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每個朝代使用的文體

2006-11-22 9:45 pm
中國的每個朝代使用的文體(e.g.篆書、草書、行書、楷書、隸書...)

回答 (1)

2006-11-22 10:17 pm
✔ 最佳答案



甲骨文
甲骨文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後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f/OracleShell.JPG/200px-OracleShell.JPG






金文

金文亦稱'銘文'或'鐘鼎文,是寫鑄於青銅器上的文字,承接甲骨文。



金文的內容與當時社會,尤其是王公貴族的活動密切相關,大多是關於當時典禮、祭祀、賜命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 以周宣王在位時期鑄造的毛公鼎金文為代表,毛公鼎銘文共32行,497字。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0/JinwenShisongding.jpg/180px-JinwenShisongding.jpg




大篆



大篆是西周時期普遍採用的字體,相傳為益所創。 針對不同的書寫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稱「鐘鼎文」)、籀文之別。



金文是銘刻在古代一切銅器上的文字,西周和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字體有些區別,出土的各種銅器上銘刻的文字並不通用,年代不同也有所變化。



籀文是古代秦國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於在春秋時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個字,因此叫籀文,據說「籀」的意思是「誦讀」。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秦襄公時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0/JinwenShisongding.jpg/180px-JinwenShisongding.jpg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製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製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現代的康熙字典上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2/XiaozhuanQinquan.jpg/180px-XiaozhuanQinquan.jpg


隸書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7/LishuHuashanmiao.jpg/180px-LishuHuashanmiao.jpg


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體。一般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書筆法,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可以看出。東晉時期已經成熟,唐代達到高峰。楷書分為三個時期,即晉楷、魏楷和唐楷。



楷書是在紙和墨發明之後,因為書寫比用漆在木簡上書寫更流利,所以逐漸演變成更適合新工具的書寫方式,簡省了隸書由於漆濃稠而必須加上的波磔,字形也改成正方形,不必像隸書因為寫在木簡上,為儉省字間隔空間寫成扁形。由於這種字體可以作為「楷模」,故稱為楷體,成為直到現在漢字書寫的標準字體。直到印刷術出現後才出現了宋體。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0/KaishuOuyangxun.jpg/180px-KaishuOuyangxun.jpg

行書
行書,相傳是在後漢末年所創。古人對行書的來源有如此看法:「行書即正書(楷書)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書斷》,唐張懷瓘)從晉以來,多數書法家都兼工行書,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及其《蘭亭序》。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e/XingshuLantingxv.jpg/180px-XingshuLantingxv.jpg

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它出現較早,從漢代初期,書寫隸書時有時才「草率」地書寫而形成的,由於漢章帝喜好草書,因此被稱為「章草」,是一種隸書草書。後來楷書出現,又演變成「今草」,即楷書草書,寫字迅速,往往上下字連寫,一般也有簡化的規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時不易辨認。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草書稱為今草。
到唐朝時,草書成為一種書法藝術,因此演變成為「狂草」,作為傳遞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經減弱,成為一種藝術作品,講究間架、紙的黑白佈置,是否讓人能認清寫的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
日語中的平假名是以漢字的草書形式為藍本創作的。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8/CaoshuShupu.jpg/180px-CaoshuShupu.jpg






漢字字體

甲骨文 | 金文 | 大篆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 草書






































































































參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收錄日期: 2021-04-18 20:05: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2000051KK014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