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張大千的人入~

2006-11-22 12:46 am
唔該有冇張大千成名簡介,,
和令你喜歡他的原因 (長細ge原因))

回答 (1)

2006-11-22 9:20 am
✔ 最佳答案
張大千(1899年—1983年4月2日),原名張正權,後改名爰、蝯,小名季,號季爰,別署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中國近代著名畫家。

童年在家中習畫,曾到日本學習染織,歸國後在上海師事曾農髯和李梅庵,除書法外,也學習國畫,受石濤跟八大山人的影響很深。

1926年開始,為精進畫風而遊遍中國名地,包括黃山,峨眉山,敦煌。他最好的山水畫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他自稱對敦煌壁畫的文物保存也有相當多的貢獻。但是1940年代,他在敦煌描摹壁畫時,發現部分壁畫有內外兩層後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層,被揭露後又抵賴辯解。

1943年他出版的《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讓藝術界開始重視中國文物的保存和精華。曾兩度出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 (現南京南京大學、台灣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

1948年移居香港,1951年移居阿根廷,1953年從阿根廷移居巴西聖保羅。畫作開始聞名國際,包括法國羅浮宮也前來邀展。1956年曾與西班牙繪畫巨匠畢卡索切磋同談。開始將西方抽象主義的理念應用到中國傳統水墨畫上,並發展出了潑墨山水的風格。1958年,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以「秋海棠」圖,譽為世界偉大畫家。

1969年移居美國舊金山,1977年由美國移居台灣,住在臺北外雙溪的摩耶精舍,1979年他81歲時曾自書一聯:「獨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頗示心境。1983年4月2日,心臟病復發去世。

張大千是大收藏家,他的大風堂珍藏,收集了幾百幅歷代名畫,著有《大風堂中龍門陣》一書。

齊白石:「一筆一畫,無不意在筆先,神與古會。」
徐悲鴻:「張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

張大千先生的藝術成就,早為世人所肯定。他的畫作,來自紮實的基本功。他從臨摹開始,大量學習古人的技法,鬼斧神工,幾可亂真。不同的是,他跳脫宋元以來的文人畫窠舊,直追唐朝佛像藝術的莊嚴與輝煌。

他把印度的佛教藝術,融入他的藝術生涯。從他的筆下,我們看見他對萬物的領悟與表現。

大千先生的畫作包羅萬象變化萬千,這和他來自深厚的文化內涵有著密切關係。他的天資聰穎、家學淵源,早年在曾熙與李瑞清門下習畫,從臨摹石濤的山水著手,練就了一手精妙絕倫的工筆畫。眼觀手臨、心領神會,再加上觀審名作及不論古今的臨摹階段,使大千先生掌握了宋代以來的宮廷畫與文人畫的神韻。

42歲時,大千先生遠赴敦煌,從宋元明清的儒家風格,一下子回歸北魏隋唐佛教藝術的金麗輝煌、法相莊嚴,當時佛教的僧侶藝術家以金碧輝煌的顏色、巨幅的創作構圖,對他的畫風產生莫大啟迪。在二年七個月的古壁畫臨摹中,大千的風格呈現了古佛像的莊嚴殊勝。

張大千先生詳細考察了歷史的資料,對於敦煌壁畫上脫落斑駁的痕跡予以重現新貌,對於古蹟的維護居功厥偉。他本人曾說:「壁畫人物可以考究隋唐之衣服制度,補唐末五代史書之闕文,歷史考證之價值,重過藝術欣賞。」

此後,大千先生以勾寫技法畫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動物,先以淡墨起稿,再以主輪廓線勾摹定位,其次以鉤勒敷染的手法表現精準與層次豐厚的畫面效果。一方面兼具線條的精確,再方面以色墨的暈染經營畫面的意境,設色豔麗大膽。


[自然的意境]

大千先生為人天真自然,又饒富古意風流。在藝術領域上守舊法創新意,由畫工入藝,由藝而道,是一個反璞歸真的歷程。他和中國的傳統繪畫大師一樣,作品中深深地表達了佛、道兩家的內涵,在山水花鳥中,則抒發自己的心境。中年以後,大千先生師法自然,更以瀟灑飄逸的手法表達家國情懷的主題。

從早年起,大千先生即喜愛到處遊覽名山勝境,不僅遍遊中國名山,足跡甚至遠達世界各地,他這種懷抱自然的胸懷處處表現在他的作品當中,晚年的《長江萬里圖》、《廬山圖》都是這類的作品。


[世界的張大千]

晚年的大千先生含蓄體貼地借用西方人的思維技法,表達中華文化精神,盡一份中華文化宗師的世界責任。他創作的畫幅越來越大,用色越豔麗大膽,主題格局更加開闊,不拘一格地運用不同的技法,尤其常見恣意潑墨暈染不同的色彩,色彩線條隨心自然散開在畫面上每一個渾然天成的角落。更可貴的是,他的畫雖大,但是每一個細微的角落卻又能夠自然呼應。於細微精密處見潑墨的瀟灑,於大塊層次中,發現雕琢似的細膩心思。

大千先生以道家的逍遙境界來對應西方人的自由解放;以中國繪畫中不同層次的透視技法,對應當時西方流行的抽象畫派;他仿古畫意,自成新格,回答了今人對古人風格的疑問。大千先生不以言語爭鋒,只是靜靜地以書畫與古人神交,為中華文化增添光輝。


[無人無我無古無今]

大千先生曾在自己的畫作上題上「無人無我,無古無今,擲筆一嘆」。從他一生的行誼、詩文書畫、園林造景、金石篆刻來看,他無愧是當代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藝術大師。

可嘆的是,大千先生生逢中華亂世,在政治的對立下顛簸浮沈,不過他始終拒絕與極權的共產黨妥協,雖然中共多方示好,始終未再返回大陸。他留給世人的不僅僅是栩栩如生的作品,更兼具一位文化大師的堅持與風骨。他弘揚文化,開闊心靈的一生,值得當代人一番反省與思考。

http://www.pinhua.net/list.php?sort=101&page=1

http://www.sfsu.edu/~allarts/chang/chang.html


收錄日期: 2021-04-23 16:01: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1000051KK0206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