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種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呈一種雙層外殼球形顆粒,分為核心和外殼兩個部分。核心部分 (即核心抗原HBcAg)在肝細胞核內產生,外殼部分 (即表面抗原HBsAg)在肝細胞漿內形成。由於胞漿內形成的HBsAg過多,沒有足量的HBcAg與之裝配成病毒,從而把過剩的HBsAg釋放到血循環中,還有一種e抗原 (即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的數量及DNA聚合酶活力有很大的相關性,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複製活躍的標誌。
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正常值】 陰性 (P/N比值≥2.1為陽性)
【臨床意義】 乙型肝炎病毒通過非腸道或者不明顯的非腸道途徑傳播,如血液、唾液、性液,乙型肝炎病人的體液和分泌物中可存在HBsAg。HBsAg只是病毒的外殼,本身不具有傳染性。 其陽性常見於HBsAg攜帶者,急性乙型肝炎潛伏期、急性期、慢性遷延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急性乙型肝炎如果半年之後HBsAg不消失,即為慢性HBsAg攜帶者。
2.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lgM複合物
【正常值】 陰性 ( P/N比值≥2 .1為陽性)
【臨床意義】 HBsA-IgM是HBV感染、複製、具有傳染性的標誌物,見於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早期,陽性轉陰提示感染康復,持續陽性表示疾病轉為慢性。
3. 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
【正常值】陰性 (P/N比值≥2 .1為陽性)
【臨床意義】①陽性表示正患有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複製活躍的標誌,具有高度傳染性。②若陽性者為孕婦,可垂直傳播,其新生兒感染率為90%,且HBsAg也為陽性。只有HBeAg陽性而HBsAg陰性極為罕見,應復查是否有誤差。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一般應在發病6周後轉為陰性,否則預後不好。
4.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HBcAg)
【正常值】陰性
【臨床意義】HBcAg存在於病毒核心和受感染的細胞核內,血液中一般不以游離狀態存在,用一般的方法檢測不出來,所以臨床上不作為常規檢測項目。
HBcAg陽性提示血液中有感染性的完整乙型肝炎病毒,含量較多且複製活躍,傳染性很強。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
病徵
乙型肝炎病毒可引致急性肝炎。在患者當中,少於5%的5歲以下兒童,以及30至60%的成年人會出現症狀。常見症狀包括發燒、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痛、眼白變黃、小便深色及大便呈泥土色或變淺色。不管出現症狀與否,大約5至10%的成人患者及95%受母體感染的嬰兒均不能清除這種病毒,因而變成慢性帶菌者,並可能在日後患上慢性肝炎,肝臟永久損壞或肝癌。
傳播途徑
乙型肝炎病毒可存在患者的血液及體液中,並通過下列途徑傳播給他人:
1. 母親在分娩時或在分娩期間傳給嬰兒。
2. 血液接觸
I. 直接接觸帶病毒血液
II. 與人共用受污染的個人物品,例如牙刷、剃刀及指甲鉗
III. 與人共用受污染針筒
IV. 使用帶病毒的工具穿耳孔、紋身或針灸
V. 輸入受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製成品。
3. 性接觸
潛伏期
潛伏期由45日至160日不等,症狀通常在3個月內出現。
治理方法
患者須有足夠休息和均衡飲食,並避免飲酒。患者 在 進行性行為前應採取安全預防措施和避免與人共用針筒。
預防方法
1. 避免與人共用針筒、剃刀、牙刷及其他可能受血液污染的物品。
2. 妥當地清洗和包傷口。
3. 接觸血液及體液時須戴上手套。
4. 用稀釋的家用漂白水(1份漂白水加49份水)消毒受血液染污的物品。
5. 進行性行為前應採取安全預防措施。
6. 注射有效對抗乙型肝炎的疫苗。免疫注射的程序包括三次疫苗注射,注射程序分別為0,1及6個月。按以上程序完成三次注射的人通常無須再接受加強劑注射。
7. 所有在香港出生的嬰兒均會接受有關的防疫注射。第一次在嬰兒出生時在醫院注射,第二、三次則在母嬰健康院注射。若嬰兒的母親為帶菌者,嬰兒須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接受額外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防止病毒經母親傳給嬰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