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建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
現今的萬里長城是宇航員登陸月球時可以放眼望見的地球上建築物,它始建於戰國時代,後經歷代王朝陸續修築,現存的長城為明朝所修。由渤海之山海關伸展到甘肅省之嘉峪關,全長6700公里。長城平均高度為7.8米,平均底部闊6.5米,而頂部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設一座長方形石台作為瞭望之用。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將燕、趙、秦三國舊有長城連接起來,形成一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侵的軍事防線。漢初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以緩和匈奴的南侵。及至漢武帝即位,一方面派衛青、霍去病征討匈奴,另一方面派張騫出使西域,開展了中國與西域諸國的外交關係,並打通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遊牧民族,先後建立了十六國。這些遊放民族越過長城,向中原農業區遷徙,日漸受漢文化影響。其中拓跋鮮卑族從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向西南遷移,建立北魏政權。孝文帝即位後,更遷都洛陽,大力推行漢化。北魏為了防範柔然、契丹等族,也曾修繕漢代的長城,並築起兩道新長城。
581年,楊堅廢北周靜帝自立,改國號為隋。為防禦北方突厥、契丹、吐谷渾等族的入侵,先後七次修築長城。
一為汾陽長城。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修建,在今山西汾陽呂梁山上,可能是對北齊黃櫨嶺長城的修繕。二是臨榆長城。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修建,在今河北撫寧榆關鎮,可能是對北齊東北部至海長城的修繕。三是靈武長城。開皇五年(585年)起修建,先後在朔方靈武一線修築長城700餘里,今寧夏靈武至陝西綏德。四是朔方長城城鄣。開皇六年(586年)起修建朔方以東城鄣數十座,即在今內蒙古烏審旗白城子以東地區。五是開皇七年(587年)修長城,因史料不足不知其詳。六是榆林至紫河長城。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起修建,自今內蒙古托克托縣黃河南岸至內蒙古和林格爾一帶的渾河。七是河西榆谷長城。煬帝大業四年(608年)發兵征伐青海湖一帶經常侵擾西部的吐谷渾族,在榆谷修築長城。榆谷可能在青海貴德黃河岸邊尚待考證。
唐朝開國後,曾多次征討東西突厥,被西域諸國尊稱為「天可汗」。唐代的長城,是沿用隋朝的城址。
遼為契丹族建立的國家。《遼史.太祖本紀》記,太祖二年(908年),“築長城於鎮東海口”。這段長城可能在今遼寧蓋縣、大連金縣一帶,其目的在於阻斷渤海國與唐朝的往來。
金為女真族興起滅遼後建立的國家,為了抵禦逐漸強大起來的蒙古族,修築了界壕和長城。金長城文獻記載不清楚,大約自太宗天會年間(1123-1135年)始至章宗承安五年(1200年)左右先後修建,綿延數千里。金長城遺跡東起今內蒙古莫力達瓦大斡爾自治旗嫩江西岸,沿大興安嶺東南麓,到科爾沁右翼前旗。
金長城分為外、內、中三線。外線沿霍林河上游,穿過興安嶺,伸入蒙古國境內,再從阿巴嘎旗甘珠廟附近進入中國,到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內線自商都縣大庫倫東南,經化德縣、河北康保縣、內蒙古太僕寺旗、正藍旗、巴林左旗、阿魯克沁旗,過霍林河,到科右前旗與外線會合。中線則從大庫倫經鑲黃旗、正鑲白旗到正藍旗與內線會合。
明長城是從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即位起,就開始興建的。當時,明朝推翻了元朝的統治,蒙古貴族逃回到自己的故地。但是,他們仍然經常南下,騷擾搶掠。明英宗的時候,一度攻到北京城下。後來,東北地區的女真族也逐漸強盛起來。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明朝建國伊始就開始大規模地建造長城,明太祖洪武初年(洪武元年為1368年),朱元璋派大將軍徐達修建北京居庸關一帶的長城關隘32座。
長城成為了中國的旅遊熱點,每人都有很多外國人到中國遊覽萬里長城,帶動了中國的旅遊事業及對外的文化交流。
長城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上的軍事、政治、經濟、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中西交通等各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歷代都有文人創作以長城為題的文學作品,對長城有不同的情感表達。在抗日戰爭期間,多套電影以長城為保家衛國的象徵,宣傳抗日救國。今日,長城已成為中國人增強民族自信和團結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