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少於多少才算是全民就業?急!!!

2006-11-22 11:16 pm
我想請問失業率少於百分之幾才算是「全民就業」?
有否權威學者曾提出過這個概念?

回答 (5)

2006-11-23 12:33 am
✔ 最佳答案
得罪啲講句.......上面全部講法都係錯........
首先講全民就業(Full enployment level)先,呢個概念的確係指社會上所有資源被完全的使用,而社會上所有人將不會出現失業。但係由以下兩個角度睇就知道係錯:

一)由經濟學角度,古典經濟學入面講係全民就業係由於社會所製造的一切全數會由社會去購買晒。因此,不會有人失業。事實上,呢到有一個錯誤,呢到假設咗社會的物品係由供應引發起需求,但你自己諗諗都唔合理,供應引起需求,任何嘅生產都係因為有需求而有供應(可以在現實世界觀察到),呢個觀念係由1930年代一位十分有名經濟學家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提出

歷史背景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是對當時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設和理論越來越受到衝擊的思想家,作家和藝術家之一。當物理學開始質疑絕對時間的必要性,作家們開始質疑敘事結構,作曲家開始質疑調性的和諧是否必須的時候,凱恩斯開始質疑當時經濟學上的兩大支柱:首先是貨幣是否必須要有一個牢固的基礎,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薩伊法則所認定的,如果需求減少,則供給或者價格也會相應減少,從而重新達到平衡。

凱恩斯自己與倫敦的布盧姆茨伯里區有著緊密的聯繫,而且陶醉於改變人們思想的氛圍。正是這一經歷和凡爾賽條約的簽訂使他最終決定於傳統理論決裂。1920年他寫出了《和平的經濟後果》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闡述了他認為的凡爾賽條約的整體經濟後果,而且確立了他作為一個有可以影響國家決策的實際從政經驗的經濟學家的地位。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國家權力和整體經濟趨勢的效果的文章,發展了貨幣政策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參照物的理論,他越來越相信經濟系統不會自動地沿著一個曲線即經濟學叫所謂的最優生產水準前進。可是他既沒有找到證據,也沒有找到一個形式來表達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經濟系統開始衝擊英國——當時居於中心地位的國家。為了利用競爭優勢,英國按照自由貿易政策,從其它地方進口食品和其他低價值商品,並用節約出來的勞動製造高價值的商品用於出口。這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使英國達到了帝國的顛峰,並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廣闊的殖民地以及其經濟和軍事上不同英國的盟國如加拿大和澳洲。

隨著德國經濟的崩潰和超通貨膨脹的來臨以及後來被稱為大蕭條的全球生產衰退的到來,對金本位,經濟自動調整的特性以及以生產帶動經濟的模式的批評開始浮出水面。數十個不同的學派爭奇斗艷。凱恩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傳播著一個簡單的觀點:大蕭條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三十年代的時候在生產和投資領域有一股投機的風潮——當時的工廠和運輸網路遠遠超出了當時個人的支付能力。對「需求不足」的重視和他創造的允許政府能夠調控經濟中的關鍵組成部分的形式使當時的眾多年輕經濟學家接受他的理論和方法。

也有眾多的經濟學家反對他的理論,認為導致蕭條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對商業的信心;所以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削減政府開支,從而恢復對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凱恩斯的理論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準決定於總需求的水準。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準。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通論》以前實踐中常用的說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癥狀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達到充分就業的關鍵是兩點:一是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價格的不斷變動反過來導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二是這個系統創造的新的財富可能會被保存起來用於將來消費或者用於投資將來的生產,同樣有一個供求機制決定著這個選擇。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價格一樣的機制,即它是貨幣的價格。

即使是在「大蕭條」最嚴重的年份,這一理論仍然把經濟的崩潰解釋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產的機制。所以合適的辦法是將勞動的價格降低到維持生存的水準,導致價格下降,從而購買力(就業)就會回升。沒有作為工資付出的資金將會轉化為投資,也許是在其它的產業。關閉工廠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須採取的辦法。其它關鍵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國家預算,或者通過增加稅率,或者通過削減財政支出。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繫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紮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

從以上得知,世上根本沒有可能全民就業,因為沒有一個人會知道甚麼時候才是全民就業。即使是於上星期五去世的米爾頓·佛利民(Milton Friedman)也解答不了這問題。

二)另一個方向則是以微觀經濟學中的交易費用(Transaction Cost =TC)概念去睇,係TC入面有個叫訊息費用(Information Cost),呢個概念說明世上的一切訊息流通係不完全的,因此我哋要花時間去搜尋資訊,呢啲就叫訊息費用。因為訊息費用存在係世上,因此我哋搵工時唔會知道幾時個人工先叫社會均衡價格,我哋會花時間去搵,在搵緊工時ge呢啲人都已經唔算係就業人口,咁試問即使經濟有幾好時,你都要搵工........有一個人搵緊工已經叫失業,咁失業率又點會係零呀。另外,啱啱畢業ge人都要時間搵工,一定唔會係一畢業就有嘢做,現實話俾我哋知即使俾你到咗Full employment level,都會有失業,呢個係正常現象。以香港為例,香港係1990年代初期經濟好到不得了,都有1-2%失業率,如果有人搵到邊個國家係零失業率,我可以向你叩頭。


解答番問題先,失業率少於多少才算是全民就業就冇一個實數可以講你知。不過,有個概念去介定就係如果失業的人係自願失業就可以叫全人民就業,因為呢啲人係自己放棄現時工作再去搵份好啲ge工,並不是經濟不景氣而被迫失業。

希望對你有幫助
參考: 一部份出自維基百科,一部份自己所學的
2006-11-23 12:27 am
0
==
2006-11-23 12:10 am
i'd say, if a city have its unemployment rate down to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rate (where only labors who are switching jobs are temporarily unemployed) it's technically the lowest rate they can achieve

for a compact city like Hong Kong, it's roughly 2%

for a larger city(in terms of area), it can be some 5% or higher

0% isn't quite useful in analysising things because it isn't quite possible to be achieved.
2006-11-22 11:21 pm
Q:失業率少於多少才算是全民就業?
A:0%
參考: me
2006-11-22 11:19 pm
0
0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2 23:10: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2000051KK017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