開會。1914年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之後袁認為「人民濫用民主自由、人民政治認識尚在幼稚時代」,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於5月推出新的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之後再修改總統選舉法,使總統可無限期連任,新任總統亦由在任總統指派。

日本二十一條要求之交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以英日同盟(協約國)為理由,強行派兵接收德國(同盟國)在山東膠州灣的租界地,以及膠濟鐵路沿線地帶,中國政府無力阻止。

1915年,日本乘歐美各國無暇東顧,秘密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要求,逼迫中國政府承認日本取代德國在華的一切特權,進一步擴大日本在滿蒙的權益,以及承諾聘用日人為顧問。日本的要求接近等同將中國納入成為其保護國。袁世凱缺乏談判籌碼,只能一面拖延,一面讓其秘書顧維鈞將條款內容對外披露,希望獲得國際輿論支持,以抵抗日方壓力。美國政府聞訊雖對日本提出抗議,但未能迫使日方收回全部要求。至5月9日,在日本提出最後通牒脅迫之下,袁世凱及北洋政府乃被迫接受了二十一條要求當中的大部分條款,史稱五九國恥。

洪憲帝制

中華帝國國旗袁世凱掌握北洋軍權,為民國初年唯一之軍事強人,至其解散國會,取消約法之後,大總統之權實已形同皇帝,然袁氏心中仍有稱帝之野心。1915年8月,楊度等人發起「籌安會」,鼓吹實行君主立憲;大總統美籍憲法顧問古德諾教授對於中國國體之分析報告亦遭有心人士斷章取義,以創造支持君主立憲的輿論。

12月,袁世凱下詔改国号為中華帝國,登基稱帝,並改中華民國五年(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總統府改爲新華宮。

袁氏的登基稱帝之舉,受到當時大部份国人的反對,包括袁氏心腹將領馮國璋、段祺瑞等,段祺瑞致電袁世凱:「恢復國會,退位自全」,實已無以為繼。蔡锷等人於雲南组织护国军,於1915年12月25日起兵讨袁。隨著帝制遭到廣泛反對而失敗,袁氏盡失人心,只得於1916年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帝号,称帝僅83天。取消帝制帝號之餘,袁氏陷入眾叛親離的困境,欲續任大總統亦不可得,在心理的重大打擊及家族遺傳性糖尿病交煎之下,於6月6日病死。

袁世凯最后称帝,酿成大错,与其长子袁克定迷恋太子权位是分不开的,其中最严重的是袁克定伪造《顺天时报》,营造日本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氛围(此事被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和女儿袁叔桢无意中发现),袁世凯曾責袁克定「欺父誤國」。

評價
對於袁世凯的歷史評價一般以负面居多。

袁世凱有任事之才、治軍之能,實為清季一務實幹練的能臣,自小站練兵至接掌北洋,於中國的軍事近代化有其貢獻。袁世凱亦為推動庚子後新政的重要人物。當清室遜位、民國成立之際,袁世凱手握兵權,形象開明,出任大總統實為當時全國公意之所寄。

然而袁氏當國時期,為鞏固個人獨裁權力,不守約法、解散國民黨,使剛誕生的中華民國失去在制度下健康發展的機會。有人指他是暗殺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的元兇,無論袁本人是否曾授意殺宋,此事成為黨人發動二次革命討袁的引爆點,結果造成了中國的南北分裂。

1915年袁世凯在日本外交壓力下,接受了形同干涉並壟斷中國內政的“二十一条”要求中之大部分條款,使其政績蒙上污點。然持平而論,在東亞地區因歐戰爆發而陷入國際權力真空之際,面對日本一國獨強的巨大壓力,袁世凱及北洋政府對於抵抗日方二十一條要求,實已盡最大之努力,以此深非似欠公允。

嗣候袁氏違背民國公意,稱帝登基,遭到全国反對,至此袁氏之威望徹底破產。稱帝之舉堪稱袁氏政治生涯中所犯之最大錯誤。

有人認為,袁氏是一個投機份子。在光緒帝委以大任時,他卻投靠慈禧太后一黨。到宣統繼位後,被攝政王強迫退休的他,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強迫攝政王退位,掌握清廷大權,本應平定革命的他,反過來為自己的利益,支持革命迫清廷退位而得任民國總統。這全是選有利益的一方投靠的行為。

著名之後裔
孙袁家骝为著名物理学家


收錄日期: 2021-04-24 10:52: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2000051KK047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