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賞止???

2006-11-20 6:26 am
王維---山居秋暝
陶淵明---飲酒其五
李白---蜀道難
我急需這三首古文的賞析....
我急需這三首古文的賞析....
我急需這三首古文的賞析....
我急需這三首古文的賞析....
我急需這三首古文的賞析....
我急需這三首古文的賞析....
我急需這三首古文的賞析....
可以的話,請給我網址呀.........

回答 (2)

2006-11-20 6:37 am
✔ 最佳答案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字句淺釋】

題解:這是唐詩中的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中寄託著作者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暝:日落,傍晚。竹喧:竹林裡傳出喧嚷的聲音。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漁舟:打魚的小船。隨意:任情適意,隨便。歇:盡,消失。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後來也泛指隱居的人。這裡是作者自稱。

【全詩串講】

山中空蒙人跡罕到,一場雨剛下過不久。
秋天的傍晚,山中的景緻真是美不勝收。
明朗的月光,從松林的樹陰間撒照地上。
清冽的山泉,在山石上自由地淙淙瀉流。
竹林裡笑語喧嘩,洗衣的姑娘們往家走。
亭亭的碧荷搖動,順流下來一隻小漁舟。
春天的花兒謝盡了,我卻很任情而適意。
如此美好的地方啊,我真要在這裡居留。

【言外之意】

此詩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以自然的美來表現詩人自己人格的美;以帶有詩意的圖畫形象的表現詩人自己心目中追求的生活美。從淺層看,作者的彩筆在畫山水;從深層看,則是通過山水的描繪來寄概言志。內涵豐富,韻味雋永。

山雨初霽,萬物清新。松林明月,偶或松濤低吟;石上流泉,時時淙淙如琴。竹中喧嘩,可見姑娘們天真無邪、無所顧忌;蓮動舟來,想像打魚人悠然自得、適意舒心。在這樣的地方,山美水美人也美。沒有塵世間的苦苦勞心,沒有官場中的營營競爭。沉浸在自然的美中,人的身心也必然逐漸的美化,難怪作者產生了出塵隱居的念頭,要讓身心永遠沉浸在這種自然美中。

《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而作者的感覺恰恰相反,要想永遠留下去。可見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是能有很不同的結論的。任何人對任何事物的結論都和他追求的目標直接相關。希望享受自然之美、通過自然之美來陶冶心靈,使自己的心變得純樸自然,脫離塵世中那種“心苦”的狀態,他必然就希望隱居山林;希望升官發財、追名逐利,再美的山林他也難以久留。



晉‧陶潛〈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賞析
全首詩寫作者從大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正意義,獲得恬靜的心境。

技巧 鍊字
第六句「悠然見南山」可謂傳頌千古。詩人以「見」字表示無意中看到,表達一種與自然相融、「境與意會」的情況。如果詩中用「望」字,變成有意望過去。他看見南山「飛鳥相與還」的景象,想到自己脫離惡俗的官場,感到內心喜悅。用「見」字,表示作者是無意中看到南山的,用「望」字變成有意去找,破壞了詩的意境。不但跟當前的情境不相合,也令全詩失去詩意。宋‧蘇軾《竹莊詩話》:「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采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閑而累遠。此未可於文語句間求之。今皆作『望南山』覺一篇神氣索然。」


蜀 道 难

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树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う,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文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从“噫吁 戏”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册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
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峰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
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要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树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
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开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李白之所以描绘行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
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
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笔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的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 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阎昭典)
2006-11-20 6:55 am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言外之意】
此詩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以自然的美來表現詩人自己人格的美;以帶有詩意的圖畫形象的表現詩人自己心目中追求的生活美。從淺層看,作者的彩筆在畫山水;從深層看,則是通過山水的描繪來寄概言志。內涵豐富,韻味雋永。
山雨初霽,萬物清新。松林明月,偶或松濤低吟;石上流泉,時時淙淙如琴。竹中喧嘩,可見姑娘們天真無邪、無所顧忌;蓮動舟來,想像打魚人悠然自得、適意舒心。在這樣的地方,山美水美人也美。沒有塵世間的苦苦勞心,沒有官場中的營營競爭。沉浸在自然的美中,人的身心也必然逐漸的美化,難怪作者產生了出塵隱居的念頭,要讓身心永遠沉浸在這種自然美中。
《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而作者的感覺恰恰相反,要想永遠留下去。可見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是能有很不同的結論的。任何人對任何事物的結論都和他追求的目標直接相關。希望享受自然之美、通過自然之美來陶冶心靈,使自己的心變得純樸自然,脫離塵世中那種“心苦”的狀態,他必然就希望隱居山林;希望升官發財、追名逐利,再美的山林他也難以久留。
出處: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5/4/21/42830.html

飲酒 東晉•陶潛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分析】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陶詩以其沖淡清遠之筆,寫田園生活、墟裏風光,為詩歌開闢一全新境界。
  《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為第三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後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並無內在聯繫,興至揮毫,獨立城篇。這首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于勞動之餘,飲酒致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此時情味,何其深永!陶詩的一大特色就是樸厚,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懷”等詞語阻斷對情理規律的探索和揭示,這或者就是詩歌回歸自然的一種表現。
出處:www.cctv.com/program/dssgsw/20030318/100791.shtml

蜀道難 李白
噫籲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樹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う,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鬼,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賞析: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蜀道難》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像,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的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文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從“噫籲 戲”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歎反復出現,象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著讀者的心弦。為什麼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呢?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冊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衝,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雲:“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誇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並融彙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麵即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沖波激浪、曲折迴旋的河川。詩人不但把
誇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於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寫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雲雨”(《元和郡縣誌》),為唐代入蜀要道。詩人著重就其峰路的縈回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歎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峰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
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淒的境界。杜鵑鳥空穀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要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的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誇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象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成枯樹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後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裏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開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並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著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李白之所以描繪行如此動人,還在於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讚歎,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於把想像、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雲,鞭撻海岳”(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像,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筆傲淩滄洲”的高大形象。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後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的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 編《河岳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關於本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遊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 (閻昭典)
出處:www.guoxue.com/art/ss000/tsjs/sdn017.htm

【詩文賞析】
  本詩生動地描寫了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並且描寫了蜀道上的奇異風光,壯麗景色。表現出詩人對山河的熱愛。同時將人間險惡與蜀道難進行了有機的對比,表現了詩人對國事的擔憂。
  全詩豪情奔放,想像豐富奇異,極具誇張性,語言富於變化而且充滿感情,有聲有色,在藝術上具有極高的價值。
出處:greenapple2002.51.net/new/poem300/poem111.htm


收錄日期: 2021-04-19 13:16: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119000051KK0608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