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有什麼特色?

2006-11-21 12:55 am
唔該講得詳細一點
更新1:

有多啲例子更好

回答 (2)

2006-11-21 1:02 am
✔ 最佳答案
跟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成立場所集中於教會很不一樣的,巴洛克音樂成立的場所已分散開來,分別是是宮廷、教會和劇院,並且如實反映出專制君主、教會與中產階級這三種社會階級,因此,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家可以是宮廷附屬的音樂家、教會音樂家、劇院音樂家三種。
一、巴洛克音樂的特點
1.自由與無限的可能性
巴洛克音樂的特徵就是演奏的自由和無限的可能性。
巴洛克時期的樂譜,只寫出兩個外聲部──——亦即上面主樂器聲部、以及伴奏樂器的最低聲部,而實際上演奏這首曲子時,負責上面主樂器聲部的大鍵琴或風琴等鍵盤樂器的演奏者,就以這個低聲部為基礎,依照記在那裡的數字和記號,自由加上和弦演奏下去;而負責低聲部的大提琴、或者古大提琴、低音管之類的低音樂器的演奏者,則重複這個低音部持續的演奏下去。
結果樂譜雖然只寫出兩個部分,卻可以有更多的演奏者。
而且,鍵盤樂器演奏者並非始終都要依樂譜演奏,只要他能遵守和弦的指示,之外的附加方式要有多少就有多少。
另外演奏上聲部的小提琴手,也可以自由為這旋律附加裝飾。
所以巴洛克音樂是賦予演奏者相當大自由的音樂,說的更極端些,就是應該由作曲家、演奏家和聽眾合而為一去創作的音樂。
2.重視低音聲部
這種巴洛克音樂特有的低聲部寫法,稱為「持續低音」、「通奏低音」、或者「數字低音」,這樣構成出來的巴洛克音樂,上和下兩個外聲部佔有明顯的優勢,而音樂就在這兩者的緊張關係上構成;正中央的部分,也就是內聲部,略顯淡薄,就像葫蘆般兩頭大中間小,換句話說,巴洛克音樂的構成,可以比喻成具有兩個中心或兩極的橢圓形。
相較之下,繼巴洛克興起的古典派音樂,成為中心的是最上聲部,上聲部佔有絕對的優勢,與此相對的下面三個聲部則成為附加的和弦形式,和弦是重要的支柱,各聲部旋律跟主聲部是主從附屬的關係。
這種形式的音樂構成法叫做主調音樂。上聲部明顯旋律成為中心,聽來悅耳容易接受,演奏主旋律的聲部佔有絕對優勢,還可以從交響樂編制中,第一小提琴總數幾乎佔有低音弦的兩倍之多,便清楚看的出來。
後期巴洛克,傳統技法與形式受到徹底開發,對位法達到極點,同時近代的和聲法與樂曲構成法也已確立,便經由洛可可樣式和多重感受樣式,開始朝古典派的方向前進。
3.戲劇感與運動變化感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是以聲樂為中心,產生出彌撒曲和經文歌的宗教作品,以及稱為牧歌和香頌的、用義大利文和法文寫成的世俗作品。
但巴洛克藝術是受到戲劇原理支配的藝術,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會扭曲、誇張,那是激昂與亢奮的藝術,也是追求運動和變化的藝術。
代表巴洛克音樂的曲種,變成是有戲劇音樂和器樂音樂。
這種戲劇感表現在巴洛克音樂喜歡用強奏和弱奏兩種音色來強烈對比,它沒有古典樂派中漸弱、漸強這種斷續、斷層的轉移。
當時的樂器構造也明顯反應出這個事實,比如叫做大鍵琴的鍵盤樂器有兩組鍵盤,一組鍵盤不管怎樣以手指用力按,也只能彈出弱音,另一組則相反,只能彈出強音,演奏者分別以這兩組鍵盤彈出強與弱的對比。
會在強弱之間別有音色,是出現在古典樂派時代,那已經是十八世紀後半的事情了。
強調兩極斷續對比的效果,一如繪畫強調明暗,都是極其相似的為要呈現戲劇感。
巴洛克音樂儘管內藏戲劇原理,不過它的戲劇、情緒,跟浪漫派用來表達個人的情感不同,它是描述更客觀的、典型的人的感情,也就是將像「憤怒」「悲傷」等人的感情各種樣向,各自以特定的旋律、節奏、和聲、調性等表現出來。這種處理普遍人類原型的戲劇情感,由古典派繼承,完成戲劇性的器樂音樂,在貝多芬時達到頂點,並蘊藏崩潰的危機,開始往個人化情感的浪漫時代走去。
4.蘊含矛盾對立的結構
巴洛克音樂和古典樂派最不同的是,古典樂派有統一的趨勢,巴洛克卻不迴避內藏的矛盾,幾個相反要素原封不動集結在一個樂曲中,這正是巴洛克音樂的特色。
就以樂器為例,巴洛克音樂的樂器用法,不像古典派那樣將同質的東西融合為一,而是以巴洛克音樂特有的複協奏曲樣式,亦即結合不同的對比音色的樂器,做出爆發性的效果來。長笛、小提琴和大鍵琴的合奏,或者小號、古中提琴、雙簧管和大鍵琴的合奏,像這樣的在古典派和浪漫派幾乎無法想像的樂器組合,也是從對比的要求中產生的。韋瓦第、泰雷曼、巴哈都是將這些對立樂器發揮的淋漓盡致的天才。
5.競奏
協奏曲於巴洛克時期形成,成為廣泛使用的音樂。而協奏曲(concerto)語源為拉丁文,意思是爭鬥、爭論,沿用成樂種,表示這種樂曲有競爭的內涵,它是兩個群體的對比,彷彿彼此間互相追問應答,它是這時期特有的作品。
它可能是小合奏與全合奏對比、可能是主調音樂緩慢樂章和複調音樂快速樂章交替演奏。
通常是總奏開始,競奏群追隨帶出主題的對比,樂器種類在此取式中也增多。跟樂器重奏不一樣的,是不同組的樂師樂器,都各自擁有自己的數字低音聲部,一大一小兩樂器組之間對恃。
競奏的重點,是放在對比上,它並不要求超人式的演奏技巧,主題均等分配,一方回音、重複另一方。
代表音樂家是柯賴里,柯瑞里是首次將此樂種冠以協奏曲稱呼的,也是他完成了協奏曲的構成,他除了協奏曲有名,也創作奏鳴曲。他的教會奏鳴曲原則上四樂章,一樂章是緩慢的主調音樂或半複調音樂;二樂章是快速的賦格風,三樂章是悠閒的薩拉班德舞曲主調音樂部分,四樂章是輕快的主調音樂或複調音樂形式。
這種競奏之感,雖以協奏曲最具有代表性,但競奏感覺當然不只出現在協奏曲式中,它是巴洛克音樂風格的主要特色。
不過協奏曲最能鼓勵器樂創作,管弦樂編制也因協奏曲越來越複雜了。
樂器中,小提琴、雙簧管、低音管、法國號、長笛成為主流,古老弓弦、木笛等被淘汰。
2006-11-21 1:02 am
巴洛克時期 (The Baroque Era):西元1600年∼1750年

「巴洛克」(Baroque)這個字是從葡萄牙文來的,原來的意思是「不規則」、「怪異」的珍珠,在藝術上表示誇張的、異常的以及華麗的。這也是因為近代藝術史學者,相較於古典樂派時期的審美標準,回顧自十七世紀以來,一百多年的藝術發展,他們覺得在這一個巴洛克時期的藝術作品,相當奇異、華麗。

在這個年代數字低音廣泛的被應用;歌劇在義大利的出現與發展,樂器的發展也是相當重要,古鋼琴的發明,小提琴、大提琴的改進(在十六世紀末開始,義大利北方的克里蒙納出現製琴的阿瑪堤家族,到十七、八世紀的瓜內里、史特拉第瓦利家族),協奏曲形式的發展。

這一個年代大家或許比較熟悉,在這個年代有在法國活躍的歌劇創作家盧利(J.B. de Lully 1632∼1687)、現在還是很流行的 Canon in D 這首曲子的創作者帕海貝爾(J. Pachelbel 1653∼1706),發揮英國音樂特色的浦賽爾(H.Purcell 1659∼1695)、創作四季小提琴協奏曲的紅髮神父─維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不可忽略的泰雷曼(G.P. Telemenn 1681∼1767)、音樂之父-巴赫(J.S. Bach 1685∼1750 )、創作神劇《彌撒亞》的韓德爾(George Frederic Handel 1685∼1759)、大鍵琴名家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出賣自己靈魂給魔鬼的塔替尼(Giuseppe Tartini 1692∼1770)、德國歌劇改革家葛路克(C.W. Gluck 1714∼1787)....

在台灣,因為一部韓國電影,而將帕海貝爾的卡農帶動流行了起來,不知道要高興還是....
古典樂派時期(The Classic Era):西元1750年∼1820年

古典樂派時期是西洋音樂史上,最短的一個時期,從巴洛克的巴赫、韓德爾年代一過,便進入了古典樂派時期。相較於巴洛克時期的華麗且樂風複雜,古典樂派顯的比較「高尚」、「典雅」了許多。

在這一個時期最重要的是奏鳴曲式的確立及發揚光大,不管是獨奏奏鳴曲、交響曲、室內樂及協奏曲等,目前我們最常聆賞的樂曲形式,都是依循奏鳴曲式來創作的。樂句層次緩急的變化如漸強與漸弱的表現,是從古典樂派時期確立的。古典樂派一直到後來的浪漫樂派,還是繼續沿用這一個曲式。鋼琴漸漸取代大鍵琴的地位。由原本以教會為中心的音樂,轉變為以貴族為中心。歐洲音樂重鎮也從義大利轉移到德國以及奧地利。

在這個時期的音樂家包含創作一百多首交響曲的交響曲之父─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謠傳謀害莫札特的薩里耶利、音樂神童─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偉大的樂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貝多芬可謂是音樂史上具有關鍵性的地位,強烈的革命精神,深深影響到後世的音樂家。貝多芬他是介於古典樂派與浪漫樂派之間的橋樑,他不僅將古典樂派推展到高峰,並為轉向浪漫樂派奠定基礎,開創新的局面,直到今日,仍是整個西方音樂體系的主流。


收錄日期: 2021-04-19 12:43: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20000051KK0224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