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放改革對教育ge缺點????????10分!!

2006-11-23 2:34 am
我想知多D中國係同日本打完仗之後ge改革
对當時同依家ge教育有咩影響同缺點?????

回答 (1)

2006-11-29 12:46 am
✔ 最佳答案
毛澤東的經濟記錄無論在許多方面有多大的缺點,仍然是中國奠定現代工業化基礎時代的記錄。實際上,這一記錄優越於德國、日本和俄國工業化的可比階段,這三個國家的工業化是那些在工業舞台上一直是後起之秀的主要國家成功地進行現代化的、最引入注目的歷史事件。德國自1880年至1914年,每10年的經濟增長率是33%(人均是17%)。日本自1874年至1929年,每1O年的經濟增長率是43%(人均是28%)。(註釋8) 蘇聯自1928年至1958年,每10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54%(人均是44%)。毛澤東時代的中國自1952年至1972年,每10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 64.5%(人均是34%)。 這種經濟發展,很難說是象許多西方報界人士通常向讀者錯誤報導的那樣,以「爬行的速度」進行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立後最初幾年間所取得的成就,實質上是孫中山在本世紀初曾經提出的綱領:國家統一和獨立,「耕者有其田」,以及現代工業發展計劃。因此,肩負實施這個綱領的任務的中國共產黨人,宣稱自己是那位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家中最傑出人物的當然繼承人,這是很有道理的。本世紀50年代初期進行的那場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現在看來是顯而易見的。長期(直到不久以前)處於最悲慘而貧困的國家行列中的中國,如同毛澤東在]949年年十分自豪地宣稱的那樣,的確已經在世界上「站起來了」;而且目前作為一個獨立的「迅速現代化的強國屹立在世界上」,儘管與先進的工業化固家相比,它依然是一個窮國。

毛澤東時代的許多觀察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設想:使現代工業化手段同社會主義目標相調和的獨特嘗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毛澤東時期所獨具的特色之一。無疑,這就是毛澤東的目的,而且一定也是毛澤東派的主張.但是,毛澤東作為一位推進經濟現代化的人物終於比他作為一位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成功得多。當然,這種情況並不與一些人對毛澤東時代的通常認識相一致。這些人說毛澤東為了「意識形態」而犧牲了「現代化」,並且宣稱,當這位已故的主席為了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精神烏托邦而著手進行一種無效的追求時,經濟的發展被忽略了。實際的歷史記錄卻表明了一個相當不同的進程,而且這一進程實質上是一個迅速工業化的過程。毛澤東逝世後,一些評論家關於毛澤東主義經濟遺產的著作,沒有詳細敘述那個時代的成就,而大談那個時代的「不合理之處」和「不平衡狀態」。不過,這些著作卻披露了:在毛澤東時期,工業總產值增長38倍,重工業總產值增長90倍。從1950年到1977年,工業產量以年平均13.5%的速度增長;如果從1952年算起,那就是 11.3%。這是全世界所有發展中國家和主要發達國家在同一時期取得的最高增長率;而且,中國工業產量在這個期間增長的步伐,比現代世界歷史上任何國家在迅速工業化的任何可比期間所取得的工業增長步伐都快。(註釋1 )

在毛澤東時代,工業產值佔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從30%增加到72%,這反映了中國已經從一個主要是進行農業生產的國家引人注目地變成了一個比較工業化的國家。(註釋2)

從1952 年(那時中國的工業產量已經恢復到戰前最高水平)到1976年期間,中國的鋼產量從130萬噸增長到2300萬噸;煤從6600萬噸增長到4.48億噸;發電量由73億度增加到1330億度;原油由實際上等於零增加到8400萬噸;化肥產量由20萬噸增加到2800萬噸;水泥產量由290萬噸增加到 4930萬噸。(註釋3)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就在大量生產噴氣式飛機、重型拖拉機和現代遠洋輪船。中華人民共和國那時還在生產核武器和洲際彈道導彈,已經在1970年(中國首次成功地試驗原子彈以後六年)發射了一顆人造衛星。

當然,工業化使中國的社會結構產生了意義重大的變化.雖然絕大多數勞動力當時仍然從事農業生產,但是城市的工人階級卻已經從1952年的300萬人增加到 20世紀70年代中葉的1800萬人以上。此外,在農村中建立小規模工業的政策,結果導致大約3億農村勞動力中的2800萬農民變成公社工廠或大隊工廠的工人,雖然那些工廠大多數是在初級技術水平上組織生產的。一個龐大的技術知識界出現了。中國科技人員的數目從1949年少得可憐的5萬人(1952年有 42.5萬人)增加到1966年的250萬人,後來到1979年增加到500萬人以上,這些人當中的99%是在1949年以後培養出來的。(註釋4) 同時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在毛澤東時代修建起來了,如果沒有這些工程,最近的農業產量和農業生產率的增長也是不可能的。

許多失策是在毛澤東時期工業化的過程中出現的,而毛澤東的後繼者們現在已經找到了阻礙這一工業化過程的許多「不合理之處」和「不平衡狀態」的原因。有些失策(特別是大躍進)是很大的,而且造成了人力和經濟上的嚴重損失。

然而,儘管曾經存在這樣那樣的失敗和挫折,毛澤東時代是中國現代工業革命時期這一結論是不可避免的。曾經長期被輕蔑為「亞洲病夫」的中國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小於比利時工業規模的工業開始,在毛澤東時代結束時,卻以世界上六個最大工業國之一的姿態出現了。中國的國民收入在1952年—1978年的25 (註釋5) 年間增加了4倍,即從1952年的600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3000億元,而工業在增加的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例最大。人均國民收入指數(以不變價格計算)從1949年的100(1952年的160)增加到1957年的217和1978年的440。(註釋6) 在毛澤東時代的最後20年間(這是毛澤東的後繼者們評價不高的一個時期),而且連大躍進的經濟災難也估計在內,中國的國民收入在1957年至1975年期間翻了一番多——人均增加63%。

毛澤東的經濟記錄無論在許多方面有多大的缺點,仍然是中國奠定現代工業化基礎時代的記錄。實際上,這一記錄優越於德國、日本和俄國工業化的可比階段,這三個國家的工業化是那些在工業舞台上一直是後起之秀的主要國家成功地進行現代化的、最引入注目的歷史事件。德國自1880年至1914年,每10年的經濟增長率是33%(人均是17%)。日本自1874年至1929年,每1O年的經濟增長率是 43%(人均是28%)。(註釋8) 蘇聯自1928年至1958年,每10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54%(人均是44%)。毛澤東時代的中國自1952年至1972年,每10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 64.5%(人均是34%)。(註釋9) 這種經濟發展,很難說是象許多西方報界人士通常向讀者錯誤報導的那樣,以「爬行的速度」進行的。

經濟上的成就,是中國人民自己在沒有多少外來援助或支持的情況下獲得的,因此格外令人矚目。除了蘇聯在20世紀50年代給過有限的援助以外——中國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已經全部償還了(附加利息)這筆援款——毛澤東派的工業化是在沒有獲得外國貸款或投資好處的情況下進行的。正是一度被神聖化的「自力更生」原則以及敵視中國的國際環境,使中國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為止實際上閉關自守;兩個因素都起了作用。因此,在毛澤東主義時代末期,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間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可以宣佈,它的經濟既沒有外債負擔又沒有內部通貨膨脹的壓力。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在工業和其他方面仍然是一個落後的國家,但是落後性當然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一方面是還不能與工業發達國家同日而語,另一方面是勝過1949年以前的舊中國,這一事實本身正像它表明中國仍然處於不發達狀態那樣,反映了中國所取得的進步。

儘管回憶毛澤東時代的成就已經有點不合時宜,但是歷史事實仍然是:毛澤東政權在改造中國現代工業方面曾經取得巨大進展——這一進展是在極不利的國內和國際環境中取得的,不管在這一過程中犯了多少大錯誤,做了多少蠢事。沒有毛澤東時代的工業革命,在毛澤東主義後時代青雲直上、身居高位的經濟改革家們恐怕就沒有多少改革的對象了。(

毛澤東的工業革命要求中國人民付出巨大的犧牲和艱苦的勞動,正如日本和俄國的現代化在更早的時代所要求於他們人民的那樣。由於共產黨人的國家不斷撥出更多的賸餘產品用以擴建現代工廠,人民的消費和生活水平受到了損害。簡而言之,國家利用它所統治的人民(尤其是農民)建立重工業基礎,擁護凌駕於那個國家之上的滋長中的官僚。但事實並非像那些更熱心地擁護毛澤東以後的經濟政策的人們現在所暗示的那樣,說中國人民沒有從毛澤東工業化的嚴酷年代中得到物質利益。誠然,中國急劇增加的國民收入當時沒有變成勞動人民收入的相應增加(國民收入的增加是靠勞動人民的勞動取得的)。在毛澤東主義時代最後20年間,增加的國民收入許多用於贍養迅速增長的人口(人口迅速增長部分地是由於過晚採取的計劃生育政策無效造成的),而餘額的大部分流人了國庫(又從國庫流向現代工業部門),剩下的僅僅能讓人民收入水平有少量提高。國家工作人員(包括工廠固定工)的收入在毛澤東主義時代後期增加得相當多,而據多數經濟學家計算,佔勞動人口75%的農民的收入在1957年以後的歲月中即使有增加數量也很少。(註釋11) 但是在經濟學家計算時不容易定量的因素中(這些卻是衡量人民福利事業時至關重要的因素),人們必須注意到:毛澤東主義時代大量增加了教育設施和受教育的機會,掃除了大量的文盲,並且建立了比較完整的保健制度,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在毛澤東統治的25年間,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幾乎翻了一番(從1949年以前的35歲增加到20世紀70年代中葉的65歲),這一事實提供了引入注目的統計數據,證明共產黨人的那場革命給絕大多數中國人民帶來了物質利益和社會利益。

收錄日期: 2021-04-12 23:11: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2000051KK0287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