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般人都認為,樂觀是成功人生的性格特質。心理學家的研究,也正證實樂觀的人容易成功,工作效率高,身心比較健康。
於是,大家一窩蜂強調樂觀的重要性;在教育上重視樂觀習慣的培養,在工作上提倡樂觀的奮鬥,在身心的修養上強調樂觀的態度。
提倡樂觀,學習樂觀,這當然沒有錯。不過,每個人性格不同,天生特質也不一樣,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表現得樂觀。那些性格特質傾向悲觀的人,如果每天強迫他們學習樂觀,是不是真正有效呢?
我從事心理諮商研究多年,實際觀察許多個案,發現悲觀性格特質的人,要他改變成樂觀,學習樂觀思考模式,並非人人能辦得到。於是,我採取了因勢利導的方法,著眼於悲觀思考中,“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特質,發展出“優點療法”的助人模式。許多原本悲觀類型的人,從而將其擔心出錯,憂心事情做不好,以及凡事防範未然的特質,轉化成在工作和生涯上的助力。
成功帶來信心和健康的自尊,他們從中得到自我肯定和滿足,也得到一些快樂的成就感。我發現“哀兵必勝”的那些人,都有著悲觀的傾向。
更有趣的是悲觀的人,由於防弊能力和未雨綢繆的能力特別明顯,他們發展了一種穩定大局的特殊才幹,這些人思慮周詳,是很好的參謀,稱職的財務經理,也是盡職的品管人才。
在教育實務上,培養一個人樂觀是對的,但好好對悲觀的人因勢利導也是對的。在企業界裡,讓樂觀的人搞業務,衝業績,拓展市場,他們會如魚得水。讓悲觀的人,用其多慮的本性,深耕易耨,他們也能顯露才華,所以我說,“樂觀者贏,悲觀者勝。”
樂觀和悲觀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模式。只有樂觀並不保證擁有成功的人生,這要看你怎麼用它,用在什麼目標上。相對的,悲觀並不就等於陷入負面情緒,如果有了合理的抱負水準,朝向符合自己興趣的目標努力,一樣強韌有餘。
於是,如果強逼著每個人,都採取樂觀的態度,未必能讓一個人活得自在、有成就。事實上,強逼著悲觀的人,採取樂觀的態度,也未必有效。
學校的學生,有一部分是悲觀態度者,他們雖然努力用功,但很怕自己考不好,或者疏忽出錯,我們把這類孩子稱作防衛性悲觀(defensive pessimism)。他們對成績的預期,比實際表現要來得低,也比較緊張和焦慮,但他們如果發展成未雨綢繆,而更加努力,其所表現的成績就很可觀。當然,如果因為悲觀而導致過度焦慮,以致不能專心用功,造成困擾或沮喪,那就不能稱作防衛性悲觀了。
同樣的道理,無論在職場、家庭、婚姻等方面,防衛性悲觀的人,雖然看來總是擔憂,怕把事情搞砸,時時提防意外或差錯,他們雖然有許多負面的想法,但終究還是表現出哀兵必勝的戰果。
從研究中發現,那些防衛性悲觀的人,設法把他們變得比較樂觀,干擾他們原來悲觀的思考習慣,其工作或學業成績,反而會退步。如果不改變其原有的防衛性悲觀態度,則能展現其一定的水準。
憂心忡忡的防衛性悲觀者,如果能善用既有的悲觀策略,就能表現出色,不受焦慮干擾。反之,他們一旦拋開憂慮,往好的方面想,保持輕鬆,保持快樂,表現反而低落。有不少父母,他們不了解這種現象,盡力的安慰,設法讓孩子開心,看起來好像篤篤定定,實際上卻失去動力,失去成就感和自信。
每一個人都有一套自我調整的方式,防衛性的悲觀,本身既是他的工作和思考方式,同時又是解決其焦慮的方法。父母和教師無需急著去治癒他們的悲觀,而干擾其思考及運作方式。當他們憂心忡忡時,你只要接納和同理,就能使他振作起來,作出好的表現。
生性過於悲觀當然會帶來焦慮,造成認知窄化,而破壞創造力,影響因應生活挑戰的能力。生性過於樂觀,則會誤以為自己能掌控一切,造成不切實際的樂觀和過高的自我評價,造成與現實脫節。於是,本書討論了兩個重要的觀念,其一是防衛性的悲觀,其二是策略性的樂觀,讓讀者知道,兩者各有千秋。
作者諾倫博士(Julie K. Norem, Ph. D.)是一位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心理學家,目前任教於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她作了許多研究來澄清樂觀與悲觀的問題,並指出悲觀的人一樣有成功的機會。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特別是教師和父母,此外攻讀心理、教育、諮商與輔導、社工等方面的大學學生,也具有相當的可讀性。
最後,我還要建議讀者,這本書若能併同馬丁‧塞利格曼博士(Martin E. P. Seligman)所著《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一書(中文版由遠流出版公司出版)一起閱讀,則能產生更多思考和啟發。
樂觀者贏,悲觀者勝,兩者各有千秋。這本書能提供讀者,作另一個創意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