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題!急

2006-11-23 5:56 am
我想問香港天文台ge現今用途是什么??地點在哪里?哪一年建成的??還有資料來源,至少4個,thx

回答 (3)

2006-11-23 6:02 am
✔ 最佳答案
在香港設立一個氣象觀測台的構想,最初是由英國皇家學會於1879年提出。皇家學會認為香港的地理位置甚佳,“是研究氣象,尤其是颱風的理想地點”。事實上,隨著當時香港人口逐漸增加,颱風造成的破壞已廣受社會所關注。香港政府亦對皇家學會的建議表示歡迎。經過詳細的探討和研究後,皇家學會的建議最終在1882年獲接納。隨著第一任天文司﹝即首任天文台台長﹞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於1883年夏天抵港,香港天文台亦於同年創立。

天文台早期的工作包括氣象觀測、地磁觀測、根據天文觀測報導時間和發出熱帶氣旋警告。這些饒有價值的服務備受重視,且於1912年獲得英皇佐治五世頒賜「皇家天文台」的稱號。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回歸中國,部門復稱香港天文台。

天文台成立迄今已逾百年,部門的運作模式及服務範圍亦不斷與時並進,以滿足現代社會的期望和需求。其間天文台不斷引入先進科技,以配合業務發展。下表就天文台的發展歷程作一大事紀要:


建築物

歷任台長

職員合照


年份 事項
1883 香港天文台成立。
1884 開始定時作氣象觀測。
設立熱帶氣旋警告系統﹝香港最早的海洋氣象服務﹞。

1885 時間球於尖沙咀警署首次降下。
1892 開始提供海港氣象服務。
1908 透過無線電報接收船舶天氣報告。
1915 開始提供船舶天氣預報的無線廣播。
1921 利用測風氣球作高空探測。
開始地震測量工作。

1928 開始提供天氣預報的話音廣播。
1937 設立航空氣象服務。
1948 加入國際氣象組織﹝IMO﹞,即世界氣象組織﹝WMO﹞的前身。
1949 利用無線電探空儀及雷達探空系統測定高空氣象資料。
1959 天文台設置首座天氣雷達。
1961 開始測量大氣中的放射性。
1964 接收極軌衛星的自動圖像傳送信號﹝APT﹞。
1967 開始發出有關雷暴及豪雨的警告。
1973 天文台設置首部電腦系統。
1975 天文台透過世界氣象組織全球電信系統﹝GTS﹞交換氣象資料,並全面建立了下列三組地區性專用電路:
香港─東京﹝1969﹞
香港─曼谷﹝1970﹞
香港─北京﹝1975﹞
開始發展首個天氣預報數值模式。

1977 接收日本氣象廳的地球同步氣象衛星﹝GMS﹞圖像。
開始發出山泥傾瀉警告。

1979 設置了一套由三個站組成的短週期地震儀網絡。
天文台首個天氣預報數值模式﹝平衡正壓模式﹞開始投入業務運作。

1980 設置了首套銫原子鐘報時系統。
1984 首兩個自動氣象站分別於赤角及沙田建立。
天文台實時雨量數據收集系統開始運行。

1985 首個粵港興建的自動氣象站於黃茅洲開始運作。
設立「打電話問天氣」服務。

在京士柏建立了一所輻射測量室。

1987 設立環境輻射監測計劃。
1988 一套新的天氣預報數值模式(有限區域數值模式)投入運作,集中處理影響香港及鄰近區域的小尺度天氣系統。
1990 輻射監測及評價中心成立。
1992 一套以顏色為標記的「暴雨警告系統」開始使用。
1993 天文台開始測量高空的臭氧及輻射。
1994 天文台第一台多普勒天氣雷達開始運作。
1996 天文台在互聯網設立網頁。
1997 將地震站網擴展至8個台站,並以數字式信號傳送。
1998 提供互動形式的資料查詢系統﹝IES﹞服務。
天文台的機場多普勒天氣雷達﹝TDWR﹞投入運作,每分鐘探測風切變及湍流,向航機發出有關警告。

推出四天天氣預報服務。

1999 天文台在大帽山裝置的新天氣雷達系統正式啟用。新系統提供高分辨率雷達數據,能更有效地監測惡劣天氣系統。
天文台添置了一部超級電腦,用作運行一套高分辨率天氣預報數值模式﹝業務區域譜模式﹞,以加強預測暴雨的能力。

開始發出寒冷天氣警告。

開始提供紫外線指數。

2000 開設了一所位於天文台附近一幢商業大廈內的資源中心,方便市民索取資料及刊物。
天文台添置了一套高效能伺服器叢集,以提高氣象數據處理的能力。

推出五天天氣預報服務。

開始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2001 天文台增強網站服務,提供文字版及有聲網頁,讓視障人士更容易獲得天氣資訊。此外,天文台亦推出網站的「無線應用系統規約」(WAP)版本,供流動電話用戶使用。
天文台裝置了一套衛星接收系統,以接收由極地軌道衛星發放的高分辨率衛星雲圖。

香港首個氣象浮標開始運作。

天文台位於長洲的最後一個信號站關閉,標誌著利用懸掛風球傳遞風暴信息的時代的終結。

2002 由世界氣象組織主辦,香港天文台開發和管理的「世界天氣信息服務」網站正式運作。這個是世界上首個涵蓋全球各大城市官方天氣預報的網站。
天文台在赤角裝置了世界上首台用於機場天氣預警的激光雷達。

天文台獲頒授ISO9001:2000認證,以認可天文台所提供國際航空氣象服務的質素。天文台是亞太區第一批獲得ISO認證的航空氣象服務單位之一。

2003 首次成功接收到從商業航機上電腦傳送來的自動天氣報告。
天文台更新了臨近天氣預報系統的電腦。新電腦可以處理更多的實時天氣資料,運行更先進的演算法,以改良預報產品。

天文台網站嚮應香港政府資訊政策,採用了「統一的外觀與風格」設計為網站更新外觀。

提供「可擴充標示語言」天氣資料的服務。

推出七天天氣預報服務。

2004 全東南亞首套自動高空探測系統正式啟用。
推出「個人數碼助理」網站。

開始向國際度量衡局提供天文台的原子鐘時數據,參與訂定協調世界時。

以東道主的身份協辦世界氣象組織第二區域協會(亞洲)第十三次屆會。

成為亞洲第一個氣象部門接收和向全世界發送從商業航機上自動傳來的天氣報告。

首次為香港奧運滑浪風帆代表隊提供了比賽場地天氣預報服務及技術支援。

2005 天文台與廣東省氣象局和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合作建成閃電定位網絡,並推出閃電位置資訊服務。
天文台發表香港未來百年雨量評估。

天文台代表世界氣象組織參與建立印度洋海嘯警報系統及協助巴基斯坦大地震災後復原。

天文台開發的世界上首個激光風切變預警系統在香港國際機場正式業務運作,為升降的航機提供風切變警報服務。

香港天文台受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委託開發和管理的兩個網站,即「世界天氣信息服務」和「惡劣天氣信息中心」開始業務運作,正式成為世界氣象組織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2006-11-23 6:14 am
香港天文台(簡稱天文台,英文:Hong Kong Observatory, HKO)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轄下的部門,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成員,專責香港的氣象觀測、地震、授時、天文及輻射監測等工作,並向香港公眾發出相關的警告。現任天文台台長為林超英。

發展歷程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以後,因為香港的地理位置適合研究颱風等氣象,1879年英國皇家學會建議在香港設立氣象觀測台。當時在東亞,只有上海徐家匯、馬尼拉、北京及荷屬印尼雅加達四處有專業的氣象觀測台。前兩者是由耶穌會修士運作,而香港正好位於二者之間。由於颱風常對香港造成破壞,香港政府亦支持皇家學會的建議。1883年夏季,香港天文台正式創辦,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任天文台首長天文司。天文台最初的職責包括:授時、氣象、磁場及水文觀察,與天文毫無關係,可是當時負責翻譯的華人卻錯譯為「天文台」,一直沿用至今。1912年,英皇喬治五世對香港天文台頒賜皇家香港天文台的稱號,直至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為止。

天文台在1948年加入國際氣象組織(世界氣象組織前身),開始進一步使用高技術的儀器進行天器預測,天文台於1949年開始利用無線電探空儀及雷達探空系統預測氣象資料,並於1959年引入第一座天氣雷達。於1964年後接收極軌衛星的自動圖像傳送信號。在1973年,天文台首部電腦系統啟用,在兩年後的1975年,天文台使用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電信系統,建立了三組專用電路交換氣象資料,包括香港至東京(1969年)、香港至曼谷(1970年)及香港至北京(1975年)。

在1980年,天文台設置第一套套銫原子鐘報時系統,為香港提供準確的報時訊號。天文台亦分別在1984年及1985年建立兩個位於赤鱲角、沙田的自動氣象站及位於京士柏的輻射測量室。在1992年,天文台建立一套以紅色及黑色為標記的暴雨警告系統。在1998年再加設黃色為標記的暴雨警告系統。天文台在1996年在網際網路成立網頁,是最早成立網頁的香港政府機構之一。在2000年,天文台添增加了一套高效能伺服器,提高氣象數據處理的能力。在1年後,天文台增強網站服務,開始提供文字版及有聲版網頁,讓視障人士也可以在網上獲得天氣資訊。另外,天文台亦推出網站的「無線應用系統規約」(WAP)版本,供行動電話用戶使用。

總部
香港天文台總部設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4A號,建於1883年,建築物本身已被列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每年3月都以舉辨開放日來慶祝3月23日的世界氣象日。天文臺道亦因香港天文台的建造而得名。

工作範圍

氣象服務

一般天氣服務
香港天文台每日均會發放最新的天氣消息,包括最高及最低氣溫、分區氣溫、相對濕度、降雨量、潮汐資料、紫外線指數、風速、氣壓等資訊。此外天文台還會預測未來7日的天氣概況。而每當惡劣天氣出現時,天文台便會因應情況而發出不同的#天氣警告訊號,提醒市民做好相應措施。

航空氣象
香港國際機場#氣象服務
香港天文台亦是亞太區第一批氣象服務單位取得ISO9001:2000認證,航空氣象是香港天文台主要收入來源,[1],天文台亦在香港國際機場安裝了世界上首台用作機場天氣預警的雷射雷達系統[2]。

輻射監測及評估
香港天文台自1961年起開始監測輻射,並於1987年將輻射監測工作擴展成為一項全面性的環境輻射監測計劃,直到現時為止,天文台設立的輻射監測網路共有十個固定監測站,除此以外,天文台亦會定期利用一輛由貨車改裝而成裝有輻射測量儀器的車在偏遠地區進行陸上巡測。而空中巡測方面,天文台亦會利用直昇機在香港及鄰近海域進行巡測。然後分析巡測所得之樣本及數據,定期公佈監測結果

時間標準及地球物理服務

時間標準
香港時間
香港天文台負責管理的香港時間(縮寫HKT)是香港所採用的時間標準。香港時間全年比協調世界時快8小時,即是與位於UTC+8時區的國家及地區,包括中國大陸及台灣地區一致。香港時間準確度為每日1微秒以內。香港天文台現時透過時間伺服器、自動資料查詢系統及公營香港電台報時信號廣播提供對時服務。

地震
香港遠離地震帶,發生大地震機會微,香港天文台平均每年錄得約兩次有感地震,天文台還會監察由海底地震所引發之海嘯,一但預測發生可能影響香港的海嘯,有需要時便會向公眾發出海嘯警告。

天氣警告訊號
香港天文台的天氣預測總部每日24小時工作,負責發出各類有關警告,詳列如下:

熱帶氣旋警告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自1884年起,當熱帶氣旋接近香港時,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提醒香港市民熱帶氣旋將可能對本港造成的影響,以及警告維多利亞港及附近海域將可能出現的強烈風勢。現時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共分為5級,分別是1號、3號、8號(4個,即東北、西北、西南及東南)、9號和10號。

暴雨警告系統
香港暴雨警告信號

香港暴雨警告信號是香港出現暴雨或預測將有暴雨時,由香港天文台發出,以提醒及警告市民的警告信號。1992年,香港天文台建立一套以紅色及黑色為標記的暴雨警告系統。在1998年再加設黃色為標記的暴雨警告系統

山泥傾瀉警告
當香港天文台參照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意見,認為持續大雨極有可能引起山泥傾瀉時,天文台便會發出山泥傾瀉警告。這個警告主要針對數目較多而影響廣泛的山泥傾瀉情況。

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
每當新界北部的低窪地區已經或預料會發生水浸,天文台便會發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因此,當途徑溪澗或水道時,必須提高警覺,切勿在這些地方遊玩,以免發生意外。

雷暴警告
不論雷暴的影響範圍廣泛,還是只涉及香港的某一地區,天文台便會發出雷暴警告。香港的室外運動場、球場及泳池習慣上會暫停開放,以免發生意外。

強烈季候風信號
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表示在本港境內任何一處接近海平面的地方,冬季或夏季季候風之平均風速現已或將會超過每小時40公里。冬季季候風一般從北面或東面吹來,而夏季季候風則主要是西南風。在十分空曠的地方,季候風的風速可能超過每小時70公里。

寒冷及酷熱天氣警告
1999年12月起,當預測室外最低氣溫將低於攝氏12度時,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寒冷天氣警告;另外於2000年亦新設酷熱天氣警告,當預測室外最高氣溫將高於攝氏33時就會發出

霜凍警告
香港冬天天氣寒冷,有時更可能會到達嚴寒水準,屆時高山及新界地區就有可能出現地面霜。當有跡象顯示香港高山或新界地區會出現地面霜時,天文台便會發出霜凍警告以提醒人們小心結霜,特別是務農人士。 但霜凍警告雖然已被設立達15年,但發出次數只有8次,1991年12月30日7:41:00至1999年12月22日16:29:59期間更沒有發出過,可見香港出現地面霜的機會較低。
2006-11-23 6:06 am
天文台的歷史
在香港設立一個氣象觀測台的構想,最初是由英國皇家學會於1879年提出。皇家學會認為香港的地理位置甚佳,“是研究氣象,尤其是颱風的理想地點”。事實上,隨著當時香港人口逐漸增加,颱風造成的破壞已廣受社會所關注。香港政府亦對皇家學會的建議表示歡迎。經過詳細的探討和研究後,皇家學會的建議最終在1882年獲接納。隨著第一任天文司﹝即首任天文台台長﹞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於1883年夏天抵港,香港天文台亦於同年創立。

天文台早期的工作包括氣象觀測、地磁觀測、根據天文觀測報導時間和發出熱帶氣旋警告。這些饒有價值的服務備受重視,且於1912年獲得英皇佐治五世頒賜「皇家天文台」的稱號。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回歸中國,部門復稱香港天文台。

天文台成立迄今已逾百年,部門的運作模式及服務範圍亦不斷與時並進,以滿足現代社會的期望和需求。其間天文台不斷引入先進科技,以配合業務發展。

現今用途:http://www.weather.gov.hk/abouthko/programc.htm

地點:香港天文台
九龍彌敦道134A號

資料來源:http://www.weather.gov.hk/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02: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2000051KK0463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