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清朝滅亡問題

2006-11-22 4:20 am
有一D人話,雖然清末腐敗,但都仲有慈禧支撑危局,
就係因為慈禧死咗,再沒有强人支撑大局.,令局勢加劇混亂和惡化 ,
所以清朝响慈禧死後短短三年就滅亡,
假如慈禧吾甘早死,
有無可能延遲清朝滅亡ge時間,甚至可以打擊到革命風潮 ?
更新1:

註 : 回答答案請''要到題'', 及不要download網上文章,以自己ge意見發表^^ thx~^^

回答 (6)

2006-11-22 4:38 am
✔ 最佳答案
清朝滅亡的原因。

1。外國勢利的破坏
2。中國人自己的破坏
3。清朝晚期決策者的素養問題
4。中國當時的改革大躍進(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

1。因為中國土地大,人口多,發展起來對其他國家不利,而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
其他國家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無所謂好坏來評价他們的侵略行為。正是為
了讓中國這個睡獅永遠也不醒來,西方對日本的改革維新大力扶持,而對清朝晚期
的新政采取破坏行動。所以,從國家利益角度來說,西方抑制中國的發展,從東西
方第一次碰撞就開始了,西方抑制中國的政策現在還在繼續,并在可預見的將來持
續下去。西方對中國的抑制和中國性封,性資或者性社無關的。而日本土地面積小,
再怎么發展也不會對西方构成嚴重的威脅,這也是為什么西方自明治維新起就一直
受到西方扶持的原因,用一個強大的日本控制中國的發展。

2。慈禧死后,沒有強人控制大局。加上自己內部的破坏,比如日本和西方國家資助
的孫中山的“革命”。 孫中山的“革命”是依靠蘇聯和日本等資助起家的,這個文
件已經解密,作為支持孫中山革命的條件,孫中山出讓包括蒙古,東北給日本等。
這也是為什么孫中山的武昌起義時打出的是18星旗,18星旗的意思是中國不包括東
北,蒙古等地。我覺得孫中山的“革命”和現在的海外民運的性質是一樣的。各种
原因結合在一起, 清朝滅亡了。 這里要搞清楚,清朝末期實行了新政,哪個時候

的清朝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建社會了,他的制度和現在的泰國差不多。 之后發
生的連年內戰,日本和其他外國人的目的達到了。連年的內戰讓中國國力衰退,外

蒙古丟失,還有相當于浙江省面積的土地“丟”給了印度。 關于蔣介石為什么在日
本侵略東北時不抵抗,爭論很多,但現在我認為這個爭論應該結束了,因為很有可
能蔣介石害怕日本在那個時候公布孫中山當年簽下的條款。

3。清朝決策者的素養問題。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等清王朝創立時期的決策者,
無一不是經歷戰火的洗禮,多謀善斷、英勇剛決、堅韌頑強,能識胜敗之机、廢興
之理,善營主動之勢、霸業之基,恩威并施、剛柔相濟,具有十分丰富的政治、軍
事斗爭經驗和常人難以具備的戰略品質。而清朝末期,中國遇到了整個中國歷史上
從未有過的強大敵人,西方資本主義正以其巨大的政治經濟野心,在世界各地推行
殖民主義;而這個時候的慈禧等未經戰火的洗禮,應對失當。如果西方的突變和對
中國的侵略發生在清朝前期,也許歷史會改寫。

4。清末的改革和慈禧的新政就是把中國改變成類似現在泰國的制度。但清朝的制度
會更開放更民主。而外國勢力催促清朝的改革要快,中國內部以康有為等為首的也

要求加快改革的步子,慈禧沒能頂住這些壓力。日本的維新用了20年完成,而慈禧
用了8年。 由于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導致政局不穩定,導致權力下放,最明顯的

例子就是保路運動。 這里強調一下,清朝的滅亡不是因為通常說的什么腐敗,而是
自己的改革大躍進。這和當年蘇聯解體的原因相似,蘇聯解體不是因為腐敗,而是
激進的改革。
2006-11-23 1:11 am
慈禧太后 (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葉赫那拉氏,名杏貞,滿洲鑲黃旗人;清文宗咸豐之貴妃,清穆宗同治之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簾聽政或臨朝訓政,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西太后」、「那拉太后」等稱之者;自光緒年間,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死後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慈禧太后出身葉赫部(今四平附近),那拉氏,父惠征,吏部筆帖式,曾任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員等。玉牒(皇族家譜)呼記載是「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徽號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故得「慈禧太后」之稱謂。清文宗駕崩於避暑山莊後,治喪期間,大行皇帝皇后「母后皇太后」以及新皇帝生母「聖母皇太后」分住煙波致爽殿之東、西暖閣,故得「西太后」之稱謂。

由於在其統治期間,中國內憂外患不斷,加上傳統對於女性執政的偏見,過去對慈禧皇太后的評價幾乎是完全負面的。近來,史學界逐漸開始有人從歷史條件侷限的觀點,對慈禧當政提出較為公平的評價。但她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負面人物。

負面評價:慈禧太后素有殘忍和狡詐之名。
正面評價: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時代中國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聰明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清廷的絕對權威。
2006-11-22 8:37 pm
明朝自宣宗之後國勢逐漸轉弱,追究其原因可歸納出以下幾個原因:

宦官弄權:
自英宗起,即有: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宦官干預朝政,掌握大權,使得許多正直之士受到迫害。

2.權臣專擅:

嚴嵩把持朝政達二十年之久,使得國基動搖。

3.黨社紛爭:

各方權貴呼朋結黨,互爭權位,形成為害政治的黨爭。

4.邊患危害:

蒙古、日本、滿洲不斷來犯,使得明室兵疲馬困,國庫一空。

5.流寇之禍:

由於朝政敗壞,外患不斷再加上天災連年,使得許多百姓淪為流寇

宦官之禍出

現原因

宦官危害朝政,早在東漢和唐代就有。因此,明太祖即位後,就不准內侍讀書,並嚴格禁止參與政事。但由於以下的原因,使得宦官之禍又出現在明朝:

相權喪失:
由皇帝直接掌握全國政務,並非每一位皇帝所能勝任的,因此,許多事常委任身邊親近的人來辦理,導致大權容易被身邊親近的小人所竊奪。

皇帝寵信:
從成祖開始,宦官就擔任宮廷內外重要的職務。宣宗以後,並由宦官來批閱決定奏章,使得宦官的權力越來越大。

廠衛為虐:
自從成祖為宦官設立東廠,就令宦官有監視緝拿群臣百姓的權力,因此使得宦官更加的驕橫。明太祖時設立錦衣衛掌管東廠,憲宗時設立西廠,武宗時設立內廠,都由宦官來掌管。錦衣衛與各廠宦官狼狽為奸,危害尤其更大。

明代宦官危害最大的有:英宗時的王振、武宗時的劉瑾、熹宗時的魏忠賢,這些宦官把持朝政、陷害忠良,使得政治腐敗,民不聊生。

土木堡之變

瓦剌在成祖幾次遠征後,就年年來朝貢。到了英宗在位第十四年,瓦剌重新強大起來。瓦剌的首領也先仍年年來朝貢,並進行馬市貿易。但是因為瓦剌常虛報貢使人數以賺取招待費,宦官王振就故意壓低馬價作為報復。也先一怒之下,就率領大軍入侵,直逼大同,王振便說服英宗御駕親征。

英宗不僅毫無作戰經驗,甚至從未離開過京城。因此,五十萬大軍匆匆上路,還沒看到敵人,糧食便已吃完。而且天天刮風下雨,使得軍隊士氣低落;更糟的是出發的前一天,陽和就已經淪陷,大同也岌岌可危。

英宗、王振與大隊人馬又飢又渴的走了十五天後,好不容易到達大同,卻不敢與敵人也先交戰,住了兩天由急急忙忙班師回朝。英宗與大軍匆匆忙忙離開大同,向蔚州方向撤退,原因乃是:王振想帶皇帝回自己的故鄉一趟,好對自己的親友擺擺威風。大隊人馬走到土木堡,王振卻不肯再走,想停下來等他自己私人的一千輛車馬行李。不料,也先率軍隊從後面追來,明朝大軍因為接連趕路,早已疲憊不堪,但因仗著人多,也先一時也無法攻下。

於是,也先改用騷擾戰術,趁明軍不注意時加以突襲。明軍在外有強敵、內無餘糧的困境中亂成一團,英宗急得沒了主意,但王振仍一意孤行,不聽勸告,硬要皇帝聽他的意見。也先在圍了兩天之後,就派人到明營投書詐降。英宗信以為真,便派曹鼐起草詔接受求和,明軍的防備也就鬆懈下來。也先趁機攻入,明軍大敗,死傷無數。在混亂中,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殺死,英宗跟其他人則被也先俘虜。喜歡親近小人的英宗,終於嚐到了苦頭!
明代廢除宰相的制度,使得一些近臣得以專權,其中以嚴嵩的危害最大。

西元1522年,十五歲的世宗即位。他並非明武宗的兒子,所以他一進京就因「大禮議」與朝臣鬧翻天。所謂「大禮議」事件:就是該如何稱呼明世宗的親生父親及明武宗,而引發的爭議。事情才告一段落,世宗就開始沉溺於道術,希望能長生不死。

明末,宦官專政,明政府為填補應付對付女真族後金的外侵,和鎮壓闖王李自成的流寇,不斷加稅,"遼餉"(東北女真),"剿餉","練餉"給百姓加深負擔,政治腐朽,為官貪污成風,是明末的一大痼疾。終于明王朝在內憂外患之下,走向滅亡。



清朝滅亡的真正原因

有人說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這是錯誤的,清朝繼承了明朝及之前的經驗和
教訓,清朝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下面從四個方面解釋一下清朝滅亡的原因。

1。外國勢利的破坏
2。中國人自己的破坏
3。清朝晚期決策者的素養問題
4。中國當時的改革大躍進(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

1。因為中國土地大,人口多,發展起來對其他國家不利,而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
其他國家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無所謂好坏來評价他們的侵略行為。正是為
了讓中國這個睡獅永遠也不醒來,西方對日本的改革維新大力扶持,而對清朝晚期
的新政采取破坏行動。所以,從國家利益角度來說,西方抑制中國的發展,從東西
方第一次碰撞就開始了,西方抑制中國的政策現在還在繼續,并在可預見的將來持
續下去。西方對中國的抑制和中國性封,性資或者性社無關的。而日本土地面積小,
再怎么發展也不會對西方构成嚴重的威脅,這也是為什么西方自明治維新起就一直
受到西方扶持的原因,用一個強大的日本控制中國的發展。

2。慈禧死后,沒有強人控制大局。加上自己內部的破坏,比如日本和西方國家資助
的孫中山的“革命”。 孫中山的“革命”是依靠蘇聯和日本等資助起家的,這個文
件已經解密,作為支持孫中山革命的條件,孫中山出讓包括蒙古,東北給日本等。
這也是為什么孫中山的武昌起義時打出的是18星旗,18星旗的意思是中國不包括東
北,蒙古等地。我覺得孫中山的“革命”和現在的海外民運的性質是一樣的。各种
原因結合在一起, 清朝滅亡了。 這里要搞清楚,清朝末期實行了新政,哪個時候

的清朝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建社會了,他的制度和現在的泰國差不多。 之后發
生的連年內戰,日本和其他外國人的目的達到了。連年的內戰讓中國國力衰退,外

蒙古丟失,還有相當于浙江省面積的土地“丟”給了印度。 關于蔣介石為什么在日
本侵略東北時不抵抗,爭論很多,但現在我認為這個爭論應該結束了,因為很有可
能蔣介石害怕日本在那個時候公布孫中山當年簽下的條款。

3。清朝決策者的素養問題。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等清王朝創立時期的決策者,
無一不是經歷戰火的洗禮,多謀善斷、英勇剛決、堅韌頑強,能識胜敗之机、廢興
之理,善營主動之勢、霸業之基,恩威并施、剛柔相濟,具有十分丰富的政治、軍
事斗爭經驗和常人難以具備的戰略品質。而清朝末期,中國遇到了整個中國歷史上
從未有過的強大敵人,西方資本主義正以其巨大的政治經濟野心,在世界各地推行
殖民主義;而這個時候的慈禧等未經戰火的洗禮,應對失當。如果西方的突變和對
中國的侵略發生在清朝前期,也許歷史會改寫。

4。清末的改革和慈禧的新政就是把中國改變成類似現在泰國的制度。但清朝的制度
會更開放更民主。而外國勢力催促清朝的改革要快,中國內部以康有為等為首的也

要求加快改革的步子,慈禧沒能頂住這些壓力。日本的維新用了20年完成,而慈禧
用了8年。 由于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導致政局不穩定,導致權力下放,最明顯的

例子就是保路運動。 這里強調一下,清朝的滅亡不是因為通常說的什么腐敗,而是
自己的改革大躍進。這和當年蘇聯解體的原因相似,蘇聯解體不是因為腐敗,而是
激進的改革。

補充:
1。贊同“無 ”的觀點,明清的農耕文明讓中國這個地大物博的地方失去進
取心,一切可以自給自足,再加上當時沒有強大的外敵威脅,沒有需求,沒有內部

和外部的動力,加上2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中國哪個時候落后是必然的。 而
和中國相反的是歐洲,歐洲的情況和先秦的情況有些類似,先秦有諸子而歐洲有文

藝复興和宗教改革,先秦的時候諸侯并列,而歐洲地方小國家多,時時受到戰爭的
威脅,他們有動力。因此,秦時的大一統有利有弊,漢唐的獨尊儒家和科舉也是有

利有弊,利在當時,弊在千秋。

2。反對“光 ”的觀點。你說滿清殖民,就是說你把滿族的清朝不當成是
中國人內部的輪流執政,你把滿族執政中國看成了日本侵略的性質。這個是錯的,

反駁你的觀點很容易,只要你看看明朝的版圖,當時滿族人生活的地方是否為明朝
的一部份就行了:

另外,說明朝的資本主義也不完全符合事實的,按你的觀點,宋朝的商業也很
發達,私人作坊的規模比明朝差么?我認為關鍵是當時的政府是否支持商業,而輕
視商業是封建社會一貫的做法,從先秦就開始了。而中國真正的資本主義萌芽和發
展是清朝晚期的洋物運動,哪個是政府支持的行為。最后,明朝并非漢人創立的,
而是另一個少數民族“回回”族,這已經有數個專家證明了。
2006-11-22 5:15 am
1.是,眾人皆知, 她在位皇后期間,經常垂簾聽政,參與國事,最後由於她的野心,結果令到清朝滅亡。2:否,因為慈禧自以為是.3. 溥儀(1906~1967). 清末代皇帝、偽“滿洲國”皇帝。姓愛新覺羅,字浩然。滿族。醇親王 載灃之子。1908年11月14日,3歲時被立為嗣皇帝,授載灃為攝政王,年號“宣統”。 愛新覺羅·溥傑(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弟弟。父親是第二代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母親是正白旗瓜爾佳氏榮祿之女。

溥傑幼年在醇王府作溥儀伴讀,於1929年到日本東京學習院、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溥儀曾勒令其留下並與一滿人女子結婚,但被日軍發現並破壞),1935年回東北,在偽滿洲國任軍職(宮內府侍從武官)。1937年與日本皇族親侯爵嵯峨實勝的女兒浩(婚後名愛新覺羅‧浩,1987年6月20日於北京逝世,1988年八集電視連續劇《愛新覺羅·浩》製作完成)作權宜婚姻(marriage of convenience)。兩人婚姻圓滿,誕下兩名女兒慧生、嫮生(其夫福永健治,婚後名福永嫮生)。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滿洲國滅亡。溥傑與哥哥溥儀逃至瀋陽打算改乘飛機前往日本,在瀋陽機場被蘇聯軍隊俘獲,1950年8月被移交給中國政府羈押,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改造,到1960年11月獲特赦釋放(11月19日簽署特赦令,11月28日執行)。期間長女慧生於日本伊豆半島的天城山自殺。之後與妻子重逢,並度過文化大革命。1994年2月28日7時55分因病於北京逝世。


滿清入主中原是中原第二次完全由外族侵佔的時期。清初為求鞏固統治,故在最初的一百多年,均以懷柔與高壓相結合的政策,使漢族屈服,大清帝國因而得以極盛一時。但乾、嘉以後,綱紀敗壞,民變四起,導致清代中衰。至十九世紀,清朝受到西方力量的衝擊,無力抵抗,國勢益弱。期間雖有同、光中興,但也無法挽回頹局,終於被民主革命潮流推倒,政權重新落入漢人手中,並且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創民主政體的新局。
2006-11-22 4:36 am
若慈禧早死,又沒有拿取海軍的軍費來起頤和園,可能沒有辛亥革命的前兆,清朝的光緒不會急進於維新變法.
If Cixi early dies, also has not taken takes the navy the military
expenses to come the Summer Palace, possibly does not have the 1911
Revolution the omen, Qing Dynasty's Guang Xu not to be able to advance
by rushes to the reform political reform.
2006-11-22 4:24 am
1.慈禧是否令清朝滅亡的關鍵人物?
2.如果清代那時候繼位的皇帝不是溥儀,而是年紀較大,經驗較多的宗室,局勢會否改變?

題外話:溥儀是否好皇帝,或者應該這樣問,溥儀和溥傑邊個的品德較好?

.是,眾人皆知, 她在位皇后期間,經常垂簾聽政,參與國事,最後由於她的野心,結果令到清朝滅亡。2:否,因為慈禧自以為是.3. 溥儀(1906~1967). 清末代皇帝、偽“滿洲國”皇帝。姓愛新覺羅,字浩然。滿族。醇親王 載灃之子。1908年11月14日,3歲時被立為嗣皇帝,授載灃為攝政王,年號“宣統”。 愛新覺羅·溥傑(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弟弟。父親是第二代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母親是正白旗瓜爾佳氏榮祿之女。

溥傑幼年在醇王府作溥儀伴讀,於1929年到日本東京學習院、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溥儀曾勒令其留下並與一滿人女子結婚,但被日軍發現並破壞),1935年回東北,在偽滿洲國任軍職(宮內府侍從武官)。1937年與日本皇族親侯爵嵯峨實勝的女兒浩(婚後名愛新覺羅‧浩,1987年6月20日於北京逝世,1988年八集電視連續劇《愛新覺羅·浩》製作完成)作權宜婚姻(marriage of convenience)。兩人婚姻圓滿,誕下兩名女兒慧生、嫮生(其夫福永健治,婚後名福永嫮生)。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滿洲國滅亡。溥傑與哥哥溥儀逃至瀋陽打算改乘飛機前往日本,在瀋陽機場被蘇聯軍隊俘獲,1950年8月被移交給中國政府羈押,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改造,到1960年11月獲特赦釋放(11月19日簽署特赦令,11月28日執行)。期間長女慧生於日本伊豆半島的天城山自殺。之後與妻子重逢,並度過文化大革命。1994年2月28日7時55分因病於北京逝世。

溥傑品德較好


收錄日期: 2021-04-28 13:40: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1000051KK0380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